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石窟

江南石窟

江南石窟位於浙江縉雲,這些石窟是上千年來當地人採石留下的遺蹟,經不斷的人工開鑿與自然風雨雕琢而完美結合。專家觀看了縉雲石窟後感嘆:“這個石窟群,有極高的旅遊開發價值,真是江南石窟在縉雲、養在深閨人未識!”

浙江縉雲自古盛產凝灰岩,遠期儲量30億立方米。凝灰岩俗稱"條石",它在中生代白堊紀由火山噴發的火山灰沉積而成,距今約七八千萬年。它質地堅韌,不易風化,用"條石"建的房子冬暖夏涼。

縉雲凝灰岩開採歷史悠久,發掘的宋代墓葬中石槨大多由打制的凝灰岩石板、條石砌築,做工與現在縉雲打岩工打制的"條石"無太大的差別,說明宋代縉雲凝灰岩開採已較為發達。

20世紀60年代後期,縉雲開始大批量開採凝灰岩,用於樓房牆體建築,除縣內使用外,還銷往麗水、永康等鄰縣,名聲遠播,90年代初數次出口日本。

1984年至1989年為開採條石鼎盛期,全縣有岩宕2000多個,加上廢棄的古舊採石場,岩宕總數在3000個以上。全縣主要有4個開採區:仙都採石區、雙龍開採區、雅施開採區、岩腰開採區。 僅仙都、壺鎮兩地的石窟就有9個硐群,采硐125個,采硐空間總體積約86萬立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南石窟
  • 外文名:the JiangNan Grottoes
會議情況,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保護措施,開發價值,

會議情況

2016年4月11日至13日,來自全國各地的石窟研究專家、雕塑專家、文史精英齊聚縉雲,共商“江南石窟”開發大計,發表“江南石窟宣言”,正式拉開了縉雲縣“江南石窟”開發序幕。

地理位置

縉雲位於浙中南地區的金衢麗溫交界處,地處武夷山-戴雲山隆起地帶和壽昌-麗水-景寧斷裂帶的中段,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縉雲是亞洲東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火山地貌比較齊全、比較系統、比較獨特的地質地貌集中區域。

自然資源

縉雲豐富的凝灰岩資源,使得當地的採石歷史非常悠久。作為千年古石城,縉雲各地保留有大規模的採石遺蹟,俗稱“岩宕”,尤其以仙都、壺鎮、舒洪、東方、五雲等地為最。這些採石遺蹟雖然由古代、近代人工採石鑿刻所形成,通常以簡單生產需求出發,並未經過事先的景觀性規劃和設計,但是遺蹟氣勢磅礴,渾然天成。
從採礦歷史上看,縉雲採石歷史悠久,宋代縉雲採石業已較為發達,至今仍保存著多數較為完好的採石遺蹟。從采坑形態類型上看,縉雲石窟采坑形態有階坎式、直穴式、覆鐘式和井下大型直穴式,類型屬露天、半露天和硐采共存的複合形態,而國內外其他採石場多以單一的露天或硐採為主。從采坑規模上看,以硐採為主的採石遺蹟中,單仙都、壺鎮兩地的石窟就有9個硐群,采硐125個,采硐空間總體積約86萬立方米。同時單體礦硐空間達數萬立方米,在國內也屬少數。
從石材岩性及用途上看,縉雲條石石材在古代被大量地用於民居、道路、橋樑、水利等建築工程遺蹟製作生產生活器物、工藝品,現代仍在被廣泛使用。從採石工藝上看,雖然國內外著名古代採石場被證實和縉雲同樣利用手工採石作業,但多地採石工序多無法考證。縉雲採石工藝傳承完好,採石工藝價值突出,直到現在仍有採石工藝傳承人(石匠大師)。從採石景觀上看,縉雲石窟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硐天奇觀,眾多采坑岩硐,層疊穿連,相互交截而形成懸樑,形成了結構複雜、規模宏大、景觀奇特的礦業遺址。

保護措施

隨著文化旅遊的興起,近年來,人們對傳統採石遺蹟保護意識明顯加強,通過對岩宕遺蹟進行景觀改造,發展特色旅遊業,體現採石文明也成為了趨勢。
為摸清縉雲全縣石窟資源的分布、規模、開發價值等有關情況,縉雲縣專門委託省第七地質大隊對仙都、壺鎮的石窟礦業遺蹟資源進行了試點式的初步調查,對資源的開發與價值作出了基本判斷。

開發價值

縉雲縣的洞窟開發擁有獨特的資源優勢,具有很高的文化、旅遊、市場開發價值:一是縉雲的洞窟形態多樣、結構複雜、集群分布、其規模達到國內之最,其文化、旅遊價值無可估量;二是有仙都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作為依託,兩者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其獨特性、唯一性表現突出;三是根植於內涵深厚的黃帝文化,其主題文化價值可以得到集中的體現,如主題定位為“黃帝石窟,江南敦煌”,可以使縉雲成為全國廢舊礦山利用的典型和世界級現代石窟的藝術寶庫。
為加快“江南石窟”開發步伐,縉雲縣專門成立了石窟資源保護與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和“江南石窟”藝術開發專家指導委員會,聘請國內著名的石窟研究專家、雕塑專家、文史精英,為“江南石窟”開發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