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景區概況,地理位置,石窟規模,神秘猜測,陵墓說,採石說,屯兵說,外星文明說,形成分析,五大迷窟,一號謎窟,二號謎窟,三號謎窟,四號謎窟,五號謎窟,未解之謎,驚人發現,旅遊貼士,美食推薦,訂票須知,交通介紹,
景區概況
龍游石窟是位於浙江省龍游地區的地下石窟群,自從1992年被發現以來,經多家新聞媒體的報導,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引起了考古界、旅遊界以及有關方面的關注。從金華市區出發,行車一個多小時,大約70餘公里的路程到達目的地。此地處浙江中部,屬衢州境內,一個叫石岩背的
小山村,這個坐北向南、背山面水的小村落,自古就有“
風水寶地’之說。站在村前眺望遠處,一條衢江環繞而過,視野開闊,頗有神往縹逸的感覺。村邊
臨江處有一座
竹林禪寺,寺中香火裊裊,佛音陣陣。1992年6月9日,吳阿奶與其他三個村民動用四台抽水泵連續17個晝夜的抽水,終於為人類展現出一個可以與UFO相提並論的世界之迷。在吳阿奶的帶領下,進入了一個神秘的地下世界,宏偉壯觀的氣勢,撲朔迷離的奇蹟。令人驚嘆叫絕,也讓人百思不解。半天時間的尋秘卻讓人終身難忘。
一個在地底沉睡了上千年、舉世罕見的浩大地下工程,自從20年前被幾個農民無意中發現後,到現在仍像一個巨大的感嘆號豎立在史學家、考古學家、建築學家和遊客的眼前。這就是被觀者驚呼為“曠世奇窟”的龍游石窟。擁有
良渚、
河姆渡文化遺址的中國浙江,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在其境內的
錢塘江上游、
衢江、
靈山江交匯處 ,有個並不起眼的小縣城,縣名“
龍游”。縣雖小,但其歷史可上溯至
春秋時期,當時叫“姑蔑”,迄今為2500餘年,堪稱浙江省第二大古都。龍游石窟便位於該縣城北3公里處的一個臨江小山中,當地人稱此山為“童壇山”,方圓不過數里,但山腹內竟容藏著24個大小不一、布局精妙的人工洞窟。在被發現前,它們均被水淹土埋,加上洞口岩塊崩塌,所以難見真容。當地政府如今已開發出其中的5個洞窟供遊人參觀。這些洞窟的形制、規模大體相當——洞廳面積小則數百平方米,大則逾千平方米;洞高在20至40米不等;洞口均呈矩形;洞壁陡峭,洞頂則呈圓弧形斜伸;洞中有2至5個粗大石柱撐頂,其橫截面均為熨斗狀,大者需5人合抱;洞頂、洞壁和石柱的表面無一例外地鑿刻著細密的斜紋,狀若虎斑;從洞口至洞底均有一條寬大石階,石階呈波流形;每個洞窟的底部均有一至兩個鑿挖而成的石池和人工斜坡。
大批專家和學者紛紛對石窟形成的年代及用途提出各種不同的推想和論證:採石場、墓穴群、藏兵站、儲冰庫、
巨石文化、“道家福地”、“造反的採礦人安身之處”等等,眾說紛紜。龍游石窟在出現之初曾被人認為是一個“廢棄的採石場”,因而一發現並未造成轟動,默默無聞達長6年之久。直到1998年才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如今人們發現,在衢江北岸,類似的石窟星羅棋布,附近2.88平方公里的地下至少有50個洞窟。在古代並不發達的科技水平下,完成如此浩大的地下工程實在讓現在的人們匪夷所思。而窟中的重重謎團,更使得觀者“入窟儘是探奇者,出窟全變猜謎人”。
在眾多的研究者中,
浙江大學的褚良才博士在10多次實地考察並搜尋各方面的史料之後,提出:龍游石窟最早開鑿於西漢宣帝“邊郡皆築倉”時,其功能是儲備糧食、貨物及戰備物資,並經歷代使用,尤其是隋朝時就叫“北常平倉”,在那時就已被列入“古蹟”。褚博士還發現了兩個很有說服力的典型洞窟,一個是在童壇山上游不遠處的簸箕洞(宋代有記載,稱其“千古萬年”),另一個是在下游不遠處的石岩洞(洞口有3個,洞前有防水石堤)。但目前至少可以斷定,龍游石窟是迄今所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人工建築群;另外,它還為國外學者提出的“中國第五大發明——鑿洞術”提供了直接而有力的證據。
