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產業政策

新產業政策

產業政策” 是一個焦點、熱點和難點。張維迎林毅夫等著名經濟學家圍繞它的激烈辯論,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是一個熱點,而如何發展,如何培育,必然需要產業政策;所以,產業政策也是一個難點,是國家領導、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的一項工作。

正在發生的新工業革命將徹底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改變國家間的比較優勢,進而重塑全球產業競爭力和國際產業分工格局。而面對即將到來的挑戰與機遇,中國經濟將如何演繹——當前應該做的就是及時推出“新產業政策”。

基本介紹

  • 書名:新產業政策
  • 作者:王喜文
  • ISBN:9787516631690
  • 類別:經濟
  • 頁數:248
  • 定價:42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06月 
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前言,目錄,摘錄,

編輯推薦

本輪的產業革命,我們第一次有機會與已開發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機會是千載難逢的,我們不能再錯過這樣的歷史機遇。一定要抓住機遇,採取務實的方式,使我們的產業進一步提升,使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
——工信部政策法規司原司長 李國斌
新技術革命帶來產業格局的顛覆性變化,產業政策的供給能力不足、不準確、不匹配的問題,已成制約產業革命的卡脖子因素。
——新華社瞭望智庫董事長兼總裁、《財經國家周刊》執行總編輯吳亮
“創新、創業”將改變中國未來格局。未來的產業發展和產業政策應該以促進技術創新為主軸,這也是九三學社中央成立促進技術創新工作委員會的意義所在。通過王喜文博士的《新產業政策》,我們看到了繼劉鶴、馮飛之後,新一代政府單位內產業政策研究學者的崛起!
——九三學社中央促進技術創新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主任 張雲泉
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促進一批新興產業繼而發展成為支柱產業,是推動產業轉型的加速器,是形成“新經濟”社會的新動能。王喜文博士的《新產業政策》一書系統論述了“新產業”的政策,值得政府政策制定部門借鑑參考。
——國家發改委《中國戰略新興產業雜誌》執行副社長、中國戰略新興產業聯盟秘書長 陳東升

作者簡介

王喜文(1974-),日語本科、計算機軟體工程碩士、工學博士,情報學博士後,高級工程師(科技管理方向),九三學社中央促進技術創新工作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專門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百人黨外專家團”成員。
曾在北京第一工具機廠工作過兩年,後為日本開發10年計算機軟體,2009年8月進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工作,歷任信息部副主任、主任、電子商務研究所所長、工業4.0研究所所長。
工業背景:1998-1999年在北京第一工具機廠工作過2年,掌握數控工具機、加工中心以及鑄造等工業製造流程;
信息化背景:2000-2009年為日本開發10年計算機軟體與網際網路系統,精通各種程式語言、資料庫;
企業基層經歷:有10多年“工業”和“信息化”一線實踐工作經歷,熟悉技術,了解流程;
產業研究經歷:在科技部科技情報所從事博士後科研期間,參與過國家科技重大支撐課題。2009年以來,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從事產業研究工作8年,擁有多年產業研究經驗;
地方政府掛職經歷:2011年7月,曾被選派掛職北京市房山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參與過北京市高端製造業基地的重大項目,也得到了很好的學習和成長。
2015年以來,在“中韓IT峰會”、“中韓ICT發展論壇”、“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主題日論壇”、“中日產業合作論壇”、“全球未來網路發展峰會”、“中國雲計算大會”等大型論壇發表主題演講50多場,在宣傳中國製造2025,傳播國家工業形象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也在提振了中國產業界的士氣!

