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華中科技大學建設的慕課)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華中科技大學建設的慕課)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是華中科技大學建設的慕課、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該課程於2018年11月20日首次在中國大學MOOC開課,授課教師為孫軍、段秋紅、袁萍、盧濤、馮作化、過健俐、史岸冰、劉琳、張穎、田俊、熊宇芳等。據2021年8月中國大學MOOC官網顯示,該課程已運行6學期。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共二十二章,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人體的新陳代謝及其調節、生物體遺傳信息的貯存、基因信息的傳遞、細胞信號轉導等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類別:慕課、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 授課平台:中國大學MOOC
  • 開課時間:2018年11月20日(首次)
  • 授課老師:孫軍、段秋紅、袁萍、盧濤、馮作化、過健俐、史岸冰、劉琳、張穎、田俊、熊宇芳等
  • 建設院校:華中科技大學
課程性質,課程定位,適應專業,課程簡介,課程大綱,開課信息,學習預備,預備知識,學習資料,考核標準,所獲榮譽,教師簡介,

課程性質

課程定位

生朽充烏屑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是一門醫學基礎課程,是全日制各醫學專業八年制、六年制等本科生的專業基礎課。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術,為後續醫學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

適應專業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適用臨床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口腔學、醫學影像學、預防醫學、法醫學、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實驗技術、藥學、生物藥學等專業學習。

課程簡介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共二十二章,第一章介紹蛋白質與疾病的關拒禁斷系;第二章講述核酸的分類、分布及其生物學作用;第三章介紹酶與疾病的關係;第四章講述握維生素生物學重要性;第五章介紹糖的生理功能、糖的吸收方式;第六章講述脂質的分類及付槓嚷祖生理功能;第七章介紹生物氧化的特點;第八章講述蛋白質的生理功能;第九章介紹核苷酸的生物功能;第十章講述肝外重要組織器官的代謝特點;第十一章介紹肝在物質代謝中的作用;第十二章講述血液的組成及化學成分;第十三章介紹真核基因和真核基因組的組織結構特徵;第十四章講述遺傳的中心法則;第十五章介紹DNA損傷的因素和類型;第十六章講述真核生物的轉錄後的修飾;第十七章介紹蛋白質的生物合成體系和過程;第十八章講述原核生物轉錄調控的操縱子模式;第十九章介紹細胞間信息物質的分類及作用方式;第二十章講述核酸分子雜交技術的原理;第二十一章介紹DNA克隆;第二十二章講述癌基因被激活的方式。

課程大綱

第一章 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課時
1.1 蛋白質的分子組成
1.2 蛋白質的分子結構
1.3 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1.4 蛋白質的理化性質
第二章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
課時
2.1 核酸的化學組成
2.2 DNA的結構與功能
2.3 RNA的結構與功能
2.4 核酸的理化性質
第三章 酶與酶促反應
課時
3.1.1 酶的分子結構和功能
3.1.2 同工酶
3.2 酶的工作原理
3.3 酶促反應動力學
3.4 酶的調節
第四章 維生素
課時
4.1 維生素
第五章 糖代謝
課時
5.1 糖代謝概述
5.2 糖的無氧氧化
5.3.1 糖的有氧氧化
5.3.2 三羧酸循環
5.4 磷酸戊糖途徑與蠶豆病
5.5 糖原的合和抹成與贈紋炒分解
5.6 糖異生與乳酸循環
5.7 血糖及其調節
第六章 脂質代謝
課時
6.1 脂質的化學及功能
6.2 脂質的消化與吸收
6.3.1 脂肪動員和脂肪的分解
6.3.2 脂肪的合成
6.4 磷脂的代謝
6.5 膽固醇的代謝
6.6.1 血脂與血漿脂蛋白
6.6.2 四種脂蛋白的代謝
第七章 生物氧化
課時
7.1 生物氧化
7.2 呼吸鏈
7.3.1 氧化磷酸化
7.3.2 高能化合物
7.4 活性氧族與衰老
第八章 蛋白質消化吸收和胺基酸代謝
課時
8.1 蛋白質的功能與營養價值
8.2 蛋白質的消化、吸收與腐敗
8.3 胺基酸的一般代謝
8.4 血氨的來源及去路
8.5.1 胺基酸脫羧基生成胺類物質
8.5.2 一碳單位代謝與胎斷牛故兒畸形
8.5.3 含硫胺基酸代謝
8.5.4 芳香族胺基酸代謝與疾病
第九章 核苷酸代謝
課時
9.1.1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謝與自毀容貌征
9.1.2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謝與痛風症
9.2 嘧啶核苷酸的代謝
9.3 核苷酸抗代謝物與抗腫瘤藥物
第十章 代謝的整合與調節
課時
10.1 物質代謝的相互聯繫
10.2 肝外重要組織器官的代謝
10.3 物質代謝的調節
第十一章 肝的生物化學
課時
11.1 生物轉化
11.2 膽汁酸代謝
第十二章 血液的生物化學
課時
12.1 紅細胞代謝
12.2 膽色素代謝
第十三章 真核基因與基因組
課時
13.1 真核基因
13.2 真核基因組
第十四章 DNA的合成
課時
14.1 DNA複製的特徵及酶學
14.2.1 原核DNA複製的過程
14.2.2 真核DNA複製的過程
14.3 逆轉錄
第十五章 DNA損傷與損傷修復
課時
15.1 DNA損傷與修復
第十六章 RNA的合成
課時
16.1 原核生物的轉錄
16.2 真核生物的轉錄
16.3 真核生物轉錄後加工
第十七章 蛋白質的合成
課時
17.1 蛋白質生物合成體系
17.2 蛋白質生物合成過程
第十八章 基因表達調控
課時
18.1 基因表達調控牛習擊的特點
18.2.1 乳糖操縱子
18.2.2 色氨酸操縱子
18.3.1 真核基因表達特點
18.3.2 順式作用元件與反式作用因子
第十九章 細胞信號轉導的分子機制
課時
19.1 細胞信號轉導概述及規律
19.2.1 細胞內信號分子
19.3.1 胞內受體信號通路
19.3.2 cAMP-PKA通路
19.3.3 IP3/DAG-PKC通路
19.3.4 MAPK通路和JAK-STAT通路
第二十章 常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原理
課時
20.1 分子雜交與印跡技術
20.2 PCR技術
第二十一章 重組DNA技術
課時
21.1.1 重組技術的工具酶與載體
21.1.2 重組DNA技術的基本原理
第二十二章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課時
22.1 癌基因與腫瘤
22.2 腫瘤抑制基因
(註:課程大綱排版從左到右排列

