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瓮城河)

城中村(貴州省麻江縣宣威鎮東南部地區)

瓮城河一般指本詞條

城中村位於貴州省麻江縣宣威鎮東南部,是凱里市都勻市麻江縣丹寨縣三都縣觀光旅遊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貴州省黔東南州麻江縣宣威鎮城中村
  • 別名:翁城河
  • 行政區類別: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市麻江縣
  • 所屬地區:雲貴高原
  • 下轄地區:鐵倘、塘卜、麻卡
  • 政府駐地: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市麻江縣宣威鎮
  • 電話區號:0855
  • 郵政區碼:557604
  • 面積:14.95平方公里
  • 人口:2528人
  • 方言:苗、漢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溫濕氣候
  • 著名景點:翁城河清水江自然風光、麻卡峽谷風光
  • 機場:貴陽龍洞堡機場
  • 火車站:凱里火車站、都雲火車站、貴陽火車站
  • 車牌代碼:貴H
城中村概況,經濟概況,國發〔2012〕2號檔案:,凱麻同城化建設助推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城中村主要經濟來源:,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社會與事業,厲史名人,歷史文化,地圖信息,

城中村概況

城中村位於貴州省麻江縣宣威鎮東南部,北從該鎮鹹寧村南面,東至翁保村西南邊,南鄰丹寨縣興仁鎮城江村,西與都勻市壩固鎮甲登村接壤、是兩州三縣交界處。距麻江縣城40公里,距丹寨縣20多公里,距凱里市50公里,距離黔南州州府都勻市30多公里,距省會貴陽市160公里,距余安高速公路興仁出口4公里。司辰公路穿村而過,交通非常便利。
翁城河大橋翁城河大橋
該村沿著清水江河畔聚居,建築多以木質結構住房為主。該村以鐵倘村和城中合併形成城中行政村,共有10個自然寨,5個村民小組,507戶,總人口2528人。全村居住以苗族為主,占到總人口的98%以上,全村黨員43人,女黨員4人,20—30歲3人,30—45歲9人,45歲以上27人,全村貧困戶187戶。 全村土地面積14.9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872.9畝,其中田3285.5畝,土1587.4畝,人均耕地面積1.93畝。
城中村擁有美麗的清水江自然風光多姿多彩的苗族風情相輝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再加上如畫卷般的城中村梯田風光和美麗的麻卡瀑布群景色,令人如痴如醉,是凱里市都勻市麻江縣丹寨縣三都縣觀光旅遊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經濟概況

國發〔2012〕2號檔案:

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
改革開放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進入了歷史上發展的最好時期。但由於自然地理等原因,貴州發展仍存在特殊困難,與全國的差距仍在拉大。為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現提出了若干意見。

