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陵

山陵

山陵,指山嶽;舊指皇帝陵墓。見《左傳·襄公十年》:“兆如山陵,有夫出征,而喪其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陵   
  • 拼音:shān líng
  • 注音:ㄕㄢ ㄌㄧㄥˊ
  • 定義:山嶽
基本解釋,引證解釋,

基本解釋

  1. [lofty mountains]∶山嶽。
  2. [imperial tomb;royal mausoleum]∶舊指皇帝陵墓。
    太行碣石之間,宮闕山陵之所在。——明· 顧炎武《復庵記》
  3. [emperor or queen]∶比喻帝王或王后。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戰國策·趙策》

引證解釋

1.山嶽
晉 葛洪 《抱朴子·尚博》:“合錙銖可以齊重於山陵,聚百十可以致數於億兆。”
郭沫若 《六億神州盡舜堯》詩:“戰勝了沖斷橋樑、吞食山陵的滔天洪水!”
2.帝王或皇后的墳墓
《孔子家語·辯政》:“大王萬歲之後,起山陵於 荊台 之上,則子孫必不忍游於父祖之墓以為歡樂也。”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渭水三》:“ 秦 名天子冢曰山, 漢 曰陵,故通曰山陵矣。”
《武王伐紂平話》卷中:“大王思小臣之言,斬了 妲己 ,散糧贍國之貧民,修 姜太后 之山陵,宣太子,立為東宮,此是大王聖治。”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古無墓祭而墓祭亦可》:“ 魏 晉 以前臣子不謁山陵,惟 王導 以布衣之交始行之,皆古不祭墓的證也。”
3.借指本朝先帝
《後漢書·樂恢傳》:“今陛下思慕山陵,未遑政事。”參見“ 山陵崩 ”。
4.夏、商、周的帝王死後不起墳丘
東漢崔寔《政論》說:“古者墓而不墳,文(周文王)、武(周武王)之兆,與地平齊。”舂秋晚期以後,由於家族私有財產繼承制代替宗族共有財產繼承制,尤其是集權的君主政體的建立,開始出現了很高的大墓冢。“山”、“陵”都具有高大、雄偉、永久的含義,於是便把君主的墳墓比喻為崇高的“山陵”,以與至高無上的皇權相適應。
《水經注·渭水三》:“ 秦 名天子冢曰山, 漢 曰陵,故通曰山陵矣。”秦始皇修建壽陵“驪山”。“出寢,起之於墓側。“就是把寢(死者靈魂居住的地方)從宗廟裡分離出來,因此在高大的墓冢附近又修建了寢殿、便殿等豪華建築,所以又合稱”陵寢“。”漢因而不改。“盛唐時,陵寢制度進一步發展,不但在陵冢前開闢了寬廣的神道,兩側對仗排列石像生(石雕)。而且將秦漢時的”封土為陵“改為”因山而陵“,更加顯示皇權的威嚴。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合葬-乾陵是這一時代的典型。明清二朝,封建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中國陵寢制度也進入成熟階段。出現了如明十三陵、清東、西陵等巨大的陵園建築群。每座陵園都由神道貫穿,縱深排列碑亭、享殿、明樓及寶城等幾重建築,布局嚴整,自成體系。但到清末,已開始出現衰微的現象。”山陵“是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產物,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山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