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概述
在
中國文學史上,
陶淵明第一個以田園景色和田園生活為題材進行了大量的詩歌創作,他的田園詩創立了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新流派——田園詩派,被歷代詩人推崇備至。
如果僅從他的田園詩的字面上看,詩人之超然物外和
物我兩忘的超凡脫俗,真有著神仙般的無限風韻。然而事實卻遠非如此,陶淵明的田園詩雖取材田園,貌似田園,其實際意義早已超出田園領域之外。只有在這個意義上,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認識,探索它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梁朝學者
鐘嶸,在《詩品》中高度評價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歌的宗師。此後歷代著名詩人如李白、
白居易、
蘇東坡等無不敬仰效模他。
陶淵明不僅千百年來在國內為後人所雅愛,在國際上也有巨大影響,朝鮮、日本、蘇聯、英、
美、
法、
德等許多國家把對陶學的研究當作人類文化和世界文學加以研究和發展,因而
陶淵明的詩歌、散文和學術思想在我國文學史和
世界文學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思想內容
田園詩派在一個
玄學盛行,唯美主義支配整個
文壇的時代里,以嶄新的思想內容的詩作卓立於
詩壇,表現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陶淵明是
中國文學史上開宗立派的重要詩人。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形式主義風氣盛行之時,詩壇上充斥著談玄
悟禪、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綺語
浮詞、
鋪錦列銹。
但陶淵明卻有著一般文人所未曾有過的田園農耕生活經歷,和勞動人民有許多接觸,可以說,是生活給他以厚愛,使得他在一個玄學盛行,唯美主義支配整個文壇的時代里,卻能以嶄新的思想內容的詩作卓立於詩壇,表現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具體地說,陶淵明的田園詩的思想內容大致可以概括為:
高遠的理想與志趣
田園詩派在極端黑暗的社會裡,卻堅持高遠的理想和志趣。田園詩派的志趣與性格,終於使他同統治
階級上層社會完全決裂,回到田園中來。田園詩派寫下了大量的田園詩。他的田園詩充滿對污濁的社會的憎惡和對純潔的田園的熱愛。如《歸園田居》第一首: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詩人把統治階級的上層社會斥為“
塵網”,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羈鳥”、“
池魚”,把退處田園說成是衝出“
樊籠”,重返“自然”,表現了他對醜惡的社會的鄙視。詩人著重地細緻地描寫了純潔、幽美的
田園風光,字裡行間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愛。在這裡,淳樸、寧靜的田園生活與虛偽、欺詐、互相傾軋的上層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當詩人尚未離開
宦途時,總有一種“暫為人所羈”的感覺,心情無法平靜下來,他“望雲慚
高鳥,臨水愧游魚”。但當他遠離了污濁的現實,回到田園中來,卻感到獲得了歸宿。如《飲酒》第五首: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
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人避開了達官貴人的車馬的喧擾,在
悠然自得的生活中,獲得了自由而恬靜的心境。
詩人的田園生活雖然是遠離統治
階級,卻更接近了下層文人和農民。這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談心賞文:“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
疑義相與析”;有樸實的農民共話桑麻:“時復
墟曲中,
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有鄰里的相與宴飲:“漉我
新熟酒,只雞邀
近局”;也有
天倫之樂:“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
所以,他的田園詩在表現豐富的現實生活內容的同時,也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
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這也是他的田園詩動人的原因之一。
勞動生活內容的反映
尤其可貴的是他的田園詩還反映了勞動生活的內容。如《
歸園田居》第三首: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
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帶著月色,從草木叢生的小徑上荷鋤歸來的勞動者的形象。 《懷古田舍》
詩說:“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在田野風景和農事活動的描寫中洋溢著一種喜悅之情。由於詩人親自參加了農業勞動,並由衷地喜愛它,勞動,第一次在文人創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頌。他的一些田園詩還表現了只有一個勞動者才可能體會的思想感情。
如《
歸園田居》第二首說:“桑麻日已長,我土日以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
草莽。”表現了他對農作物收成的密切關懷。 《於西田獲早稻》詩說:“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
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
負耒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不僅表現了與剝削
階級寄生觀點鮮明對立的依靠勞動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現了不辭辛苦、堅持躬耕的頑強態度。這些都超出了一般
士大夫的思想意識,使他的田園詩閃爍著進步的思想光輝。