籠罩龍游石窟的迷霧正在漸漸散去,一個具有巨大文物與考古價值的中國古代地下工作正展露在世人面前。令人欣慰的是,龍游石窟現已被有關方面採取相應的措施嚴格加以保護,並列入申報
世界文化遺產的議事日程。畢竟,龍游石窟應該、而且完全可以成為人類古代文明的一大見證。
龍游石窟是我國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築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一大奇觀。它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體現,集人文、藝術、文化、工程技術於一體,因此,這一偶然發現,也被當地人稱之為“世界第九大奇蹟”。
龍游石窟在方圓0.38平方公里的土丘上似有規律的分布了大小24個洞窟,每個洞窟的面積從1000-3000平方米不等。每個洞窟從矩形洞口開始垂直向下延伸,高度約30米。頂部呈漏斗型,洞窟內科學地分布著3-4根巨大的“魚尾形”石柱,與洞頂渾然一體。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洞壁、洞頂和石柱上都均勻地留下古人似乎帶有裝飾意圖的鑿痕。
龍游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瑰麗壯觀、巧奪天工。走進石窟,宛若時光倒流到遠古。而它的“開採年代”、“開採人”、“用途”都是千古不解之謎。
地理位置
龍游石窟位於浙江省西部,衢州市龍游縣城衢江北岸3公里處的鳳凰山麓,距杭州180公里,距金華60公里,距衢州30公里,距千島湖1小時車程,距大慈岩、諸葛八卦村、靈棲洞半小時車程。
石窟規模
有人斷言:龍游石窟是我國繼萬里長城、
秦始皇兵馬俑之後第九大奇蹟。從初步考察而言,筆者認為,較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無論是從成因還是規模、從工藝還是價值,龍游石窟都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
從已經開發的七個石窟來看,石窟的工程浩大恢宏、模式基本統一。造型、格局、風格如出一手。全局著眼,分布合理。最小的一號窟,約300平方米、二號窟約900平方米、三號窟約1200平方米、四號窟約2000平方米、五號窟僅700平方米。五個石窟的地面面積達5100平方米。據了解,就在石岩背村方圓1平方公里的地下,類似的石窟共有23個,而在龍游地區2.88平方公里的地下估計有50到70個以上基本相似的石窟。如果按平均每個石窟以1000平方米的面積來計算,一個石窟就要排出土方2萬立方米,以50個石窟計算則至少可排土方100萬立方米,若以一人一天可排土方0.3立方米,則需要200萬個工作日才能完成。有人作過統計,若每天投入1000人不分颳風下雨、夜以繼日地工作,也需要耗費六年的時間,況且模式統一、工藝講究、精雕細鑿,實際工作量要遠遠超過人們的理論推算。
龍游石窟的氣勢壯觀,設計精巧科學、施工規範先進,確實具有鬼斧神工之魅力。每個石窟就是一座宏偉的大廳,呈倒斗矩形狀,出口小下面大,一面陡峭,一面按約45度角傾斜,四壁筆直,稜角分明。石窟項部及洞壁的鑿痕排列規則有序,鑿線整齊劃一,該平行則平行,該弧狀則弧狀,寬度均在一尺左右,猶如出自一人之手,又似機械加工一般,石窟沿壁有台階上下,成鋸齒形,鋸齒間相隔達三米,其中台階到洞口要有四米。每個石窟都有粗大的擎柱支撐著項部,多則四根,少則一根,最大的周長為10米,最小的周長為5米。且三角形,尖朝里,面朝前,每個石窟自成一體,互不相通。石窟內部都有一個半鑿半砌的矩形方池,約20平方米,深的5米。在一號石窟站立抬頭10米左右處,清晰可見一幅岩畫,內容是馬、鳥、魚三種動物。這是已發現的7個石窟中唯一的窟內岩畫。線條渾厚古樸,粗獷流暢,很有意境。
工程浩大、設計精巧的龍游石窟,竣工的確切時間無從考證。龍游的人文記載約始於
