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第4版)(202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生物化學(第4版)(202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生物化學(第4版)》是由楊志敏、張煒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於2022年8月19日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十三五”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該書可作為高等農林、師範及綜合性院校生物類、動物生產類、植物生產類等專業的教材,也可供從事生物化學研究的教師和研究人員參考。

該書共15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糖類、脂質、蛋白質、核酸、大分子複合物、酶、生物氧化、糖類的分解代謝、糖類的合成代謝、脂質代謝、胺基酸和核苷酸代謝、核酸的生物合成與降解、蛋白質的生物合成與降解、物質代謝的聯繫及其調控等。

基本介紹

  • 書名:生物化學(第4版)
  • 作者:楊志敏、張煒
  • 類別:“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十三五”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8月1日
  • 頁數:432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40578942
  • 字數:700千字
  • CIP核准號:2022018804
成書過程,內容簡介,教材目錄,課程資源,教材特色,作者簡介,

成書過程

該書是在《生物化學》第3版基礎上,針對全中國高等農林院校生物化學與基礎生物化學課程教學大綱和新型人才培養計畫修訂而成。
該書的修訂突出農業院校的各專業特點,合理調整教材中生物化學基本理論與實驗方法篇幅之間的關係,以求教材內容組織和布局的科學性,最終目標是要向學生提供內容豐富、閱讀感佳、能反映當代生物化學學科研究成果的教科書。在新版書中,增加了一些生物化學研究過程常用的技術與方法。例如,在“蛋白質”章節中,增加了蛋白質功能研究的技術與方法,包括“蛋白質的表達分析方法”“蛋白質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方法”,以及“蛋白質組學及其研究技術與方法”。在“RNA的分子結構”一節中,增加了非編碼RNA,其中更詳細地介紹了環狀RNA和長鏈非編碼RNA。在“核酸的生物合成與降解”章節中,增加了RNA的酶促降解。
2022年8月19日,《生物化學(第4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內容簡介

該書共15章,可分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緒論,介紹生物化學基本內容,生物化學發展史及其套用和發展前景;第二部分介紹生物大分子,包括糖類、脂質、核酸、蛋白質、複合體其及結構與功能;第三部分介紹酶的基本特性以及各種酶的作用特點等;第四部分介紹生物分子代謝,包括糖代謝、脂質代謝、胺基酸和蛋白質代謝、核酸代謝等;第五部分介紹代謝調節和模式。該書每章章前列有本章關鍵字,章後附有小結、複習思考題。部分章節配有知識窗。

