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實施意見

《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實施意見》是甘肅省人民政府發布的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實施意見
  • 發布單位:甘肅省人民政府
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實施意見
甘政發〔2020〕9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蘭州新區管委會,省政府各部門,中央在甘各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2號)精神,結合實際,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發展目標
  力爭用5年時間,構建起以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為引領,以“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為支撐,以“五小”產業為補充的鄉村產業體系,初步走上布局區域化、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加工集約化、產品綠色化、行銷品牌化、經營產業化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增幅高於一產增幅,農產品加工率達到57%,以兩個“三品一標”為支撐的“甘味”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鄉村產業振興取得重要進展。
  二、充分挖掘“寒旱”特質優勢,培育壯大鄉村產業
  (一)著力最佳化產業布局。根據全省寒區、旱區不同氣候特點和地理類型,變劣勢為優勢,最佳化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一帶五區”產業布局,建設以高原夏菜、都市型農業為主的沿黃產業帶,以現代種業、種養業循環、戈壁生態農業為主的河西灌溉農業區,以優質蘋果、現代肉牛肉羊產業為主的隴東雨養農業區,以中藥材、馬鈴薯等為主的中部旱作農業區,以林果(蘋果、花椒、油橄欖、核桃等)、蔬菜、現代畜牧業為主的天水及隴南山地特色農業區,以氂牛、藏羊、藏藥等為主的甘南及祁連山高寒草地農牧交錯區,形成以“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產業為重點,地方特色產品為補充的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產業體系。建成一批整鄉整縣整流域區域化、標準化、規模化連片種養基地和產業大縣。(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廳、省林草局等負責)
  (二)大力發展戈壁生態農業。充分利用河西地區光照充足、溫差大、病蟲害少等獨特優勢,集成有機營養枕、水肥一體化、保護地栽培及光伏新能源等技術,著力發展綠色有機蔬菜、瓜果等設施農產品,推進農業生產園區化、企業化、循環化和產業化。(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省林草局、省農科院等負責)
  (三)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向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集聚。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行動,支持依法自願組建聯合社。啟動家庭農場培育計畫,支持種養大戶發展。鼓勵發展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構建各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業企業與小農戶開展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等合作,把利益分配重點向產業鏈上游傾斜,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完善農業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推廣“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模式,開展土地經營權入股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工信廳、省林草局、省金融監管局、省市場監管局等負責)
(四)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規劃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加強農產品物流骨幹網路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發揮省級六大特色產業產銷協會作用,聯合市縣經銷隊伍抱團出省擴大農產品銷售。強化甘肅大宗特色農產品產地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發布中心和倉儲物流中心功能,探索特色農產品線上線下結合的行銷體系,全面提升特色農產品市場占有率。(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省郵政管理局、省供銷聯社等負責)
  三、拓展鄉村產業,促進融合發展
  (一)做強農產品加工業。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快技術改造、裝備升級和規模擴張,不斷提升農產品深加工能力。鼓勵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發展農產品初加工。打造一批產業鏈條長、產品附加值高、市場競爭力強、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知名品牌的大型骨幹龍頭企業。培育一批產業強鎮,建設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強縣,爭創一批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工信廳等負責)
  (二)最佳化鄉村休閒旅遊業。充分挖掘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傳統工藝,促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閒觀光園區、鄉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養基地,培育一批美麗休閒鄉村、鄉村旅遊重點村,建設一批休閒農業示範縣,著力打造一批特色旅遊村鎮和美麗鄉村旅遊示範片帶。(省文旅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林草局等負責)
  (三)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支持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開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改造農村傳統小商業、小門店、小集市等,發展批發零售、養老托幼、環境衛生等農村生活性服務業。深入推進“網際網路+”現代農業,加快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加強數字農業農村系統建設。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實施農產品依託網際網路出村進城工程。推動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快遞物流園區發展。(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廳、省商務廳、省供銷聯社、省郵政管理局等負責)
(四)發展多類型融合業態。跨界配置農業和現代產業要素,促進產業深度交叉融合,形成“農業+”多業態發展態勢。推進農業與文化、旅遊、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創意農業、功能農業等;推進農業與加工流通業融合,發展中央廚房、農超對接、直供直銷、會員農業等;推進農業與信息產業融合,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工信廳、省商務廳、省文旅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林草局等負責)
  四、科學合理布局,實現聯動發展
  (一)強化縣域統籌。在縣域內統籌考慮城鄉產業發展,合理規劃鄉村產業布局,形成縣城、中心鄉鎮、中心村層級分工明顯、功能有機銜接的格局。立足縣域資源稟賦,突出主導產業,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產業強鎮,創建一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形成多主體參與、多要素聚集、多業態發展的態勢。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完善縣城綜合服務功能,搭建技術研發、人才培訓和產品行銷等平台。(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建廳、省農業農村廳等負責)
  (二)推進鎮域產業聚集。採取重點扶持、梯次推進的方式,推動建立中小城鎮、重點鎮、特色村合理布局、統籌發展的鄉村產業體系。以縣城所在鎮、中心鎮和特色鎮、沿國道城鎮帶為重點,培育發展一批特色產業小鎮。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以鄉鎮所在地為中心的產業集群。促進鎮村聯動發展,支持鎮(鄉)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引導有條件的村建設農工貿專業村。引導農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農戶聯合建設原料基地、加工車間等,實現加工在鎮、基地在村、增收在戶。(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等負責)
 (三)支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鞏固和擴大產業扶貧成果,持續加大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投入,支持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開發特色資源、發展特色產業,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貧困戶建立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大型加工流通、採購銷售、投融資企業與貧困地區對接,開展招商引資,促進農產品銷售。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貧困地區合作創建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帶動貧困戶進入大市場。(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扶貧辦等負責)