前言

全球範圍內,對產業政策的關注再度成為熱議話題。其原因主要是兩方面。一是,已開發國家傳統產業紛紛低迷,全球經濟呈現整體性長期停滯,使得很多專家開始對市場經濟產生質疑;二是,環境、能源、機器人等新產業開始出現萌芽。因此,業界都期待產業政策發揮出重要作用,避免政府監管所造成的發展失誤。為此,從政府角度看,應該積極搭建平台,營造創新環境,既要有競爭政策又要有保護政策,才能實現產業的有序發展。
與此同時,正在發生的新工業革命將徹底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改變國家間的比較優勢,進而重塑全球產業競爭力和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新工業革命背景下,將深刻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徑和進程,對轉型升級構成巨大挑戰。相應地,也會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重大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製造業大國德國推出“工業4.0”的國家戰略之後,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也受到了行業內的廣泛評議。德國希望在“工業4.0”中在生產製造的各個環節套用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與物理現實社會之間的聯繫可視化,將生產工藝與管理流程全面融合。由此,通過智慧型製造,生產出智慧型產品,形成智慧型工廠。“工業4.0”在德國被認為是機械化(第1次),電氣化(第2次),自動化(第3次)之後的以“智慧型化”為標誌的第4次工業革命。
新一輪工業革命必然對傳統產業造成顛覆性的衝擊,傳統產業需要“新的產業政策”;新一輪工業革命也必然會帶動一些新產業的誕生,政府主管部門自然也需要及時制定“新產業的政策”。
為此,應該從學術角度進行研究,探索應對政策,讓“新產業政策”推動經濟新陳代謝,培育創新。相應的,新產業政策的研究也應該基於兩個方面——重振傳統產業(新的“產業政策”)與培養新興產業(“新產業”的政策)。重振傳統產業,主要是針對因產業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等原因未能充分提升生產效率的產業,要對之採取新的調整。尤其是,農業和傳統製造業。此外,還涵蓋中小企業政策和反壟斷政策等的完善。培育新產業,重點是明確促進經濟成長的新動力,並使其步入成熟階段,所採取的長期培養政策。通過促進需求、供給雙方的創新,提升人均高科技投資比率,提高創業企業數量。

目錄

新經濟時代需要新產業政策…………………….…..1
前言…………………………………………………….….11
第一篇 產業政策之爭…………………………….…1
第一章 產業政策的必然性……………………….……3
第二章 產業政策的合理性………………………….…8
第三章 產業政策的連貫性……………………………13
第二篇 產業政策的前世今生…………………………21
第一章 引導產業向好發展的工具……………………23
第二章 市場不對稱……………………………………28
第三章 日本產業政策的啟示…………………………32
第三篇 制定產業政策需要新思維和新科技………61
第一章 順應範式的轉變………………………………63
第二章 啟用跨界的人才………………………………83
第三章 遵照科學的循證………………………………86
第四章 參考標準的架構………………………………97
第五章 運用大量的數據………………………….…104
第四篇 新的產業政策(上)………………………….137
第一章 舊產業面臨的發展局面………………….…139
第二章 如何使舊產業提質增效?……………….…145
第五篇 新的產業政策(下)………………………….165
第一章 新產業的政策需求………………………….167
第二章 如何讓新產業健康發展?………………….203
記 新產業政策:為新工業革命保駕護航………...221
參考文獻………………………………………………….225

