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結構
凌雲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經樓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築,丹牆碧瓦,綠樹掩映。
天王殿前是參天古木楠樹,殿外兩側分列著四座明清兩代重修寺字的碑記。
殿內正中塑像為彌勒坐像,皤腹歡顏,俗稱“大肚羅漢”。
兩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攢眉怒目,威武雄壯。天王殿後為韋馱殿,供奉木雕裝金的護法神韋馱。
穿過天王殿,為明代建築大雄寶殿,是僧眾舉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殿內正中端坐釋迦牟尼三身像(法身、 應身、報身),造型優美,神態莊重。兩旁分列十八羅漢,神形各異,栩栩如生。
大雄寶殿背面是新塑的淨瓶觀音,兩邊分列文殊、普賢、地藏和大勢至四菩薩像,是明代以前的作品。
寺內最後一重殿是藏經樓,原為寺內收藏佛教經卷的地方,於1930年新建。從它的結構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築風格,在寺字中別具一格卻另有一番情趣。樓下新辟“海師堂”,塑有大佛建造者海通法師、章仇兼瓊、韋皋的全身像,以此寄託後人對他們的敬仰之情。
歷史沿革
凌雲寺創建於唐初高祖
李淵武德年間(618—626),距今近1400餘年,早於
樂山大佛的建造,開元初年(約713年)開鑿佛像,寺宇又有擴建。據《方輿勝覽》記載:“會昌前,峰各有寺”。
唐建中元年(780),德宗頒《修葺寺觀詔》,要求各州府培修振興寺廟。
凌雲寺隨即進行了大規模維修。但到會昌四、五年間,由於唐武宗
李炎下令滅佛,凌雲山廟宇只有凌雲寺得以保存。“佛教除長安、洛陽各四寺,地方諸州各一寺外,悉毀壞之”(蔣維喬《中國佛教史》)。
嘉州、眉州、陵州等奉詔毀佛寺,凌雲山上八寺俱毀。
凌雲寺因當時屬“上州”的嘉州最具規模“中心大寺”,且“工作精妙”,得以保存,並在佛教寺院改名現象較普遍的唐宣宗時,一度改名報恩寺。
據寺門前所立的碑記以及《明史何真傅》等記載:洪武二九年(1396年),鄧洪義因其弟被婁舅家所累,要戌遼東,鄧洪義冒弟名代其遠戌。
幾年後在流放途中行乞至江南,被陳氏家族收容為家塾教師,並與其養女黃氏成婚。三年後鄧洪義病逝,黃氏帶領其子鄧銷護喪歸錦田。
原居於錦田的鄧洪義三位兒子亦善待黃氏。翌年,鄧銷早夭,黃氏痛不欲生,為此,幾兄弟在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為庶母築建凌雲靜室,並設洪義木主在室內,以使黃氏於靜室中安度晚年。
凌雲寺在建成以後,間有興替。
清道光二年(1822年)滌麈法師重修靜室,改名為“凌雲寺”。
至光緒元年(1875年)釋圓光,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釋淨圓,曾先後任住持。之後,因後繼乏人,寺門破落,歸鄉紳鄧伯球管理,鄧將之壁為休憩的埸所。
1911年,妙參法師應黃慧清居士等之邀來港,游至觀音山,見寺已荒涼,於是會同徒工眾剪草斬荊,並勸鄧伯球改奉佛教,使鄉人捐出寺地。
又募捐錢物,重修寺門,並於寺側建禪堂大樓,鑿蓮花塘于山門前,圍籬建牆,廣袤十丈,可容百餘眾。至1924年春完工,並立碑記於寺前志事。
史料記載
凌雲寺:凌雲寺在
凌雲山上,九峰環抱,寺宇輝煌。因為是大佛所在,所以又稱大佛寺。
岑參《登嘉州凌雲寺》一詩曾這樣描寫凌雲寺:“寺出飛鳥外,青峰載朱樓。”不過,所看到的凌雲寺,早已不是唐代原貌。
唐建凌雲寺毀於元順帝時戰亂,明代進行了兩次較大修復,明末又經兵禍,大部被毀。現存凌雲寺是清康熙六年重新修建的,此後又經多次修葺,尤其是解放後不斷維修,保存的面貌。
寺內建築
凌雲寺經觀音徑上行,可抵山門,過山門而進入圍圃,即見“甘露門”。
登石階抵寺前的小廣場,廣場上有涼亭及寶爐。寺門上以石刻“凌雲寺”三字,為清末著名書法家趙熙先生所題。
兩邊可見重修住持法師妙參老和尚的石刻門聯“湧出西方千葉寶,遠承南海一枝春”。
內過寺門,迎面為韋馱像,再進為雄寶殿,寶殿高而雄偉,燈火璀璨,全身佛像光輝奇目,神態慈祥。
寶殿兩側,有鐘鼓高懸,據說此千斤大鐘,響徹遐邇。
寺的兩側面,分別為禪房、客房、齊堂、地藏殿、放生池等等。寺貌堂皇肅穆。現任住持慧皆法師,帶領多位比丘尼修行於此。
寺前的廣埸低處,是一座蓮池,小橋流水風景甚佳。據慧皆法師介紹,二、三十年前,寺前樹木尚未高參,在寺門可遠眺元朗屯門的山水,時人稱“小西湖”。現今猶可於樹從掩映中,見遠處景色,大有置身於人間仟境的空錄感覺。
相關景點
凌雲大佛位於四川大渡河與岷江交會處。附近有凌雲山勝境,該山位於岷江東岸,又稱九頂山,與樂山城隔江相望。山有九峰,皆清秀絕倫,唐代以前,各峰上皆有寺院,今僅存唐開元年中所建之凌雲寺(又稱大佛寺)。開元年間,高僧海通見水道迂迴多險灘,江水暴漲,危及樂山,乃建議將矗立於大渡河與岷江兩河流交會處之懸崖峭壁,就整座山雕刻成一尊巨大佛像。自唐玄宗開元元年(713)至德宗貞元十九年(803),歷時九十年方得完成。依山面江,頭在山頂,足在山麓,俯視江水滔滔。巨佛之膝部以下形成倒凹字形,河水沖入凹處,水勢受挫,回流而出後,即可緩和水流,並可避免氾濫成災;佛像亦可壯人膽氣,象徵慈航普渡之精神。由是,大佛乃依凌雲山崖石開鑿而成,故稱為凌雲大佛;因位樂山縣境,又稱樂山大佛。佛頂與山齊,足踏大江,高七十一公尺,肩寬二十八公尺,目長三點三公尺,耳中深如山洞,頭頂之寬廣,可筵開八桌,為世界最大之石刻佛像,赤腳上可圍坐百餘人,俗謂‘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其高大雄偉,可以想見。
交通信息
位於樂山大佛景區內,步行即可。
公交:市內乘坐13路公車在大佛寺站下車即到
計程車:從樂山市乘計程車到大佛,車費約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