  五、推進標準體系建設,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
  (一)健全綠色質量標準體系。大力實施質量興農戰略,著力推進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範和標準體系建設。制定主要特色農產品產地環境評價體系、生產加工技術標準體系和農產品品質監測評價體系。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健全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檢測體系、追溯體系,建設一批產業大縣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大縣。(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等負責)
  (二)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耕地質量提升與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加強化肥、農藥、獸藥及飼料質量安全管理,推行水產健康養殖。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分級及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監管。(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等負責)
  (三)打造“甘味”知名農產品系列品牌。圍繞兩個“三品一標”建設,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建立“甘味”知名農產品品牌目錄製度,完善“‘甘味’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市縣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商標品牌”體系,加強“甘味”農產品地理標誌管理和品牌保護,引導企業與農戶等共享共創“甘味”品牌。(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等負責)
  (四)強化資源保護利用。大力發展節地節能節水等資源節約型產業。國家明令淘汰的落後產能、列入國家禁止類產業目錄的、污染環境的項目,不得進入鄉村。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大力發展循環農業。有效推動畜禽糞污、秸稈、廢舊農膜、尾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等負責)
六、強化科技引領,推動創新創業升級
  (一)強化農業技術推廣和科技創新。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科技創新聯盟、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科技園區、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聯合攻克一批農業領域關鍵技術。積極研發現代絲路寒旱農業配套技術,強化新品種選育,支持種子產業園、種質資源庫、縣級種子質量監測中心、玉米種子加工線、種薯企業恆溫庫建設和肉牛凍配改良等,推進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支持種業育繁推一體化,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大型種業企業。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創新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方式。(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等負責)
  (二)促進創新創業。實施鄉村就業創業促進行動,引導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等返鄉入鄉人員和“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創新創業。支持建立多種形式的創業支撐服務平台,完善鄉村創新創業支持服務體系。創建農村創新創業和孵化實訓基地,加強鄉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藝人和經營管理人才的創新創業主體培訓,提高創業技能。(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人社廳、省退役軍人廳、團省委、省婦聯等負責)
  七、健全政策措施,強化鄉村產業發展制度保障
  (一)健全財政投入機制。加強一般公共預算投入保障,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的比例,支持鄉村產業振興。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節餘指標跨省域調劑收益,全部用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鄉村振興。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按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產業發展基金,重點用於鄉村產業技術創新。按規定對吸納貧困家庭勞動力、農村殘疾人就業的農業企業給予相關補貼,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稅務局、省扶貧辦等負責)
(二)創新鄉村金融服務。綜合運用差別化存款準備金、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產業發展信貸支持力度。引導縣域金融機構將吸收的存款主要用於當地,重點支持鄉村產業。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優惠政策適用於鄉村產業和農村創新創業。發揮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作用,通過實施擔保費用補助、業務獎補等方式支持鄉村產業貸款擔保,拓寬擔保物範圍。允許權屬清晰的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業設施、農機具等依法抵押貸款。加大鄉村產業項目融資擔保力度。支持發行一般債券用於支持鄉村振興領域的純公益性項目建設。鼓勵發行項目融資和收益自平衡的專項債券,支持符合條件、有一定收益的鄉村公益性項目建設。規範政府舉債融資行為,不得借鄉村振興之名違法違規變相舉債。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企業上市融資。(人行蘭州中心支行、省金融監管局、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甘肅銀保監局、甘肅證監局、省金控集團等負責)
  (三)有序引導工商資本下鄉。堅持互惠互利,最佳化營商環境,引導工商資本到鄉村投資興辦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鄉村產業,支持發展適合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種養業。支持企業到貧困地區吸納農民就業、開展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等。工商資本進入鄉村,要依法依規開發利用農業農村資源,不得違規占用耕地從事非農產業,不能侵害農民財產權益。(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等負責)
  (四)落實用地保障政策。耕地占補平衡以縣域自行平衡為主,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計畫時,加大對鄉村產業發展用地的傾斜支持力度。探索針對鄉村產業的省市縣聯動“點供”用地。落實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完善配套制度,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增加鄉村產業用地供給。有序開展縣域鄉村閒置集體建設用地、閒置宅基地、村莊空閒地、廠礦廢棄地、道路改線廢棄地、農業生產與村莊建設複合用地及“四荒地”(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土地綜合整治,盤活建設用地重點用於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和返鄉入鄉創新創業。(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司法廳、省林草局等負責)
(六)構建風險防範體系。加強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增強防範自然災害能力。持續推進農業保險增品擴面、提標降費,完善自然災害保險和目標價格保險。圍繞重點產業培育,構建中央、省級、市縣補貼品種互為補充的風險保障體系,進一步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全面落實重要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爭取將一批特色農產品納入全國農產品大宗期貨交易平台。(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金融監管局、甘肅銀保監局等負責)
  八、加強組織領導,確保鄉村產業振興落地見效
  (一)加強統籌協調。各地要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把鄉村產業振興作為重要任務,擺在突出位置。建立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社會力量積極支持、農民民眾廣泛參與的推進機制。(省農業農村廳牽頭負責)
  (二)強化指導服務。深化“放管服”改革,發揮各類服務機構作用,為從事鄉村產業的各類經營主體提供高效便捷服務。建立鄉村產業監測體系,做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情況統計工作。(省農業農村廳、省統計局等負責)
  (三)營造良好氛圍。宣傳推介鄉村產業發展鮮活經驗,推廣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村創新創業典型案例。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導誠信守法,營造崇尚創新、鼓勵創業的良好環境。(省農業農村廳、省廣電局等負責)
  
                                                                                                                                      甘肅省人民政府
                                                                                                                                       2020年1月18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