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政策

產業發展政策是指圍繞產業發展旨在實現一定的產業發展目標,而使用多種手段所制定的一系列具體政策的總稱。產業發展政策與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共同構成產業政策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產業發展政策
  • 包括:技術政策等
  • 目的:實現產業目標
  • 性質:政策體系
介紹,含義,特點,政策內容,

介紹

含義

產業發展政策是指圍繞產業發展旨在實現一定的產業發展目標,而使用多種手段所制定的一系列具體政策的總稱。產業發展政策與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共同構成產業政策體系。

特點

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相比,產業發展政策有以下特點:
(1)產業發展政策的綜合性。產業發展政策的一定時期的產業發展目標為出發點,而產業發展目標具有多維性,既有經濟性目標,又有社會性目標。在經濟性目標中,有經濟成長技術進步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入平衡……等等;在社會性目標中,有社會安定、國防安全,民族團結、國民素質提高……等等。產業發展政策目標必須綜合考慮經濟性目標和社會性目標的要求,在權衡比較中確定。就產業發展政策的綜合性來講,產業發展政策也包含著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的內容。可以這樣理解:產業發展政策要反映一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的要求;產業結構政策要反映一國某個時期的產業自身演進的規律的要求;產業組織政策要反映一國某個時期企業市場之間協調發展的規律的要求。
(2)產業發展政策具有手段的多樣性。由於多維的產業發展目標增加了對產業發展進行調控的難度,因此,僅靠某一兩種經濟政策,如財政政策、金融貨幣政策是難以實現的,甚至僅僅依靠經濟政策和經濟參數的調節也難以實現,還需要相應的社會政策和其他的政策措施,共同實施,才能保證產業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
(3)產業發展政策具有一定的識別性和規範約束性。產業發展政策圍繞著產業發展目標對各具體的行為主體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和約束,各行為主體必須按產業發展政策總體目標來確定自己的目標,井在發展政策的強制下實現各自的目標。如果說,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對行為主體言主要是一種誘導性政策,那么產業發展政策對行為主體則具有一定的規範約束和強制性。

