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灣鎮

盤灣鎮

盤灣鎮位於江蘇省鹽城市的射陽縣西南、潭洋河畔,東依陳李線一級公路,可直達鹽城南洋機場和射陽港口,西與鹽城市城區毗鄰,瀋海高速公路縱貫全鎮。盤灣鎮面積共96平方公里,人口36958人(2017年),10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擁有4平方公里韓資產業園。盤灣鎮是國家級生態鎮、省級文明鎮、省級中小企業創業示範基地、鹽城外資特色鎮。

盤灣鎮以“做強韓資產業園,扮靚都市後花園”為目標定位,全力建好射陽南大門,打造江蘇一流汽配名鎮,並連續10年榮獲縣目標考核綜合獎,經濟社會呈現持續快速發展態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盤灣鎮
  • 外文名稱:Plate bay town
  • 別名:盤灣鄉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
  • 下轄地區:10個村、2個居委會
  • 電話區號:0515
  • 郵政區碼:224312
  • 地理位置:江蘇省射陽縣盤灣鎮人民路1號
  • 面積:96平方公里
  • 人口:36958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機場鹽城南洋機場
  • 火車站鹽城火車站
  • 車牌代碼:蘇J
城鎮簡介,經濟,項目推進,改革開放,社會事業,工業發展,工業發展現狀,優劣勢分析,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發展重點,重大項目,保證措施,

城鎮簡介

盤灣鎮位於射陽西南,與鹽城亭湖區毗鄰,距鹽城機場18千米,省道一級公路陳李線穿鎮而過,“同三”高速縱貫全鎮11.9千米。總面積96平方公里,36958人(2017年),鎮區面積2.2平方千米,人口1.2萬。轄10個村2個居委會,耕地面積7.4萬畝。
盤灣鎮
盤灣鎮位於射陽縣西南、潭洋河畔,東依陳李線一級公路,可直達鹽城機場射陽港口,西與鹽城市城區毗鄰,鹽連高速公路縱貫全鎮。
現有近100家企業,形成了以紡織、繅絲、食品、建材、機械、五金為主體的六大行業。
2007年,完成銷售10億元,創利稅5800萬元,4萬畝優質棉花、2萬畝優質桑園、1萬畝脫水蔬菜基地建設,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登上新台階。展示現代風貌的新型小城鎮跨入全省先進行列。2007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0億元,財政收入三千萬元。
盤灣鎮注重人文環境建設,先後獲得蘇中、蘇北百強鄉鎮、省市文明單位、市六好鄉鎮黨委、全省科技、文化、體育先進鎮、安全文明鎮和進城市文明標兵鎮等光榮稱號。

經濟

2010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值15億元,比上年增長16%,人均GDP達到5400美元;完成財政總收入4369萬元,增長83.1%;一般預算收入2580萬元,增長77.4%;實現利用外資1000萬美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11萬元,2011年,全鎮實現財政總收入9100萬元,一般預算收入6116萬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33萬元。

項目推進

積極開展“項目推進年”活動,全面上項目,全民引項目,全力抓項目,省委書記李源潮於2003年5月26日、2005年3月31日兩次來盤灣外資工業集中區視察後給予充分肯定,並鼓勵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活化招商方式,在全縣鄉鎮率先成立4個專業招商局,由4名班子成員分任局長,舉辦一系列綜合性、專業性招商活動,聘請日本華惠公司等12名招商代理定向招商,在深圳、上海、浙江等地區駐點招商,在有關發達地區新聞媒體上發布招商信息,收到了明顯的成效。
最佳化投資環境,出台鼓勵投資興業優惠政策、實行“鎮級零收費、投入零憂患、入駐零煩惱、服務零缺陷”的“四個零”服務承諾,全程為投資客商辦理各類行政審批手續。開展社會治安專項整治活動,創建最優無憂發展環境,受到投資客商的一致好評。鼓勵全民創業。把每年一度的總結表彰會變為全民創業動員會,在全縣首家開展“全民創業年”活動,出台鼓勵全民創業的政策措施,鼓勵民眾利用一切手段投入致富創業活動,2007年新辦投資在200萬元左右的小企業56個,新上致富項目559個,新增轉移勞動力2000餘人,全民創業新增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2%。

