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道遺址

直道遺址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北御匈奴,“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這就是有名的秦直道,它由大將蒙恬監修,數年而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直道遺址
  • 目的:北御匈奴
  • 修建時期:秦
  • 監修者蒙恬
直道來歷,直道遺址,直道歷史,遺址現狀,

直道來歷

直道修建的主要目的是北御匈奴,其次也促進了南北間經濟的交流。它從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開始修建,到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死時已基本完工,在長達千餘里的複雜的地形基礎上,用簡單的工具,在僅僅兩年半的時間內,要完成這樣浩大的工程,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有人把它與舉世聞名的長城相提並論是並不過分的。
在直道沿途有眾多的驛站館舍,基本上接近於十里一亭的記載,同時,為配合始皇出巡的需要,還建有供其停駐的離宮別館。
秦直道長1800里(合今1400餘里),南起雲陽林光宮(漢之甘泉宮),北到河套九原郡治(今內蒙古包頭市西)。

直道遺址

直道從雲陽的林光宮(其遺址在今陝西省淳化縣的梁武帝村)開始,經甘泉山子午嶺北上,過陝西旬邑縣甘肅正寧縣的子午嶺主脈,再經甘肅寧縣與陝西黃陵縣之間的艾店“聖人條”、歷甘泉、過定邊,然後向東北進入鄂爾多斯草原,過烏審旗北,東勝縣西南,在今昭君墳附近過黃河,最後到達九原郡治,它是由秦都鹹陽到九原郡最近的道路,軍事上意義重大。
目前發現的秦直道遺存最寬達50餘米,轉彎處最大半徑50~60米,一般路寬30一40米,路基堅實夯打堅硬,坡度平緩,部分路面坡度僅為7度。陝北境內的直道,基本上是沿山樑而行,形成所謂的埡口,有的地方為取直捷則“塹山堙谷”修建道路,在甘泉縣境就曾發現過為渡過洛河修橋時所留下的引橋橋墩痕跡,夯土層歷歷可見。
1986年在旬邑縣境子午嶺上的秦直道遺址附近,發現了一座大型的秦代建築遺址,距陝甘交界的“調令關”約1600--2000米,其所在山樑叫大古梁,遺址位於一片近四十畝的葫蘆狀險要台地上,占地約70萬平方米。遺址內發現了大量的秦代建築材料,殘瓦碎片俯拾皆是,經調查試掘,發現保存有高約60厘米的隔牆,室內外地面先經夯打,然後用料礓石粉打磨光滑,非常堅硬。此遺址可能是秦直道上的離宮別館之一。

直道歷史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出巡天下時,原本可能也有從新開闢的直道南返鹹陽並巡查直道工程進展情況的打算,但東遊途中暴崩沙丘,這是他及他的臣僚們事先怎么也沒有想到的。秦始皇終究沒能看到他親自下令修建的秦國第二大工程,在遺憾中閉上了雙眼。這時,直道還在修建中。直道完全是新開的道路,加之修築於子午嶺峰巔之上,“塹山堙谷”,在當時的條件下,工程浩大艱巨可想而知,顯然兩年之內是不可能修成的。因而,直至蒙恬含冤而死之際,直道並沒有竣工。秦始皇暴斃之後,二世為避天下疑揣,不惜父皇生蛆發臭,選擇尚未竣工的直道,買了臭魚與他老爹一同南歸。這一當時具體情勢所迫的舉動,倒也算了卻了始皇帝生前想巡視直道的一樁心愿。大約也是二世親歷直道後,頗受其中顛簸之苦,所以,日後才有了秦二世續修直道的舉措。從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至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歷時約五年之久,其中前二年多可算作一期工程,雖粗可使用,但仍然“道未就”;後二年多則可稱為二期工程,修繕之後,直道才完全竣工。新築的直道與新修的長城呈丁字相交,加強了秦都鹹陽所在的京畿關中與北方河套地區的聯繫,使得匈奴不敢輕易南下進犯
秦直道雖在山巔之上,道路卻相當平坦,途中雖有些慢坡,但坡度不是太大。秦直道也非常寬闊,《漢書》中稱:“道廣五十丈”,據有關學者多處勘察,最寬處約60米,一般亦有20米,堪稱當時的高速公路。正因為如此,秦朝滅亡以後,直道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西漢初年,匈奴貴族勢力曾兩度試圖進犯關中,其中一次入蕭關,卻繞道固原直抵渭水,為何不敢從馬蓮河河谷的蕭關古道南下?恐怕也是對馬蓮河河谷東側子午嶺上的直道心存畏懼。這次入侵,匈奴雖然暫時控制了北地郡,但盤踞不多時日,便很快撤走,害得東陽侯張相如大將軍追至邊塞,卻不見胡人蹤影。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自泰山復東至海上,至碣石,自遼西歷北邊九原,歸於甘泉”,所走的正是直道。這次巡幸,司馬遷曾經隨行,故而能將直道的起訖地點明確記載下來,並以“行觀蒙恬所為築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來評說蒙恬之死,對秦人開闢直道的利弊得失進行了歷史總結。西漢時期,不僅積極利用秦時所修的直道防禦匈奴南犯,而且對於直道的維護也曾有所著力。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當時在北地郡新增了直路縣和除道縣,這兩縣分別設在子午嶺段直道的南北兩端,顯然是為了加強對直道的控制。
唐朝建都於長安,強大的突厥族雄峙於漠北,頻繁南侵關中。唐太宗時期,突厥一次進犯,十萬鐵騎直達渭河岸邊,兵鋒威逼長安。後來唐王朝轉守為攻,收復失地,設定東、中、西三個受降城控制陰山防線,直道聯繫北邊諸軍要鎮的作用仍顯而易見。一直到了明代,直道仍舊是一條通途,清朝初年才漸趨湮塞。據《正寧縣誌》記載,“此路一往康莊,修整之則可通車轍。明時以其道直抵銀、夏,故商賈經行。今則塘汛廢弛,通衢化為榛莽。”不過,頹廢了的直道騾馬馱著馱子仍可寬裕行走,一直仍為民間貿易往來發揮作用。據現在還健在的老“腳戶”回憶,他們從定邊向南販鹽,就是在直道上往來。這條古道從定邊一直通向正寧,平時驢馱馬曳,絡繹不絕。每當販運棉花季節,路旁的梢枝上,粘花帶絮,煞是好看。
進入20世紀後半葉,這條古代的高速公路就算徹底退出了交通歷史的舞台。

