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發現成纖維細胞經Poly I-C刺激後能產生一種抑制病毒複製的細胞因子,稱為β2干擾素(IFN-β2)。以後的研究結果未能證實這種因子的直接抗病毒作用,但具有其它多方面的生物學功能,根據實驗系統和功能的不同,分別被命名為雜交瘤/漿細胞瘤生長因子(hybri-doma/plasmacytoma growthfactor,HPGF),B細胞分化因子(B cell differentiationfactor,BCDF),B細胞刺激因子-2(b cellstimulatory factor 2,BSF-2),26kDa,溶細胞性T細胞分化因子(cytolytic T cell differentiation factor,CDF)和肝細胞刺激因子(hepatocyte stimu-lating factor,HSF)等。1986年統一命名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
截至2013年12月,共發現了29個白細胞介素(今後可能為35個),分別命名為IL-1---IL29。它們功能複雜,成網路,複雜重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細胞介素-6
- 外文名:Interleukin-6
- 類別:細胞因子
- 英文簡寫:IL-6
簡介
細胞來源
一般性質
IL-6作用的靶細胞很多,包括巨噬細胞、肝細胞、靜止的T細胞、活化的B細胞和漿細胞等;其生物效應也十分複雜,曾稱為B細胞刺激因子2(bsf-2)、26KD蛋白、B細胞分化因子(bCDf)、肝細胞刺激因子(hsf)等。①促進T細胞表面IL-2r的表達,增強IL-1和TNF對TH細胞的致有絲分裂作用。②作為肝細胞刺激因子,在感染或外傷引起的急性炎症反應中誘導急性期反應中誘導急性期反應蛋白的合成,其中以澱粉狀蛋白a和c-反應蛋白增加尤為明顯。③促進B細胞增殖、分化並產生抗體;多發性骨髓瘤的惡變B細胞既能產生IL-6,又能對IL-6發生應答,提示IL-6可能作為這些細胞的自分泌性生長因子。④IL-6還能有效地促進TNF和IL-1誘導的惡病質;促進糖皮質激素合成;刺激破骨細胞活性和角質細胞生長;還能促進骨髓造血的功能。IL-6不能刺激相應細胞分泌其它細胞因子,在生理濃度下對免疫細胞的自分泌作用亦比較弱,提示其主要免疫學功能是加強其它細胞因子的效果。IL-6可由多種細胞合成,包括活化的T細胞和B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內皮細胞、上皮細胞以及成纖維細胞等。人類IL-6基因位於第7號染色體上;IL-6分子量在21~30KD之間,其差異是由於肽鏈的糖基化和磷酸程度不同所致。IL-6由2條糖蛋白鏈組成;1條為α鏈,分子量80KD;另1條為β鏈,分子量130KD。α鏈缺少胞內區,只能以低親合性與IL-6結合,所形成的複合物迅即與高親和性的β鏈結合,通過β鏈向細胞內傳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