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利亞皇后級戰列艦

瑪利亞皇后級戰列艦

俄國為對抗土耳其海軍向英國定造新型戰列艦,於1911年通過黑海艦隊擴軍計畫為黑海艦隊建造3艘戰列艦。俄國海軍在對塞瓦斯托波爾級(即甘古特級戰列艦)做了簡單修改之後,於1911年10月在黑海開工建造三艘瑪利亞皇后級戰列艦。總體設計上瑪麗亞皇后級降低航速和續航力,更多的重量分配給裝甲防護和武器系統,增強防護性能。更換新的主炮炮塔,裝備和甘古特級一樣的主炮,外形布局相同,僅艦橋後面的第2號主炮塔由指向後方改為指向前方,換裝130毫米副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瑪利亞皇后級戰列艦
  • 擁有國家:俄國
  • 建造國家:英國
  • 建造時間:1911年10月
建造背景,概況,火力系統,推進系統,試航情況,裝甲防護,服役歷程,結局,

建造背景

1910年1月,俄國駐倫敦和君士坦丁堡的海軍武官同時向彼得堡遞交了緊急情報——土耳其正試圖從英國船廠訂購無畏艦。儘管這些訊息被當成謠言丟到一邊,土耳其海軍的擴軍前景還是讓俄國海軍憂心不已。儘管如此,海軍部並沒有立即打算加強黑海艦隊的實力。海軍部認為必須節省經費留給已經開工的“塞瓦斯托波爾”級,以便她們能迅速完工應付德國人的威脅。但是內閣卻持完全相反的意見,官僚們把黑海當成自己的後院,要求黑海艦隊在任何時期都必須保證對土耳其海軍的絕對優勢
這樣,海軍部不得不違反自己的心愿執行內閣會議的命令,準備為黑海艦隊建造可以與土耳其新艦抗衡的無畏艦。海軍參謀部以塞瓦斯托波爾級戰列艦為藍本,制訂了技戰術標準。參謀部認為在黑海那樣的完全封閉水域不需要23節的航速,能有最大航速20.5節和短時過載航速22節即可。這樣可以把更多的重量分配給裝甲防護和武器系統,來抗衡目前還不知道具體性能的土耳其戰列艦。炮塔裝甲要從“塞瓦斯托波爾”級的203毫米增加到250毫米,火炮的最大仰角也要放大到35度。儘管最初出現了背負式炮塔的設計,但海軍部最終還是選擇了單一甲板平面布局。早期構想的102副炮也被更換為130毫米炮,以對付敵方排水量日益增大的驅逐艦。1911年3月,杜馬通過了黑海艦隊擴軍計畫,5月份經尼古拉二世簽署後成為正式法令。擴軍法案計畫到1915年為止,撥款一億零兩百二十二萬盧布為黑海艦隊建造3艘戰列艦(每艘預算兩千七百七十萬),其餘的錢用來購買9艘新式驅逐艦和6艘潛艇。
1911-1916年期間攝於塞瓦斯托波爾的“瑪利亞皇后”號1911-1916年期間攝於塞瓦斯托波爾的“瑪利亞皇后”號

