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景點簡介,石窟導遊,地圖信息,
景點簡介
正殿有一臥佛,是當代洞窟臥佛中最大的一座,與1500年前的江南第一大佛(石彌勒佛)、佛山聖境的露天大佛交相輝映,讓人們在欣賞精美的石窟藝術的同時,受到佛教的感化,淨化心靈,感悟人生的真諦。 雙林石窟是大佛寺風景名勝區繼露天彌勒、般若谷、恐龍園之後新建的景點,這個景點在明清時期曾經是採石場,後修棧道、鑿隧洞、依山造佛,于山中開鑿出當今最大空間的洞窟,最大體量的臥佛。
臥佛殿現已成為“江南第一大佛”之後的又一處以佛教文化為主題的旅遊勝地,為“越國敦煌”大佛寺增光添彩。
從大佛寺入口300米處左側,首先看到的是雙林石窟石碑。走過石碑,是明鏡湖。從左邊拾級而上,走過200級台階,穿過曲折生幽的岩洞,便到了殿前。
殿門分七間,巍峨莊嚴,單檐雙挑,斗拱細緻,比例恰當,為唐代建築風格。左右崖壁採用浮雕手法,雕有7米高的哼哈二將,規模宏大,英武威嚴。
進入拱門是前殿,左右兩窟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文殊騎著青獅,青獅代表威猛,手拿經卷,他是佛祖第一高徒,智慧、辯才第一,輔佐佛祖弘揚佛法,是眾菩薩之首。拜文殊能破除愚鈍,求得慧心,開發智慧。普賢坐六牙白象,白象代表祥和、威靈,普賢象徵真理。青獅、白象的頭都朝外,表示護持佛法。
進入正殿,只見一片祥和、聖潔,正殿也是一個石窟,深23米,寬48米,利用原有山體雕刻成一尊臥佛。臥佛靜躺在須彌蓮寶座之上,佛像身長37米,高9米。
臥佛的形象參考了敦煌、龍門及天壇大佛。從頭髮到五官,從一條衣紋到手腳擺放的角度,經國內最權威的專家、高僧幾經論證,幾易其稿,最後定下這個方案。
雙林石窟始建於2003年11月,總投資3000餘萬元。其中,石窟大臥佛坐落於大佛寺小寺岙山體石窟內。窟內大廳南北縱向23米,橫向長48米,依石窟利用原有岩體雕刻成一尊臥佛(即佛陀的涅盤吉祥臥佛)。臥佛面朝西方總長37米,高9米,經過造像和石窟內外設計,完全體現了當時世尊在拘屍那國,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樹下涅盤時安詳、寧靜、智慧圓滿的情景。該景區於2006年農曆12月27日試開放。
遊客可以登上棧道,經過精雕的石窟門廳,進入到震撼人心的涅盤世界。那佛像與自然山體融為一體,與1500多年前的江南第一大佛(石彌勒佛)、天然勝境中的露天大佛交相輝映,相得益彰。人們在領略大自然的美景,欣賞古今精美藝術的同時,還能拋棄紛煩的雜念,淨化心靈,感悟人生的真諦。
石窟導遊
從左邊拾級而上,走過200級台階,便到了殿前。站在殿前向西看,只見眼前視野開闊,道路、樹林、花木參差錯落,令人賞心悅目。明鏡湖清澈精緻,兩旁山崖峻峭,身後是綿延起伏的南岩山鐘靈毓秀。佛殿略向內凹進,地勢正附合風水學上所說“前有照,後有靠,左青龍,右白虎”的要求。殿門分七間,巍峨莊嚴,單檐雙挑,斗拱精緻,比例恰當,是仿唐的建築風格。景點取名“雙林石窟”,“雙林”指的是成雙成對生長的娑羅樹,在佛祖釋迦牟尼涅盤時,他身邊的娑羅樹雙雙合一,場景感人。“雙林石窟”點明了這個景點的主題。
左右崖壁採用浮雕手法,雕有7米高的哼哈二將,規模宏大,英武威嚴,哼哈二將是守護寺廟的兩位鬥神,起震懾的作用,看到他們就感到佛門的莊嚴,不敢造次。看他們的嘴形就能分出哪個是哼,哪個是哈。哼將名叫鄭倫,得真人傳授,將鼻一哼,響聲如雷,並噴出兩道白光,能吸人魂魄;哈將名叫陳奇,也受秘傳,張口一哈,黃氣噴出,見到的人魂飛魄散。
