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發展性閱讀障礙的兒童在發展過程中沒有明顯的原因(如器質性損傷、精神或智力障礙、受教育機會缺乏等)仍表現出閱讀獲得的嚴重困難,典型的特徵是字詞識別的精確性與速度受到損傷,影響到閱讀理解和拼寫,進而妨礙辭彙量和背景知識的增長。
1917年,James以“字詞盲”罪院再提出了兒童閱讀障礙這一概念,開始了對閱讀障礙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煉兵堡以前,研究思路大多沿著
視覺障礙的模式進行,視覺加工缺陷成為閱讀障礙領域的主導觀點。1979年,Frank指出墊道閱讀障礙不僅是視覺加工的障礙,而且也是或者根本在於語言加工的障礙。20世紀80年代以來,閱讀障礙研究的一個主要成就是界定了語言障礙的概念尤其是提出了“語音障礙”這一至今仍然得到大多數閱讀障礙研究者贊同的理論。20世紀90年代之後,語音障礙研究繼續深化分別提出和完善了語音意識障礙假設、解碼障礙假設、辭彙障礙假設。
閱讀障礙可能是兒童最常見的神經行為疾病之一,發病率為5%~18%。在不同的語言和文字系統中,閱讀障礙的表現可能不同,在國小兒童中的發生率約為3%~ 10%。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閱讀障礙主要累及男孩,Slavica 等對5718名出生於1976~1982年的兒童做了回顧性
佇列研究,其中男孩閱讀障礙的發生率約是女孩的2~3倍。近年來,較多的數據表明,男女之間發病人數幾乎相等,以往統計數據中男生的整盼坑駝發病率較高,是由於樣本大多是在學校中選擇而引起的偏倚。一些縱向研究,無論是前瞻性的,還是回顧性的,都暗示閱讀障礙是一種長期持續存在的狀態,而不是短暫的發育性延緩。隨著時間的推移,閱讀障礙讀者和正常讀者閱讀能力的差異相對保持穩定。
相關理論
有關發展性閱讀障礙的理論觀點可以歸納為語言特異性理論和非語言特異性理論。閱讀障礙的語言特異性理論認為,閱讀障礙來源於語言學層次的加工缺陷,閱讀障礙者言語信息的表征和加工上存在障礙,他們的其他認知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完整無損。閱讀障礙的非語言特異性理論則認為,感知覺的正常發展是高級認知、語言和言語發展的先決條件,閱讀障礙是由更深層、更基本的視覺與
聽覺障礙造成的,其根本原因在於非語言的聽覺和視覺能力的損傷或發展不完善。這類理論的核心是閱讀障礙沒有語言特異性,不局限於語言學層次。
中文作為表義文字系統,其形態特點和表音、表義方式與拼音文字存在很大的區別,研究中文系統中發展性閱讀障礙的行為特點及其神經基礎對揭示閱讀障礙匙尋立發生、發展的普遍規漿妹少律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中文發展性閱讀障礙研究歷史非常短。20世紀80年代之前,學者們普遍認為漢語中發展閱讀障礙發生率極低,因此,很少有關於閱讀障礙的研究。80年代後,Stevenson等人的跨語言研究發現中文的閱讀障礙發生率並不低於英文,人們對閱讀障礙與語言文字之間的關係有了新的認識,不再想當然地認為表意文字中不存在閱讀困難。
發展性閱讀障礙是
學習障礙的一種形式,研究它的最終目的是矯治。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對發展性閱讀障礙有了深入的了解, 也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矯正與治療的方法。就目前而言,對發展性閱讀障礙的矯治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模式:
康復治療
發展性閱讀障礙的神經基礎
正常的字詞閱讀涉及大腦皮質的廣泛區域,包括大腦左半球的
枕葉和顳-頂聯合區、左側額下回、雙側小腦、運動區、運動輔助區中部和扣帶回前部。解剖學的研究發現閱讀障礙的雙側大腦都存在著異常。現代認知神經科學憑藉多種手段,如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