政策內容

圍繞產業發展目標所制定的產業發展政策,是通過下列具體政策體現的。
(一)產業技術政策 產業技術政策是指政府對產業的技術進步技術結構選擇和技術開發所進行的預測決策、規劃、協調、監督和服務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內容:
1.技術發展規劃
它是政府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科學技術的要求,對未來時期技術進步做出總體分析,確定技術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列出重點發展的技術領域,並制定具體實施的步驟和時間安排。
2,技術開發政策
技術開發是指主要依靠本國自己的科技力量,進行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推廣工作。技術開發政策,包括技術開發的鼓勵、保護政策,諸如:鼓勵新技術的發明與創造的政策;促進新技術傳播與擴散政策;協調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發展研究的政策;促進高新技術開發的政策;提高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普及率的政策等
3.技術結構政策
實施此項政策,是為了安排好各種技術類型和技術層次之間的相互聯繫和數量比例,實現技術結構的合理化。從技術類型看,有節約勞動消耗的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技術、節約原材料和能源的技術、提高設備性能和效率的技術、廢舊物資再利用技術和防治污染的技術、提高科學管理水平的技術等。從技術層次看,有尖端技術、先進技術、中間技術、初級技術等。合理的技術結構政策,應根據一定時期內本國的具體國情、資源狀況和技術發展規律等各方面因素綜合考慮確定。一般來說,根據勞動者數量和質量狀況考慮是採用先進技術為主,還是以中間技術為主。根據資源狀況、資金水平確定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技術為主,還是以節約原材料、能源和防治污染的技術為主。
4.技術改造政策
包括制定技術改造總體計畫、確定與審查重大技改項目、技改資金的籌集、使用與管理,等等。
5.技術引進政策
技術引進政策的重點應放在:加強政府在技術引進方面的指導作用;以稅收外匯等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多種方式的引進;用經濟。法規和必要的行政干預等手段鼓勵引進關鍵技術,做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工作。
人力資源開發作為技術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的重視,它包括:
(1)增加教育投資,把教育看成是一個產業,把人力看作資本,把人才看作是產出;
(2)重視職業培訓,推行終身教育;
(3)通過聘請專家和派留學人員引進國外的智力;
(4)合理安排高,中、初級人才結構,形成有層次的人才布局,調動各種層次人才的積極性。
(二)產業布局政策 產業布局政策旨在全國產業總體布局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地區優勢,使資源配置在空間上達到最有效率的狀態,實現全國產業結構地區產業結構雙最佳化的任務。其主要內容:
1.制定合理有效的地區產業政策
地區產業政策應當服從全國產業總體布局的要求,按照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分工合作、協調發展的原則,正確處理全國經濟發展與地區經濟發展的關係,正確處理建立區域經濟與發揮各省、區、市積極性的關係,正確處理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關係。各地區要選擇適合本地條件的發展重點和優勢產業,避免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化,促進各地經濟在更高的起點上向前發展。
2.合理劃分產業布局決策許可權。
全國巨觀產業布局和各大經濟區域的產業布局由中央政府統一規劃和組織,會同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具體實施;各省、市區域內的產業布局由地方政府規劃、組織實施。
3.正確選擇地區主導產業
各地區對主導產業的選擇和優勢產業的配置,應充分考慮資源的豐度、市場容量、技術成熟性、經濟規模以及產業關聯性等因素。在配置主導產業的同時,積極發展專業化協作和配套產業。圍繞主導產業和其配套產業的發展,重視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是農業、能源、原材料、交通運輸業和郵電通信業的發展,保證地區各產業的協調發展。
4.鼓勵發展地區間的橫向聯合,推進資源最佳化配置
採取優惠政策鼓勵地區經濟的橫向聯合,對於資源最佳化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特別鼓勵軍工與民用企業的聯合,沿海發達地區企業與內地不發達地區企業的聯合,農村工業與城市工業的聯合,貧困地區與富裕地區的聯合。
5.地區產業布局政策與全國產業結構政策相結合,實現產業政策區域化,區域政策產業化。
“九五”期間至2010年,東部地區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多利用國外資金、資源和市場,進一步增強經濟活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依靠高新技術、集約經營,重點發展資源消耗少、附加價值高、技術含量高的產業和產品;建立比較發達的農業,中西部地區,要積極適應發展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加強水利、交通、通信建設,充分利用現有的經濟技術基礎,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林牧業及其加工業,引導資源加工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開發能源和礦產資源;積極發展優勢產業和產品,提高加工深度,使資源優勢逐步變為經濟優勢。
(三)產業環保政策  產業環保政策是指政府為了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治工業污染所採取的由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和經濟措施所構成的政策體系。其主要內容:
1.制定改善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戰略規劃,明確治理和預防工業污染的戰略目標和原則。
2.制定環境質量指標和工業排放標準,嚴格執行排污收費制度,實行“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的辦法。
3.建立環境保護和監督的機構,明確有關管理制度和法規。
4.採取有效手段保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
5.與技術改造工業布局相結合的防治污染政策。
(四)產業外貿政策  產業外貿是指產業的對外貿易活動,它包括一國同別國進行的工業產品及生產要素的交換活動,如產品、技術、勞務等外貿活動。
產業外貿政策包括許多方面的內容,如關稅和出口稅政策,匯率政策,出口刺激和對進出口額的控制政策等等。
實行一定的產業外貿政策,實際上是根據本國的相對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通過國際交往來實現產業迅速發展、資源合理配置與利用的目的,在採取替代進口戰略的開發中國家,往往採取逐步提高關稅的辦法,或規定進口限額等措施。另外,匯率的變動對貨幣發行國的產業發展有很大影響。匯率的高低是以貨幣代表的實際價值為基礎和外匯市場對該種貨幣的供求情況而升降的。貨幣的供求情況受該貨幣發行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和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在一般情況下,順差國的貨幣在外匯市場上往往求過於供,其匯率上升;逆差國則相反。因此,世界各國都把匯率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工具,通過匯率的制定和調整,以促進本國產業經濟的發展。
(五)產業金融政策 一個國家的產業發展及其狀況如何,與該國實行的金融和貨幣政策關係極大。從某種意義上講,金融和貨幣政策可以決定產業是興旺繁榮還是停滯不前。
銀行利率的變化,貨幣供給的波動,都會給產業發展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利率變化和信貸投嚮往往是國家利用金融和貨幣政策支持地區和主尋產業部門的有效槓桿,而貨幣量的控制,也對產業發展起著很大影響。一個穩定的貨幣供應政策,能防止經濟的大起大落,維持長期的供求均衡關係,從而保證產業的長期穩定發展。一個合理的金融貨幣政策,又能對產業發展狀態進行及時調節,如在產業發展的擴張期和收縮期,通過利率和貨幣供給量的變動,可使產業發展保持動態均衡
(六)產業財稅政策 財稅政策是國家運用權力參與經濟收入和支出流量的運動,從而達到推動產業發展、實現產業發展目標的目的。財政收支的基本實現形式有徵稅、政府投資政府購買轉移支付三種。這三種基本形式都對產業的均衡發展起著自動穩定器的作用。
一定的財政體制從屬於一定的經濟體制計畫經濟體制下“統收統支”的財政體制,是一種“供給型”的財政行為;計畫與市場相結合體制下“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是一種“包乾制”的財政行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財政體制,應是一種“效益型”的財政行為,建立效益型財政,必須注意解決經濟結構最佳化的問題,要充分發揮財政稅政策和財政資金最佳化限劣的作用,加大對“瓶頸”產業、基礎產業新興產業、高效益產業的投入,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最佳化。
實際中財政政策面監著三種選擇:第一是平衡預算政策,即收入與支出相抵的政策;第二是赤字預算政策,即支出大於收入的政策選擇,它能刺激社會總需求,促使產業擴張;第三是盈餘預算政策,即收入大於支出的政策選擇,這種政策有利於壓縮社會總需求,冷卻過熱的經濟。因此,對於不同的產業發展時期,財政政策要給出有益的選擇。當經濟高漲時期,財政政策應當採取多收少支的姿態,以減少需求,給過熱的經濟降溫;當經濟衰退時期,財政政策應當採取少收多支的姿態,以減緩經濟衰退的態勢。
(七)產業收入分配政策  收入分配政策是調節社會各集團、各階層成員收入和經濟利益的政策。在收入分配中,必須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原則,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把國家、企業、個人三者的利益結合起來。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消除經濟發展中收入分配高低過分懸殊的不合理現象,從而促進產業經濟的發展。在國民收入再分配中,同樣地也應貫徹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一定時期的財力是有限的,應當在分配方面優先支持那些回報率高的地方、產業和行業、支持和鼓勵一部分地方、一些行業和企業先富起來,然後運用這些地方、產業和行業、企業的上繳財力,共同加大對另一些地區尤其是貧困落後地區的投入,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投入,從而實現經濟的均衡發展和共同富裕的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