田園貧困狀況的描寫
陶淵明還有一些田園詩描寫了他的田園生活的貧困狀況。
《
歸園田居》第四首說:“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途。” 《示龐主簿鄧治中》說:“弱冠逢世阻,
始室喪其偏。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
烏遷。”《有會而作》說:“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飢;
菽麥實所羨,孰敢慕
甘肥!” 《歲暮和張常侍》說:“民生鮮長在,矧伊愁苦纏。屢闕清酤至,無以樂當年。
窮通靡攸慮,憔悴由
化遷。”《乞食》說:“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田園生活過到如此困頓地步,田園詩寫到如此辛酸程度,古今唯
陶淵明一人而已。這些詩雖然大多數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災不免屢受饑寒的境遇,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中想見當時在戰亂和災害之中農民們的更加悲慘的生活情景。
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自身的社會思想
田園詩派田園詩比較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並通過這些田園詩寄託了自己的社會思想。這是詩人田園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產者對造成戰亂和貧困的封建社會所提出的抗議,它反映了廣大農民希望用自己的勞動創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強烈的願望,啟發人們認識封建社會的黑暗,鼓舞人們反抗不合理現實的鬥爭。
陶淵明是封建社會中的詩人。衡量封建社會中的作家是否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首先就要看到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的主要矛盾——地主階級與農民的矛盾。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並記》就是對當時
門閥士族地主
階級同
農民階級的矛盾的曲折反映。
田園詩派在這裡提出了“
桃花源”的社會理想。這是怎樣的一個社會呢?這裡的生活是富裕、和樂而安寧的:“土地
平曠,
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黃髮垂髫,並
怡然自樂。”這裡人人參加勞動:“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勞動所得也全歸自己所有,沒有封建的剝削:“春蠶收長絲,秋熟靡
王稅。”詩人指出這是一個“與外人間隔”的“絕境”,是桃花源中人們的先世為逃避
嬴秦暴政而開闢起來的一個新世界。他們“不知有漢”,更“無論魏晉”,這實際表明是一個與
秦漢魏晉等
封建主義社會相對立的理想世界。
我們肯定《桃花源》,主要是肯定它的批判性。在這裡“桃花源不只是隱士的天地,也是當時千千萬萬農民的樂土”。“桃花源”這個空想社會,本身就是對當時晉代社會政治的徹底否定。
陶淵明的筆下的“
桃花源”對後世的影響是強烈的、積極的。他的“秋熟靡王稅”的大膽構想,對歷代文人創作揭露封建剝削、賦稅征徭的作品很有啟發。清初
黃宗羲提出:“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原君》)主張為了全體人民的福利,取消君位,這種思想和陶淵明的思想是相通的。綜上所述,田園詩派的田園詩,是詩人農村生活的真實反映。不過,這是通過詩人思想的三稜鏡透視出來的農村生活,是詩人藝術心靈的外化。
陶淵明不是單純地通過
直接描寫農民日常的痛苦生活,來鞭撻現實社會的不合理,而是通過描繪與黑暗現實相對立的幽美的田園景象乃至“
桃花源”式的理想社會來否定和批判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也就是說,他不是主要通過描寫現實中的醜來批判醜,而是通過描寫理想中的美來否定現實中的醜的。詩人這種獨特的把握現實的方式,是由他個人特定的社會思想所決定的。
藝術特色
情、景、事、理的渾融
田園詩派描寫景物並不追求物象的形似,敘事也不追求情節的曲折,而是透過人人可見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達高於世人之情,寫出人所未必能夠悟出之理。
陶詩重在寫心,寫那種與景物融而為一的、對人生了悟明徹的心境。他無意於
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麼似與不似,只是寫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詩發乎事,源乎景,緣乎情,而以理為統攝。在
南風下張開翅膀的新苗,伴隨他鋤草歸來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煙,不嫌他門庭荒蕪重返舊巢的春燕,在
中夏貯滿了清陰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壺中的濁酒,以及在他筆下常常出現的青松、
秋菊、
孤雲、
飛鳥,都已不是尋常的事物,它們既是客觀的又是體現了詩人主觀感情與個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且看《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
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
欲辯已忘言。前四句講了“心”與“地”也就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之間的關係,只要“心遠”,不管在什麼地方都不會受塵俗喧囂的干擾。“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偶一舉首,心與山悠然相會,自身仿佛與南山融為一體了。那日夕的山氣、歸還的飛鳥,在自己心裡構成一片美妙的風景,其中蘊藏著人生的真諦。這種心與境的瞬間感應,以及通向無限的愉悅,是不可落於
言筌的。正如《古學千金譜》所說:“籬有菊則采之,採過則已,吾心無菊。忽悠然而見南山,日夕而見山氣之佳,以悅鳥性,與之往還。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一片化機,天真自具。既無名象,不落言詮,其誰辨之。”