教材目錄

前輔文
1 緒論
1.1 生物化學的含義
1.1.1 生物化學的基本概念
1.1.2 生物化學的課程性質
1.1.3 生物化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1.2 生物化學在生命科學中的地位及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1.2.1 農業生產的基礎研究依賴於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方法
1.2.2 促進輕工產品和藥物的開發與生產
1.2.3 促進對人或動物致病機制的認識,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率
1.2.4 具有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特殊意義
1.3 生物化學的展望
2 糖類
2.1 糖類的基本概念
2.2 糖類的生物學功能
2.2.1 作為能源物質
2.2.2 作為合成生物體內重要代謝物質的碳架和前體
2.2.3 作為細胞中的結構物質
2.2.4 參與分子和細胞特異性識別
2.3 糖的類型
2.3.1 單糖
2.3.2 寡糖
2.3.3 多糖
2.4 糖的顯色反應
3 脂質
3.1 脂質的基本概念
3.1.1 脂質的概念與生物學功能
3.1.2 脂質的分類
3.2 脂肪酸
3.3 單純脂質
3.3.1 三醯甘油
3.3.2 蠟
3.4 複合脂質
3.4.1 甘油磷脂
3.4.2 鞘磷脂
3.5 其他脂質
3.5.1 萜
3.5.2 類固醇
4 蛋白質
4.1 蛋白質的元素組成
4.2 蛋白質的基本結構單位——胺基酸
4.2.1 胺基酸的分類
4.2.2 胺基酸的主要理化性質
4.2.3 胺基酸的分離分析
4.3 肽
4.3.1 肽與肽鍵
4.3.2 肽的理化性質
4.3.3 生物體內重要的肽
4.4 蛋白質的分子結構
4.4.1 蛋白質的一級結構
4.4.2 蛋白質的二級結構
4.4.3 超二級結構和結構域
4.4.4 蛋白質的三級結構
4.4.5 蛋白質的四級結構
4.5 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4.5.1 蛋白質一級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4.5.2 蛋白質高級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4.6 蛋白質的理化性質
4.6.1 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
4.6.2 蛋白質的兩性電離及等電點
4.6.3 蛋白質的膠體性質
4.6.4 蛋白質的沉澱反應
4.6.5 蛋白質的變性
4.6.6 蛋白質的顯色反應
4.7 蛋白質的分離、純化與鑑定的一般方法
4.7.1 蛋白質分離純化的過程和一般原則
4.7.2 蛋白質分離純化的一般方法
4.7.3 蛋白質相對分子質量的測定方法
4.8 蛋白質功能研究的技術與方法
4.8.1 蛋白質的表達分析方法
4.8.2 蛋白質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4.8.3 蛋白質組學及其研究技術與方法
5 核酸
5.1 核酸概述
5.1.1 核酸的種類和分布
5.1.2 核酸的化學組成
5.1.3 游離核苷酸及其衍生物
5.2 DNA的分子結構
5.2.1 DNA的一級結構
5.2.2 DNA的二級結構
5.2.3 DNA的三級結構
5.3 RNA的分子結構
5.3.1 mRNA的結構
5.3.2 tRNA的結構
5.3.3 rRNA的結構
5.3.4 其他蛋白質非編碼RNA
5.4 核酸的理化性質、提取和分析
5.4.1 核酸的一般性質
5.4.2 核酸的黏度和沉降特性
5.4.3 核酸的兩性性質與核酸電泳
5.4.4 核酸的光學性質
5.4.5 核酸的變性與復性
5.4.6 核酸的提取
5.5 核酸的分析技術
5.5.1 核酸序列分析
5.5.2 PCR技術
5.5.3 核酸分子雜交技術
6 大分子複合物
6.1 糖與脂質的複合物
6.1.1 糖基甘油酯
6.1.2 鞘糖脂
6.2 糖與蛋白質的複合物
6.2.1 糖蛋白
6.2.2 蛋白聚糖
6.3 脂質與蛋白質的複合物
6.3.1 脂蛋白
6.3.2 生物膜
6.4 蛋白質與核酸的複合物
6.4.1 染色體
6.4.2 病毒
7 酶
7.1 概述
7.1.1 酶學研究的發展過程
7.1.2 酶的基本概念
7.1.3 酶的化學組成及結構分類
7.1.4 酶促反應的特點
7.1.5 酶的系統命名和分類