概況

海軍部於1911年1月提出了黑海戰列艦的大部分基本技術指標。使用柴油動力,並安裝12門356毫米炮或5座305毫米三聯炮塔。很顯然,這是根本不現實的。同年4月,土耳其已經正式訂購了2艘無畏艦,裝備343毫米主炮。以英國造船廠的豐富經驗和高效工作體制,土耳其人獲得無畏艦並壓倒黑海艦隊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海軍部立即出面制止了技術部門關於柴油動力和五六個炮塔之類的討論,當前要緊的是儘快為黑海艦隊提供可以投入使用的無畏艦。海軍參謀部提出新艦應裝備356毫米炮以獲得對土耳其軍艦的火力優勢。但是炮兵技術委員會卻表示異議,他們在4月份的報告中明確警告到:“奧布霍夫斯基工廠不可能在參謀部規定的1915年1月1日最後期限前,生產出足夠數量能夠裝備黑海戰列艦的炮身(37門)。如果非要使用356炮的話,那么必須將建造周期再延長一年半”。海軍試圖以向外國公司訂購火炮的方法解決問題。參謀部先後向英國的阿姆斯特朗、維克斯公司,德國的克虜伯,奧匈帝國的斯科達以及法國的施奈德公司發出邀請,想讓它們參與356毫米炮的設計競爭。但是最後海軍的研究認為,12門305炮可以對付敵方的10門343炮。頭2艘艦計畫裝備305炮,最後1艘換上356炮。3艘無畏艦再加上一個總隊的前無畏艦,完全可以打敗僅裝備2艘新式戰艦的土耳其人。
由於情況緊急,海軍部命令波羅的海船廠立即把“塞瓦斯托波爾”級修改為適合黑海作戰的戰列艦。海軍部同時希望波羅的海船廠和海軍船廠在完成“塞瓦斯托波爾”級後,會積累起足夠的建造無畏艦的經驗。這樣把黑海戰列艦也交由彼得堡的船廠建造,一定會在很大程度上縮短建造周期。但是一個讓人無法迴避的問題出現了,土耳其人會開放海峽的自由航行權嗎?由於土耳其武裝力量在1911年的土意戰爭中表現極為低劣,再加上英法意等強國也對土耳其海峽的封閉心懷不滿。海軍部期待著土耳其人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修改土耳其海峽航行條約,允許各國尤其是俄國軍艦自由出入。不過沒過幾個月,俄國人就放棄了這個想法。
新戰列艦的設計已經於1911年6月22日全面鋪開,克虜伯和維克斯應邀參加。不過俄國人已經沒有在國外造戰列艦的打算,他們此舉不過是為了藉機會吸收西方先進的造船思想而已。國內企業除波羅的海廠和海軍船廠外,還有位於尼古拉耶夫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工業聯合體及俄羅斯造船股份公司參加競爭。設計中途,海軍部已經取消了在彼得堡船廠造艦的意向。缺乏經驗的尼古拉耶夫廠和俄羅斯廠各自找了技術靠山——維克斯公司和波羅的海廠。9月2日,海軍決定分別在俄羅斯廠和尼古拉耶夫廠開工3艘艦,俄羅斯廠獲得大頭,2艘艦的建造契約。11月中,雙方的設計經過對比,俄羅斯廠獲勝。尼古拉耶夫/維克斯方案的排水量為25100噸,比海軍技術委員會要求的大,而且三軸動力系統不能滿足參謀部關於使用4台主機的規定。10月30日,3艘戰列艦同時舉行了開工典禮,在俄羅斯廠造的命名為“瑪利亞皇后”和“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尼古拉耶夫廠建造“葉卡捷琳娜大帝”號。
其實到“瑪利亞皇后”開工時,其最終設計還沒有全部完成。為了加快進度,波羅的海廠和海軍船廠為俄羅斯的技術人員提供了完整的“塞”級艦工程圖紙和相關數據的計算過程。1912年4月13日,海軍和俄羅斯船廠的契約正式簽署。契約特彆強調“瑪利亞皇后”和“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應在1915年9月2日以前進行試航。同年7月、8月和11月2日,全部圖紙和建造方案完成後,“瑪利亞皇后”、“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號才真正進入了施工階段。造艦師分別為科羅馬季、В·П·科捷科和М·И·薩斯諾夫斯基。3艘艦的工程進展比較順利,1913年10月19日“瑪利亞皇后”號首先下水,次年4月15日和6月6日,“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號也分別滑下了船台。“瑪利亞皇后”於1915年6月10日完工。“葉卡捷琳娜二世”6月27日改名“葉卡捷琳娜大帝”號,10月18日加入黑海艦隊戰鬥序列。由於一些技術原因,“沙皇亞歷山大三世”1917年6月28才竣工服役,而在此前的4月29日,她已經改名為“自由”號。
航行中的“瑪利亞皇后”號航行中的“瑪利亞皇后”號
完工時的“瑪利亞皇后”級戰列艦的技術數據如下:
“瑪利亞皇后”號、“葉卡捷琳娜大帝”號、“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號
設計排水量噸22600、23783、22600
實際排水量23413、24644、23413
水線長168、169.47、168
水線寬27.36、27.9、27.36
最大寬度27.43、28.07、27.43
主機標稱功率26000、27000、26000
最大功率33200、33000、33200
主鍋爐座20
最大航速(節)21
燃煤儲備(噸)1200-1700、1350-2000、1360-2300
燃油儲備500、630、420
最大航速續航力1640、1680、1640
經濟航速續航力2960、3000、3000
輔機4台汽輪發電機組,220伏,單台功率360千瓦。2台200千瓦輔助汽輪發電機,電站總功率1840千瓦
艦員1155人,37名軍官、30名海軍候補生和1088名水兵(“瑪利亞皇后”號,充當旗艦時,“瑪利亞皇后”號一共搭載了44名軍官、32名海軍候補生和1138名水兵)
葉卡捷琳娜大帝”號稍大,這是因為尼古拉耶夫船廠的技術顧問維克斯公司發現,以往俄國戰列艦建成時的排水量總要比設計的大些。所以他們建議尼古拉耶夫廠略微加大船體的長度和寬度,以保證排水量增加後仍然可以保持比較小的吃水。事後證明維克斯的預料是相當準確的。俄羅斯船廠的2艘船各耗資兩千七百六十五萬九千盧布,“葉卡捷琳娜大帝”號造價兩千九百八十萬四千盧布。“瑪利亞皇后”級採用了與“塞瓦斯托波爾”級相同的平甲板艦型,並使用完全一樣的高強度鋼建造,艦首則改為立柱式。艦體龍骨間距1.2米,從前到後一共有18道橫隔板(“葉卡捷琳娜大帝”21道),正常排水量時的初穩性高為1.76米。
1915年所拍攝拋錨停船期間的瑪麗亞皇后號1915年所拍攝拋錨停船期間的瑪麗亞皇后號

