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狀況
2007年,農業增加值達到2000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900萬公斤,農民純收入達到1600元以上,農民生活水平由穩定解決溫飽進而向
小康轉變。
基礎設施
全鄉共有各類學校16所,其中,獨立國中1所,完全國小15所,教職工213人,在校學生4113 名,中、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名列全縣前列。有鄉村醫療衛生機構16個,其中,衛生院1所,有醫生14名,病床18張。廣電事業發展勢頭良好,16個村實現了村村通電視、通電話。
社會建設
碧玉鄉以興修
梯田為主的改善農業基本條件建設工程。碧玉鄉要按照“等高線、沿山轉、寬適度、長不限、大灣就勢、小灣取直”的要求,打破地界、組界、村界,實施整山、整流域的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的作用,採取“一事一議”的籌資辦法,機修老闆與村上籤契約,村上付款。其中1000畝以上的點5個(上岔灣點、張家灣點、野狐灣點、姚咀梁點、岳岔李家灣點),500畝以上的點6個(老虎灣點、南岔點、冉窯點、李川點、趙溝點、陽窪點),其餘各村都規劃了200畝以上的點。已投入推土機30台,完成機修面積3000畝,力爭11月底全面完成實現梯田化鄉的目標任務。二是以集雨節灌為主的水利建設工程。堅持抓水興水,“天上水、地下水、地表水”三水齊抓,走“水、田、林、草、路”相互配套的旱作高效生態農業之路。要利用地形優勢,結合機修梯田,修建塘壩,增加灌溉面積;三是以
退耕還林還草為主的生態建設工程。實施“綠色革命”,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加大補植補造和管護力度,抓好偏遠陡坡地里6000畝紫花苜蓿草產業開發,使全鄉生態環境治理程度提高到30%;四是以增加糧食產量為主的
地膜覆蓋工程。在石灘、新城、碧玉、雷岔等4村推廣全膜雙壟集雨溝播玉米種植2500畝,涉及12社780戶。(秋覆膜700畝,頂凌覆膜1000畝,春覆膜800畝)。其中石灘示範點面積1500畝,涉及7社480戶。全膜覆蓋玉米比半膜的畝增產20%以上,秋覆膜最高產量可達625公斤。五是以農村“四通”(村村通路、通電、通電話、通有線電視)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全鄉投入推土機4台,修通了碧玉至陳山、碧玉至朱川、李川至黑石頭、坡頭至玉關等鄉村、村社農路10條60餘公里,投入資金30餘萬元,養護道路16.1公里。韓岔至趙河通達工程投入資金21萬元,長6公里,現已全面竣工,通車使用。有線電視在擴大新城、碧玉兩村覆蓋面的同時,要延伸到雷岔等村。
實施“三清五改一池一灶”建設,大力改善人居環境。“三清五改一池一灶”,即清理渠道淤泥、村莊垃圾和道路路障,改水、改道、改宅、改廁、改圈和推廣
沼氣池、太陽灶,改善人居環境、改善生產條件、改變生活方式。在雷岔村景木岔社建成100戶沼氣的基礎上,在雷岔村又實施100戶。全村能源沼氣基本普及。力爭年內全鄉普及太陽灶。在加快“五改一池一灶”建設的同時,各村每月對道路路障、渠道淤泥、村莊垃圾徹底清理一次,大力改變村容村貌,為
新農村建設打好堅實的基礎。
投資42萬元的碧玉計生服務所已竣工,現都投入使用,投資80萬元的碧玉中學教學樓已完成主體工程,即將交付使用。投入資金21萬元,長6公里的韓岔至趙河通達工程已全面竣工,通車使用。在雷岔村又實施100戶沼氣,現已全面竣工投入使用。
農業發展
碧玉鄉位於通渭縣東部,距縣城16公里,總面積129.16平方公里,轄16個村民委員會,118個
村民小組,4113戶,20432人,耕地面積9.23萬畝,人均4.4畝。碧玉鄉溝壑區自然條件十分嚴酷,年降水量250~450mm,分布不均,60%集中在7、8、9三個月。
碧玉鄉黨委、政府認真貫徹縣委、縣政府“大力調整結構,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上實現新突破”的工作要求,緊緊圍繞全鄉“突出六個重點,搞好五大工程,建好五大基地”的總體工作思路,把調整結構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堅持早研究,早部署,早動員,早落實。
旱作農業項目是2007年省農牧廳、省財政廳下達的重點農技推廣項目。該項目通過給農戶每畝補貼27元的地膜來推動全膜覆蓋雙壟集雨溝播栽培技術的示範。在2005——2006年鄉農技人員在我鄉新城、雷岔等村試驗,全膜覆蓋玉米比半膜的畝增產20%以上,2006年秋覆膜最高畝產可達625公斤,接近水地的產量水平。
為了擺脫旱地農業受制於水的困境,鄉上在全面推廣地膜半覆蓋栽培技術的同時,大力推廣全膜雙壟集雨溝播技術。該技術變地膜半覆蓋為全覆蓋壟溝栽培,變只在壟面覆膜為壟面、壟溝全覆膜,大大提高了雨水集流效果和保墒、增溫效果,從而達到增產、增收之目的。全膜玉米栽培比地膜半覆蓋栽培畝增產72公斤,增幅20%。該技術主要在石灘、新城、碧玉、雷岔等4個川區村推廣,涉及12社780戶。
全膜雙壟集雨溝播是乾旱地區最適宜的旱作農業技術,在連續4個月沒有降雨的情況下,全膜玉米長勢仍然十分良好,乾旱沒有對全膜玉米造成威脅。因為該技術具有保墒增溫、降水疊加、雨水富集、增產增收的特點,大旱之年,在其它作物絕收的情況下,全膜玉米成了唯一的產糧希望。
