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識基礎觀
- 類型:經濟術語
知識基礎觀認為,企業是一個知識處理系統,企業核心能力的來源是企業內的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也稱緘默知識);企業內的知識以人為載體,通過各種手段如文本、技術系統、言傳身教等來實現部分和完全共享,通過知識...
《戰略管理的躍遷:知識、創新與組織動態能力》是一本2022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勁,焦豪。內容簡介 本書在系統性回顧戰略管理經典理論與重要思想源流的基礎上,將戰略管理的前沿思想與中國企業的管理實踐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戰略內涵相融合,提出了基於動態能力的戰略管理新框架,同時吸收了知識觀和創新...
企業知識基礎理論亦譯“企業知識論”。強調從企業資源之———知識的角度定義企業和探討企業競爭優勢來源的理論。是“企業資源論”的發展。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美國博因頓(Andrew C.Boynton)和巴特(Victor Bart)及其《穩定的組織》(1991年)、奎因(James Brian Quinn)及其《聰敏的企業》...
另外,我們可以聲稱有些陳述不需證實。認識論的歷史大半部分演繹著針鋒相對的哲學觀點爭論某一種知識有著特殊地位的故事。這種觀點叫做基礎主義。我們也可以認為一陳述必須被另一陳述支持這一假設是誤導的,這樣就可以避免走入後推的怪圈。連貫主義認為一陳述不可以被其他知識的一個小小子集而證實,而應該被整個集合證實...
——Leonard2Barton(1995)以知識基礎的觀點定義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y),並將組織核心能力分為四個構面,它們分別是:(1)員工的知識與技能(employee knowledge and skill):包括了科學知識、產業特有的知識、及公司專屬知識。(2)技術系統(physical system):代表了許多工作上可使用的信息與程式,可能包含軟體、硬體與...
它們是通過用實物或動作表示的定義引入的。這種觀察辭彙不僅可以不依賴於其他辭彙而獨立地得到解釋,而且可以成為理解其他辭彙的泉源。因此必定有一些自我辨明的信念成為經驗知識的基礎,如果沒有這樣的基礎,而接受貫通論者關於一切知識都是通過推論得出的觀點,我們就會陷於無窮倒退去尋找推理的依據這樣的困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知識觀研究》是2018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永祥。內容簡介 知識觀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具有前提性和根基性。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秉持什麼樣的知識觀,這是新課程改革中頗有爭議的理論問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知識觀研究》從多學科視野出發審視了影響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簡言之,正是這種戰略規劃決定了組織及其知識基礎如何長期發展。知識是沒有疆域的,不管組織的業務結構如何,任何形式的新知識都能被創造出來。所以擬定的知識戰略規劃超越現存產品、分工、組織和市場的限制,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優秀的清晰的知識戰略規劃會使組織具有可靠的競爭優勢。許多有知識戰略規劃的公司擁有與思想...
知識戰略(knowledge strategy) ,是基於知識作為最重要的資源和首要生產要素基礎上的發展戰略。它是面對知識經濟興起的基本發展戰略,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造新知識的能力是知識戰略的核心。知識戰略的實施將會影響公司組織結構的各個方面。簡介 戰略理論界一直把研究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作為最重要的問題,...
如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外資機構在招聘人才時,有的就提出了要各類複合型人才,搞貿易的,要有莫斯科的基礎知識,學工科的要有六級的英語水平。幕簾型知識結構 這種知識結構是指一個具體的社會組織對其組織成員在知識結構上有一個總的要求,而作為該組織的個體成員,將依其在組織中所處的層次,在知識結構上又存在...
系統認識經濟社會複雜系統的演化調控規律提供科學依據,不斷豐富構建和諧社會的知識基礎;科學知識、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廣泛傳播,將引導人們樹立並發展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發展觀,將有效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和全民的創新興趣,將引導形成科學的、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斷豐富和諧社會的文化基礎。
大力發展知識經濟有利於最佳化經濟結構、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協調發展、提高人口素質、消除貧困等,有利於在新的世紀裡建設國家創新體系,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推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提高全社會創新意識和國家創新能力,從而實現中國跨世紀發展之路。在知識基礎上形成的科技實力成了重要的競爭力。國家...
《人類心靈研究:以常識原理為基礎》是202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托馬斯·里德。內容簡介 托馬斯·里德代表作,常識哲學的奠基之作 里德認為,人類對外部世界的認知並非通過中介的“觀念”,而是通過感官直接獲得的。他立足於對嗅覺、味覺、聽覺、觸覺和視覺等感官的詳細分析,凸顯了常識在人類認識中的...
知識社會是以知識經濟為主體,強調藉由知識的不斷創新、累積、套用與分化,促進產業進步,引導個人、組織和社會的成長與發展。在知識社會中,知識資本成為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成為社會的主流,財富的累積、經濟的增長、個人的發展,均以知識為基礎。簡介 產生 “知識社會”的概念誕生於二十世紀六、七十...
