定義
科學社會主義是與
空想社會主義相對而言的、關於社會主義的科學的理論體系、理論模型與實踐模式。科學社會主義是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的結晶。
關於社會主義的本質、性質、特徵和發展規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由科學的哲學、經濟學、
社會管理學、
行為科學等科學理論組成的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是人類關於
社會發展理論的最新成果。科學社會主義與其他社會科學的區別在於它的綜合性,與經濟學的區別在於它的操作性與制度設計,與經濟學中的
制度經濟學的區別在於對政府行為的制度設計。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實現從空想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就在於以科學的哲學、經濟學理論為基礎。從矛盾辯證法到
對稱辯證法是哲學科學化的必然結果,從物質經濟學、
知識經濟學到對稱經濟學是經濟學科學化的必然產物;而使經濟與社會的對稱本質、對稱規律得以充分展現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則是使哲學科學化與經濟學科學化統一起來的契機,是為
對稱哲學與
對稱經濟學的必然產生開闢道路、使對稱哲學與對稱經濟學產生的必然性得以實現的
偶然性。對稱哲學就是當今時代經濟學的形上學——全球性金融危機說明:只有對稱哲學才能使經濟學真正實現從
非科學向科學轉化,只有對稱哲學與對稱經濟學才能使社會主義真正實現從空想到科學發展。
理論體系模型
由我國
著名學者
陳世清先生在《
對稱經濟學》叢書中提出來的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模型。在該模型中,
科學社會主義,不是以某一個人、某一本書為依據形成的“科學社會主義”,而是綜合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特別是
社會發展理論與時俱進形成的科學社會主義。其中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主要思想來源。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模型的提出,標誌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建設進入成熟階段。
科學社會主義是
凱恩斯主義與
新自由主義的揚棄。在經濟社會化、社會經濟化的今天,總量經濟學與個體經濟學之間已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總量經濟學以個體經濟學為基礎,個體經濟學全息體現了
總量經濟學。企業經營模式就是社會發展模式, 對稱經濟學也就是
對稱管理學。只有在總量經濟學與個體經濟學、
知識經濟學與物質經濟學相統一的範式中,才能理解對稱,才能揚棄新自由主義與凱恩斯主義的對立、西方經濟學與
中國經濟學的對立。
科學社會主義是生產力發展對GDP增長的超越。生產力發展之所以不同於GDP增長,是由於生產力作為社會系統的整體功能,是主客體相互作用、
資源再生的結果,而GDP增長,則可以在不要發揮人的
主體性的前提下,僅靠資源買賣、產業折騰、財富轉移、統計參數轉變就可產生。因此,如果說,金融危機的根源是
泡沫經濟,那么,泡沫經濟的根源是
折騰經濟,折騰經濟的根源是GDP增長方式。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機,宣告了全球性GDP
經濟成長方式的破產,宣告了GDP經濟成長方式的理論基礎——
價格經濟學的破產。
科學社會主義是規範與實證的統一。規範與實證的統一有三層含義:一是正確的認識,二是合理的解釋,三是積極的引導。正確的認識:是什麼;合理的解釋:為什麼;積極的引導:怎么樣。所謂規範與實證的統一,就是在是什麼的基礎上為什麼,在為什麼的基礎上怎么樣,在怎么樣的指導下,去進一步認識是什麼、解釋為什麼,從而指導實踐的發展,達到真善美的統一。規範與實證的統一是理想和現實的統一。規範與實證的統一是發展尺度與道德尺度的統一。規範與實證的統一是
主體性與
科學性的統一。
科學社會主義是效率與公平的一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效率與公平的一致;本質特徵,就是通過微觀經濟與巨觀經濟的對稱,實現效率與公平的一致;通過民主與法制建設,實現微觀經濟與巨觀經濟的對稱。社會主義同
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除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占主導地位以外,就是比資本主義有更強的巨觀調控能力,建立健全民主法制,從而能保證效率與公平的一致,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由於生產資科公有制是手段,更強的巨觀調控能力、保證效率與公平的一致是目的,所以
社會主義公有制占主導並非在量的比重上占主導,而是國家掌握國民經濟的命脈,從而能反對各種民間壟斷、保護和促進充分自由、完全公平的競爭,使效率與公平相互促進。只有社會主義才有真正的市場經濟。
科學社會主義是
傳統社會主義與
資本主義的融合。
左派經濟學家反對改革,主張回到計畫經濟的老路;右派經濟學家即所謂的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主流經濟學家認為改革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
陳世清主義是對左右派經濟學的揚棄。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不是
兩張皮,市場化改革是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真正的社會主義就是完善的市場經濟。所謂傳統社會主義,就是微觀經濟巨觀化;所謂社會主義有市場,就是承認巨觀經濟中有微觀活力;所謂資本主義(包括壟斷資本主義),就是巨觀經濟微觀化;所謂資本主義有計畫,就是微觀經濟要借巨觀經濟來引導。實際上,用對稱經濟系統工程為分析框架和操作模式,民主與法制是對稱的,巨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對稱的,公平與效率是對稱的,社會主義和
資本主義可以揚棄、互補和融合。
巨觀調控本身有微觀機制,改革就是建立健全巨觀調控的微觀機制,使巨觀與微觀相互促進、對稱發展、可持續發展。改革本質是為巨觀調控提供制度、機制、行為方式和國民素質保證。改革是手段,巨觀調控是目的;正好象巨觀調控是手段,公平與效率的一致、可持續發展是目的一樣。社會的革命、政權的更替、體制的改革,目的都是更好的巨觀調控。只有提高巨觀調控的力度,使民主與法制健全、巨觀經濟與微觀經濟對稱、公平與效率一致,改革開放發展才有正確的路徑,才會提高改革本身的效益。(
以上內容摘自陳世清著《對稱經濟學》,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0.7)
理論的產生
科學社會主義(scientific socialism)理論是關於
無產階級解放鬥爭的性質、條件和一般目的的學說。它以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為研究對象,是研究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發展規律的科學。又稱
科學共產主義。馬克思和