凱麻同城化建設助推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凱里麻江兩地地緣相連、歷史相承、文化同源、生活相依,合作與交流由來已久。自《凱里-麻江城市總體規劃(2009-2030年)》2011年1月獲省人民政府批准實施以來,凱麻兩地按照“凱裡帶動、麻江提升、同城發展、協調推進”的方針,堅持“體制創新,先行先試、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率先突破,帶動全州”的原則,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合作層次不斷提升,合作成果不斷顯現,雙方的合作交流已逐步擴展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在推動同城化建設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實質性的進展。本文通過調查,從規劃銜接、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社會事業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經驗、正視問題、提出建議,以期加快凱麻同城化的進程。
一、凱麻同城化建設推進情況
凱麻同城化建設,從2011年1月份省政府批准實施總體規劃時啟動,已有一年多時間,在規劃銜接、項目建設、委託代管等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一)在規劃銜接方面。根據《凱里-麻江城市總體規劃(2009-2030年)》,凱麻同城建設規劃區覆蓋麻江縣下司、龍山、宣威、杏山、碧波等3鎮2鄉40個行政村,總面積792.4km2,其中:中心城區涉及麻江縣415.4km2。規劃到2015年,凱麻同城城鎮人口達到45萬人,其中麻江縣達到10萬人。到2030年城鎮人口達到120萬人,其中麻江達到30萬人。
結合《凱里-麻江城市總體規劃(2009-2030年)》和《凱麻新區近期建設規劃》,麻江縣在下司片區,啟動了下司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規劃面積為20km2和綜合服務中心區域城市設計,面積為2 km2。同時,還啟動了宣威鎮、龍山鄉兩個風情小鎮和宣威鎮鹹寧、烏羊麻兩個特色村寨保護規編制工作。
在縣城北擴及碧波工業園區,委託新加坡邦城公司編制了碧波工業園區50km2產業規劃和分區規劃、16km2控制性詳細規劃及2km2縣城北擴區城市設計。園區功能主要布局為“一城兩園”,即縣城北擴區、工業產業園、倉儲物流園(無水港)。碧波園區現代物流園(無水港)、綜合產業園(工業核心區)詳細規劃正在上報審查。
(二)在項目建設方面。按照規劃,麻江縣緊緊圍繞“加速發展、加快轉型、奮力趕超、推動跨越”的主基調,加快凱麻同城化100個集中開工項目的建設進度,加快凱麻同城化發展。一是在下司片區,投資近7.8億元,完成土地收儲4242畝,修建了道路全長7.5公里的開司大道、道路全長3.89公里的下司城市主幹道、道路總長2100米的下司錦繡路和桃花苑路;配合實施了州級民眾服務中心八號路、爐山至下司快速通道、凱里濱江大道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同時,根據黔中經濟區發展規劃,配合州城鄉規劃局啟動了凱里至都勻城市主幹道、下司跨清水江大橋及聯絡線規劃設計工作,規劃成果評審完成後即可開工建設。二是在縣城及碧波片區,投資近30億元,開工建設了道路全長13.3公里的爐山至碧波大道麻江段、道路全長2.87公里的城東城市主幹道、道路全長0.8公里的官隆大道和道路全長0.87公里的鄞州西路等城市道路工程;日處理垃圾40噸、總庫容量為28.6萬立方米的縣城垃圾填埋場,日供水量為1萬噸的縣城供水補充水源點、縣城和碧波工業園區燃氣工程、年吞吐量300萬噸的麻江火車站貨場擴容工程、總里程13.8公里的碧波工業園區核心區路網建設項目及面積為1.5平方公里的碧波工業園區核心區域場平工程等一批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正在加快實施。三是通過招商引資,先後引進了苗都藥業、銀泉合金項目、花果源食品加工、鋼瓶綜合監測站、黔甬藍莓果酒、銀泉陰陽電極板、佳捷駕校、藍莓鬥雞養殖加工、年產1000萬噸鐵精粉生產線項目等20多個重點企業和項目落戶,初步形成以鐵合金冶煉、化工、工業矽冶煉、選礦、有色金屬等為主要產業的園區,通過大項目帶動、大企業的投資,為該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三)在體制創新方面。及時對託管區域的債權債務、利益分配、人事管理等進行全面清理、核查和登記,與凱里經濟開發區、爐碧經濟開發區磋商,順利簽訂下司鎮、碧波鄉託管協定,初步實現管理體制、規劃、資源配置、路網建設、城市功能布局、產業布局、城鄉統籌、基本公共服務、強農惠農政策和投融資同城化。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強化合作意識,樹立同城化理念。全力支持凱里經濟開發區、爐碧經濟開發區搞好產業發展規劃、用地報件和征地拆遷等工作,力爭在城市發展戰略、城市空間拓展、基礎設施共建、公共服務對接、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加強合作、互利共贏。
二是堅持科學規劃,確立同城化方向。啟動編制凱麻新區近期建設規劃下司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碧波工業園區50km2產業規劃、分區規劃及16km2控制性詳細規劃,統籌協調縣市發展戰略目標和城市空間布局架構,增強同城化發展的前瞻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突出交通先行,夯實同城化基礎。啟動實施濱江大道、下司城市主幹道、爐山至下司快速通道和爐碧大道麻江段等路網工程,城市快速交通網路體系持續完善,城市形象品味不斷提升,工業園區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
四是推進產業對接,構建同城化載體。積極與凱里市加強資源整合,建立健全同城化機制,搭建縣遠通投資開發公司、碧波工業園區投資公司等融資平台,進一步增強明達水泥、苗都藥業等重點企業的造血功能,企業產能不斷擴大,培育了新的經濟成長點。
五是強化工作調度,統籌推進同城化。縣政府督查室、縣紀委(監察局)適時督促,強化調度,積極協調解決同城化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及時完成下司鎮、碧波鄉債權債務、利益分配、公共服務、人事管理等清理、核查、登記等工作,確保鄉鎮託管工作順利完成。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麻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2011年,麻江在全省經濟發展增比進位綜合測評中排第39位,比2010年上升22位。2012年上半年,麻江在全省經濟發展增比進位綜合測評中排第26位,比2011年上升13位,生產總值增速達17.1%,居全省第17位,發展速度明顯加快。
二是骨幹路網建設突飛猛進。總投資超過100億元、總長200多公里的爐山至碧波、爐山至下司、凱里濱江大道、麻江城東城市主幹道等一批重點城際幹道同時啟動建設,城市快速交通網路體系持續完善,城市形象品味不斷提升,工業園區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
三是產業發展質量明顯提升。積極與凱里市加強資源整合,建立健全同城化機制,搭建了縣遠通投資開發公司、碧波工業園區投資公司等融資平台,進一步增強明達水泥、苗都藥業等重點企業的造血功能,企業產能不斷擴大,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特色食品、民族製藥為主導的產業體系。
四是城鄉建設風貌明顯改善。整合各部門資金,實施了農村道路硬化、人畜飲水、危房改造、房屋風貌整治、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業綜合開發、一事一議、生態移民等項目,對下司古鎮、賢昌鄉高梘狀元第、宣威鎮鹹寧村、下司鎮淑里村等進行了重點打造,逐步實現了城鄉風貌淨化、美化、綠化。
五是區域協作進一步加強。全力支持凱里經濟開發區、爐碧經濟開發區項目建設,積極協助開發區搞好用地報件、林業指標審批、民眾糾紛調解、惠民政策實施等各項行政審批許可和社會事務工作,下司片區部分路網骨架已拉通,碧波工業園區的城市主幹道正在修建,城市品味得到了提升,同城化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思想觀念仍需進一步解放。要自覺從過分依賴地緣優勢及習慣於在本行政區域配置資源的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樹立大局觀和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意識。
二是專項規劃滯後。在凱麻同城總規下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設計、專項規劃尚未編制完成,資源整合、片區開發建設、存量資產盤活、投融資等受到影響。
三是融資渠道較少。財政資金總量小,縣級融資能力弱,開發建設資金不足,導致基礎建設進展緩慢。
四是管理體制仍需理順。委託代管區域的規劃建設、社會管理、利益分配等機制不完善、不統一,導致存在一些管理盲區。
五是合作機制仍需完善。必須突破行政區劃體制的束縛,自覺打破狹隘的利益格局,在招商引資、社會事務、路網建設、旅遊開發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建立直接協調機制,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益。
五、下步工作建議
一是加大規劃銜接力度。嚴格按照凱麻同城化建設要求,協助完善凱麻同城化區域功能布局規劃、城市規劃區功能布局規劃和交通、路網、產業等專項規劃,加快推進下司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綜合服務中心區域城市設計和碧波工業園區等相關規劃的編制工作,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二是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緊緊圍繞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三化”同步戰略,堅持以做強“兩區”、建設“兩城”、打造“兩帶”為抓手,著力打造麻江無水港、縣城北擴區宜居環境、下司特色旅遊產業等建設項目,全力推進爐山至麻江城市主幹道、爐山至下司快速通道、濱江大道、城東城市主幹道等重點項目建設,提升經濟總量。
三是積極盤活存量資產。加強對土地、房產等國有資產的管理,努力盤活存量資產,提高資產利用率,提高資產收益率,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四是加大土地開發力度。用活“向山要地”、“削山填谷”等試點政策,著力破解用地難等“瓶頸”問題。
五是加強體制機制研究。加大與凱里市、凱里經濟開發區、爐碧經濟開發區協作配合力度,加強對凱麻同城化體制機制的研究,積極配合做好凱麻同城化建設工作和協調服務工作,進一步最佳化發展環境,按照“洽談一批,簽約一批,開工一批”的要求,提高項目的落地率和資金到位率,確保以州級行政中心和下司古鎮為核心區的新城區建設工程和下司至宣威、麻江至下司等城市主幹道路網工程等項目2019內開工建設。