《擬輓歌辭》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
渾融的佳作:“荒草何莽莽,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嶕嶢。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這首詩先寫親友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
白楊”烘托出悲涼的氣氛。然後說人皆有死,誰也不能避免,而一個人的死去對活著的人來說並無太大的影響,不必過於執著。最後兩句以
理語作結,統攝了全詩。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這個困惑被
陶淵明勘破了。
田園詩派詩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學說教,而是在生活中親自體驗到的,其中包涵著生活的情趣。他的田園詩表現了他對宇宙、歷史和人生的認識,是探求其奧秘和意義的結晶,而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樣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語言表現的,取得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如:“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落地為兄弟,何必
骨肉親。”( 《雜詩》其一)“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雜詩》其二)“及時當勉勵,
歲月不待人。”(《雜詩》其一)“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飲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歸園田居》其四)“吁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煙。”(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中》)“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飲酒》其八)這些詩句言淺意深,富有啟示性。清人
潘德輿說
陶淵明“任舉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 《養一齋詩話》),是中肯之論。
平淡中見警策,樸素中見綺麗
前人往往用“平淡樸素”概括田園詩派的田園詩的風格,然而他的田園詩不僅僅是平淡,它的好處是在平淡中見警策;它不僅僅是樸素,而且是在樸素中見綺麗。他的田園詩所描寫的對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雞犬、豆苗、桑麻、
窮巷、荊扉,而且一切如實說來,沒有什麼奇特之處。然而一經詩人筆觸,往往出現警策。陶詩很少用華麗的辭藻、誇張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樸素素。如:“種豆南山下”,“今日天氣佳”,“青松在東園”,“秋菊有佳色”,“悲風愛靜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話。然而,平淡之中可見綺麗。又如《擬古》其三: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從橫舒。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先巢
故尚在,相將還舊居。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春天來了,燕子雙雙回到自己的草廬。一年來自己的門庭日見荒蕪,但仍然堅持著貧窮的隱居生活。有些朋友並不理解自己的態度,一再勸說出仕。可是燕子卻翩翩而來,絲毫也不嫌棄它們的舊巢以及自己這個貧士。似乎燕子在問詩人:我的心是堅定的,你的心也像我一樣堅定嗎?這首詩好像一個美麗的童話,淺顯平淡卻有奇趣。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例如:“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讀山海經》其一)“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兩個“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尋味。又如:“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雞招
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歸園田居》其五)一條山澗、一隻雞、一根
荊薪,這些
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經詩人點化便有了生活情趣,顯示出他對鄰人的親切,以及農村淳樸的風俗。“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平淡的十個字便寫出了雪的輕柔之美。關於
陶詩的這個特點,蘇軾概括為“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十分精闢。
他的田園詩的語言不是未經錘鍊的,只是不露痕跡,顯得平淡自然。正如
元好問所說:“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⑸例如:“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雜詩》其一)“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雜詩》其二)“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 《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擲”字、“貯”字,這三個動詞都是常見的,看似平淡卻很精彩,不可更易。
田園詩派的田園詩,在人讀來初覺平淡,再詠則有“平中蘊奇、枯木茂秀”之感,詩人對於語言文字的提煉運用達到了很高的造詣,他把自己對自然和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融入到詩作之中,使人讀之仿佛身臨其境,在自然恬靜的田園中漫步一樣,給人無窮的遐想,正所謂“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如《