7.2 酶的作用機制
7.2.1 酶的專一性學說
7.2.2 酶的高效催化機制
7.3 酶促反應動力學
7.3.1 酶促反應速率的基本概念
7.3.2 底物濃度對於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
7.3.3 酶濃度對於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
7.3.4 溫度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
7.3.5 pH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
7.3.6 激活劑對酶活性的影響
7.3.7 抑制劑對酶活性的影響
7.4 酶的結構和功能
7.4.1 酶的活性中心及結構特徵
7.4.2 別構酶
7.4.3 同工酶
7.4.4 誘導酶
7.5 酶的分離純化和活性測定方法
7.5.1 酶的分離純化
7.5.2 酶活性的測定方法與比活性
7.6 維生素與輔因子
7.6.1 維生素及其分類
7.6.2 水溶性維生素及衍生的輔因子
7.6.3 脂溶性維生素
8 生物氧化
8.1 概述
8.1.1 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點
8.1.2 生物化學反應中自由能的變化
8.1.3 高能化合物
8.2 呼吸鏈
8.2.1 線粒體
8.2.2 電子傳遞鏈
8.3 氧化磷酸化
8.3.1 氧化磷酸化的概念
8.3.2 氧化磷酸化的機制
8.3.3 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聯和抑制
8.3.4 線粒體穿梭系統
8.3.5 植物線粒體內膜上的NAD(P)H脫氫酶
8.4 其他末端氧化酶系統
8.4.1 多酚氧化酶/抗壞血酸氧化酶
8.4.2 乙醇酸氧化酶
8.4.3 過氧化氫酶、過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8.4.4 加氧酶
9 糖類的分解代謝
9.1 雙糖和多糖的降解
9.1.1 麥芽糖和蔗糖的降解
9.1.2 澱粉和糖原的降解
9.1.3 纖維素和果膠的降解
9.2 糖酵解
9.2.1 糖酵解的概念
9.2.2 糖酵解的化學歷程
9.2.3 糖酵解途徑的調控
9.2.4 糖酵解化學計量
9.2.5 糖酵解的生物學意義
9.3 丙酮酸的去路
9.3.1 丙酮酸的無氧代謝
9.3.2 丙酮酸的有氧代謝
9.4 三羧酸循環
9.4.1 三羧酸循環的化學歷程
9.4.2 三羧酸循環的調控
9.4.3 三羧酸循環的化學計量
9.4.4 三羧酸循環的特點
9.4.5 三羧酸循環的生物學意義
9.4.6 草醯乙酸的回補
9.5 磷酸戊糖途徑
9.5.1 磷酸戊糖途徑的化學歷程
9.5.2 磷酸戊糖途徑的調控
9.5.3 磷酸戊糖途徑的化學計量
9.5.4 磷酸戊糖途徑的特點和生物學意義
10 糖類的合成代謝
10.1 光合作用
10.1.1 光合作用概述
10.1.2 光反應
10.1.3 卡爾文循環(C3途徑)
10.1.4 C4途徑
10.2 糖異生作用
10.2.1 糖異生途徑
10.2.2 糖酵解與糖異生的關係
10.3 蔗糖和多糖的生物合成
10.3.1 糖核苷酸的作用
10.3.2 蔗糖的生物合成
10.3.3 澱粉和糖原的生物合成
10.3.4 纖維素的生物合成
10.3.5 半纖維素的生物合成
10.3.6 果膠的生物合成
10.4 糖組學簡介
10.4.1 糖鏈結構的多樣性
10.4.2 糖類的生物功能
10.4.3 糖鏈結構研究方法
11 脂質代謝
11.1 脂肪的分解代謝
11.1.1 脂肪的水解
11.1.2 甘油代謝
11.1.3 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11.1.4 酮體的代謝
11.1.5 乙醛酸循環
11.2 脂肪的合成代謝
11.2.1 甘油的生物合成
11.2.2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11.2.3 三醯甘油的生物合成
11.3 其他脂質的代謝
11.3.1 磷脂的降解與生物合成
11.3.2 糖脂的降解與生物合成
11.3.3 膽固醇的生物合成與轉化
12 胺基酸和核苷酸代謝
12.1 胺基酸的分解代謝
12.1.1 胺基酸的分解與轉化共同途徑
12.1.2 胺基酸分解產物的去路
12.1.3 個別胺基酸的分解
12.2 由胺基酸轉化為其他化合物
12.2.1 多胺
12.2.2 生物鹼
12.2.3 胺基酸衍生的植物激素和生長調節劑
12.3 胺基酸的合成代謝