漢代,此前無古籍可查。在周、秦史料及唐朝文獻中,韓愈曾撰寫《徐偃王廟碑》,其中有“鑿石為室,以祠偃王”的記載,所謂偃王及西周第五個皇帝(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年)且不談鑿石為室的“室”該有多大,又與龍游石窟有何聯繫尚存在許多疑問,若果真是,石窟的鑿成距今至少已有2500至3000年的歷史,星轉斗移的歲月,旱澇戰火的洗禮,背天的山坡已變遷,裸露的岩石也風化,而石窟內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形態、紋路、痕跡卻依然如新,猶如昨日所為。
神秘猜測
陵墓說
1、陵墓說(包括皇宮說、儲藏說等),據韓愈撰寫的《徐偃王廟碑》記載為據,有考古專家提出龍游石窟是古代帝王的陵墓或皇宮、儲藏室,難免有許多牽強之處。第一,作為皇陵或宮殿是皇室成員起居安息之地,為什麼石窟中沒有留下半點皇族的隨葬品或宮中遺物;第二,既然是皇陵或皇官,理應對如此寬暢的宮殿作適當的分隔,如百官朝拜的
龍庭、帝王起居後宮,將士衛兵住處等,而石窟中空空如也,毫無遮檔之痕;第三、如果是皇宮就有一班前護後擁的人馬,必然會有人間煙火的遺蹟,而石窟的項和壁卻依然如新;第四,石窟上下階間距很大,運輸進出都很有一些難度,難道不考慮水火、地震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滅頂之災嗎。
採石說
2、採石說(包括採集其他礦產資源),有專家認為:龍游石窟是古代人採集石料而留下來的廢棄洞窟,也難圓其說。第一,採集石料最安全、最經濟的方法應該是露天作業,既能保證安全又便於開採,何必要精心設計如此的方式進行地下挖掘;第二,石窟內石料屬紅土積沉岩。據目測,裸露在外的岩石很容易風化,如此容易風化的石料,又何必花如此浩大的工程去開採;第三,地下作業需要一定的設備和條件,如挖掘設備、採光設備、搬運設備等,當時又是如何解決的。為什麼也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第四,既然是採石廢棄的洞窟,又何必要如此規則的修飾。
屯兵說
3、屯兵說。有專家提出龍游石窟曾經是
越王復仇的練兵屯兵之地,理由是怕被奸細發現而告密,故挖地下石窟進行備戰;其疑點仍很多。第一,挖掘石窟並非一朝一夕所為,要把數年的大好時間用於挖洞,又用數年的時間進行練兵,豈不荒廢消耗本來已弱小的實力;第二,因擔心奸細告密屯兵而挖,難道就不擔心奸細破壞造成窟毀人亡的悲劇;第三,在石窟屯兵自然採光無法解決,人工採光又沒有留下煙火痕跡又如何解釋;第四,屯兵地必須道路通暢,進出便捷,這是兵家常識,而石窟上下一條道,間距有三米,如何體現兵貴神速的策略;第五,既然是屯兵練兵,總會有一些沖衝殺殺的場面,應該留下一點碰碰撞撞和刀刀槍槍的痕跡。
外星文明說
4、外星文明說。 UFO研究者根據實際考察,分析眾多疑點,提出了外星文明留下遺蹟的觀點。很有一定的說服力,但是也有不少疑點。第一,如此浩大的工程項目該有多少外星人或設備參與作業,能有如此多的外星人來到地球嗎?第二,從整體看,石窟挖掘非常規則,鑿痕整齊劃一,外星人必然利用先進的挖掘設備作業。但是,仔細觀察,鑿痕也有細微的變化。與其說肯定是大型挖掘機械之功,還不如說出於能工巧匠的一人之手;第五,外星人挖掘石窟的目的何在?如果為了居住而挖掘如此工程,倒不如自己攜帶材料建造地球考察站更經濟安全。如果是為採集地球元素而作,又何必搞得如此規則精細呢?如果是為給地球人一點饋贈。挖掘如此數量的地球石窟,真不如挖一兩個石窟再放一二件外星文明產品更經濟、更能表達外星人的意思。
形成分析
對石窟的仔細辨認和各種資料的綜合分析,有些人認為就目前掌握的素材,要斷然得到結論,還為時過早,準確的答案還有待於石窟徹底的發掘和全面的考察。不過有幾點是可以肯定的。
1、龍游石窟不是自然形成的溶洞。浙中地區是丘陵地帶,據考證,在距今約三億至二億五千萬年以前,即地質年代的晚古生代石炭紀與二疊紀時期,這裡曾經是一片汪洋。隨滄海桑田的變化,浙中地區地殼發生了強烈的