火力系統

主炮和“塞瓦斯托波爾”級完全相同,炮塔是重新設計的。1、4號炮塔方向射界為310度,中間兩座炮塔每舷各130度。之所以“瑪利亞皇后”的炮塔射界比“塞瓦斯托波爾”級艦小,是因為其長度比較短,炮塔與上層建築距離較小。火炮的最大仰角提升到35度,這樣其最大射程可達24000米。據稱,火炮最大射速可達3發/分。主炮由2台蓋斯勒M1911型指揮儀控制,前後指揮塔頂部裝有蔡司5米測距儀。最後建成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號(“自由”號)的每座炮塔尾部還裝備有1具英國產5.5米測距儀。
副炮是20門130毫米/L55炮(“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號18門),彈重36.86公斤,初速823米/秒,射速每分8發。這樣“瑪利亞皇后”的副炮數量和威力都比“塞”級艦強很多,每門備彈245發。本來初始設計還包括在每座炮塔頂部安裝2門75毫米短筒教練炮和4門47毫米高射炮。1916年10月,海軍部命令將防空武器改為4門剛剛開始研製的102毫米速射炮。結果到大戰結束時,102炮也未能上艦。所以每艘艦的高射武器各不相同,“瑪利亞皇后”的每座主炮塔上安裝1門75炮,“葉卡捷琳娜大帝”號的1號炮塔頂部安裝1門,4號炮塔安裝2門75炮。“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號(“自由”號)的前後炮塔頂部傳列裝備2門新式76毫米高射炮,另有4門47毫米禮炮和4挺機槍。“瑪利亞皇后”同樣裝備有水下魚雷管,每舷2具,分別安裝在前後炮塔彈藥庫內側邊緣,一共攜帶8條魚雷。