城中村主要經濟來源:

城中村農家樂城中村農家樂
主要經濟:種植和養殖
主要養殖:養豬、養牛、養魚
主要種植:水稻藍莓太子參菸葉西瓜橘子
天然礦產:重晶石鉛鋅礦鐵礦煤礦
特產:藍莓酒西瓜橘子
特色農家樂:麻江縣宣威鎮城中村農家樂,經過政府的幫扶,到2018年擁有10餘戶,城中村農家樂正在逐步發展和規劃當中,農家樂給村里旅遊業帶來了新的希望。城中村具有清水江豐富的旅遊開發資源,希望清水江這條綠色旅遊資源能給村裡帶來財富,也希望更多的遊客能到清水江享受大自然的魅力!
藍莓藍莓

地理環境

城中村沿著清水江(馬尾河段)河畔聚居,村里多以木結構住房為主。多數山脈都是平緩延伸,從山下到山頂上依然可見糧田,站在對面的高山上看過來,形成非常美麗的梯田風光。
城中村地勢屬於丘陵山陵地貌,所屬亞熱帶季風性溫濕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溫和,降水充沛。(這裡沒有很大的強風,冬天最冷零下2℃,夏天中午最熱27℃左右,降水量在1300ml左右。)土壤類型主要有黃壤、土壤養分含量較高,適合多種植物的生長,主要植被有林木、草、農作物等種類,樹種主要有馬尾松、青槓樹、楓香樹、杉樹、雜木及小灌木等。