改革開放

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先後完成了第九航運公司、蠶藥廠、織布廠、水泥廠的改制工作。實施村組區劃調整,2001年4月將原26個村和居委會合併為12個村,保留67個村民小組,村組幹部精簡到97人。社會力量辦學邁出新步伐,建成8軌制的民辦盤灣實驗國中。開放型經濟取得新進展。2004年初確立了打造鹽城外資特色鎮發展取向,先後接待了日本、韓國、印度、新加坡、加拿大、美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前來考察,新批外資企業18家,2007年實際到賬外資1010萬美元,美元,實現自營出口1500萬美元。
基礎設施建設。自籌資金800萬元,完成鎮區至陳李線5.5公里的接線路盤龍大道拓寬工程,路面從13米拓寬至26米,並敷設三級瀝青路面。興建長度達9.8公里的盤灣大道工程,從中部橫向貫通全鎮。實施鎮村道路硬質化工程,建成鎮村道路硬質化路面55.6公里。拆建、改建鎮村幹道36座危橋和地龍河橋,新建蘇排Ⅱ型新華泵站,疏竣大溝20條,中溝43條,完成中低產田改造4000畝,興建田間配套建築物64座。

社會事業

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績,深入開展文明單位、文明村莊創建活動和“五十星”創評活動,被授予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科技帶動作用進一步發揮,推廣魯研棉23、淮麥19等農產品優新品種,推行棉花連體育苗、無土育苗等新技術,降低了農本,增加了效益。教育、衛生、文廣、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堅持推進素質教育,最佳化中國小布局,現有省級重點高中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民營國中1所,中心國小1所,職業高中1所。中心學校辦學規模得到擴大,其中盤灣國小寄宿生達1200人。國小、國中升學率均居全縣前茅。積極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9.65%。老年體育工作被市表彰,在省老年體育工作會議上作經驗交流。計畫生育實現了從管理向服務的轉變,開展已婚婦女重大疾病篩查和出生缺陷干預工程,提高了計畫生育服務水平,人口出生率降低到0.7‰。廣電事業有了新發展,累計開通程控電話9000門,入戶率達85.08%,開通小靈通2736部,設立移動通信服務門點6個,擁有手機近15000部。其他各項社會事業同步發展。殘疾人工作代表市、縣接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和中國殘聯的執法檢查驗收。妥善安置了重慶雲陽的三批共42戶202名三峽移民,榮獲江蘇省移民安置工作先進集體稱號。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連續四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為平安安全先進集體。

工業發展

工業發展現狀

多年來,盤灣鎮堅持以工興鎮戰略,強勢推進招商引資和項目推進,矢志打造鹽城利用外資第一鎮。截至2007年,全鎮共審批外資項目12個,建成、投產外資項目4個,在建外資項目3個,實際利用外資達4000萬美元,其中,2007年實際到賬外資1010萬美元,外貿出口供貨額2000萬美元。隨著外資項目的建設,以外資工業集中區為主體十里工業長廊初步建成。2007年,全鎮工業經濟主營業務收入15.5億元,同比增40.07%;利潤總額6.3億元,同比增54.37%;實現工業增加值4.45億元,同比增24%,占鎮域經濟總量53.3%,工業經濟已具主體地位,年末確定定報企業17戶,初步形成以紡織為主體,機械、食品為羽翼的工業經濟體系。