功能磁共振,
事件相關電位,
磁源成像對閱讀障礙腦功能基礎有了更多的了解。閱讀障礙者在執行感覺運動任務或閱讀任務時,相應加工腦區的激活和神經活動模式存在異常。 對成年發展性閱讀障礙和兒童閱讀障礙的的研究顯示,
閱讀障礙者進行語音加工時,左側顳-頂聯合區相比於正常讀者只有較低的激活。對義大利語,法語,英語閱讀障礙者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這種異常的激活模式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基本感知覺的發展是高級認知、語言和言語發展的先決條件。對大細胞通路的電生理和解剖學研究表明,從視網膜到
外側膝狀體再到視皮質的大細胞通路的缺損可能是造成閱讀障礙原因之一。
功能成像的研究表明,靠近顳-枕-頂交界區的MT/V5區對運動知覺敏感,而這個區域主要接受大細胞的投射。該區活動的強弱與閱讀技能成正相關,閱讀障礙者在運動視覺加工中,該區的激活顯著弱於正常讀者。同時,也有研究發現,閱讀障礙者聽覺皮層對快速轉換的語音流的辨別存在異常,且和閱讀成績相關。
康復
在對閱讀障礙症狀和成因的科學研究基礎上盼試巴良,研究者發展了針對性的治療與康複方法。與閱讀障礙的語音加工缺陷和基本認知加工缺陷兩種理論相應,康復訓練和康復研究也存在以下兩個大的基本類型。
1、建立在語音基礎上的康複方法
許多研究認為,語音加工缺陷是閱讀障礙的核心缺陷,形-音轉換是閱讀障礙表現最突出的困難,所以多數的訓練方案是以語音為基礎的。美國NRP在閱讀教育年鑑(2000)里評估了1962個以語音為基礎的訓練研究,對其中 52個符合研究方法標準的研究進行了綜述。這些研究表明,以語音為基礎的教育在一年級大大提高了差的讀者的閱讀成績。大多數訓練計畫包含了NRP推薦在一般教室中運用的方法,即結構化的語音意識任務(口頭操作音節和語音),基礎語音教學法(建立聲音和字母的聯繫),流暢性(發展字母、辭彙及閱讀文章時的速度和自動性)等.
Simons等的研究採用音素-字母和音素排序的方法對閱讀障礙兒童進行康復訓練。記錄干預前後的磁源成像剖面,發現干預前閱讀障礙者左半球的顳 -頂聯合區沒有激活或有很少的激活,干預後相應腦區的激活急劇變化,激活模式和程度幾與非障礙兒童的腦區激活相似;而非障礙讀者的相應腦區在訓練前後卻沒有系統的變化。
Small等的研究考察了1例由卒中引起的獲得性閱讀障礙者在治療前後的腦區激活變化。該患者存在語音缺陷,尤其在亞辭彙加工上存在困難,不能拼讀非詞。在康復訓練過程中,指導患者建立形-音轉換規則。患者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拼讀非詞,把整詞分割成部分,以利於拼讀。訓練前後進行fMRI語言實驗,發現訓練後患者不僅能夠拼讀非詞,而且大腦活動出現了強烈變化,與正常讀者相比,訓練前患者的左側角回過度激活,而亞辭彙閱讀所依賴的左側舌回低度激活;訓練後,這種情況出現了翻轉。該研究同時說明了腦功能的可塑性。
2、知覺訓練研究
對早期非語音的感知覺加工與語言加工關係的考察是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一些研究發現,在辨別序列聲音輸入或對其進行排序時,一些閱讀障礙兒童只有在序列聲音之間存在更長的時間間隔時才能完成任務;在辨別音素時他們也需要音素之間有較長的時間間隔。因此這些兒童難以把語音分割成小的“組塊”,以便在音素的水平進行分析。研究者對此建立了計算機訓練系統。這種訓練的目的有二:其一,使兒童對序列呈現的聲音刺激加工的速度變快;其二,臨時拉伸聽覺言語刺激,以促進對語音的知覺。最常用的這類訓練系統是Fast For Word。這是一個計算機干預程式,包括七個適應練習。這些練習的目的在於通過非語言學的聲音和處理後的語音,來提高兒童聽覺和語言加工的能力。
治療
1、行為干預
行為干預基本上是運用
