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異部宗輪論
- 作者:世友
- 原版名稱:Samayabhedo paracanacakra śāstra
- 譯者:唐玄奘
- 類別:佛教
- 出版時間:662
簡介
作者介紹
本論出於有部大家之作,故其主要內容,完全依照有部的說法來敘述,特別帶著北方有部正宗毗婆沙師的色彩。論述佛滅後一百餘年(秦、陳譯本都作佛滅後一一六年)至四百年期間,印度佛教分派的歷史和各部派不同的教義(即部執)。
文章結構
本論的梵本已佚。漢文本失譯本約在公元402至410年間所出,底本最古,但四序偈前,有『羅什法師集』之語。如屬可信,當時本論應有幾種梵本流行。唐譯文末,附載有玄奘自述一頌,也說『備詳眾梵本』,則各種梵本中有出入更不待言了。陳譯本關於可住子部(即犢子部)本宗同義,載有此部異執三種假、一切眾生有二種失等十餘則,為餘二種譯本所無,這或是陳譯所據梵本是流行於當時正量部的根據地伐臘毗一帶的,因而多出與正量有關的可住子部執若干條。這正可說明本論梵本不同實況的一斑。
本論尚有藏文譯本,收在《藏文大藏經》〈丹珠爾〉中。此外,有宇井伯壽的日文譯本,又有增田慈良的英文譯本。藏文譯本,1860年由俄國華西列夫重譯成俄文,1926年重新譯成英文。日人寺本婉雅與日暮京雄又復譯成日文,並附有清辯、律天著作譯文對照。
本論的批註,有唐·窺基撰《述記》一卷,在日本更有注釋《述記》的撰述,以榮天撰的《目論》與憲榮撰的《發韌》較為著名。本論的陳譯本《部執異論》,有真諦《疏》十卷,已佚,一部分遺文解釋各派得名因緣等,散見於隋·吉藏《三論玄義》及唐·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內。此外,《藏文大藏經》〈丹珠爾〉內,還收有失譯的律天《異部宗輪論中異部說集》,為從本論略抄的性質,內與本論所敘述者有異,可資參考。
作者考證
注釋與引用
- 《十八部論》:“(1)正覺涅槃後,始滿百餘歲,於茲異論興,正法漸衰滅。(2)各各生異見,建立於別眾,危嶮甚可畏,應生厭離心。(3)今於修多羅,觀察佛正教,依於真諦說,求于堅固義。(4)猶如砂礫中,求得真金寶,我從先勝聞,如來人中日。”
真諦譯《部執異論》:“(1)佛滅百年後,弟子部執異,損如來正教,及眾生利益。(2)於不了義經,如言執故失,起眾生厭怖,今依理教說。(3)天友大菩薩,觀苦發弘誓,勝智定悲心,思擇如此義。(4)我見諸眾生,隨種種見流,故說真實義,如佛言所顯。(5)若知佛正教,聖諦為根本,故應取真實義,猶如沙中金。” - 玄奘《大唐西域記·迦濕彌羅國》:“健馱邏國迦膩色迦王。以如來涅槃之後第四百年應期撫運。……其王是時與諸羅漢自彼而至建立伽藍結集三藏。欲作毗婆沙論。是時尊者世友戶外納衣。諸阿羅漢謂世友曰:結使未除淨議乖謬。爾宜遠跡勿居此也。世友曰:諸賢於法無疑。代佛施化。方集大義欲制正論。我雖不敏粗達微言。三藏玄文五明至理。頗亦沈研得其趣矣。諸羅漢曰:言不可以若是。汝宜屏居。疾證無學。已而會此。時未晚也。世友曰:我顧無學其猶洟唾。志求佛果不趨小徑。擲此縷丸未墜於地。必當證得無學聖果。時諸羅漢重訶之曰:增上慢人斯之謂也。無學果者。諸佛所贊。宜可速證。以決眾疑。於是世友即擲縷丸空中。諸天接縷丸而請曰:方證佛果次補慈氏。三界特尊四生攸賴。如何於此欲證小果。時諸羅漢見是事已。謝咎推德請為上座。凡有疑議鹹取決焉。是五百賢聖。”
- 道安《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名師子如來也。”
- 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六章說一切有部的四大論師,第三節世友,第一項事跡與著作:“‘異部宗輪論’,……論中所說的部派分裂,為說一切有部的傳說。所敘的部派異義,為漢譯中唯一的宗派異義集。所說的說一切有部宗義,與‘發智’、‘品類’論等相合。所說的說經部義,還是初期的說轉部義,與晚期的經量部不同。這可見‘異部宗輪論’所顯示的宗派實況,不會遲於‘大毗婆沙論’的。中國所傳的世友菩薩,就是‘大毗婆沙論’所說的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