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蔡材故里

空港經濟區炮台石牌村是翰林蔡材的故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翰林蔡材故里
  • 時間:元朝惠宗至正二十六年
  • 分類:故居
  • 地點:空港經濟區炮台石牌村
元朝惠宗至正二十六年(1369),石牌村肇基祖感隆公因羨桑浦山石龜峰山脈靈秀,山脈西側平原尤得地利,它東倚桑浦山,南瀕榕江,呈龜狀形,堪輿家稱之為“金龜寶地”,適合拓基創業,於是,感隆公由榕城的蔡厝池攜家東遷,定居石牌村。當時在這裡居住的有楊、林、吳、廖等多姓人家,他們各自營建住宅,規模都較小。感隆公曆經觀察審度,發現鄰地更秀美,又再度移家西鄰,不久就在“金龜寶地”的正中營建“蔡氏家廟”。到了明朝中期,蔡族已成了石牌村附近的望族。
石牌居民屬福佬民系,民風淳樸,重視詩書教育。約100年後的明朝中期,村中的蔡氏四兄弟中,兄長讓了一個孩子給無男孩的弟弟以嗣祖宗。弟弟十分珍愛這個孩子,傾盡父愛悉心養育孩子。給孩子取名材,寓意長大後能成棟樑之才。蔡材也十分聰穎、爭氣,於明成化四年(1468)中舉人,出任江西寧化教諭,期間,他重視地方教育,推動地方教育的發展。
在閩西羅氏與豫章書院的記載中提到:“明永樂十年(1412),羅氏後裔集眾之力,在寧化縣城中心的小河畔另擇地址,購買孔氏茶山三塊,重新修建巍峨的羅氏家廟,祭祀羅珠公以下列祖牌位,這就是今天的‘豫章書院’。到明成化二十年(1484),廣東揭陽縣進士蔡材出任寧化教諭,對這個依山傍水、家學厚重的祠堂欣賞有加,(提倡)廣招蒙童,授業解惑,此舉給羅氏宗祠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光環……”
由於他重視教育,又成績突出、文才出眾,不久就接任江西內親王王傅,得到內親王的賞識而舉薦進入翰林,為明皇朝效力。
在翰林期間,由於才華出眾,以至於“帝重其才華,尊其品德,深加恩寵”。蒙帝恩,賜假回梓省親,不料於途中暴病身亡,年30多歲。噩耗至京,為失英年重臣,帝甚悲慟。後降旨賜建“翰林亭”,樹華表,追賜牌匾,敕潮州知府周鵬執筆題寫“翰苑”牌匾一面,以彰其恩榮。該牌匾安嵌於石牌寨外村貢門樓上。清溪祠堂還掛上“金馬”牌匾,配上一對聯“金馬傳芳新世澤,玉堂遺訓舊家風”,牌匾對聯至今仍存。
蔡翰林知書達理影響著後代子孫。清朝道光十三年(1834),潮州府治一連數月沒有下雨,造成旱災。到後來,卻又連續不斷地下雨,造成洪災。這樣就使農民兩造稻穀都顆粒無收,市面奸商趁機囤積居奇、哄抬糧價,致饑民無力購買糧食,造成很多饑民餓死,陳屍野外,無人收埋,慘不忍睹。
一生務農的蔡廷魁恰好到府城積肥,見此淒涼情景,遂起惻隱之心,決定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來救濟災民。於是,他回家把歷來省吃儉用所存下來的三百石糧食,運到府城,按人計量平糶。如果確實是無錢購米的,則將糧相贈。此義舉解了災民的燃眉之急,一時間,全城人民都交口稱讚。官府也為他的善舉所感動,立刻示諭糧商不得哄抬糧價,並開倉賑糧,緩解了災情。時值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御史孔毓珣奉旨南巡到潮州,得知此事,覺得蔡廷魁的善舉值得褒揚,乃與潮州知府李濂向朝廷上書,奏請旌表蔡廷魁,得允。於是,聯銜刻制“尚義可風”的金字牌匾以示褒揚,該匾額至今還在。
在今天的風門古徑風景區旁邊,有一塊巨石上面刻著“克敦孝行”四個大字,字之兩旁各附兩行題款。左邊是:賜進士出身賞戴花翎同知銜特受、揭陽知縣林為,右邊是:孝子蔡建立,光緒四年歲次戊寅孟秋下浣穀旦。這是清朝時期,為褒揚石牌村民蔡健的孝德而刻的。蔡健,家貧但事親至孝,有一年,他的母親病重,他不遠千里為母求醫,母病得愈,蔡健甚為高興。但過了4年,母親去世了,蔡健十分哀傷,遂築廬為母守墓3年。蔡健的孝行上聞於官府,揭陽知縣林為就題了“克敦孝行”的牌匾,贈送給蔡健,以樹風範。風門古徑旁的4個大字就是依牌匾的原樣仿製,當時就刻在蔡健墓側。
時光荏苒,600多年後的今天石牌,人口已發展到近萬人。民風依舊淳樸,教育依舊重視,全村有國中、國小各一所,幼稚園兩所,經濟社會呈現全面發展的勢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