飲酒》之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意言。”
這是悠然自得、
怡然自樂的
鄉村生活的寫照,透過文字看到“面山結廬、抱膝吟歌、採菊觀日、
笑傲風月”的隱者形象。靜謐的山林與倦飛的鳥兒與詩人問答,這時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語言所能描述的。詩人不願與世俗同流,極力嚮往自然和田園生活的願望也可表現一斑。同時也可以看出詩人對於事物的表現手法和意境的延伸是非同尋常的,寥寥數字將人對生活的態度、對自然的熱愛、對事物的描寫、對世事的鄙視,表現得一覽無餘。
在
中國文學史上,
陶淵明的田園詩創立了古典詩歌的一個新流派—田園詩派,被歷代詩人推崇備至,甚至被看成是“為詩之根本準則”。但筆者覺得陶淵明的每一首田園詩都是他唱響的一曲心路之歌,或借物抒情,或以花諷世,或
指桑罵槐……其實都是他發出的血淚呻吟,雖然那血沒有流在竹簡和紙上,但是他的血和淚都是在心裡流淌,流出的是苦和悲,是徘徊和憂鬱,是一代人無聲的抗爭,是一曲蒼涼的悲憤之歌,是他恨世厭俗的
鐵骨發出的錚錚亢音。他的人格、他的志向、他的詩情在今天對於我們也有著積極的影響!
流派風格
陶淵明是
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極為深遠的著名詩人和
散文家,特別是他的田園詩為
中國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巧妙地將情、景、理三者結合起來描述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詩歌風格清新、自然,描寫細膩,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陶淵明的詩,可以分為述懷、哲理和田園詩三部分,共約六十首左右,而田園詩三十首左右,約占一半。陶淵明的田園詩在中國詩史上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是中國田園詩的奠基之作。他繼承了古代農事詩的優良傳統,擴大了詩歌題材,並在思想藝術上有新的突破,在
玄言詩瀰漫的東晉詩壇上,獨樹一幟,為詩歌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隋唐以後大批以田園詩創作著稱的詩人和詩作陸續湧現,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
陶淵明的影響。
陶淵明的田園詩在東晉末年產生,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緊密相關。魏晉時期,
地主莊園經濟進一步發展。
永嘉之亂後,南逃的
士族地主在東晉政權的庇護下,廣置田園,掠奪土地,階級矛盾日益激化。思想
意識形態領域中,崇自然、尚
清談的
玄學風氣極盛,加上佛教的廣泛傳播,儒家經學暫時沒落。當時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爛,意志頹廢,精神上紛紛向“
玄之又玄”的
老莊道學尋求寄託,有的縱情山水,以隱居逃避現實,所以文學領域玄言詩、山水詩
盛行一時。與此相反,一部分不滿現實的文人
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於是棄官歸隱,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諦,尋求個人安生立命的場所,漸漸與統治集團有了距離,因而更接近於廣大勞苦大眾。
陶淵明就是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傑出代表。
陶淵明的田園詩創作,還有其獨特的個人生活經歷和思想基礎。他出身於一個沒落
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農村環境,家鄉故園的風光,這些都對他的思想和創作提供了充足的養料。仕宦歸來,他“未嘗有所造詣,所之唯至田舍及廬山游觀而已”( 《晉書.隱逸傳》)。他的後半生更是長期活動在百里之內的農村,接觸的多是田野村夫,議論的多是稻麥桑麻,過著粗衣淡食的貧士生活。長期的農村生活實踐,為他的田園詩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生活源泉。
另外,個人的人生志向對他的田園詩創作有重要的影響。“少無適俗韻,性本愛
丘山”(《
歸園田居》之一),道出了他從小就喜愛“丘山”的志向。“望雲漸
高鳥,臨水愧游魚”(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表達了他渴慕自由的性格。
流派功績
陶淵明一生屢仕屢隱,留存下來的詩作僅有一百多首,而最具代表性的為田園詩。陶氏田園詩的主要藝術特點便是樸素、自然、真淳,可是卻
寄意深遠、境界開闊。陶淵明的田園詩是
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是我國田園詩的開山鼻祖,它開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重要流派,在藝術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別是在描寫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上,別開生面,以其強烈的藝術魅力,給讀者以美的享受。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筆下,田園、勞動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審美意義。他開創的詩歌傳統,被後代許多詩人繼承和發揚。如唐代的
王維、
孟浩然、
儲光羲、
韋應物、
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這一傳統的繼承者。而李白、
白居易、
辛棄疾、蘇軾等大詩人,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
陶淵明的影響,由此可見
陶詩的藝術影響。
陶淵明的田園詩的藝術特色,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清新的筆法