造山運動,地殼抬升隆起,產生褶皺和斷裂。造成該地區多溶洞的地形。例如金華的
雙龍洞、冰壺洞、朝真洞、
蘭溪的地下溶洞等。但是很明顯,龍游石窟根本區別於以上的溶洞。
2、龍游石窟不是現代科技的產物。生產力的發展為人類活動提供越來越先進的地下開採機械。使人類地下施工更安全更有效。例如地下煤礦的開採,地下交通的挖掘等。但是,現代人們從安全、經濟、美觀的角度出發,一般的地下工程都是直線挖掘,成形後經過絕對的加固再作美化。而不是在挖掘的原型上交接進行修飾。再說,如果是現代科技的產物,應該是在18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的工程。而如此浩大的項目。又是18世紀以後形成,在歷史記載中必然會留下詳盡的記錄。顯然,龍游石窟的形成與現代人的作業思想方式及時間不相適應。
3、龍游石窟也非古代人所為。浩大的工程,低下的生產力,成為鮮明的對照。不可能是個別人和一般人所創造。除非是君主成首領才能組織如此規模的挖掘力量。如萬里長城的修築,而萬里長城的修築是為了抵禦外來侵略。但是勞民傷財地動用如此時間和力量來挖掘毫無目的的地下名窟,實在沒有必要。所以,龍游石窟也不會是落後並不富足的古代人閒情逸緻的產物。
龍游石窟留給人們古樸輝煌的同時更多的深不可測的神秘,它可以與埃及金字塔遙相呼應,可以與 UFO之謎相提並論,值得廣大有識之士去考證探索,去解開這個就在我們身邊的世界之謎。
五大迷窟
一號謎窟
它是七個謎窟中最小的一個,地面面積約300平方米左右,呈近正方形,地面平整,矩形方池在進口處下方。因支撐面小,只有一根擎柱。窟頂分高低兩層,相差約50CM,就像擎柱頂著大梁而把一間大廳一分為二一樣。該洞窟進口處與竹林禪寺僅一牆之隔。離窟口不遠處有一魚、馬、鳥三種動物雕刻圖,這是在已抽乾的7個謎窟中唯一的圖象雕刻。
二號謎窟
二號謎窟比一號謎窟大3倍,地面面積約900平方米,也近正方形,靠北邊尚有小部分未完工(或有意留下),因窟頂支撐面大,有四根立柱,其中三根魚尾形柱尖頭朝北,靠東一根尖頭朝東,矩形方池南壁中部。四根柱子中最粗的柱橫截面的三條邊長分別為297CM、274CM、155CM,高約10CM。該謎窟光線較充足。進口處(天井)下方窟壁上有一些明顯的極不規則的鑿痕,有人辨認為象形文字中的“正”、“伏”兩字。2號石窟里的方池清淤工作正在進行,目前無法確定方池的用途。
三號謎窟
三號謎窟較之二號謎窟要大,約1200平方米,但高低相差懸殊,窟頂呈45度斜面從南延伸到北壁,地面幾乎也呈45度斜坡伸到北端,給人以深邃陰森的感覺。該謎窟呈長方形但東北角尚有很大一部分未挖掘,因而呈缺角矩形,是掘鑿者有意不挖除,還是因故停止挖掘留下,乃不解之謎。其轉角處從頂到底有螺旋狀刀痕,筆者認為是一條巨型機械的進刀痕。該謎窟有三根擎柱,呈一字形南北向排列。矩形水池在西北角,階梯在西壁沿伸而下,西壁有極少量的滲水,據介紹一壁之隔尚有個巨型石窟未開發,滲水系隔壁窟中之積水在壓強差的作用下滲透過來。
四號謎窟
這是工程最大的一個謎窟,進口先為一平台,右側為陡峭石壁,左側是盤壁而下的石階,石階與前幾個謎窟一樣的鋸齒狀。原階距長達三米,從窟口到窟底深達20餘米,階道達50米以上,窟底較平整,面積約2000平方米,三根擎柱呈三角形分部,矩形方池在窟底中部。矩形方池可能因窟規模大,也相應比前幾窟大多倍。
五號謎窟
該謎窟規模較小,僅700平方米左右,該謎窟進口處有大量的土石未排出,梯道也埋在土石堆下。旅遊者可從窟底一人工開鑿的橫門由四號窟進入。 該窟呈矩形,三根擎柱呈南北向排列,矩形水池在東北角。
未解之謎
號稱世界第九大奇蹟的浙江龍游石岩背村地下大型石窟群,自從公元一九九二年六月發現以來,雖經各大媒體炒作,尤其是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欄目報導後,如今仍然籠罩著一層又一層神秘的面紗。儘管諸家蜂起,卻仍無法解開一系列難解之謎。其中最關鍵的是誰建造的?建造於什麼年代?建造的動機是什麼?