推進系統

“瑪利亞皇后”級有20座亞羅式三鍋筒燃煤燃油混合鍋爐,過熱蒸汽壓力17.5個大氣壓,分別布置在5個鍋爐艙內。前鍋爐艙布置了2排共5座鍋爐,2號艙布置3座,3、4號炮塔彈藥庫間的3個艙內各4座。為了縮短建造時間,“瑪利亞皇后”和“亞歷山大三世”裝備的帕森斯衝動-反動式蒸汽輪機,發電機和螺旋槳都是直接從約翰-布朗公司購買的。1914年5月,1艘英國貨輪載著“瑪利亞皇后”的動力裝置通過土耳其海峽來到尼古拉耶夫。這時距大戰爆發,土耳其參戰只有2個月的時間。“亞歷山大三世”可沒這么走運,她準備安裝機器時戰爭已經爆發,土耳其海峽被封鎖。英國人只好先用船把渦輪機運到北方的阿爾漢格爾斯克,然後俄國再通過內河水道把這些笨重的大傢伙輾轉運抵尼古拉耶夫。憑藉維克斯的指導,尼古拉耶夫廠自己生產了“葉卡捷琳娜大帝”號的汽輪機。每台汽輪機由2台低壓渦輪機和1台高壓渦輪機組成。內側的2台低壓機組合力驅動內側主軸,外側主軸由高壓機組帶動。為了簡化動力裝置的結構,“瑪利亞皇后”沒有特意安裝類似“塞”級艦的巡航渦輪機。因為使用了克里蒂斯汽輪發電機組,“瑪利亞皇后”號成為第1艘使用交流發電機的俄國軍艦。但是全蒸汽動力輔機生存能力太差,為以後“瑪利亞皇后”號的意外駕崩埋下了伏筆。

試航情況

“瑪利亞皇后”號、“葉卡捷琳娜大帝”號、“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號
日期 1915年7月29日 1915年11月2日 1917年8月30日
吃水 8.72 8.24 8.65
排水量 24000 23260 23770
初穩性高(米)1.655  1.81 1.586
由上表可以看出,由於“葉卡捷琳娜大帝”號可以保持足夠的穩性。而其餘的2艘艦初穩性高均小於設計要求。在試航中“瑪利亞皇后”號發現自己右舷低壓渦輪機潤滑系統工作不正常,但其他數據令人鼓舞。“自由”號在一次3.5小時的試航中主機發出27270馬力的功率,軍艦保持了20.9節的持續航速。
隨著試航的不斷進行,軍艦的排水量也不斷增加。一個完全沒有預料卻又非常可怕的危機出現了——艦首浮力不足。主要原因是設計師為了減少摩擦阻力,將艦首設計的過於削薄。結果浮力不足的艦首造成軍艦略帶首傾,駕駛起來非常困難。尤其是低速下轉彎簡直是不可能的,一份俄國資料指出,設計糟糕的艦首導致軍艦的操縱性“象豬一樣笨拙”。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黑海艦隊司令艾伯哈特中將命令將“瑪利亞皇后”號1、2號炮塔的彈藥基數從600發削減到420發,前部副炮備彈降低到100發。甚至“瑪利亞皇后”的右舷錨鏈都換成了更短的以減少艦首重量。雖然這樣滑稽方法,但仍然沒有能夠徹底解決問題。1916年6月10日,有人提出了更極端的措施,拆除最靠前的一對副炮,同時儘量將艦首艙內載荷轉移到尾部。6月21日造船部技術處同意使用這個方法嘗試。不過“瑪利亞皇后”還沒有來得及進行改裝,就因爆炸沉沒了。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葉卡捷琳娜大帝”號上,不過由於她排水量比較大,所遭受的影響很小。“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號(“自由”號)根據“瑪利亞皇后”的教訓,在建造時就進行了改裝,服役後沒有發現問題。