摘錄

第二節 時間與空間上產能合作
從時間上,一方面是“拖延時間”,讓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企業逐步升級到品牌、研發、品管、市場渠道管理等高附加值的微笑曲線兩端。另一方面是,“抓緊時間”,以實時了解客戶需求,及時為客戶提供服務,做到快速回響市場需求,實現生產方式的升級。
從空間上,可以效仿日本、歐美以及中國台灣地區同類產業中的企業的做法,利用其技術、管理、市場渠道的優勢,轉移到成本相對較低的地方去生產製造。
(一)日本的產業轉移政策
上世紀60年代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階段。資源過度集中在首都圈,造成首都圈承載的壓力過大。所以,日本政府通過《工廠建設法》,禁止在首都及周邊新建工廠或大學;通過《新型工業城市建設法》批准15個新型工業城市。其目的都是通過向低成本地方生產基地梳解,解決過度集中問題。70年代通過《工業帶配套發展促進法》,將四大工業帶分散至其周邊的六個區域;通過《工業再配置促進法》,促進工業向地方分散以及產能轉移。從而解決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以及工業污染問題,旨在實現均衡發展(圖4-1)。
80年代至90年代,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結束後經歷的一個重要的經濟轉型時期。為解決石油危機顯現出的作為經濟發展基礎的能源結構的脆弱性,以及以趕超為目標實行能源消耗型重化工業的主導型發展,造成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和嚴重的公害問題,日本把工業創新和經濟轉型的重點放在了以技術替代資源,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提升附加值、推進制造業服務化與服務型製造,來獲取持續的經濟發展能力上,目標是實現資源消耗型重化工業向知識密集型工業轉變。例如,通過頒布《科技城法》,促進26個地方城市發展高端製造業;通過頒布《知識型產業促進法》,促進26個地方城市發展軟體服務業。
90年代後期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日本的產業政策開始以防止因海外轉移造成的製造業空心化、發展新興產業、塑造有競爭力的區域產業和企業為核心。例如,通過實施《區域產業集聚法》,解決一線城市產業空心化問題、促進產業集聚發展;通過實施《產業集聚法》,促進向可開展全球性業務的區域集聚;再通過《創業促進法》,發揮區域特色,培育新興產業。從而有效發揮產業集聚的作用,提升國際化競爭能力,使日本通過產業轉型與創新形成了建設世界工業強國的發展能力。
新產業政策
圖4-1 日本的工業創新與傳統產業改造的實踐案例
(二)伊萊克斯的產業轉移
伊萊克斯(Electrolux)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知名的電器設備製造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廚房設備、清潔洗滌設備及戶外電器製造商,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商用電器生產商。1919年創建於瑞典,由Lux有限公司和Elektromekaniska有限公司合併而成,總部設在斯德哥爾摩。目前在60多個國家生產並在160個國家銷售各種電器產品(圖4-2)。
圖4-2 伊萊克斯的產業轉移
新產業政策
伊萊克斯從2004年開始執行工廠轉移計畫,到2012年時就關閉了19家位於高成本國家境內的工廠,啟動的9家新工廠則位於成本相對較低的墨西哥、東歐、南米、北非和東南亞等地。
(三)富士康的產業轉移
富士康一直致力於向低成本區域遷移,獲取比較成本優勢。
勞動力人口減少的直接影響是用工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迅速下降。許多跨國公司將工廠搬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方。
圖4-3 富士康的遷徙路徑
新產業政策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但是,由於物價帶動人工費用上漲,智慧型手機和個人電腦等電子產品的代工企業為尋求廉價勞動力,已開始加速進行工廠轉移。世界最大電子產品代工企業富士康,最終選擇了勞動力成本較為低廉的貴州省,甚至還有遠走東南亞的打算。
代工企業主要依靠人海戰術進行組裝作業,因此廉價勞動力不可或缺。富士康於1988年進駐廣東深圳,隨後為了尋找人工更加低廉的地區,應對勞動力資源緊張,逐漸將工廠向中西部遷移,以降低用工成本。這些中西部地區包括山西太原(2003年)、重慶市(2009年)、四川成都(2010年)、河南鄭州(2010年)等,富士康還於2011年前後開始將一部分生產設備和人員從深圳轉移到中西部地區的各工廠(圖4-3)。
可以說,作為代工企業,勞動力問題始終是富士康的一大難題。富士康也可能在不斷思考:下一個成本更低的工廠設在哪裡?
對於一些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而言,富士康的工作仍然具有一定吸引力。比如貴州省,2012年農村貧困人口923萬,其一類區的月最低工資標準也僅為1030元。據了解,富士康(貴州)第四代綠色產業園將在未來兩三年內為貴州提供5萬個就業崗位。