一、龍游大型石窟:輝煌的東方地下金字塔群
我們知道:真知灼見來源於社會實踐。為了考察地下石窟群,筆者多次來到龍游,仔細觀察了石柱、石壁、穹頂和台階:審視了每一條鑿紋、每一處縫隙、每一幅岩畫,終於發現這 里的每一個石窟,都是一個地下金字塔,都是外星文明創造的巨石文化給地球人類的饋贈。
龍游地下石窟的形狀,基本上是“倒斗型”。儘管這種“倒斗型”不太標準,洞口靠在一角,穹頂只有四分之一個圓錐體,下部是個長方體,與地上金字塔有些差異,但基本形狀 相似。至於差異,恐怕是為了建造時進出洞口的斜坡需而故意這樣設計的;只有把出口靠在 石窟一角,即現在的形狀,使斜坡通道沿石壁而下,在結構設計上就顯得比較合理。至於石 窟內的高大石柱,由於內部結構與地上金字塔不一樣,為了牢固而建造的加固設施。
其實世界各地的金字塔,形狀也各有千秋。
埃及胡夫金字塔是尖頂四面型,但墨西哥叢 林中的月亮金宇塔和猶如天文台的壁龕式金字塔,卻又不一樣。由於環境不一樣,功能不一樣,外星人的文化和審美觀念不一樣,金字塔的形狀也必然不是從一個模子裡澆出來的。 由於埃及金字塔是外星文明的傑作或是在外星文明的指導參與下建造的巨石文化(這是 金字塔成因的一家之說),墨西哥叢林中的金字塔雖然是
瑪雅文明的建築物,但是越來越多 的史學家認為瑪雅人是從外星球上來的
星際移民。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龍游大型地下金字塔群也是外星文明贈於地球人的禮物。
同時,迄今為止我們已發現了地上金字塔,
海底金字塔,龍游石窟的發現,彌補了世界上地下金字塔的空白。
二、石窟的建造,採用了高智慧型機械採掘設備
當我們分析了石窟的整體形狀與外星文明的關係後,再來審視穹頂或石壁上的加工痕跡,就會更加感覺到石窟的不可思議了。
置身於地下石窟中,仰望著這些排列整齊的巨大魚尾狀石柱、望著鑿痕整齊、朝向一 致、紋理勻稱的洞壁、洞頂,望著這個土紅色的巨大空間。…….一切都顯得那么古樸、悠遠、永恆,歲月仿佛在這裡凝固了。無論誰來到這裡,都會情不自禁地捫心自問:這一切,是如何創造出來的?
經過反覆研究以及和同行們的相互探討、切磋,我們認為:當時的建造使用了一種高智慧型、可以萬向調節、具有巨大功率、用高強度合金製造的採掘設備。 理由如下:2號洞和3號洞的通道是農民為了發展旅遊而人工開鑿出來的。我們可以與原 先的鑿痕比較一下,就會發現:人工鑿出來的鑿痕如此粗糙。如此凹凸不平,與機械開鑿的石 壁有天壤之別;儘管4號洞與5號洞的通道鑿得平整一些,但仍無法與原來的石壁媲美,此其 一;在穹頂和石壁的連線處,由於空間小,很難轉變,人工開鑿就不可能將鑿痕加工得如此 流暢和完美,此其二:在穹頂和石壁的連線處,幾乎每個洞中都可看到沒有鑿痕的扒裂斷 面,這是用機械以45·的斜面挖掘到與石壁連線處時留下的“扒痕”,功率巨大,乃非人工 所為的有力證據,此其三,在2號洞的東部石壁下,也留有機械扒裂的斷面,此其四:在3號 洞的右側石壁轉彎處,從上到下,留有S型螺旋刀痕,亦非人工痕跡,此其五:在穹頂及許多 連線、轉彎處,鑿痕呈扇狀展開。這是採用高智慧型機械設備所為,此其六……還可以舉出很 多例子,限於篇幅,不一一列舉了。
這些事實說明了:高度發展的外星文明利用他們掌握的高科技開鑿了龍游地下石窟群。
三、石窟岩畫:留給人類開啟這座迷宮的金鑰匙
龍游石窟迄今己發現七八十座,但岩畫極小,只有四幅。其中一幅(其實是一組)位於 一個未開發石窟的門口橫樑上,圖案是道家八仙法器,明顯是後人劃在上面的。另一幅 “蝦”,位於另一個未開發石窟的石柱上,蝦形與現代蝦不一樣,很難鑑定它的創作年代。 第三幅岩畫位於l號石窟北面石壁上方,內容為馬、鳥、魚,成不規則排列。中間有一條石縫 穿過,被發現石窟的農民用水泥補平時破壞了部分岩畫。經分析,岩畫上的鳥為長頸類動 物,從它的嘴巴及眼睛來分析,象是生活在侏羅紀時代的始祖鳥,正在引頸高歌或覓食;馬 很清晰,似乎是野馬,正在奔跑,馬頭高昂,馬尾揚起,四蹄騰空;魚只有一個頭部,寬闊 的嘴巴比一般的魚類大得多,眼睛長在頭頂上,象是古代傳說中的鱉魚,正在張嘴覓食,水 中浪獲依稀可見。
這幅野馬、始祖鳥、鱉魚的岩畫,說明當時的獰獵、捕魚和養殖業已經形成。有人從圖 案中鳥的形狀分析,認為是良渚文化時期的作品。但中國是個岩畫十分豐富的國家,岩畫的 創作可追溯到六千年至三萬年,這為我們推測這幅岩畫的創作年代及石窟建造年代,提供了更大的時空背景。
