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移民

三峽移民

長江三峽位於中國重慶市和湖北省境內的長江幹流上,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193公里。長江在這裡切穿了巫山,形成了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蘊藏了極其豐富的水能資源。除了著名的長江三峽外,全國各地多條河流上都有名為三峽的景點。另有以三峽為題材的詩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峽移民
  • 外文名:Migrants from Three Gorges area
  • 移民人數:140萬
  • 影響地區:湖北、重慶
背景,大事記,

背景

古老三峽的十年巨變,向世人證明:中國人不僅能修建世界一流的水利工程,還能夠實施世界上難度最大的水利移民工程。
三峽大移民,一部雄渾的史詩。

大事記

6月1日,三峽大壩正式下閘蓄水,壩前水位正在一天天升高,擋 一江激流的大壩更加雄偉、壯觀。
傲然屹立的三峽大壩,物理構成是堅不可摧的鋼筋混凝土,精神基石則是百萬移民的無私奉獻。
移民,是困擾全世界水利工程的共同難題,國外不乏因移民問題影響工程進度甚至下馬的先例。
三峽浩大的移民工程,世界水利史上亘古未有。根據規劃,三峽蓄水至175米水位時,最終移民將達120萬人。這相當於一個歐洲中等國家的人口,是此前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伊泰普電站移民的28倍! 三峽工程成敗關鍵在移民。破解這道世界級難題的“金鑰匙”,已經牢牢掌握在湖北省和重慶庫區人民的手中。
4月27日,三峽二期移民工程通過國務院最終驗收。
這是一個令人激動感懷的標誌:三峽移民用淚水和汗水澆築的大壩之基已經築牢了,走在了工程設計的前面,完全能適應大壩初期蓄水的需要!10年來,三峽庫區已搬遷、安置移民72萬多人。其中湖北省庫區夷陵、秭歸、興山、巴東已搬遷移民184613人,占全部計畫的90%以上!
莊河漲水了。儘管知道這一天遲早要來,73歲的鄭家發還是情不自禁地流淚了。
三峽大壩蓄水,橫穿秭歸縣郭家壩鎮的童莊河上漲。從山底搬到山上的移民鄭家發,推開窗戶就能看見,解放初帶領全村百姓苦幹4年開墾的百畝良田漸漸沒入水中。
故土難離,始終是千百年來積澱在中國百姓心中的情結。然而,為了國家大計,為了民族大業,庫區兒女揮別家園,為三峽工程讓路。 我們怎能忘記?
1992年10月,三峽工程施工準備期。秭歸楊貴店村70多歲的老黨員譚得訓說服4個兒子,全家老少拆掉4間大瓦房,搬進了臨時帳篷,這是三峽百萬移民搬遷第一戶。隨後,轟鳴的挖土機在他拆除的宅基地里剷出三峽工程第一鏟土。 我們怎能忘記?
1995年4月10日,桃花盛開。秭歸向家店村46戶王昭君的後裔,含淚跪拜祖先的靈位,從當年昭君入宮的出發地香溪河口,乘坐木船順江而下,遠遷宜昌市伍家崗區。 我們又怎能忘記?
移民鄭玉枝,搬遷時即將分娩,最後在臨時帳篷里生下孩子,取名路生;移民李自淑落戶伍家崗靈寶村,她的父親和小弟、妹妹遷到了枝江,另一個弟弟遷到遠安,一家分成了三地。 奉獻,是一顆種子,灑遍峽江兩岸。10年風雨,三峽庫區移民搬遷的感人故事,不勝枚舉。
記者採訪了數十名移民,沒有一個人說“我為三峽作了貢獻”,但雄偉的三峽大壩,將永遠銘刻著他們的名字。
2002年,中央電視台評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百萬三峽移民獲得特別大獎。
我們慶幸,我們自豪,為可敬可愛的三峽移民。
5月30日,記者來到巴東縣最早搬遷的移民村――官渡口鎮西壤口村。1998年,村里500多名三峽移民全部後靠搬遷。
在村里一間副食店,剛從黃姜地里回來的店老闆譚明說,剛搬遷時,村里分了柑桔地,後來桔樹老化了。前年起,鎮財政所提供貸款,實行保護價收購,鼓勵移民種植黃姜。現在,每畝黃姜可收入兩三千元。 譚明的家緊靠公路,是幢兩層小洋樓。村主任胡勝帶記者走上譚明家的屋頂,指著正在施工的巴東長江大橋說:“明年大橋通車,官渡到西壤口的瀝青路建成,出山將更加便捷。” 移民能否“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不僅是簡單的經濟問題,更事關社會發展大局。
黨和政府把移民的發展權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早在三峽工程動工前,三峽庫區進行了8年移民試點。1986年到1993年,秭歸縣一個叫水田壩的彈丸之地一度成了世界焦點。水田壩鄉的230戶、750個農民,用8年實踐為三峽工程探出了開發性移民的嶄新路子。1993年,國務院發布《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把開發性移民方針寫進了條例的第一章。
10年移民路,從秭歸、興山到巴東,一個又一個“水田壩”在峽江兩岸湧現:“線上一條路,沿路一排房,房後一片園”的農民一條街模式,“靠路安居城鎮化,靠山樂業基地化,靠遊興村特色化”的城鄉一體化模式,“一戶一個院,一人一畝田,統一水電路,自然連成片”的庭園模式……三峽人的偉大創造力在緊鑼密鼓的大移民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三峽庫區人多地少,後靠方式安置的農村移民,耕地分配不足,一度出現新的坡改梯運動,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
為此,1999年,國家進一步調整三峽工程移民政策,把本地安置與異地安置、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政府安置與自找門路安置相結合,庫區13萬多移民分別被安置到11個省市。其中,我省出縣外遷安置25000人,分布在省內宜昌、荊州等地28個安置點。
在宜昌伍家崗區靈寶村9組外遷移民安置點,移民李自淑告訴記者:“交通方便不說,找工作的機會多多了。”靈寶9組的成員是86戶移民,清一色的兩層預製結構樓房,形成了一條長達500多米的街道。組長王鮮和說,從長遠看,靈寶的發展前景肯定要比老家強。
三峽大移民,決不是百萬人口的簡單重組。它所引發的巨大社會變遷,絕不亞於三峽自然景觀的滄海桑田變化。
三峽工程,為三峽庫區注入了活力。
三峽工程至今投資910億元,其中移民資金330多億元,占三分之一強。過去十年,二期蓄水涉及的庫區12個縣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10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7.74%。10年來,我省三峽庫區接受對口支援項目1614個,引進資金30餘億元,娃哈哈、匯源果汁、均瑤牛奶、森達、維維、雙匯、椰風等國內知名品牌落戶庫區。 安排移民生產生活、建設新城新鎮、調整經濟結構、改善基礎設施……三峽庫區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經濟資源得到全方位整合、重組,庫區社會經濟結構躍升,展示出了更加美好的發展前景
三峽移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