碧玉鄉還建設了
洋芋栽培基地。引進培育良種,擴大洋芋種植面積,啟動完善銷售市場,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在南岔、朱川兩村建成2000畝洋芋良種繁育基地;其中南岔村推廣洋芋機械化耕作技術500畝。在雷岔、趙河、陽窪等村一帶建成2000畝洋芋種植示範帶,引進新大坪、隴薯3號、隴薯6號等新品種380噸;確保新修梯田全部種植良種洋芋,並通過串換良種,健全鄉良種覆蓋率達到70%以上,並確保全鄉洋芋種植面積達到3.6萬畝;二是建設蔬菜基地。以新城村無公害辣椒為品牌,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增加蔬菜品種,發展早熟甘藍蔬菜。蔬菜種植由新城村延伸到石灘、玉關、小河等川區村,年種植規模性
蔬菜1000畝;三是建設育苗基地。小河村育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擴大育苗面積,增加苗木品種。2007年,小河村育苗基地增加果樹、棗樹、槐樹等苗木品種,把小河育苗基地建成全鄉乃至全縣最大的苗木基地;四是建設草畜基地。最佳化畜種結構和畜禽結構,突出發展舍飼型、草食性養殖,使肉牛、肉雞、獺兔等特殊養殖達到一定的規模。在壯大雷岔草畜基地的同時,在趙溝、南岔等村新增優質牧草6000畝,使全鄉草畜產業不斷壯大。五是建設藥材基地。在分散種植的基礎上,適當集中連片,壯大規模。在小河、玉關、雷岔、朱川等村沿線,建成藥材種植示範基地,逐年向其他村輻射,使全鄉藥材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
勞務產業
抓好
勞務經濟,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緊盯農民增收,打造“建築、輕紡、家政、保全”四大勞務品牌,使勞務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碧玉鄉培訓並組織輸出勞務工輸出50人。全鄉共輸出勞務共5091人(次),其中政府組織輸出共420人(次),自謀輸出4671人(次)。在勞務工及赴疆拾花工的組織上,鄉上加大組織力度,實行勞務抗旱和勞務抗災,將旱情和災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強化政策宣傳,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要繼續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設”的方針,以改善投資環境,建設現代化集鎮為目標,強化政策宣傳,加快建設步伐,有效改善鄉容鄉貌,促進
第三產業的繁榮。
社會事業
全鄉按照《通渭縣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利益導向機制實施方案》和《通渭縣關於惠民政策中進一步體現人口計畫生育利益導向的通知》等檔案精神,結合鄉實際情況,堅持以人為本,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計畫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倡導婚育轉風,轉變婚育觀念為主,全面控制人口增長,穩定低生育水平,促進了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農村獨生子女領證戶和二女結紮戶落實了優先優惠政策,其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成才工程
全鄉落實“兩戶”子女九年義務教育階段“
兩免一補”(免除課本費、學雜費、補助寄宿費)9戶15人總計1650餘元,其中享受中考加分1人,考入中專後補助2人,補助資金1200元。同時充分體現和加強了對“兩戶”子女的義務培養,並在勞務輸出時優先給予照顧。
小康工程
至8月份,全鄉落實二女結紮戶53戶,辦理養老保險46戶4.6萬元,辦理養老儲蓄23戶2.3萬元,一次性獎勵28戶7.2萬元。其中當年二女戶結紮18戶,辦理養老保險12戶1.2萬元,一次性獎勵12戶3.6萬元,(其中當年出生當年結紮9戶,辦理養老保險0.8萬元,一次性獎勵2.4萬元,獎勵雙缸洗衣機8台,獎勵21英寸彩色電視機9台)。累計獨生子女領證戶為26人,辦理養老保險26人0.26萬元,一次性獎勵26人0. 26萬元,其中當年辦理獨生子女領證戶11戶,辦理養老保險1.1萬元,一次性獎勵1.1萬元;落實獨生子女領證戶每月10元獎勵費1.25萬元。實施獎勵救助6戶0.6萬元,其中當年1戶0.1萬元;在整村推進扶貧項目沼氣池建設、人畜欽水及其它惠農項目中優先落實“兩戶”78戶3.4萬元。
夕陽工程
落實60周歲以上符合條件的計畫生育家庭獎勵
扶助6戶13人0.78萬元,其中當年1戶2人0.12萬元。
機構狀況
黨委下屬支部20個,其中農村支部16個、機關支部(鄉政府、學區、中學、聯合支部)4個。現有黨員514名(女黨員72名),其中農民黨員387名。2006年新發展黨員23名,其中女黨員4名,農民黨員20名(女黨員3名)。 黨員年齡結構:35歲及以下107名,36—45歲70名,46歲以上337名。 黨員學歷結構:大專及以上24名,中專58名,高中81名,國中及以下351名。
