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智論(Jnanaprasthana-sastra)】 Fazhilun 佛教論書。全稱《阿毗達磨發智論》,古印度迦多延尼子著,唐玄奘譯。20卷。顯慶二年(657)於長安大內順賢閣開始翻譯,五年於玉華寺譯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發智論
- 外文名:Jnanaprasthana-sastra
- 宗教:佛教
【發智論(Jnanaprasthana-sastra)】 Fazhilun 佛教論書。全稱《阿毗達磨發智論》,古印度迦多延尼子著,唐玄奘譯。20卷。顯慶二年(657)於長安大內順賢閣開始翻譯,五年於玉華寺譯畢。
【發智論(Jnanaprasthana-sastra)】 Fazhilun 佛教論書。全稱《阿毗達磨發智論》,古印度迦多延尼子著,唐玄奘譯。20卷。顯慶二年(657)於長安大內順賢閣開始翻譯...
阿毗達磨發智論(二十卷,亦名說一切有部發智論),據說是在佛滅後三百年末,迦多衍尼子造,唐玄奘譯,二十卷。六足論義門少,發智論最廣,故後代論師以被六論為...
《阿毗達磨發智論》原是印度二十部派中說一切有部的根本論典,和《集異門足論》、《法蘊足論》、《施設足論》、《識身足論》、《品類足論》、《界身足...
此六論與其後迦多衍尼子所著的《發智論》同為有部的根本論,《發智論》因八蘊周足、法門最廣,故稱身論。而六論則各釋一支,相對於‘身’,故稱‘足’,二者...
對法七論是《發智論》與六足論,是說一切有部的七種根本論著,即《發智論》、《品類足論》、《識身足論》、《法蘊足論》、《施設足論》、《集異門足論》...
佛滅二五0年前後(約1509B. C.)印度說一切有部的大論師、《發智論》之著者。又作迦底耶夜那子、迦陀衍那子、迦旃延尼子、迦氈延尼子、迦多衍那、迦旃延...
《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是為詳解迦多衍尼子的《阿毗達摩發智論》而造的釋論。唐玄奘以完全的底本譯重譯成《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二百卷,簡稱為《大毗婆沙...
這七部論成為說一切有部主要論書,其中尊奉《發智論》的新興派別成為主流,後世說一切有部以之為“身論”,其他六論為“足論”,現代學者稱這六論的現有版本都...
小乘經典方面,玄奘譯出一切有部的“一身六足”中的“一身五足”:《發智論》(迦多衍尼子)、《識身足論》(提婆設摩)、《法蘊足論》(大目乾連)、《品類足...
東晉以來譯出阿毗達摩論書多種,主要有前秦僧伽提婆於建元十九年(383)譯出《阿毗曇八犍度論》即《發智論》30卷,於東晉太元十六年(391)譯出《阿毗曇心論》4卷;...
《成實論》卷十說眾生有貪身、恚身、戒取身、貪著是實取身四結),《中阿含經》卷五十六說眾生有貪、瞋、慢、嫉、慳五結(《發智論》卷三、《集異門足論...
六因,佛教名詞,出發智論 一相應因。謂心王與心所共相應入。如親友知識。和合成事。故名相應因。(心王即第八識也。心所即受想行也。)二俱有因俱有因亦名...
世友尊者被認為是在《發智論》成立之後《大毗婆沙論》成立之前的說一切有部四大論師之一,在《品類論》中體現出的觀點和方法多被後世所採納或效仿,對阿毗達磨...
法隨法行三,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二 編輯 云何彼名法隨法行。答若在天中。而見法者。名化法調伏。若在人中。而見法者。名法隨法行。複次若不受持戒。而...
此論廣明法義,備列眾說,為詳解迦多衍尼子的《阿毗達磨發智論》而造的釋論。《阿毗達磨發智論》原是印度二十部派中說一切有部的根本論典,和《集異門足論...
玄奘早年也曾在長安從道岳學《俱舍論》,後往印度求法,中途到縛喝國的納縛(意譯新)僧伽藍,遇磔迦國小乘三藏般若羯羅(意譯慧性),其人於《發智論》、《俱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