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腦

用腦

讀音

拼音:yòng nǎo

詞語解釋

動腦筋。 魯迅 《彷徨·傷逝》:“雖然我因為終日坐在家裡用腦,飯量已經比先前要減少得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用腦
  • 外文名:yòng nǎo
  • 詞語解釋:動腦筋
  • 出自: 魯迅 《彷徨·傷逝》
科學的使用腦,腦越用越靈,加強大腦的思維訓練,充足的睡眠有利用腦,苯環結構的發現,元素周期表的發現,神經衝動的化學傳遞機制,縫紉機針頭的發明,合理安排用腦學習的時間,有張有弛勞逸結合的左右腦交替使用原則,順應大腦保護性抑制,利用大腦的優勢法則,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解動力定型的原理,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容易傷腦的生活習慣,

科學的使用腦

會用腦,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大腦,大腦主要包括左、右大腦半球,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部分。人類的大腦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思維和意識的器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都需要大腦來處理各種信息,你知道是你的左腦在工作,還是右腦在工作嗎?下面有個測試,看右邊的圖片,舞蹈者是怎樣旋轉的,可以幫你了解你常用的是左腦,還是右腦。
左腦型:右腦型左腦型:右腦型
示例: 舞蹈者逆時針旋轉的時候更多是左腦型,看到舞蹈者順時針旋轉的時候更多是右腦型。

腦越用越靈,加強大腦的思維訓練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的持久性記憶與大腦神經細胞新的突觸聯繫的建立有關。通過動物實驗中觀察到,生活在複雜環境中的大鼠,其大腦皮層的厚度大,而生活在簡單環境中的大鼠,其大腦皮層的厚度小;說明學習記憶活動多的大鼠,其大腦皮層發達,突觸的聯繫多。在人的大腦內,神經細胞必須通過互相連線,組成許多大小不一的網路(生物神經網路)才能夠發揮它們的作用。腦內局部的小迴路互相連線便形成了局部比較大的迴路(局部大網路)。一般來說,這樣大的局部迴路已經具有一定的功能。在腦皮層上,這些局部大迴路形成了許多功能區,如感覺區、運動區、語言區、記憶區、思維區。大腦內這些局部大迴路藉助長的神經纖維互相聯繫,把不同的功能區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這樣大腦就可以以整體的方式更加靈活有效地處理來自各個方面的信息。
人腦每思考一個問題,就在大腦皮層上留下一個興奮點,思考的問題越多,留下的興奮點越多,最後由許許多多的興奮點組成網路。遇到新問題時,只要觸動一點,就會牽動整個網路,再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問題就可以解決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因此,學生在自己的學習實踐中,多用大腦思考,以便在大腦皮層中形成更多的興奮點,使大腦更加靈活,這樣在遇到問題時就能迅速解決,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多用大腦思考,就是對大腦進行思維訓練,使之思維更加敏捷,反應更快。經常地用大腦思考,加強大腦的思維訓練,就能使腦細胞的細微結構發生變化,大腦儲存信息,提取和控制信息的功能加強。有人說腦子用多就用壞了。這是一個錯誤的說法,英國神經生理學家塞利斯和米勒經過研究證明:大腦訓練越少,衰老越快,用腦越多,腦細胞衰老越慢。腦子越用越靈,所以在學習實踐中,要多給大腦創造思考的機會,加強大腦的思維訓練,這不但能提高學習效率,還使腦細胞充滿活力。課堂成為“大腦訓練營”是教師和教學研究者的共識。

充足的睡眠有利用腦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肖恩說:”如果連續21小時不睡,你的工作和學習能力和一個酒鬼沒什麼兩樣。“在睡眠時,你的大腦會處理新的記憶和技能,甚至還能解決問題。最著名的就是科學史上最著名的4個夢。

苯環結構的發現

第一個夢是凱庫勒做的。自從苯在1825年被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之後,人們一直想知道它的結構。1864年冬的某一天,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坐在壁爐前打了個瞌睡,原子和分子們開始在幻覺中跳舞,一條碳原子鏈像蛇一樣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轉。猛然驚醒之後,凱庫勒明白了苯分子是一個環。

元素周期表的發現

第二個夢是門捷列夫做的。1869年2月,35歲的化學教授門捷列夫苦苦思索著化學元素的分類問題。他在疲倦中進入了夢鄉,在夢裡看到一張表,元素們紛紛落在合適的格子裡。醒來後他立刻記下了這個表的設計理念,元素周期表就這樣戲劇性的出現了。

神經衝動的化學傳遞機制

第三個夢是洛伊做的。1921年復活節星期天之前的夜晚,奧地利生物學家洛伊從夢中醒來,抓過一張紙迷迷糊糊的寫了些東西,倒下去又睡著了。早上6點鐘,他突然想到,昨夜自己記下了一些極其重要的東西,趕緊把那張紙拿來看,發現它是一個實驗的設計方法,可以用來驗證洛伊17年前提出的某個假說是否正確。結果,神經衝動化學傳遞機制就這樣被發現了,他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並使洛伊獲得193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縫紉機針頭的發明

