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工程

在山崖陡壁上開鑿的洞窟形佛教建築稱為石窟寺。石窟寺的開鑿起源於印度,隨著佛教而傳入中國。中國石窟寺的開鑿盛行於南北朝。開鑿石窟要綜合考慮地形、石質、朝向和交通等因素,石窟往往選在山川壯麗的地方,藉助於自然景色,襯托出佛的尊嚴。中國著名的石窟有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響堂山石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窟工程
  • 外文名:Grotto Engineering
  • 拼音:shiyogongcheng
  • 起源:印度
正文,配圖,

正文

斬山 石窟宜在峭壁上開鑿。但天然峭壁不可多得,因而要人工造成峭壁,稱為斬山。龍門石窟的賓陽三洞前廣庭寬33米,深15米,峭壁高30米,《魏書·釋老志》說,斬山花費24年時間,用人工82000多個。雲岡三號窟斬山石方在16000立方米以上,龍門奉先寺石窟和四川樂山凌雲寺大佛斬山的石方都在3萬立方米以上。
洞窟開鑿 在峭壁上開鑿洞窟,通常按自上而下、自外而內的順序。但一般洞窟頂部遠比門框高,開鑿時必須自門洞向上開闢一條施工道,進入預定高度位置,再自上而下大面積開鑿,如雲岡曇曜五窟。這類石窟在門洞上面都開有窗洞,有的洞多至三、四層,窗洞就是最先開鑿的洞口,以便進入窟內施工。開鑿出一個施工台和施工面以後,便可對窟頂、壁面以及造像進行自上而下、由粗到細的雕鑿加工。這種施工方法,可以免搭大量腳手架,省工而又安全。在數十米高的峭壁上開鑿石窟,工程比在崖腳更為複雜、艱巨。從炳靈寺麥積山等石窟的實際情況看,是先在峭壁上開磴道或修棧道,作為交通和工作平台,再開洞窟,而後完成全部石窟工程。
壁面加工 壁面加工同岩石性質有著密切的關係,現存石窟一般開鑿在石灰岩砂岩礫岩上。石灰岩石質均勻細密,硬度適中,耐風化,最適宜雕刻加工,龍門石窟就開鑿在石灰岩上。各種砂岩的礦物成分和硬度差別很大,四川地區的江砂岩疏鬆,雲岡的砂岩比較堅硬。在石灰岩砂岩的岩壁上開鑿石窟,壁面處理主要採用石雕(見圖)。雲岡、龍門等石窟,除石雕造像外,壁面雕滿佛教故事和裝飾花紋,整個洞窟就是一個大型的雕刻藝術空間。在石窟雕刻藝術中,綜合運用了線刻、浮雕高浮雕圓雕等手段。敦煌石窟開鑿在酒泉礫岩中,這種礫岩由卵石礫石和砂泥等混合膠結而成。由於卵石與礫石的硬度、大小、密度都不一致,所以開鑿的窟洞表面高低不平,給壁面的處理帶來了困難。敦煌石窟的壁面卻藉助於泥作,把石窟的開鑿同泥塑、彩繪結合起來。石窟表面處理要經過打底、找平、粉面等工序,再施彩繪。  窟洞保護 窟洞開鑿後,原有的自然傾角變為人為的峭壁,原為實體的岩石布滿窟洞,破壞了山石的結構,使岩石的應力分布發生變化,最主要的是山石失去了側壓支撐力,容易產生與崖面平行的崖邊剪下裂隙。不少石窟因此受到破壞或崩坍。
岩石的崩坍和風化同水的滲透有密切關係,大氣降水從頂部和四壁透過岩石中的孔隙和裂縫滲入窟內,使岩石中的膠結物碳酸鈣溶蝕,並使岩石中的主要礦物長石蝕變,成為鬆散的粘土礦物,從而使岩石解體,加速岩面的崩坍和風化。因此,在石窟工程中必須解決排水問題。龍門奉先寺佛龕,在峭壁上方和兩側修築了一條寬1~2米、深1~2米、長120米的排水溝;樂山凌雲寺大佛,在頭部髮髻里安排三條排水系統,使雨水從背面排掉。這些措施對石窟的保護有良好的效果。
石窟工程

配圖

石窟工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