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表現為紅、腫、熱、痛,呈小結節,並可逐漸增大,呈錐形隆起。繼而中央變軟,出現白色小膿栓。

顏面部疔瘡是指發生在顏面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相當於顏面部癤、癰。其特徵是瘡形如粟,堅硬根深,狀如釘丁之狀。該病病情變化迅速,易成走黃危證。顏面部疔瘡由於發生部位不同,名稱各異。如生在眉心的,叫眉心疔;生在眼胞的,叫跟胞疔;生在鼻部的,叫鼻疔;生在迎香穴的叫迎香疔;生在人中的,叫人中疔;生在人中兩旁的,叫虎鬚疔;生在口角的,叫鎖口疔;生在唇部的,叫唇疔;生在頦部的,叫承漿疔;生在地角穴的,叫地角疔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疔
  • 部首:病字邊
  • 部首筆畫:5
  •  部外筆畫:2 
文字音譯,類別,分類,手足部疔瘡,爛疔,疫疔,症狀,治療方法,局部治療,中醫治療,

文字音譯

疔dīng
總筆畫:7 四角號碼:0012
【特點】
紅,腫,熱,痛,小膿栓,畏寒,發熱

類別

外科

分類

手足部疔瘡

手足部疔瘡是指發生於手足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由於發病部位、形態及預後不同,而有多種病名。生於指頭頂端者,叫蛇頭疔;生於指甲周圍者,叫沿爪疔;發於指甲旁的,叫蛇眼疔:生於甲後者,叫蛇背疔;生於手指螺紋的,叫螺疔;生於手指骨節間的,叫蛀節疔;一指通腫者,叫泥鰍疔;生於指中節前,腫如魚肚者,叫魚肚疔或蛇腹疔;生於手掌中心者,叫托盤疔;生在足掌中心者,叫足底疔。臨床較為常見的有蛇眼疔、蛇頭疔、蛇腹疔、托盤疔等,分別相當於西醫的甲溝炎化膿性指頭炎、手指化膿性腱鞘炎掌中間隙感染等。本病若治療失誤,容易損傷筋骨,繼而影響手足功能。

爛疔

爛疔是一種發於皮肉之間,易於腐爛,病勢兇險的急性傳染性疾病。《備急千金要方》云:“爛疔其狀色稍黑,有白瘢,瘡中潰有膿水流出,瘡形大小如匙面。”《諸病源候論·丁瘡候》云:“亦有肉突起,如魚眼之狀,赤黑,慘痛徹骨,久結皆變至爛成瘡,瘡下深孔如大針穿之狀……令人惡寒,四肢強痛,……一二日瘡形便變焦黑色,腫大光起,根硬強,全不得近……”本病多見於農民和士兵,發病者有手足等部位的創傷和泥土髒物等接觸史,發病急驟,皮肉腐敗,腐爛卸脫,容易合併走黃,危及生命。相當於西醫的氣性壞疽

疫疔

疫疔是皮膚接觸疫畜染毒而生的一種特殊疔瘡,具有傳染性,又稱為“魚臍疔”、“紫燕疔”。其特點是初起如蟲叮水皰,很快乾枯壞死如臍凹,全身症狀明顯,有傳染性,職業性,或濘發走黃。《證治準繩》云:“若因剝割疫死牛馬豬羊,瞀悶身冷,遍體具有紫皰;疫疔也。”本病多見於從事畜牧業者。相當於西醫的皮膚炭疽。

症狀

全身抵抗力降低時,可出現畏寒、發熱。病理 疔是致病細菌侵入毛囊或汗腺所引起的單個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又稱為“暑疔”。多位於頸項部、頭面部、背部、臀部、腋下、會陰部及腿部。

治療方法

局部治療

早期用熱敷或超短波治療,外敷魚石脂軟膏(並不是唯一可使用藥物,視患者病情情況而定)等。除面部外,也可用2%的碘酒外塗,若有波動時,應行手術切排。

中醫治療

內服中藥: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馬齒莧各15克煎水服用。外敷可用新鮮馬齒莧60克,或用敗醬草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加食鹽少許搗爛後外敷患處,每日換2-4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