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佬民系

福佬民系

福佬民系,即閩南人,是漢族的一個民系,主要分布於閩南地區、廣東的海陸豐地區及惠州部分地區、以及廣東西部的茂名電白雷州半島海南島以及台灣地區,還有浙南的小部分地區,所說方言屬為閩南語(也稱福佬話)。閩南地區之外有講閩南話的地區是因閩南人向外遷徙形成的結果。

基本介紹

分布範圍,民系方言,性格特點,飲食文化,

分布範圍

福佬民系是漢族的一個民系,他們主要分布於福建漳州、泉州、廈門、龍巖、台灣大部分地區、廣東海陸豐地區及惠州部分地區以及和溫州東南部所說的語言是屬閩語的分支稱為閩南語閩南話)。閩南語的方言也相當的複雜分為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龍巖話台灣話等,其中只有說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龍巖話和台灣話的居民能溝通。
福佬民系在唐朝中後期已開始向粵西遷移,就在茂名地區俚族漢化結束之時,他們也已占據了大片相連結地區大規模地定居下來,形成與廣府民系相獨立的區域居民,這就是電白縣福佬民系方言島的狀況。他們操持黎話,其實他們是福建移民與俚族遺裔及廣府民系等相融合而形成的,黎話屬於閩南語系,但與閩南語已有不少差別。
在高州,廣府民系占優勢,福佬民系只能是滲透式進入,而且這些福佬民系的後裔大多已不講閩南語。明清時期,高州城、化州城、吳川城(吳陽)、梅籙等商業繁榮城鎮,由福建來的商人占據了各個行業經營,在本地經濟占有重要地位,他們的商業才能由此可以顯現。高州城南關、高州城西門、石骨墟、泗水大翰村、分界珠寶坡村等都有天后廟或奉祀天后神,天后又稱媽祖、天妃,高州人又稱其為姑婆,是發源於福建漳州的神祇,這可能是福建商業移民所帶來的。高州木偶戲也是在明朝時期從福建閩南傳進來。可見閩南文化對高州文化有很大的影響。高州姓氏族譜有相當一部分言其先祖來自於莆田等閩南地區(化州、吳川等地亦是如此),這反映一定的歷史事實,但也要辨別其真偽,這其中有很多是虛構的。高州所謂的閩移民大姓有林、崔、蔡、陳、許、鄭、柯、鄒等,當然並不都可確認。

民系方言

福佬民系所操的母語為閩南語。閩南語發源於黃河、洛水流域,原稱“河洛語”(一說對台統戰需要將有音無字的hohlok改為河洛),分布地區包括傳統上的閩南地區泉州、漳州大部分、廈門、龍巖市新羅區部分、漳平市部分地區、尤溪縣小部分地方和大田縣部分等地,以及台灣島大部分。 還有江西、浙江、廣東、廣西、四川、江蘇等地均分布有大小不等的閩南方言島。包含被閩南化的人,包括狹義閩南人和浙南溫州平、蒼等地的一些居民:不少當地居民是在明清時由閩南遷入浙江,使用的語言是受吳語溫州話影響的浙南閩語,估計全世界的閩南語使用者在6000萬左右。

性格特點

福佬民系居民早期居住的福建及廣東海陸豐地區,地狹人稠,人口、資源和環境壓力很大,所以他們不斷地出外謀生和並往外遷移,培養了較強的商品意識,他們有極強的適應能力、競爭力和內部凝聚力,善於適應環境、拼搏創業、精誠團結,他們性格剛強、精明、重鄉情。
福佬民系

飲食文化

閩南菜的發展與傳承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它從泉州及周邊地區發源,流傳到漳州、台灣、廈門等閩南文化圈中。泉州人下南洋後,由於交往的頻繁,對外交流擴大,飲食文化的交流與磨合融會也更加密切,這樣,閩南菜的風味不但影響漳、廈、海陸豐、台海等地區還輸出到廣大東南亞地區。許多到東南亞旅遊的人會驚訝地發現,吃的飯菜正是家鄉的味道,街頭的小吃攤也能吃到海蠣煎、花捲、肉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