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初,某媒體報導的“中國正在研製真空磁懸浮高速列車,時速可達2萬公里”,國外的媒體如《歐洲時報》也聞風出動,開始報導“這一可喜的科技成果”。但事實上,有關人員至今沒有開展任何有關真空管道技術的實質性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真空管道列車
- 性質:列車
- 特點:真空管道
- 本質:高速磁懸浮列車
簡介
8月初,某媒體報導的“中國正在研製真空磁懸浮高速列車,時速可達10萬8千公里”,“北京到廣州2300公里的路程,可以用2個半小時甚至1個小時到達”的新聞被各大報紙、入口網站紛紛轉載,甚至國外的媒體如《歐洲時報》也聞風出動,開始報導“這一可喜的科技成果”。
從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課題組了解到,沈志雲、何作麻專家他們正在研製時速500—600公里的真空高速列車,這種技術只在實驗室進行驗證,暫時不能實現運營。未來兩三年內,實驗室將推出時速600—1000公里的真空管道高速列車小比例模型。
研究
沈志雲直言,他所在的實驗室和他自己,至今沒有開展任何有關真空管道技術的實質性研究,他也從未提到北京到廣州走地面交通2個半小時甚至1小時就可到達的的“神話”。“這是某媒體報導時,混淆對他和對張耀平採訪的結果,而後者從來不是他所在實驗室的成員,業務上沒有任何關係。”
“任何美好的構想提出來總是容易的,而要真正實現則要面對更大的挑戰。這裡提出的和其他已經有的真空管道技術一樣,都不過是一種空談而已。我只是希望將來有一天,這種‘空談’會變成現實。”沈志雲說。
難易
如今,某些實驗機構通過媒體宣稱真空管道這種技術可以“在10年內實現”“理論上可達2公里的時速”……那么,真空管道運輸技術真是“觸手可及的神話”嗎?在地面上“日行萬里”真的可以不再是夢了嗎?沈院士向筆者介紹說,真空管道技術的實現並不容易,但是他也表示,該技術有一定科研價值和發展前景。
據沈志雲介紹,真空管道運輸技術的原理,就是在地面或地下建一個密閉的管道,用真空泵抽成真空或部分真空。在這樣的環境中開行車輛,(不一定是磁浮列車),行車阻力就會大大減小,可有效降低能耗,同時氣動噪聲也可大大降低,符合環保要求。
沈志雲說:“真空管道運輸技術的原理雖很簡單,但實現起來卻很困難。1922年德國工程師赫爾曼·肯培爾在提出磁浮列車概念時,同時也提出了真空管道的構想,至今快90年了。磁浮列車雖做了大量研究,卻一直未能真正進入運輸市場。真空管道技術更慘,至今在世界範圍內連像樣的試驗研究都沒有,有的只是一些構想方案。不少人熱衷於把這些紙上談兵的東西申報專利,組建公司,成立研究所,出版書籍。”
那么,什麼原因阻礙了真空管道技術的發展呢?沈院士說:“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同磁浮列車一樣,是技術不成熟,成本過高,與其他運輸方式不兼容,與運輸市場格格不入。”
沈志雲談到真空管道技術的前景時說:“當前的問題是要停止空談,踏踏實實為真空管道技術的套用找到一個可行的切入點。”
機遇
在沈志雲看來,這一方案的最大優點是與我國高速鐵路網兼容。同一列高速列車,在有真空管道的區段,超高速運行,到了沒有這一裝置的區段,仍按普通高速度行駛。“當然,這樣做要克服大量技術和經濟上的難題,要在基礎理論研究和技術開發方面做艱苦細緻的工作,沒有3到500年,是難以實現的。這只是我個人的一種構想,沒有向任何方面正式建議過。 ”
既然這種超高速的真空運輸,那么,它是否會對其他交通工具造成衝擊?沈志雲院士明確指出,不是衝擊,而是相互補充,在競爭中求得更好的協調發展。例如對高速列車,真空管道將幫助可以達到500甚至600公里時速的世界第四代高速列車投入商業運營。
在未來石油短缺的前提下,真空管道運輸將能提供一種大眾化的地面超高速交通工具,以彌補飛機之不足。“但也是在3年、5年之後的事。那種說1年之後真空管道運輸就會替代高速列車和飛機的“預言”,只是用來在網上炒作,引發一時的轟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