如果說上述岩畫為我們提供了考古年代的話,那么2號石窟的岩畫恐怕是外星文明留給 人類開啟這座迷宮的金鑰匙了。2號石窟岩畫位於南部石壁,面積很大,幾乎占了整個石壁的 二分之一;圖案由橫堅不一的V型線條組成,也似閃電狀,有點象
甲骨文字。不仔細看,還 以為是石壁上的天然裂縫。這幅岩畫在風格上是抽象的,岩畫類別上屬於符號型,在國內外 的岩畫中,尚無先例,也就沒有類比性。
由於它獨特的表現手法,內容一時還無法破譯。當然,它因此為我國乃至世界岩畫的內 容和形式增添了新的種類:同時,這也正是它的價值和魅力所在。
筆者認為:破譯2號石窟岩畫的關鍵.是那些橫豎、大小、粗細不一的V形
基本單元圖案。 關於v形圖案,據說埃及法老
胡夫在岩石上發現了一個巨大的V形天然裂縫,才決定在現在的 位置上建造最大的
胡夫金字塔的。所以,2號石窟岩畫上的V形圖案與胡夫法老所理解的V形含 義上沒有內在的聯繫?聯想到外星文明參與了金字塔的建造, v形就有可能是外星文明某種特 定意義的符號。因此,龍游2號石窟岩畫。有可能是外星文明留給人類開啟這座迷宮的金鑰 匙,只是我們目前還不能破譯而已。
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證明龍游石窟是外星文明的饋贈這個論點。
四、外星文明的假設,使我們拔開迷霧見太陽
龍游石窟由於本身無一字記載、無一物佐證,所以謎團叢生,謎面眾多。《江南遊報》 以“謎,至今無解”作了整版報導;蘭溪民辦研究所李紫賢先生對此列出了一百個無解之謎。總之,要解開這些謎團、謎面,僅僅依造常規知識確有困難。於是,就有了諸家之說, 歸納起來,不外乎採石說、陵寢說、倉庫說、藏兵說,並以此四說最普遍、最典型。其實,熟悉或了解龍游石窟的人士都知道,這四說,無論哪家之見,都無法各圓其說。以採石說為 例,第一,若要採石,為何不
露天採石,而要往地下採石?通風、採光、運輸應該說露天方 便多了:第二,若是採石,洞內穹頂、四壁、石柱何必要刻鑿得如此勻稱、流暢、均衡,極 其壯觀和完美?第三,若是外運造房屋、築城牆,以每個石窟平均2萬立方米石料和現己發現 的80個石窟計算,就有160萬立方米石料,如此浩大的工程,確“非萬者莫為”,又為何無 一字記載?再以倉庫說為例,古姑蔑經濟再繁榮發達,需要這么多倉庫來存放貨物嗎?何況洞 中濕度大,棉帛之類極易霉爛;那么高大的洞窟,儲藏的利用率極低極不合算,於常理常情 不相符合。至於藏兵說,更不值得一駁,這些石窟只有一個通道,敵兵只需一夫擋關,就萬 窟莫開了;凡要藏兵,須有退路:若無退路,只有死路。陵寢說是和巨石文化及地下金字塔說聯繫在一起的,尤其是參考埃及金字塔的用途作出的推測。再說,目前由於所有的石窟均 沒有挖掘到底層,所以還不能排除陵寢說。
此外,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大家沒有注意到:那就是所有石窟幾乎都沒有投入過使用,有的還沒有完成,仿佛一夜之間就放棄了。就象瑪雅人建造在墨西哥叢林中的金字塔群一樣,造好後,突然放棄而消失了,給後人留下一個難解之謎。龍游地下石窟群也是這樣的命運,這樣的謎。由此可以知道:這說那說,恐怕大多為無稽之說。
倘若我們能解放思想,豐富想像,活躍思維,大膽引用外星文明在地球上曾留下大量超文明遺蹟的觀念,包括埃及金字塔、
復活節島的巨型石像,大馬士革北部的
巴勒貝克平台, 蒂瓦納科神廟的太陽門、
英國巨石陣等等。那么,無解之謎就成了易解之跡,有解之謎,就能使我們拔開迷霧見太陽。由此可見:龍游石窟之謎是和世界巨石文化之謎聯繫在一起的:並不是孤立的、偶然的。
總之,龍游大型地下石窟群,使每一位前去考察的人們不得不敬畏於外星文明的偉大創造。它的輝煌和美麗,令人陶醉和入迷:它的神秘和深邃成為一個撲朔迷離的熱門話題; 它的古樸和悠遠,讓人讚美巨石文化的永恆。因此,我們希望、我們呼籲:有更多的有識之士、更多的朋友加入到龍游石窟研究的隊伍中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共同來探討、來解 開這個千古之謎,為繁榮旅遊事業,推進人類文明的進程而努力!—游事業,推進人類文明的進程而努力!