第四個夢是埃利亞斯·豪做的。19世紀40年代,美國人埃利亞斯·豪威不能解決縫紉機的針頭問題而困擾,某一天他夢見一幫野蠻人要砍掉他的頭。豪拚命得想躲過砍刀,但被野蠻人用長矛恐嚇,就在這時他看到長矛的矛頭上開著孔。這個夢使他決定放棄手工縫紉中把針孔開在針尾的方法,設計了針孔開在針尖的縫紉機專用針。讀完這幾個科學家的故事,如果你還在為某事煩惱的話,就不要在苦思冥想了,先睡一覺再說,夢醒之後作不定就有解決方法了。“只有會休息的人,才會更好的工作”。

合理安排用腦學習的時間

在一天的不同時間裡,大腦的功能狀態是不同的,這樣就有一個怎樣選擇最佳時間用腦學習的問題。人的大腦每天有四個記憶高峰期。 第一個是早晨起床後:大腦在睡眠過程中並沒有停止工作,而是在對頭一天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整理。早晨醒後沒有新的信息干擾,這時記東西會印象清晰。第二個高峰期是在上午8點到10點:這時精力上升到旺盛期,處理識記效率高,記憶量增大。第三個高峰期是在下午6到8點:這是一天中記憶最佳期。 第四個是臨睡前1小時左右:這時識記材料後就入睡,不再有新信息輸入,所以沒有相互抑制的影響。另外研究者還發現上午8點大腦具有嚴謹周密的思考能力,下午2點思考能力最敏捷,但推理能力則在白天12小時內遞減。根據這些測試,我們在早晨最好安排些嚴謹周密的工作,下午做一些需要快速完成的工作,晚上則做些需要加深記憶的工作。
我們應該順應大腦的這些"脾氣"和"秉性" ,揚長避短,合理安排工作學習,讓大腦更好、更愉快地為我們工作。根據大腦記憶功能這一變化規律,選擇恰當的時間記憶學習的內容,就能取得最佳效果。同樣道理,根據其它腦功能變化規律,選擇最佳的用腦時間,學習不同方面的課程,再結合學生本人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那么,在學習時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張有弛勞逸結合的左右腦交替使用原則

當代生理學的研究表明:大腦的兩個半球都具有高級的認識功能,只是有著不同的思維模式。左腦善於分析、抽象和計算,具有較強的時間觀念,重視步驟順序、動作語言表達,根據邏輯思維作出合理的結論,因而形成了語言的、分析的、數字的、程式的、符號的、直線性的思維模式。而右腦則不同,人們用右腦來想像、虛構、感受、創造新的意念,形成另一種非語言的、綜合的、具體的、形象的、直覺的思維模式。思維模式不同,工作方式及效率也不同:左半腦按先後順序進行活動,運行速度較慢,易疲勞;右半腦是同步同時進行活動,高效迅速,不知疲倦,隱性潛意識支配。
左右腦既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構成一個統一的控制系統,應根據學習性質,交替使用左右腦,有張有弛。多種活動互相輪換,可以使易疲勞的左大腦皮層的各個區域輪流得到休息,藉以保證大腦皮層的工作效率。馬克思在寫《資本論》時常常藉助讀外文和演算數學題來驅散疲勞作為休息。因此,我們引導學生在緊張學習之餘,通過轉換一下活動來消除腦疲勞,如閱讀課外書籍、聽音樂等,使疲勞的腦區得以喘息。如同土地的交叉輪作一般,合理地運用大腦潛力提高學習效率。引導學生做到“思考與閱讀相結合”,“腦力活動與體力活動相結合”,“學習與遊戲相結合”。

順應大腦保護性抑制

大腦皮層在長時間的緊張工作後,由於腦細胞賴以工作的血流量和氧的消耗過程超過恢復過程,工作能力下降,便產生了疲勞。這時如果強制大腦繼續工作,就可能超過了大腦工作能力的限度,大腦便會“罷工”,完全處於休息狀態,不再做任何工作,以便加速恢復自己的功能。因此,我們引導學生在大腦疲勞時就及時休息,不要強制大腦繼續工作,通過散步、遊戲等活動方式休息。
科學研究證明,高密度、高節奏、高難度的教學不利於甚至有害學生的大腦健康,特別是正處於身心發育階段的小學生更是如此。要指導學生科學用腦,促使學生大腦健康發育,在教學中必須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使學生的大腦有足夠的休閒時間。首先,嚴格執行課程課時計畫,嚴格執行各項減負政策,切實把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心理負擔減下來,各學科不加班加點,不趕進度、搶時間。其次,課堂教學中要有張有弛,在緊張的思維活動後要採取適當的形式,開展適當的活動讓學生輕鬆一下,切忌連珠炮般提問,分秒必爭地講練。第三,課後作業量要大大減少,質要大大提高,作業做到有針對性、系統性、實踐性、層次性、選擇性,使學生有時間有興趣去研究性地作業,使學生在完成作業後有一定的時間休閒、娛樂或自主選擇地看書學習。學生在學習文化課一段時間後,可以做做體育運動,也可以換一些實際操作方面的訓練與學習。那么多長時間進行一次交替為好呢?一般以一個小時為佳,當然這也因人而異可以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另外還可以在學習一段時間後,聽聽音樂,不僅使大腦得到休息,又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培養自己欣賞音樂的能力,也有的專家認為邊聽音樂,邊用腦思考問題,這樣也能提高工作效率。據說愛因斯坦就是在聆聽貝多芬的著名《命運交響曲》時,發明了相對論的著名公式。

