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下第一道
- 又名:秦直道
橫有秦長城,縱有秦直道——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條“高速公路”,秦直道與長城共同構成了北部邊疆的重要防禦體系。如果說長城像一面橫擋著的盾,那么秦直道就是一柄直刺而出的矛;如果說長城是一張拉開的弓,那么秦直道就是一支即將飛出的箭。
今天,長城早已成為名聞天下的世界奇蹟,而秦直道卻好似成了一個時代的棄兒,漸漸被人遺忘。
秦直道果真要成為華夏千古文明的沉寂者嗎?
讓我們一起走近秦直道,走近為搶救和保護秦直道文化而奔走的工作者,了解一個真實的秦直道。
秦直道
華夏文明史里的曠世奇蹟
秦直道被稱為“天下第一道”,自然有它的超常之處。秦始皇下令修建這條道路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抗擊匈奴。這條路從鹹陽所控的甘泉宮(今陝西淳化縣)開始,一路向北,直通邊塞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麻池古城),全長700多公里,許多年前,秦朝的軍隊在這條平均寬度30米的寬闊大道上,只需三天三夜時間,就能從鹹陽疾馳到河套地區的前線。由於有了這條“高速公路”。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張弓抱怨。”
歷史上,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利用原六國的道路治理而成了“秦馳道網路”,但直道卻僅此一條。它的平、直、寬,都符合現代高速公路的特徵,其主幹道可並排行駛十二輛大卡車。
這的確是一條輝煌偉大的路,最嚴謹的歷史學家也無法掩蓋對秦直道的激情。著名歷史學家史念海先生這樣描述它:一半路程修築在山頭嶺上,一半路程修築在沙漠草原。這是—個巨大的工程,兩千多年前就能創修這樣巨大的工程,不能不說是歷史上的奇蹟!
到了漢朝,秦直道得到更廣泛的沿用。一直到唐朝以後,由於政治、經濟中心的東移,這條著名的高速公路中的個別路段才逐漸荒廢;到了北宋,南方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秦直道才和北方絲綢之路一起逐漸衰落。
南段秦直道
穿行在密林中的戰備公路
後來者開始了對秦直道孜孜不倦的探索,但到目前,可以確定的只是這條道路的南段和北段。南邊從陝西淳化縣甘泉宮遺址開始,沿子午嶺山脊往北一直到今天陝西黃陵縣。北段基本確定是從內蒙古包頭的麻池古城開始,往南逐漸消失在毛烏素沙地中。而中間這一段,到底是從陝西北的定邊縣,還是從陝北的榆林進入的毛烏素沙地,至今沒有定論,不過目前多數人認為秦直道離開黃陵後經過富縣、志丹、靖邊等幾乎筆直向北而去。
2006年6月,國務院將秦直道上的南段——陝西旬邑段、北段——內蒙古的鄂爾多斯段公布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直道在旬邑縣全長約90公里,是距西安、鹹陽最近、保存較完整的一段。2005年10月,國家文物局秦直道研究課題組和旬邑縣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察組,對旬邑縣境內的秦直道進行了全面考察,基本弄清了秦直道在旬邑縣境內的具體路線。境內整個路段、山脊和高地部分,塹山痕跡非常明顯,路面寬闊平坦,一般寬20-30米。線路順直,轉彎處彎道很大;上下坡道部分路面寬敞平緩,盤旋轉彎明顯。上下山處最大坡度在10%以下,稍加修整汽車便可通行。縣境內大部分秦直道被森林和植被覆蓋,保存基本完好,是訪古探幽的好去處。
當人們得知沒有一寸高速公路的旬邑縣境內,兩千多年以前就有90多公里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一個個蹺起大拇指稱讚旬邑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北段秦直道
留下多少歷史未解之謎
北段的秦直道,能夠確定的只有北端點麻池古城以及鄂爾多斯段(北起達拉特旗吳四圪堵,南至伊金霍洛旗紅慶河)。一般認為,秦直道是在今天達拉特旗昭君墳渡口南渡黃河的。秦直道南渡黃河後,要經過約20公里寬的黃河沖積灘平原,然後還要穿越庫布齊沙漠,方能與已探明的秦直道在鄂爾多斯境內的北段遺蹟銜接。但如今想要在這些地區尋找秦直道遺蹟簡直是難於上青天。