進入拱門是前殿,擬建千佛殿。左右兩窟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文殊騎著青獅,青獅代表威猛,手拿經卷,他是佛祖第一高徒,智慧、辯才第一,輔佐佛祖弘揚佛法,是眾菩薩之首。拜文殊能破除愚鈍,求得慧心,開發智慧。普賢坐六牙白象,白象代表祥和、威靈,普賢象徵真理。青獅、白象的頭都朝外,表示護持佛法。
進入正殿,只見一片祥和,正殿也是一個石窟,深23米,寬48米,利用原有山體雕刻成一尊臥佛。我們看到臥佛靜躺在須彌蓮花寶座之上,佛像身長37米,高9米,37米蘊含佛門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共同修習的“三十七助道品”。這臥佛是當代洞窟臥佛中最大的一坐,形象參考了敦煌、龍門及天壇大佛。從頭髮到五官,從一條衣紋到手腳擺放的角度,經國內最權威的專家、高僧幾經論證,幾移其稿,最後定下這個方案。佛像面如滿月,眼瞼微垂,神情安詳,右手枕於頭部,左手自然合於身側,達到了不喜不悲、不生不死的境界。衣服線條大氣流暢,上下相連,自然穿插。睡姿與朝向與佛經記載的情形完全一致。頭頂上方有佛光一束,使佛像頭部輪廓更加清晰。胸前有萬字元,在燈光的照射下閃出七彩光芒,表示吉祥萬德。腳底雕有法器千輻轉輪,示意法輪常轉、佛法無邊。通體以暖色調鋪灑,溫馨柔和。佛殿上方有藻井,略施淡彩,五色祥雲,中擁蓮花,示意佛門聖潔、吉祥。周圍還有飛天笙歌縵舞,示意極樂世界的美妙、祥和,引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殿內佛像、壁畫等等都是依山而鑿,利用了火山凝灰岩石材細膩、質樸、利於雕刻這一特點,用圓雕、浮雕手法表達了佛祖涅盤時的場面。臥佛與1500年前的江南第一大佛(石彌勒像)、佛山聖境的露天大佛交相輝映,讓人們在欣賞精美的石窟藝術的同時,受到佛教的感化,淨化心靈,感悟人生的真諦。
那么,佛祖涅盤時究竟是怎樣的情景呢?佛祖一生說法,救度眾生。到八十歲時,體力將盡,自知不久於人世,就率領弟子離開恆河南岸,北上返回故國。一天,行走到拘屍那迦城外的娑羅樹林,佛讓弟子阿難在兩株娑羅樹之間放置床鋪,釋迦牟尼面向西、頭朝北,腳朝南,右肋貼席,側身而臥對弟子作了最後的教誨,阿難聽過釋迦牟尼的教誨後,身心顫動,悲痛哽咽,倒地昏迷。 在《大般涅盤經後分》上說:釋迦牟尼寶床四周有四雙八枝娑羅樹,前後左右各兩株。釋迦牟尼對諸位弟子進行遺囑之後,子夜寂然無聲,便入涅盤。 涅盤後,寶床四周的娑羅樹東西二雙合為一樹,南北二雙合為一樹,樹枝攀結,開滿白花,像寶蓋覆垂在佛祖臥睡的七寶床上。此時,樹林中的其他樹木慘然變白,好像一隻只白鶴一樣。樹枝花果,漸漸枯萎,一無所留。 大地震動,江河乾涸,天空黑暗,風嘯怒號,塵沙飛揚。 這一天為公元前486年2月15日。
當時,無數僧俗大眾聽說佛祖涅盤後,有的哽咽流淚,有的倒地昏迷,有的隨佛入滅,有的瘋瘋癲癲,失去佛心,有的捶胸大叫,自拔頭髮,這些弟子是沒有悟出生死的真諦,面帶痛苦;而有的菩薩面帶微笑,因為他們悟出了涅盤是人生之最高境界,入滅是法歸之處,是圓滿的告別,也是人生的企盼,佛祖在世的緣份已完畢,悲痛愁苦只會擾亂佛心。我們看到四周的壁畫表達的就是當時的情景,不同境界的人對生死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態度。
從臥佛殿過遂道到小樹岙,另有一番天地,這裡擬建的有華嚴經幢、鹿野苑說法圖、鐵圍山等景點,建成以後,大佛寺風景區內佛祖的出生像、成道像、說法像、涅盤像全部具備,進一步加深佛教氛圍和教化功能。
地圖信息
地址: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南明街道人民西路白雲山莊東南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