城中村原電站水庫城中村原電站水庫

自然資源

在麻江縣宣威鎮的東部有一個苗寨——城中苗寨。這個苗寨的門前是一條名叫翁城河的大河。河的對岸是丹寨縣的邊界。河面上的拱型橋是宣威鎮通往丹寨縣的要道。 這裡山環水繞,蟬噪鳥鳴,是一個古老而美麗的苗寨。站在橋上遠眺,苗寨門前靜靜流淌的瓮城河是那樣的安詳,那樣的碧綠,像一條玉帶環繞著苗寨。在那墨綠的山腳下,苗寨獨特的吊腳木樓明明朗朗,墨黃相間,透出了古樸的風韻。
在苗寨形如一張“八仙桌”的小坡上,長有一棵古老而珍稀的“保寨”樹。這棵樹在枝繁葉茂的樹木中,顯露出高大的身姿,粗大的樹幹上長出彎曲的枝椏,猶如人的手臂。有幾枝樹椏光禿禿的,無樹皮包裹,顯然完全失去了生命,但是仍然矯立著。從而見證了幾百年來這棵樹的滄桑經歷。只要認真觀察,你會發現這棵樹的葉子形如杏核,樹皮如倒生的鱗片,且開口朝下,非常罕見。當地人慣稱“倒鱗樹”。聽當地人介紹,“倒鱗樹”木質無比堅硬,是樹中之王。
俯視橋下,河水淺的地方清澈見底,拳頭般大小的鵝卵石鋪成整個河床。水流或急或緩,或素湍飄飛,或動中銜靜。其中可見小魚往來,浮沉不定,怡然自得。河床下灣處形成綠灘,深不可測,宛若翡翠,有如大海深沉。河床上的一塊綠洲上,五、六頭皮毛油亮的水牛,三、五匹駿馬在享受著大自然給的恩惠。幾個牧童坐在青草地上望著歡快流淌的河水,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橋的下河岸散落著幾戶農家樂。這些農家樂都是地道的苗家人開的。他們經營的都是本地野生河魚,或土雞,或土鴨等等。全是苗家的煮法,湯鮮味美。在這裡憑藉潺潺的流水聲、清幽的田園風光和濃郁的風情享受苗家綠色美味佳肴,心情格外的爽。路經這裡的各地客人,總是要停下車飽餐一頓。這裡成了麻江人和丹寨人交往的紐帶。一有時間,雙方電話相約,彼此相聚,相互傾吐,交流經驗。既促工作,又增友誼。
城中苗寨均為苗族的一個族種,在苗族中稱“半子蓮”,他們純樸善良,熱情好客,能歌善舞。他們穿的服飾與其他苗族服飾相比,顯得簡潔明快些。一般婦女穿的服飾均為談綠色或天藍色,並在衣襟和袖口繡上幾道不同顏色的花圖案。看上去,十分俏麗。