優劣勢分析

1、優勢分析
(1)主導產業初具規模。全鎮現有紡織企業24家,目前具備年軋花能力1萬噸,生產細紗2萬噸,漿紗300萬米,織布600萬米,繅絲300噸,年產服裝100萬件。以紡織業為主導產業的工業經濟,對財政貢獻份額在70%左右。
(2)載體建設拉開序幕。2003年規劃建設的外資(工業)集中區,總面積10600畝,一期工程3000畝基礎設施基本配套到位,入園企業達27個,形成以東部紡織、中部機械、西部食品的三個產業集聚。二期工程1500畝的機械電子產業園、500畝的全民創業園已完成規劃,進入啟動建設階段,項目承載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3)產業升級即將破題。由印尼馬大里國際公司投資的紡織企業、台灣王田公司投資興建的紡機企業,引領紡織、紡機產業潮流,興陽公司生產的高支紗、高檔家紡占居產業高端市場,隨著香港裕豐集團、利興強集團兩個優勢項目建成投產,將形成近60台氣流紡、10萬錠緊密紡生產規模。
(4)區位優勢日益凸顯。隨著沿海高速及鹽城北繞城高速公路青墩互通建成,外資工業集中區距高速公路南北兩個入口分別為6公里和9公里。緊鄰鹽城市區,與市經濟開發區同在市區中心點輻射半徑內;產業輻射效應逐漸顯現,機械電子產業正迅速成長。
2、劣勢分析
(1)工業總體規模仍然偏小。企業規模、生產裝備和產品市場參差不齊,以主導產業紡織業為例,存在五個方面的不足:一是在規模上,規模較大企業和家庭作坊式小企業並存,既有投資4000萬美元的興陽紡織公司等一批規模較大的紡織企業,又有資產只有幾萬元的家庭小織布企業;二是在裝備上,先進的和落後的並存,既有像興陽公司全部採用日本、瑞士、德國等精良裝備的企業,也有使用淘汰的52英寸小織機的小作坊;三是在產品結構上,高低檔次並存,既有以生產80支精紡特紡紗及高檔家紡為主的外資企業,也有面向低端市場的傳統家紡坯布產品;四是在市場銷售上,內銷外銷並存,既有以外向出口為主的外資企業,也有全部內銷的一般企業;五是在產業鏈條上,各環節生產能力不夠均衡,目前軋花和紡紗產能較大,織布、成衣生產相對不足,紡機生產剛起步,產業還沒有達到基本配套。
(2)技術力量薄弱,人才缺乏。企業職工文化素質偏低,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少,難以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技術和新產品。
(3)信息化工業的拉動作用不明顯。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套用範圍小,水平低,多數企業對信息技術認識不夠,積極性不高,全鎮只有少數工業企業重視利用網路獲取市場信息,進行產品宣傳,信息化的效能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4)資金制約矛盾突出,多數企業積累不足,負債率較高,再加上生產和建設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直接融資比例較小,造成資金緊張,致使一些企業經營困難,發展後勁不足,從而影響整個工業發展。

指導思想

堅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針,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招商引資、項目帶動、民營經濟、外向發展為主題,以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為主線,以改革開放、自主創新、體制創新為動力,以最佳化投資環境、突破制約瓶頸、主攻薄弱環節為重點,以工業園區為載體,以龍頭企業為依託,壯大主導產業,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奮力打造鹽城高檔牛仔布用紗專業鎮。圍繞“產業集群化、工業園區化企業集團化、環保標準化”發展思路,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達到經濟總量迅速增長、質量效益不斷提高的目的,使工業經濟成為鎮域經濟 增長的重要支撐、擴大就業的主要載體、財政增收的主體來源,努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工業經濟發展新格局。

基本原則

根據該鎮工業發展現狀,在今年幾年乃至到2020年,工業經濟發展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利用外資為主原則。外資企業擁有資金、信息、技術和市場等諸多方面優勢,是工業經濟成長的爆發力所在,要依託現有外資企業開展輻射招商,圍繞主導產業引進興建一批外資項目,打造全省有一定影響力的外資工業園。同時,要堅持利用外資和全民創業雙輪驅動戰略,鼓勵民眾圍繞外資企業配套,興辦各類創業項目,壯大工業經濟,實現強鎮富民同步提速。
二是突出招商選資原則。在加強園區建設,提升承載能力的同時,把招商選資作為重中之重,圍繞產業發展定位,招選“外、高、新、大”項目,採取產業招商、配套招商、打包招商等多種形式,確保快速引進投資項目,加快產業集群形成。
三是推進結構調整升級原則。經過前一階段快速發展,目前已進入了重大戰略發展機遇期,產業結構開始進入戰略性調整升級階段,要堅持在發展中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升級,產業結構從紡織為主向紡織和機械電子產業並重調整,紡織產業重心從以紡為主向高檔牛仔布用紗和服裝家紡轉移,在經濟結構調整升級中保持快速發展。
四是堅持高技術產業優先原則。發展高技術產業是產業升級的主要路徑之一,著力引進興辦技術含量高的機械電子類新興產業項目,主動接受大市區主導產業輻射,打造鹽城汽車、機械產業配套基地的後花園和重要的物流服務中心。同時兼顧傳統產業,要以推動傳統產業最佳化升級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使二者相互結合和促進。

戰略定位

1、以開放型經濟為取向,堅持引進外資、高新技術大項目,建設全省有一定影響力的外資工業園,利用外資規模、總量、質量、技術含量和產品國際化水平躋身蘇北第一方陣。
2、圍繞現有主導產業提檔升級,打造鹽城市高檔牛仔布用紗專業鎮。
3、主動接受鹽城市區產業輻射,大力發展機械電子產業,建設鹽城汽車配件生產基地,培植新的產業增長極
4、依託農業資源基地優勢,做強食品加工產業,建設出口導向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工業化促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發展目標