這與當時詩壇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澀難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詩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陶淵明刻劃田園山水,絕不追求華麗的語言與表面的形似,而是隨意點染,清新自然,而有無盡的神韻。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飲酒》之五)。這幅在南山襯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詩人的會心感受下呈現在眼前。在這首詩中,“見”字型現了全詩的神韻。“見”字之妙在於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詩人採菊時偶然的視線觸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與“悠然”不相應了。這首詩典型地體現了陶淵明清新自然的筆法。這類筆法在陶詩中不勝枚舉。如“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歸園田居》之一),隨意拈來,即成佳句,耐人尋味。
細膩的描寫
陶淵明的田園詩植根于田園生活,他對田園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詩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綠樹繁花,遠村近煙,雞鳴狗吠,在他的細膩
描寫下,都顯示出無限的生機,構成一幅幅美麗的鄉村圖畫。讀者看他的詩:悵恨獨策還,崎嶇歷
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雞招
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歸園田居》之五)?詩中的意思是:扶著拐杖,從崎嶇彎曲的山間小路回來,先在
山澗小溪中洗一洗走得發燙的腳。然後斟滿一壺酒,宰殺一隻雞,請來鄰居,痛飲幾杯。太陽下山了,就用火把照明,只恨夜太短。這首詩展示了濃厚的生活情調,表現了陶淵明對田園美和田園生活的敏銳觀察力。他善於挑選富有詩意的題材,並通過細膩的描寫,給人以美的享受。
質樸的語言
陶淵明的田園詩能夠千古流傳,與它語言的質樸關係很大。陶淵明獨特的生活經歷,樸素的農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園景色,要求儘可能採用近似“
田家語”的樸素的語言和
白描手法,從而形成田園詩平淡自然的風格,達到“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的藝術效果。陶淵明的田園詩,農家生活氣息濃厚,又體現了“
貧士”詩人自己的性格。以他的《移居》第二首詩為例: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詩酒相和,歡聚言笑,經紀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鄉間生活,在他的筆下,卻如此富有詩意。他並沒有雕詞琢句、裁雲繡月,用的只是樸素的口語化句子,如實寫來,他的詩篇看來古樸無華,讀起來卻琅琅上口。又如“平疇交遠風,良苦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用樸素精練的語言,逼真地描繪了自然景物。吟讀此詩,仿佛眼前展現了一片廣闊的田野,清風徐來,綠油油的
莊稼碧波蕩漾,生意盎然。象這樣樸素明朗、生動自然的語言,理所當然地獲得了歷史上更多讀者的喜歡。
情、景、理交融的藝術境界
詩歌創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關重要的,而情又是最為重要的。離開情的景就沒有了生氣,離開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沒有濃厚的感情滲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
陶淵明的田園詩中,飛禽走獸、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飽含了強烈的思想感情;同時,詩人又善於寓情於理,把自己對人生、對現實的深刻認識形象化,把詩情與哲理、與景物緊密結合起來,因而給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覺。如《歸鳥》詩,全篇寓意明顯,這隻倦飛的
歸鳥,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徵。歸鳥的一舉一動,都體現著詩人的思想和性格,詩中的每一項景物,無不帶上陶淵明的感情色彩。又如《飲酒詩》第五首:“結廬在人境”一章,無法說是田園詩還是詠懷詩、哲理詩,因為詩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滲透,互相襯托,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去欣賞,都能領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無盡的美。這種深厚醇美的藝術境界,決定了
陶淵明在
中國文學史上無法替代的地位。
流派主旨
陶淵明三十歲左右進入仕途,或出或入,終因不願為“
五斗米”折腰,解綬去職,歸隱田園,息交絕遊,開始了真正的隱士生活,寫下了大量的田園詩。這些田園詩反映的生活內容豐富多彩。
初歸田園後,陶淵明用他的筆描繪了他對田園生活的喜悅。這在他的《歸去來兮辭》中已有充分表現,而在《
歸園田居》詩第一首中更表達得淋漓盡致: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這首詩充滿了逃離
樊籠、獲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終於從“
塵網”中解脫,就象鳥歸山林,魚回深池一樣快活地長噓了一口氣。在他眼中,故園附近的景物都倍感親切,就象闊別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脫口而出地一一數其名字,以發泄無法遏制的激情。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似乎都張開雙臂歡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雞鳴都充滿了詩意。這與官場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陶淵明歸隱田園後,親自參加了農業勞動,他認識到人生於世必須勞動,否則會受饑寒。他寫下了《
勸農》詩:氣節易過,和澤難久。翼缺攜麗,
沮溺結耦。相彼賢達,猶勤隴畝,矧茲眾庶,曳裾拱手!