恩格斯於19世紀40年代創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指馬克思主義的整體,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3個組成部分;狹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指馬克思主義的3個組成部分之一,即同
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相併列的科學社會主義。人們實踐中的社會主義,即作為運動或制度的社會主義,通常是從狹義上來理解的。
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有其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 。19世紀40年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歐先進國家已占統治地位,隨著
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
內部矛盾日益尖銳 ,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日益高漲。馬克思和恩格斯參加了當時階級鬥爭的實踐。在此基礎上,周密地研究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繼承了18世紀三大空想
社會主義者法國的
聖西門、
傅立葉和英國的
歐文的思想成果,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論,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1848年,《
共產黨宣言》發表,標誌著
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1867年發表的《
資本論》和1875年撰寫的《
哥達綱領批判》,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原理進行了深刻的論證。
對象和任務
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性質、條件和目的三個方面是完整的密切相聯的統一體,它們共同構成子
科學社會主義的對象。
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運動和社會制度三者之問形成了另一個完整的密切相聯的統一體,通過這個統一體的內在聯繫說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的任務。
內容
①闡明生產社會性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的發展,必然導致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 ,以生產資料的公有製取代
生產資料私有制,科學地論述了
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②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是現代社會變革的巨大槓桿,無產階級是作為資產階級的掘墓人出現的。③無產階級必須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奪取政權,並在奪取政權後,徹底打碎舊的
國家機器,代之以新的國家機構,建立並鞏固
無產階級專政 。④無產階級專政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
階級社會的過渡。因此,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要對整個社會進行改造,發展生產力,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逐步實現由
社會主義社會向
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偉大目標。此外,
科學社會主義科學地闡明了
無產階級政黨在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中的作用。科學社會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性,與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聯繫最直接、最密切,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
發展
科學社會主義19世紀40年代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後,在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中,在各國
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在與各種
非科學、
反科學的社會主義思潮或者流派的鬥爭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列寧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全面分析了帝國主義的經濟政治特徵、基本矛盾及其本質,指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特殊階段,是壟斷的資本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揭示了帝國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及其與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聯繫,作出社會主義可以先在幾個或單獨一個
資本主義國家 ,首先在不發達的俄國取得勝利的論斷。並領導建立第一個
社會主義國家,使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變成現實。列寧之後 ,史達林在蘇聯進行
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 ,捍衛和發展了
科學社會主義原理。
毛澤東把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鄧小平提出建設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內容。
地位和作用
科學社會主義是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科學社會主義以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研究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規律,闡明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性質、條件和一般目的,為無產階級指明了徹底解放的道路。科學社會主義是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的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