驚人發現
鳳凰山其實只是個丘陵,海拔69米,一直荒無人煙。20世紀50年代,山下村民為避洪水遷至山上。村民很快發現,山間有眾多水潭,均深不見底,故這些水潭均被稱為“無底塘”。水潭成了村民長年用水的水源;潭中有魚,常可為村民佐餐。一次,一村民在水潭中捕得一條37斤重的魚,此事引發了村民吳阿奶等人的興趣,何不將潭中水抽乾捕魚!
1992年6月9日,吳阿奶等四位村民選中了水面面積僅20平方米的“洗衣潭”抽水。抽水機開始日夜作業,水在下降,一道石壁漸漸顯露。然而越往下水面越往裡傾斜,第四天,水面上露出一行台階!水泵加至四台,第九天,兩截巨大的魚脊狀石柱顯露!17天后,水落洞出,一座氣勢恢宏的地下
石室展現在他們眼前。此時誰也沒有注意到,17天勞作竟連魚腥味都未聞到——魚一條也不見了。幾個農民一鼓作氣,共抽乾了7個石窟(其中2個灌水回填),個個石窟緊挨著,排列工整,每個石窟均有石階通向洞底,石窟內的石柱根據洞的大小1到4根不等,其布局符合力學原理;洞與洞之間的間隔,有些僅50厘米;令人驚異的是,這7個石窟的布局竟呈北斗七星的形狀。
在1號洞的石壁上,農民發現了一幅神秘的圖畫: 石壁上刻有馬、鳥、魚;而在另外的
石洞里多處發現數米長的閃電狀刻紋。在這7個石窟周邊1公里範圍內,類似的石窟共有24個,而沿衢江北岸還分布著更多的石窟。顯然,這是一個龐大的石窟群。
然而,在7個洞內除發現一尊無頭石像外,並未發現一件文物,只找到四隻烏龜。
龍游石窟馬上在國內外引起轟動。有專家考察後評價:龍游石窟是繼埃及金字塔、
中國萬里長城等世界八大奇蹟後的“世界第九大奇蹟”。國內考古界、建築界、史學界的專家學者,紛紛到龍游縣來探秘。
謎團接踵而至:石窟系何人開鑿?鑿於何時?有何用途?石窟為倒斗狀,口小底大,如何採光?石窟並行排列,並行的石室間隔僅50厘米且互不溝通,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用什麼方法做如此精確的測定? 24個石窟,開鑿出的石料估計會有8萬立方米,都運到哪裡去了?洞中有鳥、馬、魚的石雕圖案和閃電狀刻紋,表達什麼意思?石窟的數量究竟有多少個?石窟曾是石背山上的明代古剎竹林禪寺的放生池,放養了許多魚鱉,為何將水抽乾之後不見一條魚或鱉,難道它們都土遁了不成?……然而,如此龐大的工程,史書、方誌以及典籍均無任何記載,連民間傳說也沒有,為何保密工作做得如此之好?
一個又一個的謎團使人費解,費解的謎更吸引人去探秘,去破譯。第一個到龍游石窟探秘的是
杭州師範學院的周少雄副教授。他考察後認為,這是一個廢棄的採石場。理由是,從鑿洞的方式看,是逐層下剝,採用斜鑿的方式把岩石和岩體剝離。石窟緊靠衢江,便於運輸。從鑿痕看,應是鐵器所為,因此,時間可推到漢代煉鋼技術出現之後。浙江省社科院歷史所所長
陳剩勇教授和洛陽龍門石窟研究員
李文生支持了這一觀點。
浙江省古漢語專業委員會理事兼秘書長褚良才博士手提礦燈走進石室,他事後描述看到石室後的感受:“一種巨大的震懾感傳遍全身”,他為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激動得渾身發抖”。在查閱縣誌時,他發現明代一幅叫《翠岩春雨》的畫,畫中描繪了衢江邊一個用來作倉庫的人工石洞,綜合考察和這一發現,他提出了“地下倉庫說”。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中國建築學會會長
楊鴻勛專程考察石窟後卻認為,自己從事建築考古學學科建設工作近30年,對龍游石窟的考證是最富挑戰性的工作。從石窟的鑿痕看,他認為工具應當是青銅器,那么時間可以大致定在春秋時期。在當時的
吳越之戰中,
越國戰敗,傳說
越王勾踐為了復仇,藏匿深山打造兵器,訓練士兵,而在
何山秘密訓練,這是個
歷史之謎。“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借姑蔑之地練兵也是在情理中的。據此推斷,石窟本用於藏兵練兵。於是就有了“藏兵說”。
敦煌研究院石窟研究所原所長施亭萍教授提出了“地下宮寢說”。之後,又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如“道家福地說”、“伏龍治水說”、“巨石文化說”……有人甚至提出石窟是外星人所為,於是又有了“外星文明說”。
毫無疑問,不管哪一種學說,在科學的論據得到之前都只能是假說。
千古之謎,解好?不解好?