民生在勤,
勤則不匱。
宴安自逸,歲暮奚翼!儋石不儲,
饑寒交至,顧爾
儔列,能不懷愧!?在更多地接觸到勞動人民,參加農業勞動以後,陶淵明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農民耕田的艱辛: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來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乾。( 《庚戍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 )?勞動,對一個
士大夫知識分子來說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詩人已認識到勞動是必要的,他對躬耕生活有了感情,對農民的苦難有了同情,並和農民之間有了經常性的交往:?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移居》之二)?由“相思”到“言笑”,和農民之間建立起了相通的思想感情。再看《
歸園田居》之二:時復
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
草莽。可以看到,長期的田居生活和參加生產勞動,陶淵明已經與農民有了共通的語言,這對一個士大夫知識分子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農事
歌詠在
陶淵明的田園詩中占據了極大的篇幅。作為一個農業勞動的參與者,以
怡然自得的心情,把農村生活如實地大量寫入詩中,這是陶淵明在我國詩歌史上的創舉。除了反映農作的詩篇外,他還以喜悅的心情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農村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如前所引的“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現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徵。
總之,
陶淵明的田園詩不僅反映了他個人的田園生活經歷,更廣闊地反映了當時農村的生活狀況,既是詩,又是史作品不僅是作家真實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鏡子。陶淵明早年寄身仕途,親嘗了
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以後躬耕
壟畝,
飽經風霜雨露,漸進晚年,更目睹了王朝換代的巨變。不容否認,他的田園詩有“
穎脫不羈,
任真自得”的反映封建
士大夫閒適自得的個人情趣的“超然靜穆”的一面,但是由於他早年政治上極度苦悶,晚年生活上極度貧困,感發出來的詩篇就不僅是超然世外、飄飄欲仙式的。從他的田園詩,還可以看出他的心靈深處的痛苦與矛盾。
首先是儒家的“
用世”思想與道家的“避世”思想的矛盾。他在《
飲酒》詩中說:“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六經,指儒家的六部經典。這極鮮明地反映了
陶淵明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自然懂得儒家的“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更明白儒家標榜的立德、立功、立言“
三不朽”。讀者看他的詩:?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
騫翮思遠翥。( 《雜詩》之五)?顯然,陶淵明年輕時也有過遠大抱負,夢想建功立業,展翅高飛。但是,他的理想並未成為現實。“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聘,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雜詩》之二),表現他曾經也有過功業未競的焦慮。儘管他後來極力遮掩這一點,聲稱出仕只是為了餬口養家,但可以明白他的初志並非如此。只是經歷了仕途挫折後,他才歸隱田園,並不是真的忘懷了現實,生來就要作隱士。歸隱田園,是對黑暗現實的另一種抗議。儒家主張“
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主張“
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隱士出現的本身,就已證明了當時的現實是“
天下無道”。
陶淵明的田園詩,既體現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識,又表現了心理上閒適自得的一面,特別是
莊子順應自然的宇宙觀,對他有深刻的影響,但他並沒有忘卻世事,精神深處常常進行著“
獨善”與“
兼濟”、“出仕”與“歸隱”的激烈鬥爭。他的詩句“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為什麼有這種焦慮呢,正表明“仕”與“隱”的思想互相在鬥爭,他怕某一天改變心意出去作官,而辜負了現在的志向。
其次是苦難的社會現實與烏托邦理想的矛盾。這深刻反映在《桃花源記並詩》之中。
桃花源的理想顯然有孔子“大同”思想與老子“
小國寡民”思想的痕跡。但它的產生,不僅僅是對
孔子、
老子思想的簡單複製,而具有時代特徵。天堂的影子在人間,“桃花源”的設計正表明了當時廣大人民擺脫苦難,建立一個“春蠶收長絲,秋熟靡