1、加快紡織產業提檔升級,2010年形成60台氣流紡設備、10萬錠緊密紡生產能力,並以每3年翻一番的速度遞增,建成蘇北最大的牛仔布用紗產業基地;形成10個投資2000萬美元以上的紡織類企業,並構建起紡織、家紡和服裝產業鏈,力爭2015年紡織業產值突破50億元,2020年達100億元。
2、重點發展機械電子產業,以台灣金大紡機為龍頭,2010年建成省級高端紡機研發中心;引進外資項目發展以汽車配件為主的機電產業,5年建成5個投資2000萬美元以上的機械電子類項目,機械電子業產值力爭2010年達5億元,2015年達50億元,2020年達100億元。
3、努力提升食品加工產業,做大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水平,2010年實現產值2億元,2015年達5億元,2020年達50億元。

發展重點

1、改造提升紡織產業。一是規模集群化。以現有正在建設的5個紡織類外資規模企業為主體,發展配套產業,五年內使紡織企業總量增加至50家,其中投入超億元的紡織企業15家以上,外資、合資企業15個以上,紡錠總量達30萬錠,年產紗6萬噸,布4000萬米,成衣2000萬件,產值突破30億元。二是裝備國際化。充分利用興陽紡織、宏朝紡織、三峽紡織等一批外資企業主要使用進口高檔設備的優勢,發揮輻射示範作用,引導其他企業更換先進設備,提高產能和檔次,形成設備以進口為主的格局。三是產業鏈條化。將著力點向市場終端產品傾斜,建立自成體系的產業鏈,形成從紡機生產到紡織產品銷售全程鏈式的產業集聚,使各企業間上下游成龍配套,各生產環節首尾銜接,真正使紡織業成為龍型大產業。至2015年,具備50台套紡機生產線,5條漿紗生產線,30萬錠紡紗,20組自動繅,2000台織機,2500萬件服裝的生產能力。四是產品外向化。把引進外資企業和利用國外先進技術作為發展紡織業規模、提升紡織業水平的關鍵路徑,以現有的金大紡機、興陽紡織、宏朝紡織、益盛絲織等外資、合資企業為輻射點,力求再引進一批新的外資企業,以現有專門從事紡織物流服務的台灣榮嶺物流為依託,加大企業間的整合力度,與外資企業海外總部建立密切合作型良好關係,擴大自營出口比例,使外向出口型紡織類產品占總量80%以上,真正構建起“資本以外資為主,裝備以進口為主,產品以外銷為主”的紡織工業格局。
2、培植壯大機械電子產業。一是主動接受輻射抓培植。策應鹽城市關於汽車產業發展的重大規劃,以建設鹽城汽車配件產業定點基地為目標,積極引進汽車配件相關項目,以東傑高科、常平電子為主體,興建汽配產品項目,力爭一個企業有一個或多個拳頭產品,直接為一汽、二汽、上汽、北汽、南汽、柳汽和東風悅達起亞等重大汽車企業專業配套供應,2010年形成年產值5億元,並以50%的增速逐年遞增。二是興建主題園區抓培植。規劃興建1500畝機械電子產業園,加快實施與澳大利亞世紀集團達成共建園區的協定,將機械電子產業園打包招商,引進總投資3.5億美元,興建5-10個機械電子產業項目,產品範圍涵蓋信息產業、機電產業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創稅項目,2012年基本建成,形成銷售20億元。三是依託現有企業抓培植。以自主創新推進企業設備升級,在金大紡機建立市級以上的研發中心,利用其母體台灣王田機械的優勢力量,爭取建成國內紡機關鍵部件的研發中心和重要的紡機製造基地,從紡機製造的源頭入手,促進紡織產業技術裝備升級,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3、做優做響食品產業。一是加強基地建設。圍繞龍頭企業和傳統優勢,把發展出口脫水蔬菜產業作為食品加工業的重點,堅持標準化、產業化導向,推行公司化運作模式,引導農戶加入以龍頭企業為龍頭的合作經濟組織。加強土地有序流轉,建成以香蔥、辣根為主、規模在1000畝以上的3個綠色農產品原料基地。二是加強深度加工。在擴大脫水加工量的同時,加強深度加工開發,重點開發菜果脆片及薯類休閒食品,同時適應市場需求,積極推進白龍油脂向色拉油小包裝開發,提升產品附加值。三是加強品牌創建。進一步提高現有“康利爾”營養食品、“庚辰”“偉冠”脫水蔬菜等品牌的知名度,通過產品開發、形象宣傳等措施,打造一個以上的省級馳名商標,每兩年新開發一個品牌,2020年前創建食品品牌達10個,其中全國知名品牌1個,省級馳名商標3個。

