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悟前與悟後自序

《禪—悟前與悟後》是蕭平實居士於1994年創作的一篇雜文體序言,文情並茂地以實證心得教導學人正確的參禪方法和理路,表達了作者期冀廣利人天的慈悲心意,意涵深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禪—悟前與悟後》
  • 創作年代:1994年
  • 作品體裁:雜文體
  • 作者:蕭平實
  • 作品出處:《禪—悟前與悟後》
  • 作品題材:佛法義理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禪—悟前與悟後自序
像末之世修學佛法正道甚難,故我常勸人念佛求生極樂。所以者何?一者末法之世多有外道及佛門法師,遇人輒言:“末法之世,去聖日遙,正法難修難證,勿唐費工夫也。”此言亦無大錯。蓋一般佛子信根不足,聞說此言便失信心。設遇真知識,亦不信受,不敢求無上道,此一難也。
二者知見不足,不知從何處入手,亦不知應如何鍛鍊功夫,此二難也。
三者雖具知見,亦知應鍛鍊功夫,然不知應往何方訪求教導功夫之善知識,此三難也。
四者像末之世,真善知識難求。所遇之師皆自稱禪宗正統,亦有顯赫傳承,然觀其禪法:或以定為禪,或以無念為禪,或以見聞覺知之靈覺心為禪,或以聲聞禪為禪,皆非菩薩正法。此際真善知識難求是第四難也。
五者末法佛子,世智聰辯,慢心深重者甚多,苟無顯赫傳承及大名聲;雖有方便善巧及真實修證亦不被信受。為有此五難,故我多年以來,凡遇學佛人,多勸其念佛,求生極樂。
《鴦掘摩羅經》云:“更有第一難事,謂於未來正法住世餘八十年,安慰說此摩訶衍經、常恆不變如來之藏,是為甚難。若有眾生持諸同類是亦甚難。若有眾生聞說如來常恆不變如來之藏,隨順如實,是亦甚難。”
六祖大師曰:“汝慎勿錯解經義。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此事古今多有,而於今為烈。積非成是,深入禪子心中,難轉難移。我無名氣,復無師承,難以移風易俗,故以往甚少說禪。
而今說禪法之因緣有三:
(一)不忍佛子輪轉生死,不得開悟見性。世尊云:“一切眾生不見佛性,是故常為煩惱系縛,流轉生死。見佛性故,諸結煩惱所不能系,解脫生死、得大涅槳。”(大般涅槳經卷二十八)
(二)我諸同修,慢心甚微。不迷信大師,遠離學術崇拜、權威崇拜心態,深修一念相續法門,成就無相念佛及看話頭功夫、信心已立,是因緣成熟。
(三)禪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在西天吩咐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中土初祖)曰:“汝往震旦(中國),設大法藥,直接上根。汝所化之方,獲菩提者不可勝數。”即付囑菩提達摩往中國度人,以禪--無上大法藥,接引上根之人,且預計所度化而獲菩提者不計其數。達摩大師付法傅衣予二祖慧可大師時,曾預記中國地區末法時代修禪者曰:“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餘。汝當闡揚,無輕未悟。”意即末法時代,在中國地區,說真如佛性者多,而能參究通達真如佛性者少。但私下與真如佛性相符密證,而不為外界所知者,數逾千萬人,所以交待慧可大師闡揚禪法,不可輕視未悟者。是故,我雖不敏,又無威德,且無師承,敢發大願:願於此生助一0八人見性。故先說念佛法門,度念佛人入實相念佛門。今以因緣成熟,復說禪法。所謂禪法,即 是蓮宗所謂“參禪念佛三昧究竟法門”。
修學佛法應有目標。訂下目標後,即應依所訂次第目標,全力以赴。不應漫無目標、到處湊熱鬧,浪費寶貴生命。精進學佛者,目標大約有二:一為求生諸佛淨土。二為求明心見性、解脫生死。苦不訂下目標,戮力以赴,即非精進。
求生極樂淨土或諸佛淨土者,請閱《念佛三昧修學次第》、《無相念佛》等書。此書則是對一切發大心度眾而求明心見性之有信心禪子而說。
發大心之禪子為自度度他,故應修道。為修道故,應先求見道。菩薩見道即是開悟,開悟則是明心,所謂明心即明我真心、明一切有情之真心,明三世十方諸佛之真心,明心之後便能見性。明心見性則斷三縛結,永不入三惡道。復於見性後求破牢關,或先深入教典學四悉檀。以四悉檀為方便,將自心所悟所學接引後學。則腳跟穩,心篤定,說法無礙。信者往往因之精進修學,終能斷結而得度。此後即以所悟見地廣度有緣眾生,不致以盲引盲,自他皆能得度,此方名真菩薩行。
然而,求開悟乃至見性,非小根小器及諸聰明尚慢者所能得。求者應先除慢,除慢之法莫如三歸五戒,修菩薩六度行,心存謙恭,不輕慢一切人。此外亦需摒除權威崇拜、學術崇拜之心態,深入教典,建立知見。並尋求鍛鍊參禪功夫之善巧方便法門。功夫已成,信心便足,即是大根器也。
已有功夫,應攝取參禪之知見。功夫知見具足,應求善知識指戳,得個入處。若所遇是真善知識,應虔恭奉事、殷勤求法。故達摩大師云:“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既得入處,潛心參究;若不見性而入實相,絕不終止。於虔恭奉事,親近參究之中,真善知識觀察因緣許可時,三言兩語,一戳一棒,便可決了。此即見道,或曰見道跡、見諦、法眼淨。
此後便發大心,開始自度度人之修道行。不捨精進,深入禪定及教典,修諸百千三昧,邁向薄貪瞋痴,斷五下分結、五上分結之路。永離隔陰之迷,生生世世不離此界,與諸同參一起荷擔如來家業,廣益有情,即是實義菩薩、真釋迦世尊之子也。
本書所說乃為建立佛子見道之信心及知見,並指陳修道之路及參禪中微細淆訛之處,期佛子真實明自真心,見自本性。所說禪法是指月之指,非禪非月,佛子莫道末學所說即是禪。雖然禪法非禪,欲會禪者復不得離禪法而求禪,猶如欲見月者,須循指始見,伏維有心人細會之。
佛子於書中所說之禪法,若有所疑,請於經藏探索可解。若經論中未述及者,請佛子戮力參究,見道後自然釋疑。若於此書所說,歡喜信受,如法修持,後必有緣相會。若因此書而生煩惱,為文質疑者,末學悉皆默然領納而不答辯。蓋末學無名氣、無傳承、乃竟說此了義之法,眾生疑謗事屬平常,故隨緣最好。至於定境本不可說,說者獲罪非輕。然欲於佛子信心有所建立之故,不得不說;乃於書中略示初禪境界之少分,以建立佛子信心,導正末法學者修定之方向。初禪若得,則無覺有觀、無覺無觀三昧,漸漸可得。期待末法佛子建立大信心、發大願心,除疑慢心,修精進行。則進道迅速,此生必不空過也。
謹此普願 一切佛子,現前當來,必定心開,皆見佛性。
皈命 本師釋迦牟尼世尊
皈命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菩薩戒子:蕭平實 謹識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八日

作者簡介

蕭平實,甲申(1944)年生於台灣中部小鎮農家,世代務農,父祖皆三寶弟子。作者早年游於世務,厭惡迷信。中年歸命三寶,矢志求道,自成念佛功夫。未幾復探驪龍,額下得珠,發明智慧。遂發悲勇,誓願度眾,護正法眼,創辦台北市佛教正覺同修會、佛教正覺講堂。著有《無相念佛》等書問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