據說,郭台銘最近也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在2013年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企業領袖高峰會上,郭台銘表示未來兩年將啟動印度尼西亞五年計畫,在印度尼西亞設立手機工廠。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2012年工人年工資每人平均4780美元,比我國深圳市低約30%。而在越南,2012年工人年工資在首都河內為每人平均2533美元。
那么,電子代工企業會不會大規模向東南亞轉移,或者大規模遷徙東南亞之後,會對我國製造業有什麼影響?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
既然物價和勞動力成本無法降低,那就要在配套環境上下功夫。在需求持續萎縮的筆記本電腦領域,各代工企業的“西部大遷徙”也在持續。2010年以後,廣達電腦等台灣的5家大企業相繼在重慶市建設了新工廠。這些企業看中的或許不是當地政府的稅收優惠,而是重慶至歐洲間直達貨運列車2011年正式開通帶來的物流運輸成本的優勢。
隨著國內人工、材料、能源、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的不斷上升,印度、越南及東南亞開發中國家以比我國更低的成本優勢,成為接納國際產業轉移的新陣地,2008年以來我國對這些地區的產業轉移也呈快速增長的勢頭。在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品正在由“中國製造”轉向“越南製造”。
(四)除了“拖延時間”還要“抓緊時間”
除了產業轉移,以空間換時間,“拖延時間”之外,還要“抓緊時間”,以實時了解客戶需求,及時為客戶提供服務,做到快速回響市場需求,實現生產方式的升級。
20世紀70年代後期,自動控制系統開始用於生產製造之中,拉開了大規模生產的序幕。雖然生產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是也帶來“產能過剩”問題。因為,大規模生產時代的管理理念以產品為中心,以低成本去競爭市場,根據市場預測安排生產,是一種推動式的生產方式,某些時候,難免造成盲目生產,以至於產能過剩。
如今,隨著信息技術、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飛躍發展,人們對產品需求的變化,使得靈活性進一步成為生產製造領域面臨的最大挑戰。具體而言,由於技術的迅猛發展,產品更新換代頻繁,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對於製造業工廠來說,既要考慮對產品更新換代具有快速回響能力,又要考慮因生命周期縮短而減少產品批量。隨之而來的是,成本提升和價格壓力問題。
“工業4.0”時代的智慧型製造,是在“工業3.0”時代的自動化技術和架構的基礎上,實現從集中式中央控制向分散式增強控制的生產模式的轉變,利用感測器和網際網路讓生產設備互聯,從而形成一個可以柔性生產的、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大批量生產模式。也就是說,“工業4.0”時代的多個種類產品的大規模定製,既要滿足個性化需要,又要獲得大規模生產的成本優勢。
“個性化”是有針對性的、量身定製的代名詞;“規模化”意味著大批量、重複生產。“工業4.0”時代的智慧型製造就是讓“個性化”和“規模化”這兩個在工業生產中相互矛盾的概念相互融合的生產方式,通過網際網路技術手段讓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更加緊密聯繫、高效協作,使得個性化產品能夠以高效率的批量化方式生產。也就是,大規模定製生產。“工業4.0”時代的大規模定製是以顧客為中心,以快速回響贏得市場,根據顧客需求安排生產,是一種拉動式生產方式,能夠通過靈活性和快速回響來實現多樣化和定製化。
定製產品由於更接近個性化需求,所以比標準化產品有更大的價值空間。所以,大規模定製生產將是企業參與競爭的新方法,是製造業企業如何獲得成功的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大規模定製以顧客願意支付的價位並以能獲得一定利潤的成本,來高效率地進行產品定製,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要。此外,大規模定製生產通過網際網路,使供應商、製造商、經銷商以及顧客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藉助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平台進行大規模定製也可以實現消費者、經銷商和製造商等多方的“滿意”與“共贏”。
對產品的差異化需求,正促使生產製造業加速發布設計和推出產品。正因為人們對個性化需求的日益增強,當技術與市場環境成熟時,此前為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成本的規模化、複製化生產方式也將隨之發生改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