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通過對兒童的某種目標行為相聯繫的事件進行適當的環境控制,藉以增加或減少目標行為出現的頻率。控制環境的意義在於為特定行為的產生提供機會。進行行為干預時,首先需要對行為產生的前提與後果進行細緻的分析,這常常是以直接觀察為依據的;其次,在確定那些可能引起或強化我們所要克服的問題中,主試要創造出穩定的、結構化的干預環境;再次,干預的規則要明確一致,儘可能以肯定的形式出現,而不要以單一的禁止形式出現。另外,對閱讀障礙兒童所提的要求在一段時間內應少而明確,並保證隨時提醒的反饋。
2、認知-行為干預
認知-行為干預強調閱讀障礙兒童形成主動的、自我調控型的學習風格。認知行為派認為,個體自身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 行為的出現並不單純取決於環境刺激或行為後果。在閱讀過程中,閱讀障礙兒童的消極被動表現妨礙了他們潛能的發揮, 認知—
行為干預模式主張對閱讀障礙兒童進行認知策略訓練或自我指導訓練。
(1)認知策略訓練
研究發現,學習障礙兒童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於他們缺乏某些有效的認知策略,或者不會選用恰當的策略。認知策略訓練的基本程式如下: ①對閱讀障礙兒童的現有策略水平進行測評,明確這些兒童的劣勢所在,並確立所要訓練的目標策略;②向兒童解釋目標策略;③示範目標策略的使用;④言語預演;⑤提供低難度的材料,進行有控制的練習,並給予反饋;⑥提供與閱讀障礙兒童年齡水平難度相當的閱讀材料,進行練習並給予反饋;⑦測評閱讀障礙兒童的策略, 並指導兒童學會如何根據任務來選擇恰當的策略;⑧在實際學習中實現遷移。
(2)自我指導訓練
自我指導訓練的中心思想是訓練兒童主動運用自我指導言語監控自己的行為,一直到某個任務完成為止。這種訓練要引導閱讀障礙兒童設立閱讀目標。設立的目標應具體而又有挑戰性,這種清晰、現實的目標可以激發閱讀障礙兒童的閱讀動力, 把注意力集中在必須完成的任務上。在追求所渴望的目標中的進步還能促進一個人的成就感。在訓練中,自我指導言語的確定也很重要。這種自我指導言語可以是有聲的或無聲的, 是用來對自己講話加以指導或調控自己的行為。言語的內容和順序依據要完成的任務而定,但句子最好由閱讀障礙兒童自己創造。在閱讀過程中,閱讀障礙兒童要自己審視閱讀策略的使用和某些具體的行為表現, 將先前擬定的自我言語貫穿這一過程。自我言語引導閱讀活動按步驟和既定策略進行,在出錯或偏離時起到提醒和督促改正的作用。在讓兒童進行自我監控之前,訓練者要先講明具體做法。在最初幾次,訓練者需要觀測兒童的自我監控情況,及時表揚兒童的正確行為,再逐步撤銷外在監控。
認知-行為訓練的主要特點是: 儘量引導兒童成為自己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者;重視示範目標策略、方法的運用;以兒童的外部言語為中介。這些特點能保證閱讀障礙兒童控制自己閱讀學習過程並改變其原有消極被動的反應風格。
這種訓練也是心理過程訓練。這是從心理過程障礙的病理機制假設出發而設計的學習障礙干預方法。該模式的創立者認為學習依賴神經系統的高級功能,而這些高級功能實現是以基本的感知等心理過程為基礎的。因此,對基本心理過程進行訓練就可以改善腦功能,進而提高學業成績。近年來,在日本、中國台灣等國家、地區中,一種名為“感覺統合訓練”的神經系統功能訓練法得到一定範圍的使用。這種方法是由伊瑞絲髮展起來的。她把感覺信息的整合,即感覺統合作為神經系統的關鍵功能,認為以前庭系統失常為核心的感覺統合障礙造成患者對肌肉運動的控制不良,對空間認知的不足,以及身體感覺信息的輸入與處理受損,因而發生聽、讀、寫、算及交往的障礙,並且使之難以從一般性的干預訓練中受益。只有通過感覺統合訓練,改善對感覺信息的組織,才能克服閱讀障礙的問題。
4、同伴指導
