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骨症

石骨症

石骨症又稱大理石骨、原發性脆性骨硬化、硬化性增生性骨病和粉筆樣骨。是一種少見的骨發育障礙性疾病。最早由Albers-Schonberg(1904年)發現,又叫Albers-schonberg病。本病之特徵為鈣化的軟骨持久存在,引起廣泛的骨質硬化,重者事關大局髓腔封閉,造成嚴重貧血。

綜述,病因和發病機制、病理,臨床表現,實驗室和其他檢查,診斷與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後,預防,

綜述

石骨症又稱大理石骨、原發性脆性骨硬化、硬化性增生性骨病和粉筆樣骨。是一種少見的骨發育障礙性疾病。最早由Albers-Schonberg(1904)發現,又叫Albers-schonberg病。本病之特徵為鈣化的軟骨持久存在,引起廣泛的骨質硬化,重者事關大局髓腔封閉,造成嚴重貧血。本病常為家族性,絕大多數病例為隱性遺傳。

病因和發病機制、病理

石骨症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認為是由於正常的破骨細胞明顯缺乏或功能缺陷,主要變化為骨樣組織過度鈣化而缺少真正的骨化,使鈣化的軟骨基質及原始的骨小梁重吸收變慢,以致骨中缺少骨板層及成骨細胞,失去彈性,骨小梁結構不良,使骨質脆易斷。由於大量鈣化的軟骨基質的存在,使骨髓腔明顯縮小,甚至閉塞,骨皮質和松質硬化,二者之間不能分辨。骨皮質增生,骨松質緻密而出現全身骨骼X線的特徵性改變。

臨床表現

石骨症可分兩型,即幼兒型(也為惡性型)和成人型(良性型)。易發生骨折,多位於骨幹部,其癒合不延遲。因骨髓腔變窄,引起進行性貧血,髓外造血器官可代償性增大。氟中毒時重者顯不同程度軀幹關節酸痛,活動受限。氟斑牙為易見體徵。
石骨症石骨症
良性型:多見於成年人,通常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常因自發性骨折或體格檢查時被發現。偶有肝脾腫大和視聽障礙。當骨硬化增生引起莖乳孔縮窄時,可出現面癱。貧血見於半數良性型患者。
惡性型:主要見於嬰幼兒,特點為進行性貧血,血小板減少,肝脾腫大,淋巴腺病,腦積水和自發性骨折。由於顱底畸形可出現顱神經壓迫症狀,常有失明。患者對感染的抵抗力減低。病程進展快,常因嚴重貧血、腦積水和反覆感染等原因早期死亡。少數可生存至兒童期。患兒生長遲緩,智力和性發育不良,常伴發佝僂病、齲齒和骨髓炎。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石骨症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惡性石骨症(malignant osteopetˉrosis,MOP)在嬰幼兒時期發病,進展快,病死率高,較少存活。又稱惡性嬰兒型石骨症(infantile malignant osteopetroˉsis)。患兒由於骨皮質增生,骨髓腔鈣化,造血組織減少,髓外造血增加,肝、脾代償性增大及髓性無功能性貧血。長期貧血造成嬰兒發育遲緩,體內鈣質無法正常代謝,容易出現佝僂病。貧血引起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導致大部分患兒在出生後幾個月~1歲因感染和(或)出血死亡。生化檢測:血鈣血磷、鹼性磷酸酶正常,酸性磷酸酶升高,1,25-(OH) 2 Vit D 3 顯著升高,佝僂病患兒可有血鈣偏低。本院發現2例。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中間型石骨症(autosomal resesˉsive osteopetrosis,IROP)通常在10歲左右因意外骨折確診,身材矮小,常有反覆骨折史,可伴有下頜骨髓炎
碳脫水酶Ⅱ缺陷綜合徵(carbonic anhydrase deficiency syndrome)該病是一類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綜合徵,特徵為骨硬化合併近中型、遠中型或複合型腎小管性酸中毒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石骨症(autosomal dominant osˉteopetrosis,ADOP)多見於成人,發病較晚,病情穩定,預後較好,又名良性石骨症。這類石骨症病人近一半無自覺症狀,1/4病人可出現腰痛。也可有腦神經受壓的表現。貧血及肝脾腫大罕見,常有髖內翻、股骨偏外側弓形等畸形。