王稅”的理想社會的願望。東晉末年,
士族地主大量兼併土地,失去土地的人民背井離鄉,逃避山林。
陶淵明長期生活在農村,與農村各層人民長期相處,休戚與共,有著密切的交往和真摯的感情,對他們的痛苦生活、美好願望十分熟悉和了解。詩人在這基礎上,設計出了“桃花源”這樣一個沒有
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但是,
桃源理想在當時是根本無法實現的烏托邦,這一點陶淵明也有自知之明,通往
桃花源的路徑再也找不到了。即使如此,桃花源的理想在封建社會的漫漫長夜裡點燃了一支火炬,通過桃花源,人們可以對照自己生活的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從而激勵人們奮起反抗。正因為《桃花源詩》閃爍著人道主義的光輝,所以代表了詩人思想發展和藝術實踐的最高成就。
田園詩反映
陶淵明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而他思想中的矛盾也不僅僅表現在上述兩個方面。文學本身就是
苦悶的象徵,陶淵明的田園詩也一樣。從他的飄逸灑脫中,依稀可以發覺他心靈上的
創痛。“流淚抱中嘆,傾耳聽
司晨”,“理也可奈何,且為陶一觴”,表明他對世事並沒有冷淡和忘卻。消極歸隱,借酒澆愁,都無法消除他思想中的矛盾。今天讀者讀陶詩,不僅要欣賞他清麗自然的詩句,還要理解這些詩句後面的深刻
意蘊。
主要代表
陶淵明
(約365-427)。又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
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從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對生活充滿幻想,希望通過仕途實現自己“
大濟蒼生”的宏願。自29歲起,曾任
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他不滿當時土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縣令時,因不願“為
五斗米而折腰”,僅80多天就辭官回家,作《
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從此“躬耕自資”,直至63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
他長於詩文歌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含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虛無的“人生無常”“
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等,則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頗為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
桃花源記》最有名,他用客觀的
記敘方式虛構了一些情節,塑造了一個美好的
世外桃源,並通過這個故事反映了人民厭惡戰爭和追求和平的生活願望,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談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樸自然,又極為精煉。有《陶淵明集》。
孟浩然
唐代詩人。
襄州襄陽(今湖北
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前半生主要居家
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
鹿門山。40歲游京師,應進士不第,返襄陽。在長安時,與
張九齡、王維交誼甚篤。有詩名。後漫遊
吳越,窮極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而亡。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
陶淵明、
謝靈運、謝眺之後,開盛唐田園
山水詩派之先聲。孟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樸,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
秋登萬山寄張五》、《
過故人莊》、《
春曉》等篇,
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
清曠。孟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如《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
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精力渾健,俯視一切。但這類詩在孟詩中不多見。總的來說,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於篇幅。現通行的《
孟浩然集》收詩263首,但竄有別人作品。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這是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這裡有清新的泥土味;這裡有強烈的生活感。這裡“淡到看不見詩”(