發展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縣上“兩個堅持不懈,八個新突破”的工作要求,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縣農村和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突出六個重點,搞好五大工程,建好五大基地”的總體工作思路(“六個重點”即:
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勞務經濟,小城鎮建設,人居環境建設和項目建設;“五大工程”即:以興修梯田為主的改善農業基本條件建設工程,以集雨節灌為主的水利建設工程,以退耕還林還草為主的生態建設工程,以增加糧食產量為主的地膜覆蓋工程,以農村“四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五大基地”即:建設洋芋栽培基地,建設蔬菜基地,建設育苗基地,建設草畜基地,建設藥材基地。),協調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推進全鄉經濟
持續、
健康、快速發展。
民政工作上,全鄉共95戶409人,占總人口的2%,年補助金額53760元,月人均補助10.95元。城市低保,全鄉共31戶44人,月保障金額3935元,人均89.43元。五保戶,全鄉共69戶101人,年補助金額40400元,人均400元。大病救助,全鄉共73名,救助總金額125562元,人均1720元。
支農
惠農政策落實工作上,2007年共發放糧食直補資金281792.58元,戶均69.02元,畝均3.09元,人均13.79元。2007年共發放農資綜合補貼892607.44元,戶均218.62元,畝均9.80元,人均43.69元。2007年農機具購置補貼共2800元。購置山地微耕機2台,總資金11750元,財政補貼2800元,自籌9100元。
改善
生態環境工作上,為了全面貫徹落實縣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生態立縣”戰略,全面建設山川秀美的特色經濟強鄉,把面山綠化、荒山造林補植補造、退耕還林補植補造相結合,加大生態建設力度,其中荒山造林補植補造699畝,栽植苗木31200株;退耕還林補植補造300畝,栽植苗木13900株;面山綠化200畝,栽植苗木11000株。
社會治安
綜合治理上,堅持“打防並舉,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針,深入貫徹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各項措施。突出嚴打整治鬥爭這一重點,鞏固“無毒鄉”的成果,堅持“四禁”並舉,預防為主,全民參與,綜合治理的工作方針,爭創治安良好鄉等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社會治安穩定,建立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精神文明建設上,以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職業道德為著眼點,倡揚真善美,懲貶假惡醜,在全社會努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公民的道德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
歷史故事
碧玉曾為公主名
通渭縣城東20—30里之狹長地帶,地形獨特,是東西走向狹長水川谷地;南北寬約5—10里,四山為固,石峰險峻。從開闊地李家坪一帶(上、下店子及老城、新城)發掘的出土文物及史籍看,伏羲後裔古人類很早即在此一帶生息,其地牛谷河北崖、牛洛河以東、雷岔河以西、王岔河以南的開闊區域築有幾城,刀斧剁成,懸於峭壁,形成關口,有一夫把關、萬夫莫開之險。史載自周以來羌戎即據其地。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隴西郡,轄襄戎邑。雖屬秦轄,但具有一定自治性。至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漢所平,襄戎國歿,平襄縣立。此前襄戎邑據天險之要,練精兵之術,與秦漢多有交鋒,均為所勝。當地盛傳有國王女碧玉督戰守關,智武曾稱雄一時,後封碧王為公主,褒其品節如玉之純堅也。此說可信,否則地謂碧玉,為不可解。
另外,在歷史的演進中,漢字的音義常有變化的情況。“信口開合”是指不假思索,率意講話。而《紅樓夢》中卻說:“劉姥姥是信口開合。情哥哥偏尋根究底。”用河字本義,此言實不可理解;這種現象也見於對少數民族的地名描寫。月支,古西域國名,地處河西,故稱北邊山月支為胭脂山。因語音相同,後人書寫直寫為胭脂山了。
宋神宗元豐四年,李憲復陷西夏蘭州後為防禦築蘭州東西兩關,又於更西筑西關堡(即今西固城);東20里築東關堡,原稱恭噶關,亦稱鞏哥關,此為吐蕃占領時譯音用語。元豐六年改稱東關堡。關、崗,一聲之轉,即今之東崗鎮。城與堡中為鞏心堡,訛而為拱星墩。西夏不斷反攻,不斷被擊敗。為確保蘭州安全,於黃河北築金城關。
通渭西南部一鎮,即紅軍長征路過榜羅會議其地,榜羅二字之名與字義不涉,唯其音譯以記其吐蕃的族名而已。甘谷北有盆地名大石,此地全為黃土,考其名實為吐蕃一族音譯名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