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本病多有嚴重進行性貧血,發育障礙,營養不良,常有表情呆滯、智力低下;頭顱可呈方顱、角型,前囟飽滿,易出現骨折或畸形癒合,可有雞胸脊柱側彎胸廓畸形;可因顱底骨增厚而壓迫腦神經,表現出面癱、視神經麻痹、失明等。患兒常有肝脾、淋巴結增大等明顯髓外造血徵象,外周血三系明顯下降,有時可見幼稚紅細胞、幼稚粒細胞,紅細胞形態異常。骨質堅硬,骨髓穿刺不易成功,骨髓像類似於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表現。
石骨症石骨症
石骨症為全身性骨骼受累的疾病,顱骨的X線表現為硬化,尤以顱底為顯著,特別是蝶骨體及大、小翼均明顯改變。蝶鞍大小正常或縮小,床突、鞍底皆硬化。顳骨及枕骨也可硬化,使板障封閉,失去三層的分野。頂骨額骨及顏面骨可不受侵犯或僅有輕微變化。視神經孔變窄且邊緣模糊乳突小房及鼻旁竇變小或發育不全石骨症在長管狀骨及脊椎有特徵性的X線改變。脊椎椎體表現為上下緣特别致密,其間密度低者為正常骨質,組成三層帶狀影。長管狀骨表現為“骨內骨”,骨質緻密髓腔變窄或消失於乾骺部顯示多條互為平行或呈波狀緻密線紋,乾骺部可呈杵狀變形,尤其脛骨上端內側可表現為邊緣不整呈粗鋸齒改變,髂骨翼典型改變為平行髂嵴的多層的同心弧狀硬化帶此外,肋骨和鎖骨均可呈均勻硬化。有時還可見到骨折,於、蹠、趾骨常有界限分明的骨島出現。
X線表現:
(1)基本X線表現:廣泛均勻,骨密度增高硬化,骨小梁變粗、模糊,皮質增厚,髓腔狹窄,甚至消失。本院曾有3例石骨症病人,因發生骨折,欲行帶鎖髓內針固定,因髓腔消失,骨質硬化,改用鋼板或動力髁鋼板固定,骨密度增高有明顯的均勻對稱性,以四肢、肋骨和骨盆較明顯。
(2)骨中骨:主要見於掌指、跖趾關節及肋骨等,骨中骨表現為邊界比較明顯的緻密骨島。
(3)夾心椎又名夾心蛋糕征,其形成是由於椎體上下軟骨板富含血管,在鈣吸收不足的情況,該部類骨質沉積過多。類骨質對破骨細胞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而椎體中部缺乏這種類骨質,故而被破骨細胞侵蝕,形成椎上下高密度而中間低密度,形如三明治樣。
(4)髂骨翼年輪樣改變。射線可透過帶是較正常骨區域,而緻密帶存在大量不起作用的破骨細胞。
(5)顱骨穹窿顱底均增厚硬化,以顱底骨質增生最明顯。

診斷與鑑別診斷

石骨症是一種少見的遺傳性疾病,臨床並不多見,容易出現漏診,診斷主要依靠X線的表現,還可以通過其家族史發現其他病例。有時需要通過生化和免疫學檢查結合CT、X線片才能確定其分型。同時要和某些化學元素中毒如:磷、鉛、氟中毒及成骨性骨轉移相鑑別。惡性型臨床表現複雜,診斷較困難,注意要和地中海貧血白血病、牙克綜合徵及骨髓纖維化相鑑別。
石骨症石骨症
如遇到自嬰幼兒期出現貧血伴生長發育遲緩、營養差,肝、脾、淋巴結腫大,特別是脾腫大且長期抗貧血治療效果不佳者,要考慮本病的可能性。行骨穿時感骨質堅硬,進針、拔針困難,乾抽不易成功時,更應提高警惕,及時拍攝全身骨骼X線片,因為在本病診斷中,X線檢查具有確診意義。