知識因素與才能因素密切相關。知識是形成才能的基礎,知識本身就是一種科學賦予的力量。對自身和客觀世界認識的程度的不同是知識水平高低的標誌。知識豐富的領導者,對問題剖析會有更深刻的更全面的更獨特的見解,從而可獲得人們的信賴感,這樣必然會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如果一個領導者知識貧乏,見識短淺,加上又沒有...
(2)知識產業基礎,包括知識科技研究與開發,知識裝備製造,知識諮詢服務等。(3)社會運行環境,包括現代工農業、管理體制、政策法律、規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觀念等生產關係與上層建築。(4)效用積累過程,包括勞動者素質,國家現代化水平,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不斷進步等。產品知識化 產品...
根據經合組織《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一書的劃分,知識可以分為Know一what,Know一why,Know一how,Know-who。四種類型。這四類知識的獲取有著不同的途徑,Know一what 和Know一why類知識可以通過讀書、參加講座、處理數據等獲得,它們可以被儲存、更新,可以被度量和數位化,叫做數位化知識;而Know一how和Know一who類...
《教育哲學視野下的國小教師知識基礎》是一本2008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薛忠祥。內容介紹 《教育哲學視野下的國小教師知識基礎》研究將知識分類研究與教師教育專業建設、學科建設、課程開發的實踐相結合,提出了將教師教育知識課程化的基本思路,對反思型、研究型教師培養的途徑與方法的探索有較大價值;提出了“...
第二節 中國課程與教學的知識論基礎薄弱 第三節 中國的課程與教學的知識論基礎研究與建設應該全面 第2章 還原實踐問題——從實踐出發建設課程與教學的知識論基礎 第一節 面對教學內容時的問題與知識論基礎 第二節 面對學生時的問題及知識論基礎 第三節 面對自身時的問題及知識論基礎 第3章 還原後的聚焦—...
修訂後,本書內容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介紹黨的歷史基礎知識,由十二章組成,第十二章章名改為新世紀以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特別是對十六大以來的黨史作了簡潔準確的勾畫;下篇主要介紹黨的建設基礎知識,由緒論、黨的思想建設、黨的組織建設、黨的制度建設、黨的作風建設、黨的反腐倡廉建設及以改革創新...
UCLA大學安德遜工商管理學院的Jason Frand已經在他們的MBA課程中列入了採用PKM概念來說明信息與知識管理的實踐活動。Frand 和Hixon (1999)將個人知識管理定義為:“它是一種概念框架,指個人組織和集中自己認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為我們知識基礎的一部分。它還提供某種將散亂的信息片段轉化為可以系統性套用的東西的(個人...
例如,觀察各種實物、標本、演示實驗、現場參觀等,都是通過實物直觀的途徑為理解知識提供感性材料。在這種感性材料基礎上所獲得的感性知識與實際事物的關係比較切近,有助於提高理解的正確性,並能在實際生活中很快地發揮作用。因此,實物直觀具有生動性、鮮明性和真實性,易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習...
在不能保障企業知識庫質量的前提下,企業KM實施的效率和有效性將會受到直接損害。確立知識進化觀,建立健全知識進化機制,保證企業知識的有效性和知識庫的活力,這是企業有效實施KM的基礎保障。KM中 知識進化明確知識進化在企業KM實施中的意義,對正確樹立企業KM知識進化目標,並在此導引下確立有效的知識進化機制具有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知識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知識》是2005年1月地震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郭學軍,郭慶祥。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辨證唯物主義物質觀、辨證唯物主義意識論、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等。
知本主義的特點:以教育操縱社會發展、維護社會秩序,以高度教育化、信息化為基礎。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實現電腦網路普及到戶(高度信息化),人人會使用電腦(高度教育化)。知本主義的生產力是以知識生產為主,生產工具就是人的大腦和電腦。在經濟發達的國家,非物質生產的產值早已超過物質生產,腦力勞動的...
主知主義課程觀是指以知識本位的教育學說為基礎的課程觀念。代表人物為德國 19 世紀教育學家赫爾巴特。他主張把德育放在首位,但從主知主義的角度加以闡釋, 認為道德高尚的人就是具有道德知識、道德思想和道德判斷力的人,提倡學校課程的設定應與人的多方面興趣相適應。興趣有兩類:一類與自然知識相聯繫,包括:(1...
從總體上看,建構主義注重的以心理學為基礎“把心態,期望,知識,信念等作為基本因素來解釋行為”,代表了一種認知取向。它在對事物嚴謹邏輯的分析過程中,拒絕純粹按照物質的思維方法,而不是努力尋找國際現象背後的心理和文化因素。然後觀察現象和原因間複雜的互動關係,強調心理和文化為基礎的重要性,他主張以社會學...
這種方法將不同類型的資源基礎理論(Wernerfelt, 1984; Rumelt, 1984; Teece et al. 1997),包括慣例基礎觀(Nelson and Winter, 1982)和知識基礎理論(Kogut and Zander, 1992;Winter, 1987; Grant, 1996)聯繫在一起。此外,它說明了為什麼要動態的方式來理解整體的資源基礎理論。能力生命周期的概念源於Wernerfe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