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現有的盟(3個),錫林郭勒盟,阿拉善盟,興安盟,撤銷的盟(6個),昭烏達盟(現赤峰市),哲里木盟(現通遼市),伊克昭盟(現鄂爾多斯市),呼倫貝爾盟(現呼倫貝爾市),烏蘭察布盟(現烏蘭察布市),巴彥淖爾盟(現巴彥淖爾市),
歷史沿革
內蒙古特殊的行政區劃體制。盟履行自治區賦予的各項職責,享有施行大部分政府職能的權力。
“盟”這個級別實際上等同於“地區”、“專區”,只不過內蒙古自清朝延續下來的這一制度體系,與現行體系的兩個層級發生了基本重合的現象,所以得以將特殊的名稱保留下來。這裡所說的兩個層級,即盟(地區、專區)、旗(縣)兩級。
“盟”在最初出現的時候限制普遍要比今天多,各旗王公才握有實權,盟長往往只在各旗的經濟、社會、軍事往來中扮演斡旋角色,而且歷史上往往是旗主或大貴族才有可能被推選為盟長,所以盟的一套機構為封建王旗上層人士“代言”是順其自然的。這種情形在民國時期並沒有顯著改變。
直到新中國成立,舊生產關係和觀念開始被清理,作為管轄內蒙古巨大土地面積的現成有效手段,“盟”被空前重視起來,中央在內地推行“專區”的同時,通過整頓、規範各盟的建制來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
一些在早期變化較頻的盟旗或被撤消或被合併,東部和西部盟旗的疆域形狀在像今天的形態靠近。在之後的三十年中,內蒙古的版圖反覆變化,到1974年時達到最小,只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達市、海勃灣市、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等四盟四市。
六個撤盟建市的地級單位在內蒙古範圍內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內蒙古2300萬人,這六個地級市就占了其中近1600萬人;內蒙古總面積118萬平方公里,這六市的總面積占去了一半。
內蒙古當今的一些重要經濟產業帶、點有很多都分布在這一區域內,幾個新興的快速增長地區還相應帶動著全區東西部的發展。這樣六個經濟、社會相對發展的地區撤盟建市,從根本上改變了內蒙古的傳統區劃面貌。
現有的盟(3個)
錫林郭勒盟
南鄰河北省張家口市、承德市,西連烏蘭察布市,東接赤峰市、興安盟和通遼市,是東北、華北、西北交匯地帶,具有對外貫通歐亞、區內連線東西、北開南聯的重要作用。錫林浩特市南距首都北京620公里,西距首府呼和浩特市620公里。
阿拉善盟
東與巴彥淖爾市、烏海市接壤,北與蒙古人民共和國交界。國境線長733.48公里,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政策,1954年,阿拉善成立專區一級的政權機構,即寧夏省蒙古自治區。之後由於區劃變更,先後改稱甘肅省蒙古自治區、甘肅省蒙古自治州、甘肅省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1956年阿拉善旗、額濟納旗、磴口縣和巴彥浩特市,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管轄。
興安盟
興安盟(“興安”系滿語,漢語為“丘陵”之意)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地處大興安嶺向松嫩平原過渡帶,東北、東南分別與黑龍江、吉林兩省毗鄰;南部、西部、北部分別與通遼市、錫林郭勒盟和呼倫貝爾市相連;西北部與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126公里。設有中國阿爾山—蒙古松貝爾國際季節性開放口岸。總面積近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68萬,少數民族人口占47%,其中蒙古族人口占42.1%,
是全國蒙古族人口比例較高地區。1980年興安盟恢復盟建制,現轄兩市(烏蘭浩特市、阿爾山市)三旗(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中旗、扎賚特旗)一縣(突泉縣),其中,阿爾山市和科爾沁右翼前旗為邊境旗市,烏蘭浩特市為盟委行署所在地。
撤銷的盟(6個)
昭烏達盟(現赤峰市)
哲里木盟(現通遼市)
伊克昭盟(現鄂爾多斯市)
呼倫貝爾盟(現呼倫貝爾市)
2001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呼倫貝爾盟行政公署建制,設立地級呼倫貝爾市。呼倫貝爾市轄海拉爾區、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陳巴爾虎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滿洲里市、牙克石市、扎蘭屯市、根河市、額爾古納市。
烏蘭察布盟(現烏蘭察布市)
200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烏蘭察布盟行政公署建制,設立地級烏蘭察布市。烏蘭察布市轄集寧區、四子王旗、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後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化德縣、商都縣、興和縣、卓資縣、涼城縣、豐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