秦直道是穿庫布齊沙漠而過,還是沿一個弓背形的弧線,由溝谷內繞行庫布齊沙漠?如果是直穿庫布齊沙漠而過,那么當時的庫布齊沙漠規模究竟有多大?兩千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條穿沙公路又是什麼面目?秦直道通過鄂爾多斯後如何穿行毛烏素沙地、與陝西境內的秦直道對接,仍是個謎。
鄂爾多斯博物館副館長楊澤蒙介紹,鄂爾多斯境內已探明的秦直道遺蹟全長約100公里,無論自然地貌如何,整體只略有來回擺幅,但絕沒有彎道。遺蹟途經的地區,今天多屬高丘陵地區,地勢延綿起伏,落差較大,溝壑縱橫。凡是途經的丘陵的脊部,絕大多數都被不同程度地開鑿——那是施工者為了保證路面不會像海浪一樣高低起伏。
站在鄂爾多斯段的直道上,分別向南、北眺望,都能看到“數個山脊豁口一線相通”:一條隱形的直線所經過的丘陵,它們的正脊部位都被人工開鑿了豁口。打個形象的比方,就像一個巨大的挖土機按照南北走向,筆直地遇山就挖——豁口的寬度從30~40米不等。而且對於丘陵低矮下部,也有寬度在20~30米左右的墊土。填墊部分的路基底部最寬者約60米,頂部寬30~40米,殘存最厚的墊土現今仍達6米以上,足可見當初工程之艱難。身臨其境登高遠眺,觀者無不為“塹山堙谷,直通之”的浩瀚、宏偉氣勢所震撼。
當我們沿著秦直道走下來更是驚奇地發現,秦直道選線相當的巧妙——如果整體再向東偏離數公里,自然地貌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進入高丘陵地貌。丘陵起伏驟然增大,工程的施工難度、工程量要大大增加;而如果向西偏離數公里,直道將修建在泊江海子盆地中,地基鬆軟,春季翻漿、雨季泥濘不堪,將直接影響到使用效果。縱觀鄂爾多斯的地貌及秦直道的走向不難發現,直道的路線是經過極為縝密的勘察後選定的。
很難相信,秦直道這樣的路線走向是偶然、巧合。但若是精心選址,那么兩千多年前的秦人,是如何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掌握了如此精確的北方大地方位概念以及如此豐富的地理學知識?
建造博物館
為秦直道尋找憩息之所
20個世紀70年代,歷史學家史念海實地考察秦直道的成果《秦始皇直道遺蹟的探索》發表之後幾乎無人問津。直到2005年7月28日,鄂爾多斯市第一次以政府的名義為秦直道發出了吶喊,這一天在該市東勝區召開了“中國·秦直道與草原文化研討會”。應邀前來的專家都為東勝區此次的“大聲疾呼”所振奮。更令他們驚喜的是,秦直道博物館就像橫空出世的孫悟空一樣倏地出現在大家面前。
然而,對於東勝區來說,驚喜的背後,卻是大量的心血與汗水。主抓博物館建設的原東勝區文化局局長張光耀說:“當時根據區委書記楊紅岩的意見,要為秦直道的保護做點工作時,我也沒想到我們能用一個月的時間就把秦直道博物館建起來。”一個博物館的建立,只用了37天,確實是一件令人非常吃驚的事情,難怪連他們自己都難以相信。
東勝區境內有保存最為完整的一段秦直道遺址,全長約20公里。張光耀說,秦直道沿線的文物以及遺蹟被不斷地發現,卻無法真正地保護起來,這是令東勝區下決心建造秦直道博物館的動因之一。在東勝區的努力下,秦直道博物館終於在距秦直道遺蹟千米之外的地方亮相,占地2000多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四層,主要展示秦直道沿線挖掘出土的近100件文物以及秦直道全線的圖片,以全新的視角向世人展示了2000年前秦王朝的歷史文化。
秦直道博物館建成之後,隨著“秦直道與草原文化研討會”的成功舉辦,秦直道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2006年5月25日,通過多方努力,秦直道遺址鄂爾多斯東勝段被正式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躋身國家100處大遺址之列。
“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來鄂爾多斯感受秦直道的魅力,只有一座博物館是遠遠不夠的。”原東勝區文化局局長張光耀說,在他看來,秦直道遺址所具有的時空跨越長度與規模、文化信息含量以及它所具有的真實性和唯一性,不僅使其具有了珍貴的文物保護價值,同時具有了不可取代的文化品牌價值。繼秦直道博物館拔地而起之後,鄂爾多斯東勝區又啟動了一項更宏偉的工程——秦直道文化產業基地建設。也許,這裡將再次煥發出“車轔轔、馬蕭蕭”的生機與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