社會與事業

城中村沿岸皆為苗族人民聚居,鐵倘、城中為苗族一個族種“半子蓮”。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五是村裡的蘆笙節,蘆笙節時,來自四面八方的、布依、瑤等民族的人民匯集於蘆笙場。蘆笙節開展的項目有場面熱烈的蘆笙舞、籃球桌球鬥牛斗鳥賽馬長跑爬山拔河、對酒歌等。盛會時人數愈萬人,蘆笙會上,苗家姑娘穿著節日的盛裝,在優美動聽的蘆笙舞曲的帶動下,翩翩起舞。“半子蓮”與裙子苗的蘆笙曲調、舞步及服飾各不相同。苗家的花帶、圍腰、繡花鞋、背帶、袖套等都是姑娘們自己精心挑針繡出來的,銀裝銀器更加昂貴,所有這些都拿在蘆笙場上一比高低,很吸引顧客。
城中村的苗族婦女用五顏六色的線織成大小不一的苗帶,縫成服裝,非常精緻美觀。到城中村苗家喝喜酒的時候,主人家會給你一根作為紀念。苗帶那是當地苗族婦女每天晚上熬夜才織成的,她們白天干活很繁忙沒有空餘時間,只有在晚上睡覺之前才抽出點時間來織苗帶,這是她們最好的一份心意。
村里本土特色有自產自釀的酸辣椒醬、白豆腐、米酒、鹹菜等。到村裡有機會吃到很多好吃的東西,如酸湯河魚、土雞、土鴨等農家美食。
城中村的人好客,和諧相處,友好交往,讓很多遊客都流連忘返。即使來過離開的遊客也還會常常想起這裡。因為這裡的苗族人民以淳樸的生活,溫和的性格和遊客們就像最親的人一樣對待。村裡的人們生活水平雖然不富裕,但是都非常的重感情,好交朋友,只要你到城中村,就好像走進了自己的家一樣親切溫暖。
鐵倘村苗族蘆笙隊、城中苗族蘆笙隊頻頻在對外文化交往中嶄露頭角,並屢獲殊榮。
鐵倘村苗族蘆笙文藝隊始建於1982年。組建當年,即在宣威地區春運會上獲得蘆笙比賽第一名;1984—1985年連續兩年在丹寨縣興仁鎮獲第一名;1984年在都勻市壩固鎮獲第一名;1985年在都勻市羊列鄉獲第一名;2001年8月18日參加麻江鳳凰大道文化一條街慶典活動;2002年、2003年、2004年連續獲得宣威地區春運會蘆笙比賽第一名;2003年8月8日應邀參加中國麻江鬥牛節;2002年12月12日到下司鎮銅古村參加中央電視台頻道節目的攝製活動,純樸的苗族風情受到了全國電視觀眾的好評。
麻江縣“理論走基層·惠民好聲音”宣講活動走進宣威鎮城中村,農藝師和技術員結合當地實際和種植優勢,就如何更好地利用土地資源種植優質西瓜和烤菸作了詳細的講解,獲得民眾的普遍點讚,此次活動共73名民眾參加,其中婦女15名。
走基層走基層

厲史名人

趙正學(1931——1980)苗族,麻江縣宣威鎮城中村人。1952年參加工作,1953年入黨。歷任副鎮長、副科長等職。1961年,作為黔東南少數民族代表赴京開會,受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1962年,離職回村帶領民眾建設家鄉,作出顯著貢獻。
趙正學為家鄉的社會主義建設,嘔心瀝血,積勞成疾。他不顧身患心肌梗塞之苦,自行設計方案並擔任豬槽浪電站擴建的技術指導,使用自產的水泥擴建成豬槽浪電站大壩。1980年元20日,裝機100千瓦的電站正式發電。電站成功發電當天,趙正學心臟病突然發作,經搶救無效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英年早逝,年僅49歲。

歷史文化

城中村苗族人民有著悠久的歷史,居住在清水江沿岸的已有500年以上。節慶上,除了規模盛大的春節、蘆笙節外,還有二月的踩鼓節、四月八、端午節、六月六、七月半等節慶活動。在民間文化方面有板凳舞、對酒歌、蘆笙舞、木葉演奏、嗩吶等,在民俗上有說親、訂親、嫁女、結婚、滿月酒、立房子、喪葬、立碑等。如到苗家旅遊,請選擇蘆笙節最佳,有幸遇著結婚、嫁女活動等也可以看看熱鬧。
翁城河大橋翁城河大橋
城中村沿岸皆為苗族人民聚居,翁城河均為苗族一個族種“半子蓮”。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五是村裡的蘆笙節,蘆笙節時,來自四面八方的、布依、瑤等民族的人民匯集於蘆笙場。蘆笙節開展的項目有場面熱烈的蘆笙舞、籃球桌球鬥牛斗鳥賽馬長跑爬山拔河、對酒歌等。盛會時人數愈萬人,蘆笙會上,苗家姑娘穿著節日的盛裝,在優美動聽的蘆笙舞曲的帶動下,翩翩起舞。“半子蓮”與裙子苗的蘆笙曲調、舞步及服飾各不相同。苗家的花帶、圍腰、繡花鞋、背帶、袖套等都是姑娘們自己精心挑針繡出來的,銀裝銀器更加昂貴,所有這些都拿在蘆笙場上一比高低,很吸引顧客。
城中村是麻江縣丹寨縣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黔東南州州政府凱里市和丹寨縣的主要交通路線之一。之前這裡是泥沙鋪的公路,渡河沒有橋樑,是以碼頭渡船運輸方式。十多年來渡過了所有南來北往的汽車和人流。
1993年7月瓮城河大橋建成以來,交通的完善加強了兩縣人民的交往和貿易。2003年司晨公路的建成,又再一次把兩縣的交通更加緊密地連線在一起。
註:麻江縣宣威鎮的城中村與全國各大城市的城中村同名,易誤搜尋。資料如實,僅供參考。

地圖信息

地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台下線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