併發症

由於骨髓腔被大量鈣化的基質充塞,而使造血組織明顯減少,發生髓外造血器官如肝、脾、淋巴結增大,出現髓性無功能性貧血。長期貧血導致患兒生長發育遲緩、營養差。因骨內鈣質不能正常運送到骨骼生長部位,故易在嬰幼兒期發生佝僂病,並容易引起自發性骨折。因顱骨骨質硬化增生、顱底各孔變窄小,致使腦脊液回流受阻而發生腦積水硬膜下積液腦室擴張之CT徵象。

治療

對良性型,一般給予對症治療,如控制感染、輸血、加強護理、防止外傷性骨折,給予低鈣並磷酸纖維素食物,可延緩骨硬化過程。
對惡性型石骨症無特效療法,一般採取對症治療。採取減少鈣攝入無明顯效果,有效的治療途徑只有造血幹細胞移植。Ballet等於1977年曾採用骨髓移植治療兒童惡性石骨症,療效滿意。對於有面神經麻痹者,可行面神經減壓術。有視神經萎縮或視力下降者有人提出採取視神經減壓術來挽救視力。但也有人對此手術治療效果提出質疑。有人報導採用視神經減壓術治療6例石骨症患者挽救其視力。採用右側眶上入路行雙側視神經管減壓術,切開位於視神經管上方的硬腦膜,用高速氣鑽截除增厚且變脆的骨質將視神經上方及兩側的骨質咬除。骨質的截除要廣泛,充分地減壓,保持視神經鞘完好無損。一切操作均要在顯微鏡下進行。結果5例術後視力明顯改善,1例改善,無併發症。 惡性型石骨症如不治療,一歲以內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七八十,患者將會出現面癱、貧血、發育遲緩致使盲、聾,無法抬頭、站立、走路或講話,如果未獲得適當治療,基本上無法活過童年。
自2006年起北京兒童醫院血液移植科成功完成了我國第一例惡性石骨症的造血幹細胞移植,目前已有近10例病人先後進行了不同供者來源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最小病人移植時僅4個月,體重6kg。並成功的在多例石骨症患兒中進行了父母半相合造血幹細胞移植,屬國際領先水平,並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由於獨生子女政策,無良好供者的困境。目前大部分患兒預後良好,最長隨診時間超過5年,隨診評估期間,移植後超過3個月病人,骨骼均出現不同程度修復,身高等生長發育檢測均逐步追上正常同齡兒,首例病人已上國小。但對於惡性石骨症病人,移植時機的選擇很重要,如果移植時已出現如視神經、面神經及聽神經的損傷,移植後亦很難恢復,國外一般建議在3-6個月未出現神經系統損傷時,即進行移植。
此外北京兒童醫院還和相關遺傳實驗室合作,對石骨症常見的4種基因進行篩查,對新診斷病人除臨床診斷外,還同時進行基因診斷,對石骨症家族的優生優育起到一定作用,改變既往不得不送日本或香港,檢驗費用巨額的窘境。
良性石骨症預後良好,出現面神經、視神經障礙者等併發症時經手術治療,效果良好。青年男女在婚前應該了解雙方的家族病史,實行優生優育。

預後

一歲以內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七八十,患者將會出現面癱、貧血、發育遲緩致使盲、聾,無法抬頭、站立、走路或講話,如果未獲得適當治療,基本上無法活過童年。

預防

青年男女在婚前應該了解雙方的家族病史,實行優生優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