裝甲防護

“瑪利亞皇后”級的裝甲防護類型基本和“塞瓦斯托波爾”級艦相同,在某些方面又有所改進。主裝甲帶加厚到262.5毫米,背板覆有一層75毫米厚的不可燃木板。1913年進行了裝甲測試試驗證明,“塞瓦斯托波爾”級的結構防禦能力不足,裝甲板中彈後,即使沒有被擊穿,其支撐結構也會因強度不足被破壞。因此,“瑪利亞皇后”級除加裝了起緩衝作用的木板外,還通過增加鉚釘數目,裝甲板邊緣改用榫槽接合等方式來增加連線強度。另外,“瑪利亞皇后”的裝甲帶被加寬,一直延伸到龍骨處,這樣艦體強度結構也可以用來強化裝甲的連線。一系列改進造成軍艦超重500-870噸,造價也增加了二十多萬盧布。炮塔側壁增加到250毫米,頂部裝甲也加厚到125毫米。炮塔基座裝甲上層甲板以上250毫米,以下125毫米。更暴露些的1、4號炮塔基座在上甲板以下的裝甲厚度為125毫米。“瑪利亞皇后”的水下防禦系統和“塞”級一樣,為向上延伸到側舷的雙重底結構,煤艙兼做防滲透艙。
“瑪利亞皇后”和“葉卡捷琳娜大帝”號的艦首裝有一具破雷網撐桿,從外觀上看,非常象風帆艦船的斜前桅,是“瑪利亞皇后”級最顯著的外觀特徵。不過後來的試驗證明破雷網基本無效,而且整套裝置極易損壞。不久2艘艦就拆除了艏部的撐桿,“自由”號在舾裝工程中就乾脆放棄了破雷網系統。1916年間,德國潛艇在黑海的活動越來越猖獗。為了保護“瑪利亞皇后”號,黑海艦隊司令部參謀К·Ф·科特林斯基上校曾經建議為其加裝防魚雷鼓出部。上級認為“瑪利亞皇后”號的航速本來就已經很慢,再增加多餘的艙室會進一步降低她的機動性。作為變通方案,黑海艦隊希望從英國購買新式防魚雷網增強軍艦的水下防禦能力。

服役歷程

“瑪利亞皇后”建成服役時,黑海的形勢又有了新的變化。土耳其在英國購買的“蘇丹奧斯曼一世”和“雷薩迪赫”戰列艦在交艦前夕被英國扣押。德國送來了“格本”號戰列巡洋艦和“布雷斯勞”巡洋艦。土耳其將德國戰列巡洋艦和輕巡洋艦買下,分別改名為“蘇丹塞利姆”號和“米迪里”號。1916年10月,俄國戰列艦“葉夫斯塔菲”、“伊凡·茲拉托烏斯特”和“潘特萊盟”號分別炮轟了土耳其的宋古爾達克和科盧茲等港口。“瑪利亞皇后”號作為屏衛兵力參加了行動。10月6日,保加利亞倒向同盟國。這意味其黑海港口瓦爾納將很快成為德國潛艇的重要基地。10月20-22日和27日,“瑪利亞皇后”號兩次掩護前無畏艦炮擊瓦爾納港。
葉卡捷琳娜大帝”號剛剛加盟黑海艦隊不久,1916年1月5日,由於識別錯誤,俄國“迅速”號驅逐艦向被當成敵艦的“葉卡捷琳娜大帝”號發射了7條魚雷!好在無一雷命中。8日,“葉卡捷琳娜大帝”號在凱夫肯島附近海域與“塞利姆”號不期而遇。炮戰在22000-24000米的超遠距離上展開了。由於“塞利姆”號的283炮射程有限,她只完成了5次齊射。而“葉卡捷琳娜大帝”號的大仰角遠程火炮發揮出了最大威力,一共發射了96發305毫米炮彈。而且射擊相當準確,第1次齊射為遠彈,距離德艦450米左右,第2次齊射將偏差縮小到200米,第3次齊射得偏差僅為40米的近彈!“塞利姆”號依仗自己的速度優勢迅速撤退,“葉卡捷琳娜大帝”號緊追不捨。“塞利姆”號上的德國人的觀察結果是“葉卡捷琳娜大帝”號的航速甚至達到了25節!不過“葉卡捷琳娜大帝”號航速差距畢竟太大,最終還是讓“塞利姆”跑掉了。