遺址現狀

陝西鹹陽淳化縣秦直道遺址走向:鐵王鄉梁武帝村,大疙瘩村以西(秦雲陽林光宮漢甘泉宮遺址北門,雲陵)為秦直道南端起點,秦直道南起甘泉宮後,經英烈山、馬槽梁、好漢疙瘩山、鬼門口、艾蒿灣、乏牛坡,經蠍子掌進入旬邑縣境。
直道遺址,多處已經立碑直道遺址,多處已經立碑
陝西鹹陽旬邑縣的秦直道遺址走向:淳化、旬邑、耀縣三縣交界箭桿梁------下盤頭坡---過姜嫄河---上大草溝梁高地------繞樑直入石門關(此段是沿子午嶺的山脊向北而行)石門處下坡----至今旬耀路下3米處台地-----轉彎經石門村----上今石門森林公園毓秀塔東邊山路----下山來到蒼兒溝--沿子午嶺主脈經前陡坡---臥牛石---後陡坡---老爺廟----大店---蜿蜒至楓樹樑北端的大店村(進入旬邑縣境後,經廟溝口、石門關、碾子院、臥牛石等地,此段山嶺統稱“鳳子梁”(又名楓樹樑)。)------—從大店下坡到馬欄岔溝過馬欄河---直從馬欄革命舊址窯洞處上坡------ 經楊家胡同(梁)-----過甘肅正寧縣劉家店林場南邊台地轉彎直上子午嶺山脊----經黑麻(馬)灣---野狐崾峴---南站梁-----十畝台 ----沿子午嶺至雕靈關-----從旬邑縣雕靈關東南300米處轉向直北越過305省道(銅川至甘肅正寧的公路)----慢坡下山離開子午嶺主脈(在雕靈關南的一排破窯洞前,松樹林中)----旬邑縣南寺(從石底子水庫西邊進東溝上子午嶺支脈)------進東寺溝上子午嶺支脈,在東寺溝口寬30米,沿秦直道遺蹟行8公里上山。
甘肅慶陽市內,取直道而代之的有鳳甜、211線兩條公路並行連線著南北,成為西安北上銀川的主要通道之一。秦直道的繁忙已隨歷史的演進而遠去,但它的遺蹟依舊躺臥在子午嶺之上,彰顯著秦皇的雄風,漢武的文治,唐宗的武功,成為今天人們旅遊觀光、懷古憑弔的最好去處。
陝西榆林地區由於2000多年水土流失嚴重,古道痕跡幾乎全無且有爭議。
內蒙古烏審旗境內的秦直道由於2000多年水土流失嚴重,古道痕跡也幾乎全無且有爭議。內蒙古包頭是秦直道的北部終點,麻池古城位於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鄉政府所在地(孟家灣村)西北,昆都侖河以東3.5公里,黃河以北的二級台地上,古城北至昆都侖溝口16.5公里,南到黃河8公里,西側的河槽為石門水故道,地理坐標為北緯40°35′11.9,東經109°48′55.5,海拔1040米。
鄂爾多斯市東勝罕台鎮,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建設了占地10平方公里,以秦文化為主體的秦直道文化產業示範園。其整體建設已具規模,於2009年國慶節期間投入運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