聞一多《孟浩然》),但是深深融在整個詩作的血肉之中的不乏恬淡的藝術美更不乏淳樸的生活美。孟浩然在這裡仿佛尋找到了一種皈依的感覺。詩人終於將那政治追求中遇到的挫折,名利得失全部忘掉了,甚至連那隱居中孤獨抑鬱的情緒也徹底丟開了。思緒終於舒展了,甚至詩人的舉措也都靈活自在了,自然在這裡顯示了它的征服力。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四句詩是孟浩然藝術境界和精神境界俱臻化境之作。“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王國維評價
李煜的詞“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孟浩然這兩句詩裡面也有一種極大極深的感情蘊涵著。“他的情與萬物的情有一種共鳴”,有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深厚的同情。這首詩表現最高的玄心,亦表現最大的風流。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孟浩然是幸福的,他把自己的人生境界由
功利境界化到了
天地境界,由我達到了無我,儘管這期間他甘苦備嘗,但終於苦盡甘來
平淡:平淡不同於平庸與淡而無味,是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的語言說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說往往平淡而有思致。正如
王安石所說: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平淡首推
陶淵明,能夠把詩寫到平淡的人不多,
李煜的詞絕對不是平淡,相反,帶有一種強烈的感發的力量。
王維
王維是盛唐
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揚了
謝靈運開創的
山水詩而獨樹一幟,使
山水田園詩成就達到高峰,在
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維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軍旅和
邊塞生活,有的表現俠義,有的揭露時弊。一些贈別親友和寫日常生活的小詩,如《
送元二使安西》、《
相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送沈子福歸江東》等,古今傳誦。這些小詩都是五絕或七絕,情真語摯,不用雕飾,有淳樸深厚之美,與李白、
王昌齡的絕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絕句最高成就。他的
應制詩、唱和詩及宣揚佛理的詩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維五律和五、七絕造詣最高,亦擅其他各體,在唐代詩壇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渾華麗,或澄淨秀雅,為
明七子師法。七古形式整飭,氣勢流蕩。散文清幽雋永,極富詩情畫意,如《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王維生前身後均享有盛名,有“
天下文宗”、“
詩佛”美稱。對後人影響巨大。
正是由於他常以一位禪者的目光覽觀萬物,才使他的詩有了一種其他詩人所
難以企及的靜美、澄曠、寂悅。特別是他在描寫大自然中一剎那間的紛紜動象,是那樣的清淨與靜謐,禪韻盎然,如:“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
鳥鳴澗》“颯颯
秋雨中,淺淺石榴瀉。
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
欒家瀨》以及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等,往往蕩滌讀者之胸襟,給人以
恬澹寧和的無盡遐思
田園詩歌
陶淵明
《
雜詩四首》
其一∶
遙遙從
羈役,一心處兩端。
掩淚汛東逝,順流追時遷。
日沒星與昂,勢翳西山巔。
蕭條隔又涯,惆悵念常餐。
慷慨思南歸,路遐無由緣。
關梁難虧替,絕音寄斯篇。
其二∶
閒居執盪志,時駛不可稽。
驅役無停息,軒裳逝東崖。
沈陰擬薰麝,寒氣激我懷。
歲月有常御,我來淹已彌。
慷慨憶綢繆,此情久已離。
荏苒經十載,暫為人所羈。
庭宇翳餘木,倏忽日月虧。
其三∶
我行未雲遠,回顧慘風涼。
春燕應節起,高飛拂塵梁。
邊雁悲無所,代謝歸北鄉。
離昆鳴清池,涉暑經秋霜。
愁人難為辭,遙遙春夜長。
其四∶
裊裊松標崖,婉孌柔童子。
年始二五間,喬柯何可倚。
養色含津氣,粲然有心理。
孟浩然
《來闍黎新亭作》八解禪林秀,三明給苑才。地偏香界遠,心淨水亭開。傍險山查立,尋幽石徑回。瑞花長自下,靈藥豈須栽。碧網交紅樹,清泉盡綠苔。戲魚聞法聚,閒鳥誦經來。棄象玄應悟,忘言理必該。靜中何所得,吟詠也徒哉。《齒坐呈山南諸隱》習公有遺坐,高在白雲陲。樵子不見識,山僧賞自知。以余為好事,攜手一來窺。竹露閒夜滴,松風清晝吹。從來抱微尚,況復感前規。於此無奇策,蒼生奚以為。《登總持寺浮圖》半空躋寶塔,晴望盡京華。竹繞渭川遍,山連上苑斜。四門開帝宅,阡陌俯人家。累劫從初地,為童憶聚沙。一窺功德見,彌益道心加。坐覺諸天近,空香送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