重大項目

宏朝紡織項目
由香港裕豐集團總投資6000萬美元,其中一期工程註冊資本2000萬美元,占地200畝,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設備投入約1.4億元,計畫引進24台捷克BD380氣流紡(每台規模為352頭,折3872錠)、5萬錠立達環錠紡和100台噴氣織機等國際先進設備,以及年產450萬件高檔服裝生產線。主產品為高檔牛仔布用高支紗,產品以內銷為主。項目投產後,預計年可實現銷售6.5億元,利稅4500萬元,其中稅收2000萬元左右。計畫2008年上半年一期工程建成投產,2008年底實施二期工程。
三峽紡織項目
由香港栢基實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一家規模紡織企業。公司註冊資本2000萬美元,項目總投資5000萬美元,廠區占地面積116000平方米。主產品為:中高支棉紡紗線、滌棉混紡紗線,氨綸包芯紗線,家紡面料、針織服裝等。項目分兩期投入,一期工程投入3000萬美元,包括辦公樓、廠房、生活設施等,建築面積80000平方米,建成10萬錠精紡紗生產線,並於2008年12月竣工投產。二期工程投入2000萬美元,2009年實施。建築面積40000平方米,選用日本、法國、義大利進口的單面織機、雙面織機、偏機和大圓織機等,建成年產2000萬米家紡面料、50萬件服裝生產線。產品80%外銷,20%內銷。項目建成達產後,年可實現銷售15000萬美元,利稅2000萬美元。
汽車內飾件項目
由上海東傑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投資,總投資1億元,年產40萬張天然纖維熱塑性複合板材及年產30萬套汽車內飾件項目,從事輕質高強、高質環保型汽車內飾材料及內飾產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為一汽、二汽、上汽、柳州MPV商務車、柳州五菱SPARK、N-200及悅達起亞等車型配套頂棚內飾、地毯、圍板、門板內飾、行李箱隔板產品。項目於2008年6月投入建設,2009年12月建成投產,年實現銷售2億元。
機械電子產業園項目
由澳大利亞世紀公司投資,在外資集中區規劃1000畝用地建設“台灣機械電子科技產業園”, 註冊資本1000萬美元,組建江蘇射陽台商機械科技工業園開發公司,具體負責規劃區內的整體規劃設計、部分基礎設施和對外招引機械、電子相關項目進園開發建設等,並在2008年內招引一個機械或電子產業的上市公司進駐產業園,入駐產業園的項目總投資擬在3億美元,投資強度不低於120萬元/畝。項目建設周期為三年。建成後年可實現銷售10億元,利稅1億元。

