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促進經濟成長的機理研究

社會保障促進經濟成長的機理研究由張盈華著,杜躍平指導,屬於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保障促進經濟成長的機理研究
  • 論文作者:張盈華著
  • 導師:杜躍平指導
  • 學科專業: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張盈華著
導師
杜躍平指導
學科專業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西北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社會保障 經濟成長 人力資本
館藏號
F061.2
館藏目錄
2009\F061.2\9

中文摘要

從現有的文獻來看,社會保障促進經濟成長的研究按照不同的視角和分析工具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類別。一是政治經濟學派,從社會公平角度出發,研究如何通過社會保障的互濟性和收入再分配,為經濟成長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二是新古典學派,從經濟效率出發,研究社會保障對經濟成長的推動作用。根據新古典學派的基本理論,物質資本積累是經濟成長的唯一動力。因此,經濟學家們從社會保障的籌資模式出發,通過研究現收現付制和基金制對儲蓄率和物質資本積累的影響,來考察社會保障對經濟成長的作用機理。其基本結論是:現收現付的社會保障對國民儲蓄具有一定的“擠出”效應,降低了國民儲蓄率,妨礙了經濟成長;基金制可以提高國民儲蓄率,促進經濟成長。從理論上講,儲蓄率推動經濟成長要受兩個因素的制約:一是儲蓄一資本轉化率,二是投資的產出彈性。在中國,這兩個指標的值都較小,從而限制了物質資本積累對經濟成長的促進作用。因此從新古典經濟學視角分析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成長的相關性存在一定局限。 20世紀80年代以後興起的新增長理論,將人力資本積累作為經濟長期增長的根本動力,為社會保障對經濟成長促進機理的研究發掘了新的視角。 論文從社會保障的待遇給付環節著手,將社會保障劃分為均一費率制和收入關聯制。均一費率制按照統一標準計發社會保障待遇,而收入關聯制則將未來的社會保障待遇與工作期間的收入直接掛鈎。從新的視角看,不同計發辦法的社會保障對人力資本積累產生不同的影響。通過論證,發現相對於均一費率而言,收入關聯的社會保障更能夠促進人力資本積累。 首先,收入關聯的社會保障對中國人力資本數量積累具有正向作用。一方面,收入關聯的社會保障激勵家庭減少生育子女的數量,從而降低了生育率。這雖然對勞動力供給產生負面影響,但符合中國的人口政策,並且有利於人口由數量向質量的轉變。另一方面,收入關聯的社會保障激勵勞動者延遲退休並促進女性就業,增加了勞動力供給。 其次,收入關聯的社會保障促進人力資本質量積累。一方面,收入關聯的待遇給付方式將未來的社會保障待遇水平與當前的工資水平(取決於人力資本投資水平)聯繫起來,促使家庭內部人力資本投資、個人正規教育投資增加。另一方面,收入關聯的企業(職業)年金計畫激勵員工積極參加在職培訓,以獲得更高的工資和由此帶來的更多的養老金“後置”權益。此外,收入關聯社會保障的養老金權益“後置性”激勵員工延長工作年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勞動力流動率,但可以促進人力資本投資。論文進一步探討了社會保障如何影響不同類型人力資本的遷移決策,認為收入關聯的社會保障可以提高人力資本配置效率。 從總體上來看,收入關聯的社會保障可以促進人力資本積累,並通過人力資本的“外溢性”和規模收益遞增效應,促進經濟長期增長。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論文建立了一個具有市場激勵機制的社會保障制度,以實現對經濟成長的促進作用。社會保障對經濟成長的促進激勵包括三個部分,即動力機制、運行機制和調節機制。首先,根據論文的理論基礎,社會保障推動經濟成長的動力機制是人力資本積累。其次,社會保障對經濟成長的促進作用是通過人力資本積累來實現的。論文論證了收入關聯的社會保障可以促進家庭和企業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人力資本配置效率,實現人口由數量向質量的轉變,從而為經濟長期增長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再次,社會保障對經濟成長的促進機理受到現存社會、經濟環境的制約,這些制約因素主要有:社會保障的“歧視性”,制度的“碎片化”和不完整,社會保障基金管理低效率與偏離社會政策目標等。因此,需要對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改進:第一,取消社會保障繳費基數的上限,提高下限,並將土地資本收入、金融資產收入等非勞動收入納入繳費基數中來,消除社會保障的“歧視性”;第二,建立全面的、統一的、具有市場激勵機制的新的社會保障體系,這個新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三個層次,即均一費率的基礎保障、收入關聯的差別保障和政策誘導的自願保障;第三,引導社會保障基金投資方向由金融領域轉向生產領域,促進生產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