開課信息

開課次數
開課時間
授課老師
學時安排
參與人數
第1次開課
2018年11月20日-2019年01月31日
孫軍、袁萍、張穎、張冬雷、田俊、熊宇芳、宋檀婧、盧濤、孫立棟、過健俐、段秋紅、劉琳、陳娟、周潔、朱峰、於洪軍、林瓏
6-9小時每周
10624
第2次開課
2019年02月25日-2019年07月12日
孫軍、段秋紅、袁萍、盧濤、馮作化、過健俐、史岸冰、劉琳、張穎、田俊、熊宇芳、張冬雷、季維克、於洪軍、宋檀婧、陳娟、周潔、孫立棟、林瓏
4-6小時每周
19700
第3次開課
2019年09月02日-2020年01月17日
21067
第4次開課
2020年02月10日-2020年07月10日
34217
第5次開課
2020年08月31日-2021年01月18日
16453
第6次開課
2021年03月01日-2021年07月17日
孫軍、段秋紅、袁萍、盧濤、馮作化、過健俐、史岸冰、劉琳、張穎、田俊、熊宇芳、張冬雷、季維克、於洪軍、宋檀婧
待定
(註: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學習預備

預備知識

學習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需要先學習有機化學和細胞生物學(普通生物學)等課程。

學習資料

書名
作者
出版時間
出版社
周春燕、藥立波
2018年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第8版)》
査錫良、藥立波
2013年
《圖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第3版)》
孫軍、何鳳田
2020年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第8版)》
査錫良、藥立波
2013年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第3版)》
馮作化、藥立波
2015年
《基因的分子生物學(第7版)》
J.D.沃森
2016年
德夫林
2008年
朱聖庚、徐長法
2017年
楊榮武
2018年
《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第3版)》
陳娟、孫軍
2016年
科學出版社
《生物化學(第二版)》
張迺蘅
2002年
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
(註: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考核標準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最終成績由單元測驗、討論題、期末考試三部分的成績組成,其中單元測驗(6個單元測驗組成,均為客觀題)占40%,討論題(在學習中,課堂交流區中的思考討論題。每位同學需完成5個以上思考題)占10%,期末考試(含客觀題、主觀題)占50%。最終成績60分及以上可以申請合格認證證書,85分及以上可以申請優秀認證證書。

所獲榮譽

2020年11月24日,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教師簡介

孫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腫瘤的基因治療。
段秋紅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細胞信號轉導與疾病、疾病相關基因與蛋白質。
袁萍,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從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盧濤,華中科技大學講師,從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教學工作。
馮作化,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副主任,主編《醫學分子生物學》等教材。
過健俐,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副教授,從事RanBP16基因功能研究工作。
史岸冰,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的方向為神經樹突膜蛋白的極性分布機理研究。
劉琳,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講師,曾獲華中科技大學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三等獎。
張穎,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從事生化和分子生物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田俊,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細胞信號轉導與疾病發病機制研究。
熊宇芳,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講師。
張冬雷,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季維克,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
於洪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宋檀婧,華中科技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表觀遺傳學與腫瘤分子生物學。
陳娟,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副主任,研究方向為細胞信號轉導與疾病。
周潔,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參與編輯《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教材。
孫立棟,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教授,研究方向為腫瘤分子生物學。
林瓏,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細胞自噬和物質的內吞循環運輸。
(註: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考核標準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最終成績由單元測驗、討論題、期末考試三部分的成績組成,其中單元測驗(6個單元測驗組成,均為客觀題)占40%,討論題(在學習中,課堂交流區中的思考討論題。每位同學需完成5個以上思考題)占10%,期末考試(含客觀題、主觀題)占50%。最終成績60分及以上可以申請合格認證證書,85分及以上可以申請優秀認證證書。

所獲榮譽

2020年11月24日,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教師簡介

孫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腫瘤的基因治療。
段秋紅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細胞信號轉導與疾病、疾病相關基因與蛋白質。
袁萍,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從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盧濤,華中科技大學講師,從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教學工作。
馮作化,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副主任,主編《醫學分子生物學》等教材。
過健俐,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副教授,從事RanBP16基因功能研究工作。
史岸冰,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的方向為神經樹突膜蛋白的極性分布機理研究。
劉琳,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講師,曾獲華中科技大學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三等獎。
張穎,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從事生化和分子生物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田俊,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細胞信號轉導與疾病發病機制研究。
熊宇芳,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講師。
張冬雷,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季維克,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
於洪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宋檀婧,華中科技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表觀遺傳學與腫瘤分子生物學。
陳娟,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副主任,研究方向為細胞信號轉導與疾病。
周潔,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參與編輯《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教材。
孫立棟,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教授,研究方向為腫瘤分子生物學。
林瓏,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細胞自噬和物質的內吞循環運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