有一種觀點,認為謎是一種資源,保持千年之謎,等於保住了龍游旅遊的巨大魅力,謎若解開了,魅力也就消失了。因此,石窟之謎還是不解為好。這種觀點很能吸引部分人。
“保持謎面,形成謎團,定位旅遊,科學建設”,這是龍游縣針對石窟的開發和保護提出的方針。這一方針是否與“謎是旅遊資源”的觀點有關尚不得知,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確實是因為這個謎,使得龍游縣的旅遊業興盛起來了。永遠保持石窟之謎,使石窟永遠成為旅遊勝地,顯然對發展當地經濟有利。
然而大部分專家不同意這一觀點。據說,農民在早期開發石窟時,並沒有將洞底的淤泥全部清除,他們曾通過打樁得知,洞底的淤泥有5到8米厚。專家們認為,只有清淤才能知道洞內是否有遺存的文物。為何從石窟發現至今,一直未對石室進行發掘?這是否與不想解開這個謎有關?問及此,有的專家解釋說,靠一個縣的力量,無論在財力物力和技術力量上都不足以完成發掘任務,發掘石窟的任務必須由國家承擔。 12月8日下午,研討會的議程是新聞發布會, 楊鴻勛、
鄭孝燮、謝凝高、
周楚平等專家學者在發布會上紛紛陳述自己的觀點,研討會成了專家論壇。
鄭孝燮說,龍游石窟是我國建築文化的重大發現,這個石窟是大窟、深窟、空窟、群窟,這與
敦煌、大同石窟均不同,粗獷、雄偉、驚人。這是一種特殊的建築文化,是了不起的工程,必須高品位地保護好。
楊鴻勛稱“這樣的石窟在中國建築史上是第一次發現”,謎必須解開,如果不解開,外國人就會認為中國人無能,就這么幾個洞也搞不清楚。石窟是建築考古學的研究對象,要抓緊破解。
董楚平不同意“採石說”。他認為,謎是旅遊資源,像埃及的金字塔,謎搞清楚了,價值就更大了。 敦煌為世人所知才100年,
藏經洞的發現引起過轟動,謎解開了,全世界的人都去了。《越絕書》中記載:“越國有石室”,會否就是指龍游石窟?
龍游石窟是20世紀末的驚人發現,是個千古之謎。看來要解開這個謎,只有等到21世紀了。
旅遊貼士
美食推薦
龍游發糕:傳明代民間有發糕,因風味獨特,製作精美,又音諧“福高”,象徵吉利,遂成節日佳品。逢年過節家家戶戶蒸製發糕,用作點心,或饋贈親友,成特有風情。花色品種多樣,舊時多紅糖糕、青糕,現時蒸製白糖糕、桂花糕、核桃糕、紅棗糕、大栗糕。西鄉詹家、團石一帶喜做敷有冬筍肉絲鹹味焙糕。發糕加工精細,選用上白糯米搭配粳釉米,浸數十天后,用水漂清米泔味,磨成細粉或米漿瀝乾。按比例加豬油、白糖、酒酵調成糊狀,置墊。
訂票須知
門票類型 | 門市價 | 蘇州各大旅行社網店報名 |
成人票 | 65 | 50 |
景區地址:衢州市龍游縣小南海鎮
1.開放時間:8:00—16:30。
2.特殊人群:
A.免費政策:兒童身高1.2米以下免票。
B.優惠政策:身高1.2米—1.5米之間半價,70歲以上持老年證6折,軍官證半價
其他優惠以景區公布為準。
交通介紹
遊客可以乘快客到達龍游汽車站,再轉中巴車直達龍游石窟、
龍遊民居苑,中巴每10分鐘一趟,票價2元。自駕車可以經過杭金衢高速公路、320國道、46省道到景區。龍游火車站可乘9路車直達龍游石窟,每隔20分鐘一班,需時30分鐘,票價2元。。
A11滬杭高速至杭州繞城東,沿繞城東至
杭金衢高速公路,至杭金衢高速公路龍游出口(21號)下轉320
國道,收費口出來向左轉,2.6公里後即可到達景區。全程384公里,行車約5.5小時杭新景高速路龍游出口下,6公里到龍游石窟。
龍游石窟距杭州180公里,距
金華60公里,距
衢州30公里,距
千島湖1小時車程,鐵路、公路、水運交通發達。每天早上7:00到下午4:00龍游火車站乘1路或9路公車可直達龍游石窟,每隔20分鐘一班,需時30分鐘,票價1或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