1916年4月4日,“瑪利亞皇后”和“米迪里”號進行了一次遭遇戰。本來憑藉海岸的掩蔽,“米迪里”號已經擺脫了俄國人的偵察。但是“米迪里”號的德國艦長卻向俄國軍艦發出了一個挑釁性的信號——“吻我的屁股吧”。俄國軍艦被激怒了,她立即做出了回應,第3次齊射的炮彈破片擦傷了土耳其軍艦。“米迪里”號加速逃跑才駛出了“瑪利亞皇后”號的射程。德國人在事後的報告中也評價俄艦的炮術極為出色。
7月4日,“塞利姆”號出動炮轟高加索沿岸圖阿謝普附近的俄軍陣地。黑海艦隊獲知該情報後,立即派出“瑪利亞皇后”號、“葉卡捷琳娜大帝”號試圖夾擊圍殲土耳其軍艦。不過因為“瑪利亞皇后”和“葉卡捷琳娜大帝”所處的位置有漏洞,“塞利姆”號從北邊避開了俄國驅逐艦的偵察,並沿保加利亞海岸返回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基地。由於這次行動的失敗,黑海艦隊司令部和參謀部門的矛盾完全公開化。結果具有瑞典血統的艦隊司令А·Л·艾伯哈特中將於7月16日被解職,А·В·高爾察克中將接替了他的職務。當月21日,“瑪利亞皇后”號作為高爾察克的旗艦出擊,趕跑了正在追擊俄國“幸運”號驅逐艦的“塞利姆”號。
1916年10月20日,俄國海軍遭受了整個一次大戰中最慘重的損失。早晨6點20分,“瑪利亞皇后”號1號炮塔下面的艦體內濃煙和火火焰從炮塔附近的艙門、通風機和炮口處湧出。艦內馬上響起了火災警報,艦員迅速拖出消防水帶奔赴著火區域。但是緊接著前部彈藥庫發生了大爆炸,司令塔、前桅桿和煙囪全部傾倒,1號炮塔被炸飛,從炮塔圈座里騰起的火焰高達300多米。軍事工程師伊格納切夫率領一群勇敢的水手放水將前部彈藥庫淹掉。儘管隨後的爆炸奪去了全部這些勇士的生命,但是他們為以後的損管爭取到了時間。剩下3個彈藥庫的消防進水閥被及時打開了。到7點左右,儘管艦內仍然不斷有些小的爆炸,火勢卻是在慢慢消退。艦員們的損管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7點過後不久,可能是在前部魚雷室又發生了一次爆炸,其烈度和第一次大爆炸相當。整個艦首橫隔牆被徹底摧毀,海水以不可阻擋之勢撲進艦內。“瑪利亞皇后”的艦首迅速下沉,7點12分,艏部已經完全沒入水下。接著艦體逐漸向右傾斜,艦長在此時下達了棄艦令。4分鐘後,“瑪利亞皇后”向右傾覆翻倒沉沒,1名軍官、2名候補生和225名水兵喪命。
事故調查委員會總共提出了3種可能的原因:1火藥因溫度過高自然,2運輸發射藥底火時,因不慎碰撞誘發爆炸,3故意的破壞行為。最有可能的還是第一種原因,因為“瑪利亞皇后”號在試航時就曾經發現前部彈藥庫存在溫度偏高的問題。原因是彈藥庫和溫度比較高的前鍋爐艙挨的太近。另外,由於第一次爆炸就損壞了“瑪利亞皇后”的全部鍋爐蒸汽管道,致使所有的發電機均無法工作,導致艦內連應急照明的動力都沒有。這被認為是“瑪利亞皇后”號損管失敗的最重要因素。
儘管如此,這個損失對黑海艦隊的影響僅僅是戰術性的。因為“葉卡捷琳娜大帝”號已經服役,“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號獲得動力系統後,也即將建成完工。而土耳其艦隊卻沒有得到任何加強。

