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量部

經量部

經量部(Sautrantike),小乘佛教的十八部之一。又稱說轉部、說經部,簡稱經部。部派佛教中最晚出的一派。主張在佛教三藏中應以經而不以律、論為正量或正確的認識根據,故名。《?>異部宗輪論述記》:“此師唯依經為正量,不依律及對法。凡所援據,以經為證,即經部師。從所立以名經量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量部
  • 外文名:Sautrantike
  • 屬於:小乘佛教的十八部
  • 又名:說轉部
學說淵源,原子論,無我論,隨界論,與有部的分歧,

學說淵源

經量部淵源於說一切有部(簡稱有部)的譬喻師,創導者為北印度坦叉始羅的鳩摩羅多(童受),然而由譬喻師轉為經量部並建立經量部學說的卻是室利羅多(勝受)。室利羅多曾於阿逾陀(無敵城)造《經部毗婆沙論》,但此書早佚,其主要內容尚保存在玄奘譯的《阿毗達磨順正理論》中。世親曾依經量部學說寫在《俱舍論》,也是研究經量部學說的主要著作。該部學說雖淵源於說一切有部,但與說一切有部的率點有許多不同之處。經量部認為:現在實有,過去、未來無體。這一基本觀點,是在接受大眾部的影響與批判說一切有部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之,可以說經量部是小乘內部備派宰的辯難和大、小乘之間論戰拉物。

原子論

印度哲學中後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佛教各派中也頗流行,其中以說一切有部和經量部最為突出。法稱在《量評釋論·現量品》中,對經量部的原子論有較詳細的論述。認為孤立、分散的原子不能成為認識的對象,而只有原子在無間隙的結合、積聚時,才能成為認識的對象。對此,《量評釋論注釋》中提到過一種反對意見:個體原子是超感覺的,因之把超感覺的原子積聚起來自然也不能產生知覺。從而積聚的原子也不能成為認訓的對象。針對這種反駁,經量部指出:個體原子是超感覺的,諸如對象、感官、光、精神集中等分開來說雖皆不能產生認識,但是當它們在一起活動時就會產生認識。個體原子固然不能使人產生知覺,可是當許多願子積聚在一起時,就會產生一種俱本原子所沒遙新增添的優點。具有這種優點的原子積聚就會產生兩種作用:一是在認識中投入自身的形象,二是成為產生認識的原因。具有這兩種作用,就能成為認識的對象。
雖然,經量部的這種主張必然導致承認正確的認識,就意味著感覺與事實的一致,亦即承認物質世界的獨立存在。雖然原子論並非經量部學說體系的基礎,但它畢竟是構成其基礎的一個部分。

無我論

經量部堅持原始佛教的無我論。世親根據經量部的學說,在《俱舍信紙·破我品》中就曾駁斥了犢子部的有我論。《破我品》首先從“由我執力諸煩惱生,三有輪迴無容解脫”開始,展開了對有我論的批判。犢子部主張補特伽羅(我)為諦義、勝義,並謂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亦即補特伽羅與五蘊的關係是非一非異猶如火與薪的關係。對此,經量部指出,火與薪非一則異非異則一,故非一非異之說就根本無法成立。又如關於如何認識補特伽羅的問題,犢子部主張無論據六識中的任何一識皆可知有補特伽羅。世親則指出,辨識人皆以不同之法為其對境,怎能知有補特伽羅呢?通過辯難,犢子部提出,如否定補特伽羅就無法解釋輪迴解脫的問題。對此,經量部雖然有辯駁,但仍難解決無我論與輪迴解脫之間的矛盾。

隨界論

經量部也承認業報輪迴學說。儘管他們否認補特伽羅實有,但其隨界論的主張卻暗暗地脫離了他們的心外實在論。既然已經把細意識說引進了自己的體系,就無法否認補特伽羅的存在。實際上,這和大眾部的極本識,化地部的窮生死蘊、上座部的有分識在本質上並無差別,都是生死輪迴的主體。
隨界論受大眾部的影響很深,並對以後大乘佛這有深刻的影響;同時,他們把自己意識的變相看作認識對象的觀點也被以後的陳那所接受,並導入瑜伽行派的體系。因這,可以說經量部是瑜伽行派的先驅或唯識說的理論來源。

與有部的分歧

經量部和說一切有部雖然都主張外界實在說,但兩者的認識論卻是非常不同的。有部主張對象,感官、知識三者同時存在,並根據三者的相互關係而形成認識。經量部則從建立在剎那滅論基礎上的物心三元論出發,不承認三者間的相互關係與作用,雍認識即因果關係。對象為因,知識為果。法稱對此曾有過論證,認為原因必在結果之前,對象必在知識的一剎那之前。
根據經量部的剎那滅論,既然對象與知識不能同時產生,那么怎樣才能認識對象呢?他們的回答是:對象是把自身形象投入知識的原因。
顯然,經量部並不認為人們能夠直接認識外界的對象,人們認識的只不過是對象在剎那間投入人們自己意識中的形象而已。他們說的對對象的認識,也就是對自己意識的認識。法稱認為僅從感官、光、精神集中等各種原因中並不能獲得感性認識。同時,根據瑜伽行派所主張的等無間緣也無法說明這點,所以還必須利用推理來尋求形成這些原因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外界。它是可以根據遮詮的方法來加以證明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