同伴指導是指學生教學生的方法。這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興起的新型的訓練模式。在認知方面,同伴指導激發了被指導者的學習動機。他們對學習的態度發生改變,對被教學科感興趣,甚至會改變對學習和學校的態度,喜歡學習,逃學行為減少,所以成績比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提高得快。在社會化方面,被指導者從同伴指導者身上學到了許多人際交往的技巧,改善了同伴關係,促進了自我意識的發展。該模式的具體進行過程是:首先抽取部分兒童作為指導者, 把這些指導者介紹給他們的閱讀障礙同伴;然後對指導者進行特殊訓練,教給他們需要給閱讀障礙同伴教授的內容及方法; 接著安排同伴指導活動,一般一周至少一次。這種模式可以是一對一的,但更多情況下是採用幾個指導者與幾個同伴共同活動的形式。教師不僅要負責組建同伴群體和訓練指導者,還要對指導者進一步訓練,或對被指導者進行額外的輔導。
同伴指導法並不適用於所有的學習內容和兒童,對於難度大的課程內容,以及有顯著外化的行為問題的兒童都不能採用此法。
5、生化與藥物治療
生化與藥物治療是採用藥物治療,首先控制和改善閱讀障礙兒童的生理病情,進而改進其學習狀況。對於藥物治療的後效問題,人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現這些藥物治療閱讀障礙有一定療效,但其治療效果有限,應當慎重使用。
以上幾種矯治模式各有其利弊,對閱讀障礙兒童的教學干預不應僅僅局限於某一種矯治模式上,而應兼容並包,對症下藥。
發展性閱讀障礙是
學習障礙的一種形式,研究它的最終目的是矯治。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對發展性閱讀障礙有了深入的了解, 也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矯正與治療的方法。就目前而言,對發展性閱讀障礙的矯治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模式:
康復治療
發展性閱讀障礙的神經基礎
正常的字詞閱讀涉及大腦皮質的廣泛區域,包括大腦左半球的
枕葉和顳-頂聯合區、左側額下回、雙側小腦、運動區、運動輔助區中部和扣帶回前部。解剖學的研究發現閱讀障礙的雙側大腦都存在著異常。現代認知神經科學憑藉多種手段,如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
功能磁共振,
事件相關電位,
磁源成像對閱讀障礙腦功能基礎有了更多的了解。閱讀障礙者在執行感覺運動任務或閱讀任務時,相應加工腦區的激活和神經活動模式存在異常。 對成年發展性閱讀障礙和兒童閱讀障礙的的研究顯示,
閱讀障礙者進行語音加工時,左側顳-頂聯合區相比於正常讀者只有較低的激活。對義大利語,法語,英語閱讀障礙者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這種異常的激活模式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基本感知覺的發展是高級認知、語言和言語發展的先決條件。對大細胞通路的電生理和解剖學研究表明,從視網膜到
外側膝狀體再到視皮質的大細胞通路的缺損可能是造成閱讀障礙原因之一。
功能成像的研究表明,靠近顳-枕-頂交界區的MT/V5區對運動知覺敏感,而這個區域主要接受大細胞的投射。該區活動的強弱與閱讀技能成正相關,閱讀障礙者在運動視覺加工中,該區的激活顯著弱於正常讀者。同時,也有研究發現,閱讀障礙者聽覺皮層對快速轉換的語音流的辨別存在異常,且和閱讀成績相關。
康復
在對閱讀障礙症狀和成因的科學研究基礎上,研究者發展了針對性的治療與康複方法。與閱讀障礙的語音加工缺陷和基本認知加工缺陷兩種理論相應,康復訓練和康復研究也存在以下兩個大的基本類型。
1、建立在語音基礎上的康複方法
許多研究認為,語音加工缺陷是閱讀障礙的核心缺陷,形-音轉換是閱讀障礙表現最突出的困難,所以多數的訓練方案是以語音為基礎的。美國NRP在閱讀教育年鑑(2000)里評估了1962個以語音為基礎的訓練研究,對其中 52個符合研究方法標準的研究進行了綜述。這些研究表明,以語音為基礎的教育在一年級大大提高了差的讀者的閱讀成績。大多數訓練計畫包含了NRP推薦在一般教室中運用的方法,即結構化的語音意識任務(口頭操作音節和語音),基礎語音教學法(建立聲音和字母的聯繫),流暢性(發展字母、辭彙及閱讀文章時的速度和自動性)等.