12.3.1 氮素循環
12.3.2 生物固氮
12.3.3 硝酸鹽的還原作用
12.3.4 氨的同化作用
12.3.5 胺基酸的生物合成
12.3.6 一碳單位代謝
12.3.7 硫酸根還原
12.4 核苷酸的分解代謝
12.4.1 核苷酸的降解
12.4.2 嘌呤的分解
12.4.3 嘧啶的分解
12.5 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2.5.1 核糖核苷酸生物合成
12.5.2 脫氧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3 核酸的生物合成與降解
13.1 DNA的生物合成
13.1.1 DNA的半保留複製
13.1.2 原核生物DNA的複製
13.1.3 DNA複製過程
13.1.4 真核生物DNA的複製
13.2 確保DNA複製忠實性的機制
13.2.1 採用DNA聚合酶催化聚合反應的保真機制
13.2.2 依賴DNA聚合酶3′→5′外切核酸酶活性的校對機制
13.2.3 使用RNA引物
13.2.4 錯配修復系統
13.3 反轉錄作用
13.3.1 反轉錄酶與反轉錄
13.3.2 反轉錄的生物學意義
13.4 DNA的突變
13.4.1 化學誘變
13.4.2 物理因素致突變
13.5 DNA的損傷與修復
13.5.1 DNA損傷的類型及產生的原因
13.5.2 修復的方式與機制
13.6 RNA的生物合成
13.6.1 原核生物的轉錄
13.6.2 真核生物的轉錄
13.6.3 RNA的轉錄後加工
13.6.4 RNA的複製
13.7 DNA的酶促降解
13.7.1 核酸酶
13.7.2 脫氧核糖核酸酶
13.7.3 限制性內切核酸酶
13.8 RNA的酶促降解
13.8.1 正常mRNA的降解
13.8.2 異常mRNA的降解
13.8.3 tRNA的降解
13.8.4 rRNA的降解
13.8.5 RNA降解與脅迫
14 蛋白質的生物合成與降解
14.1 蛋白質的合成體系
14.1.1 mRNA與遺傳密碼
14.1.2 tRNA
14.1.3 核糖體
14.1.4 輔因子
14.2 蛋白質的生物合成過程
14.2.1 原核生物蛋白質的生物合成過程
14.2.2 真核生物蛋白質的生物合成特點
14.2.3 蛋白質合成的抑制劑
14.3 肽鏈合成後的加工
14.3.1 多肽鏈的摺疊
14.3.2 多肽鏈的修飾
14.4 蛋白質的定位
14.4.1 共翻譯轉移
14.4.2 翻譯後轉移
14.5 蛋白質的酶促降解
14.5.1 細胞內蛋白質降解的重要作用
14.5.2 細胞內蛋白質降解的機制
15 物質代謝的聯繫及其調控
15.1 物質代謝的相互聯繫
15.1.1 代謝由分解代謝與合成代謝組成
15.1.2 物質代謝之間的相互關係
15.2 酶活性的調節與控制
15.2.1 酶活性調節的類型
15.2.2 酶活性調節模式與效應
15.3 酶和蛋白質基因的表達與調節
15.3.1 原核生物酶基因的表達與調節
15.3.2 真核生物酶基因的表達與調節
主要參考文獻
(註:目錄排版順序為從左列至右列

課程資源

  • 教學資源
《生物化學(第4版)》配有與紙質教材一體化設計的數字課程,內容包括各章的教學課件、重難點講解、拓展閱讀等。
課程名稱
《生物化學(第4版)》
出版時間
2022年8月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
內容提供者
楊志敏
策劃編輯
郝真真
技術編輯
李翠玲

教材特色

  1. 該書基於農業院校生物化學基本理論與實驗技術並舉,突出與生物化學學科發展相關的新的研究成果。
  2. 該書內容全面,結構合理,兼具廣度和深度,以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能力和學習興趣為目的,啟發和加強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3. 該教材可以滿足多層次(如本科、專科、非專業碩士等)學生和其他讀者學習的需要。書中的基本理論和經典科學實驗是各農林大專院校學生均需要學習的內容。

作者簡介

楊志敏,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植物環境脅迫反應、生理功能及分子機理的研究,主要方向為非編碼RNA和表觀遺傳修飾調節環境非生物及重金屬脅迫回響基因表達及其與作物抗性之間的關係。
張煒,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從事獸醫微生物學及免疫學教學科研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