結局

隨著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爆發,黑海艦隊的戰鬥和歸屬情況變得相當複雜。1917年4月29日,“葉卡捷琳娜大帝”號換了個名字——“自由俄羅斯”號。同樣是根據布勒斯特條約,德國人將進占整個烏克蘭。就在德國人前衛部隊進入塞瓦斯托波爾的同時,黑海艦隊主力在М·П·撒布林少將的率領下於1918年5月14日夜出港,駛向黑海東岸的新羅西斯克港。德國人要求布爾什維克讓開到新羅西斯克的艦隊返回塞瓦斯托波爾,將艦艇移交德國使用。列寧不願意直接和德國對抗,但更不願意讓德國人獲得俄國軍艦,因此他指示一旦有德國人強行奪艦的可能,就立即自沉全部軍艦。6月19日,莫斯科的沉艦命令下達了。“刻赤”號驅逐艦向“自由俄羅斯”號發射了3條魚雷。但是此前“刻赤”號射擊是驅逐艦,其魚雷定深只有1.5米,因此3條魚雷並沒有給“自由俄羅斯”號造成明顯傷害。第1條魚雷擊中煤艙後,可能激起了大量的煤灰粉塵。第4條魚雷的命中引起了這些粉塵-空氣混合物的猛烈爆炸。“自由俄羅斯”號在4分鐘內傾覆沉沒。“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號的艦長А·И·季赫麥涅夫上校違反命令,帶領“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號和其他一些艦艇返回塞瓦斯托波爾港。本來返回塞瓦斯托波爾的大部分俄國海軍軍人都是烏克蘭人,他們希望能夠利用沙皇的遺產建立一支獨立的烏克蘭海軍。不過他們的德國靠山顯然不同意,魯登道夫將軍計畫讓“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號在德國艦員的操縱下繼續服役。10月1日,德軍正式接管了“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號。15日,由德國人駕駛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號進行了第一次巡航,此時她的主炮還不能正常發射。不久,德國向協約國投降,英法聯軍於11月24日接收了“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號。英國海軍對“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號的三聯裝炮塔產生了很大興趣,曾經想過拆下一座炮塔運回英國仔細研究。不過最後英軍還是把完整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交給了弗蘭格爾的白軍。1920年10月,“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再次改名“阿列克謝耶夫將軍”號。10月14日,“阿列克謝耶夫將軍”號和敗退的弗蘭格爾白軍一道撤離克里木,開往法國控制的突尼西亞比賽大港。1924年6月法國總理赫里特通知蘇俄,如果他們願意談判償還沙俄欠下的貸款,法國可以考慮將“阿列克謝耶夫將軍”號換給俄國。12月間,克雷洛夫和蘇聯駐法海軍武官Е·А·貝倫斯率領的一個代表團檢查了“阿列克謝耶夫將軍”號的技術狀況,結果令蘇聯人感到相當滿意。1925年4月正當雙方進行談判時,赫里特的政府下台了。然後法國內閣在接下來的14個月內走馬燈似的連換了6屆。最後的波尼切爾總理對和蘇聯人打交道沒有一點興趣。結果“阿列克謝耶夫將軍”號還是留在了比賽大。她於1926年被售出,但沒有立即解體。1931年,錨泊時的“阿列克謝耶夫將軍”意外沉沒,後被浮起。1936年,“阿列克謝耶夫將軍”和最後一批停在比賽大的白俄艦船一道拆毀。
“自由俄羅斯”沉沒後,自1920年代中期開始,蘇聯政府派出潛水隊打撈仍然安置在艦殼內的305毫米炮彈,當時這些炮彈單價3000盧布。由於潛水隊員缺乏經驗,再加上艦體倒扣在海底沒有出入口,打撈工作進展十分緩慢。有人想了辦法,在艦底外板安置少量炸藥再炸出更大的洞以便於人員和機械的出入。這個餿主意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1930年的某一天爆破炸藥起爆了,結果整個新羅西斯克都在猛烈的爆炸中巍巍顫抖,衝起的水柱高達100-120米,破片飛散到幾百米以外,幸虧沒有造成人員傷亡。調查結果表明,炸藥誘發了一條魚雷的戰鬥部,繼爾引起了彈藥庫的爆炸。幾番折騰下來,“自由俄羅斯”號的艦體結構已經完全摧垮,任何打撈修復工作都是不可能的了。
“瑪利亞皇后”號的打撈工作於1917年10月開始,工程師們先把艦體外的破洞補好,然後向密閉的艙內充入2.1個大氣壓的空氣。5月18日,她已經可以依靠自身的浮力浮起,並於31日被拖進塞瓦斯托波爾的北船塢。1920年,為了阻止蘇聯紅軍從海上進攻,白軍又將“瑪利亞皇后”當成阻塞船沉沒在主航道。紅軍攻占塞瓦斯托波爾後,“瑪利亞皇后”號於1922年秋季再次被打撈上來,1927年解體。還有一種說法是5月8日浮起後於31日進塢,並一直在船塢里呆到1923年。後來為了維修船塢,她扶正厚拖到淺灘處擱淺。1926年回到修復的船塢拆毀。“瑪利亞皇后”傾覆時,4座主炮塔全部從艦體上脫落。蘇聯人把它們撈起後編成第30岸炮連。第二次世界大戰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期間,第30岸炮連表現格外出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