Simons等的研究採用音素-字母和音素排序的方法對閱讀障礙兒童進行康復訓練。記錄干預前後的磁源成像剖面,發現干預前閱讀障礙者左半球的顳 -頂聯合區沒有激活或有很少的激活,干預後相應腦區的激活急劇變化,激活模式和程度幾與非障礙兒童的腦區激活相似;而非障礙讀者的相應腦區在訓練前後卻沒有系統的變化。
Small等的研究考察了1例由卒中引起的獲得性閱讀障礙者在治療前後的腦區激活變化。該患者存在語音缺陷,尤其在亞辭彙加工上存在困難,不能拼讀非詞。在康復訓練過程中,指導患者建立形-音轉換規則。患者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拼讀非詞,把整詞分割成部分,以利於拼讀。訓練前後進行fMRI語言實驗,發現訓練後患者不僅能夠拼讀非詞,而且大腦活動出現了強烈變化,與正常讀者相比,訓練前患者的左側角回過度激活,而亞辭彙閱讀所依賴的左側舌回低度激活;訓練後,這種情況出現了翻轉。該研究同時說明了腦功能的可塑性。
2、知覺訓練研究
對早期非語音的感知覺加工與語言加工關係的考察是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一些研究發現,在辨別序列聲音輸入或對其進行排序時,一些閱讀障礙兒童只有在序列聲音之間存在更長的時間間隔時才能完成任務;在辨別音素時他們也需要音素之間有較長的時間間隔。因此這些兒童難以把語音分割成小的“組塊”,以便在音素的水平進行分析。研究者對此建立了計算機訓練系統。這種訓練的目的有二:其一,使兒童對序列呈現的聲音刺激加工的速度變快;其二,臨時拉伸聽覺言語刺激,以促進對語音的知覺。最常用的這類訓練系統是Fast For Word。這是一個計算機干預程式,包括七個適應練習。這些練習的目的在於通過非語言學的聲音和處理後的語音,來提高兒童聽覺和語言加工的能力。
治療
1、行為干預
行為干預基本上是運用
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通過對兒童的某種目標行為相聯繫的事件進行適當的環境控制,藉以增加或減少目標行為出現的頻率。控制環境的意義在於為特定行為的產生提供機會。進行行為干預時,首先需要對行為產生的前提與後果進行細緻的分析,這常常是以直接觀察為依據的;其次,在確定那些可能引起或強化我們所要克服的問題中,主試要創造出穩定的、結構化的干預環境;再次,干預的規則要明確一致,儘可能以肯定的形式出現,而不要以單一的禁止形式出現。另外,對閱讀障礙兒童所提的要求在一段時間內應少而明確,並保證隨時提醒的反饋。
2、認知-行為干預
認知-行為干預強調閱讀障礙兒童形成主動的、自我調控型的學習風格。認知行為派認為,個體自身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 行為的出現並不單純取決於環境刺激或行為後果。在閱讀過程中,閱讀障礙兒童的消極被動表現妨礙了他們潛能的發揮, 認知—
行為干預模式主張對閱讀障礙兒童進行認知策略訓練或自我指導訓練。
(1)認知策略訓練
研究發現,學習障礙兒童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於他們缺乏某些有效的認知策略,或者不會選用恰當的策略。認知策略訓練的基本程式如下: ①對閱讀障礙兒童的現有策略水平進行測評,明確這些兒童的劣勢所在,並確立所要訓練的目標策略;②向兒童解釋目標策略;③示範目標策略的使用;④言語預演;⑤提供低難度的材料,進行有控制的練習,並給予反饋;⑥提供與閱讀障礙兒童年齡水平難度相當的閱讀材料,進行練習並給予反饋;⑦測評閱讀障礙兒童的策略, 並指導兒童學會如何根據任務來選擇恰當的策略;⑧在實際學習中實現遷移。
(2)自我指導訓練