利用大腦的優勢法則,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

學習效率的高低取決於有關的大腦皮層區域是否處於良好的狀態,若某一區域的興奮狀態占優勢,就是大腦皮層中形成優勢興奮灶,即大腦皮層幾個有關的神經細胞形成一個同步的興奮優勢,它可以將大腦皮層其它部位的興奮性吸引過采,加強自己的興奮度,同時使其它部位呈現抑制現象,這就是大腦皮層的優勢法則。如一個專心看書的人,往往菸頭燒到手指頭還不覺得。處於優勢興奮灶的區域,具有最好的反應能力。那么我們在學習上如何利用它呢?優勢興奮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在生物個體後天生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優勢興奮灶與人的興趣有直接的關係。我們都知道,對某件事有濃厚的興趣,那么往往就會做得很出色。作為學生,要在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中,有意識地,有目的地培養對所學課程的興趣,多尋求有意義的,有趣味的學習內容,從而使大腦皮層中容易形成更多的優勢興奮灶,使大腦在學習過程中,具有最佳的反應能力,使之能更好地參與指揮我們的學習活動。

解動力定型的原理,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當各種內部和外部的條件刺激依照一定的順序重複多次以後,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過程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關係就固定下來,也就是說大腦皮層的興奮區和抑制區按一定的排列順序做出的反應越來越恆定和精確,這種在一定條件下形成起來的,依照一定的先後次序和強弱配置而成的暫時神經聯繫,稱為動力定型,即通常所說的習慣。如做體操時,開始必須聽口令一節節地做,訓練時間太長了,建立了動力定型,形成了習慣,不需聽口令,也能連續地做下去。知道了習慣形成的過程,我們在學習實踐中就遵循這一原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中學生的學習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的大腦更會工作自動化,在大腦皮層細胞消耗能量最少的條件下,完成最大的工作量,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要因人而異,在實際的學習中,逐漸調整自己,持之以恆,堅持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達到學習習慣的定型。

容易傷腦的生活習慣

腦袋是我們人體比較重要的部位,腦袋是否健康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有關專家指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惡習會對我們的大腦健康造成影響,比如說蒙頭睡覺,一些人就是喜歡蒙著被子睡覺,隨著被子中二氧化碳的升高,就會對大腦造成影響。
1、蒙頭睡覺
隨著棉被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氧氣濃度不斷下降,長時間吸進潮濕空氣,對大腦危害是極大的。
2、輕視早餐
不吃早餐使人的血糖低於正常供給,對大腦的營養供應不足,久之對大腦有害。此外,早餐質量與智力發展也有密切聯繫。據研究,一般吃高蛋白早餐的兒童在課堂上的最佳思維普遍相對延長,而食素兒童情緒和精力下降相對較快。甜食過量:甜食過量的兒童往往智商較低。
3、少言寡語
大腦中有專司語言的葉區,經常說話也會促進大腦的發育和鍛鍊大腦的功能。應該多說一些內容豐富、有較強哲理性或是邏輯性的話。整日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人並不一定就聰明。
4、睡眠不足
大腦消除疲勞的主要方式是睡眠。長期睡眠不足或是質量太差,只會加速腦細胞的衰退,聰明的人也會變得糊塗起來。
5、長期吸菸
德國醫學家的研究表明,常年吸菸使腦組織呈現不同程度萎縮,易患老年性痴呆。因為長期吸菸可引起腦動脈硬化,日久導致大腦供血不足,神經細胞發生病變,繼而發生腦萎縮
6、空氣污染
大腦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平均每分鐘消耗氧氣500-600升。只有充足的氧氣供應才能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用腦時,特別需要講究工作環境的空氣衛生
7、長期飽食
現代營養學研究發現,進食過飽後,大腦中被稱為“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的物質會明顯增多。要是長期飽食的話,勢必導致腦動脈硬化,出現大腦早衰和智力減退等現象。人們在對待飲食的量上,“吃要吃飽”仍是相當多的人的飲食要求,一日三餐都狂吃海飲者大有人在,毫無節制的飲食使人的胃、腸等消化系統時時處於緊張的工作狀態,各內臟器官也被超負荷利用而無法保養。
8、嗜酒、嗜甜食
酒精會使中樞神經系統從興奮到高度抑制,所以過量飲酒後人會覺得頭重腳輕、舉步不穩、反應遲鈍等。酗酒對大腦的損傷尤其嚴重。
甜食會損害胃口,降低食慾,減少人體對高蛋白和多種維生素的攝入,導致機體營養不良,影響大腦發育。
9、帶病用腦
在身體不適或患病時,勉強堅持學習或工作,不僅效率低下,而且會給大腦帶來極大的傷害。因此,在生病時,不妨輕鬆自在地休息一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