保證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業發展責任
把推進工業經濟發展作為加快重點鎮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主要路徑,調動一切資源要素聚焦工業經濟。一是加強領導和協調。成立加快工業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主要領導掛帥,工業經濟一條線全員參與,負責全面指導協調工業經濟發展工作。二是建立領導分包制度。三大主導產業和“一區一園”都要成立領導組織和工作班子。按照分包產業和園區,開展專題研究,制定專項規劃,積極向上爭取相應的支持政策,把各個產業、園區的發展重點和目標真正落到實處。三是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全鎮各單位、各有關部門都要把加快工業經濟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理清思路,明確責任,共同推進項目建設。四是充分發揮輿論導向和監督促進作用。在全鎮上下進一步造濃“以工立鎮、項目興鎮、產業強鎮”意識,積極營造加快工業主導產業發展的良好輿論氛圍。
突出招商選資,全力推進重大項目
始終把招引重大項目、外資項目作為推進重點鎮工業化進程、實現鎮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主要方略,圍繞主導產業,瞄準重點地區,每年確保引進實施5個億元以上項目,力爭實現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的突破。一是堅定發展理念全員招商。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落實工作責任,調整工作重心,在資源要素上傾斜招商,做到人員優先配備,經費優先保證,工作優先協調,以過硬的措施保證過硬的招商業績。二是圍繞主導產業配套招商。策應鹽城“十一五”產業發展規劃,加大項目信息收集和篩選力度,重點圍繞三大主導產業選招外資項目、配套項目,儘快在機械電子類及其它新興產業項目取得突破。圍繞打造高檔牛仔布用紗專業鎮的產業發展定位,依託香港裕豐集團、利興強集團、興陽公司等現有大外資企業的輻射招商,力爭儘快突破世界500強企業。三是瞄準重點地區敲門招商。成立招商小分隊,鎖定外資密集區,注重接軌上海,主攻港台、珠三角,突破日韓,利用東莞台協、崑山台協、青島韓協等人脈資源優勢,以現有外商為溝通媒介,有重點地登門推介,加大接觸洽談深度,確保每年引進外資項目3個以上,至2010年,全鎮2000萬美元以上項目達15個。策應外資梯度轉移浪潮,重點在珠三角、長三角地區開展招商攻勢,每年在上述地區至少引進1個投資超億元的機械電子產業類龍頭項目落戶盤灣。
重抓載體建設,著力提升承載能力
把啟動工業集中區二期工程建設作為實施工業經濟二次創業、提升工業經濟水平的基礎工程,集中財力物力強勢推進。一抓園區規劃的修訂。根據市委、市政府對50個重點鎮工業化、城鎮化規劃工作的部署要求,以建設全市規划起點最高、用地規模最大、外資項目最多、功能配套最全、服務環境最優、效益回報最好的鎮級園區為新標桿,以建設紡織、食品、機械電子和民營創業園四大板塊為導向,聘請南大城市規劃設計院,迅速完成園區總體規劃和詳規的修訂完善工作,2008年上半年要完成1500畝的機械電子產業園和500畝的全民創業園規劃的修訂和認證評審工作。二抓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舉全鎮之力,集全民之智,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在抓緊完善宏朝、三峽等在建項目基礎設施配套的同時,側重搞好園區二期工程的基礎設施建設,2008年底前建成二橫三縱四橋等配套工程,並能承載新項目入園。三抓新拓園區項目的建設。全力推進澳大利亞世紀集團的整體開發機械電子產業園項目實施,以江蘇射陽台商機械科技工業園開發公司為主體,實施好共建千畝台灣機械電子科技產業園合作框架協定的各項進程,每年組織2-3次赴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地區的整體推介投資說明會,力爭每年邀請1-2家上市公司考察投資,確保每年有2個以上圍繞主導產業的重、特大項目進園建設。
強攻要素協調,不斷改進服務方式
繼續推行保姆式服務,一切圍繞招商引資,一切圍繞項目建設,全力為工業經濟發展營造最優無憂的環境。一是突破資金瓶頸。加強銀企溝通,幫助各專業金融機構和企業雙向選擇,將貸款投放建議計畫分解到每個季度、每個月份。制定和落實激勵措施,鼓勵駐鎮金融機構向上要政策,向外要計畫,對內擴盤子。二是突破土地瓶頸。工業集中區二期工程用地在採取整合現有存量資源的基礎上,想方設法籌集到位。積極幫助定報企業將重大技改項目用地列入省點供計畫,確保土地供應。定報企業實施技改擴能項目的,向上爭取確保優先安排農用地轉用計畫,所繳土地出讓金縣返還部分主要用於與企業生產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三是突破勞動力瓶頸。強化就業政策宣傳,促進本鎮富餘勞動力在本鎮就業。給予外來務工人員遷戶購房、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多方面優惠,吸引外來務工人員。積極開展校企對接,鼓勵企業與學校開展訂單培訓、定向招聘。要督促企業改變用工觀念,不斷改善職工待遇,改進工作條件。
注重生態環保,努力追求和諧發展
發展主導產業要與生態鎮建設緊密結合。一是強化管理求和諧。對主導產業從產品、企業、園區等不同層次上加強環境管理,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和資源、能源消耗強度。在生產和行銷的全過程逐步樹立循環經濟的理念,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為逐步向循環經濟轉變奠定基礎。工業園區的布局上,要對功能區塊進行有機劃分,滿足高效、低耗、生態的要求。二是產業升級求和諧。在加速發展傳統優勢產業,不斷壯大主導產業的同時,堅持生態環保前提,積極謀劃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加快工業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逐步形成一批骨幹型生態企業,使外資工業園、全民創業園都能成為生態工業園。三是最佳化生態求和諧。積極爭創省級園林小城鎮和省級生態鎮,繼續實施一批生態建設項目,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環境不斷最佳化,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