自我指導訓練的中心思想是訓練兒童主動運用自我指導言語監控自己的行為,一直到某個任務完成為止。這種訓練要引導閱讀障礙兒童設立閱讀目標。設立的目標應具體而又有挑戰性,這種清晰、現實的目標可以激發閱讀障礙兒童的閱讀動力, 把注意力集中在必須完成的任務上。在追求所渴望的目標中的進步還能促進一個人的成就感。在訓練中,自我指導言語的確定也很重要。這種自我指導言語可以是有聲的或無聲的, 是用來對自己講話加以指導或調控自己的行為。言語的內容和順序依據要完成的任務而定,但句子最好由閱讀障礙兒童自己創造。在閱讀過程中,閱讀障礙兒童要自己審視閱讀策略的使用和某些具體的行為表現, 將先前擬定的自我言語貫穿這一過程。自我言語引導閱讀活動按步驟和既定策略進行,在出錯或偏離時起到提醒和督促改正的作用。在讓兒童進行自我監控之前,訓練者要先講明具體做法。在最初幾次,訓練者需要觀測兒童的自我監控情況,及時表揚兒童的正確行為,再逐步撤銷外在監控。
認知-行為訓練的主要特點是: 儘量引導兒童成為自己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者;重視示範目標策略、方法的運用;以兒童的外部言語為中介。這些特點能保證閱讀障礙兒童控制自己閱讀學習過程並改變其原有消極被動的反應風格。
這種訓練也是心理過程訓練。這是從心理過程障礙的病理機制假設出發而設計的學習障礙干預方法。該模式的創立者認為學習依賴神經系統的高級功能,而這些高級功能實現是以基本的感知等心理過程為基礎的。因此,對基本心理過程進行訓練就可以改善腦功能,進而提高學業成績。近年來,在日本、中國台灣等國家、地區中,一種名為“感覺統合訓練”的神經系統功能訓練法得到一定範圍的使用。這種方法是由伊瑞絲髮展起來的。她把感覺信息的整合,即感覺統合作為神經系統的關鍵功能,認為以前庭系統失常為核心的感覺統合障礙造成患者對肌肉運動的控制不良,對空間認知的不足,以及身體感覺信息的輸入與處理受損,因而發生聽、讀、寫、算及交往的障礙,並且使之難以從一般性的干預訓練中受益。只有通過感覺統合訓練,改善對感覺信息的組織,才能克服閱讀障礙的問題。
4、同伴指導
同伴指導是指學生教學生的方法。這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興起的新型的訓練模式。在認知方面,同伴指導激發了被指導者的學習動機。他們對學習的態度發生改變,對被教學科感興趣,甚至會改變對學習和學校的態度,喜歡學習,逃學行為減少,所以成績比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提高得快。在社會化方面,被指導者從同伴指導者身上學到了許多人際交往的技巧,改善了同伴關係,促進了自我意識的發展。該模式的具體進行過程是:首先抽取部分兒童作為指導者, 把這些指導者介紹給他們的閱讀障礙同伴;然後對指導者進行特殊訓練,教給他們需要給閱讀障礙同伴教授的內容及方法; 接著安排同伴指導活動,一般一周至少一次。這種模式可以是一對一的,但更多情況下是採用幾個指導者與幾個同伴共同活動的形式。教師不僅要負責組建同伴群體和訓練指導者,還要對指導者進一步訓練,或對被指導者進行額外的輔導。
同伴指導法並不適用於所有的學習內容和兒童,對於難度大的課程內容,以及有顯著外化的行為問題的兒童都不能採用此法。
5、生化與藥物治療
生化與藥物治療是採用藥物治療,首先控制和改善閱讀障礙兒童的生理病情,進而改進其學習狀況。對於藥物治療的後效問題,人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現這些藥物治療閱讀障礙有一定療效,但其治療效果有限,應當慎重使用。
以上幾種矯治模式各有其利弊,對閱讀障礙兒童的教學干預不應僅僅局限於某一種矯治模式上,而應兼容並包,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