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三世·亞歷山德羅維奇(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III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1845年3月10日-1894年11月1日),史稱亞歷山大三世(英語:Alexander III),是俄羅斯帝國皇帝(1881年3月13日—1894年11月1日在位),亞歷山大二世次子。
亞歷山大三世由於害怕被暗殺而經常住在首都郊外的行宮加特契納,因此被稱為“加特契納的隱士”或“革命的俘虜”。即位初期採取對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模稜兩可的態度。實施地方長官制,破壞地方自治。限制大學自治權。對待異族強制推行俄羅斯化的政策,迫害猶太人,占領中亞,和英國之間的矛盾更加激化。
在來自丹麥的妻子的影響下(丹麥在普丹戰爭中敗給普魯士,被迫割讓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地區),對俾斯麥及威廉一世的德意志帝國產生反感。儘管此前的六位俄羅斯君主都為日耳曼血統,但是從亞歷山大三世時代起,宮廷和貴族社會開始了斯拉夫化的進程。80年代末之後,因俄德關係惡化而親近法國。他在位期間,是俄羅斯工業化的時代,表面上欣欣向榮,但是農業發展緩慢,農民貧困,繁榮的基礎是薄弱的。1894年因病去世。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早年婚姻,即位沙皇,在位期間,事故而亡,為政舉措,調整政治,發展經濟,外交政策,評價,家族成員,
人物生平
早年婚姻
1845年2月26日出生於聖彼得堡。本來亞歷山大二世已經將長子尼古拉立為皇儲,但在1865年,尼古拉意外地從馬背上摔下來,患重病離世。本來在這一年,計畫好了尼古拉與丹麥公主瑪麗·蘇菲·弗雷德里卡·達格瑪(瑪麗亞·費奧多羅芙娜)成婚。尼古拉在離世前不久,自知來日無多,特意囑咐二弟亞歷山大要娶達格瑪公主為妻。亞歷山大本已有了意中人,但是為了哥哥的遺願,他只好做出許諾。
即位沙皇
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身亡,皇儲亞歷山大繼位,史稱亞歷山大三世,成為俄羅斯帝國的第十三位皇帝。亞歷山大三世的統治是在亞歷山大二世開創的繁榮局面下開始的,亞歷山大三世也無意樹立新政,無意過多干涉實際政務。他採取了類似董事長式的治國方法:組織任命了一批有能力的人,形成了一個智囊圈子,讓這些人先對國家政務進行研究,拿出幾個處理方案,然後報呈皇帝本人,再作出最後決定。
在位期間
由於有亞歷山大二世屢遭行刺,最後喪命於人民意志黨人的炸彈的教訓,亞歷山大三世和他周圍的智囊們一致認為應當加強君主專制,對社會自由化浪潮加以遏制。1881年8月,在亞歷山大三世繼位之初,就頒布詔書,規定出了一系列強化社會治安,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並明確宣布了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的幾種情況。此外還加大了對罷工、遊行等活動的懲罰。鑒於教育機構,尤其是大學,是自由思想的策源地,亞歷山大三世取消了亞歷山大二世給予大學的自治地位。但所有這一切,實際上都體現了官僚統治集團的意願。
在俄羅斯國內,革命運動的浪潮並未伴隨著亞歷山大三世加緊君主專制而有所消減。革命意志黨人仍在從事秘密暗殺等恐怖主義活動,並計畫在1887年3月1日這一天,行刺亞歷山大三世。但是警察機關及時察覺了人民意志黨人的活動,在他們計畫開始實施前,就逮捕了所有的刺殺行動參與者。經法庭判決,所有參與者被判絞刑。亞歷山大三世宣布,將對懺悔者實行大赦,赦免他們的罪行。但是還是有五名人民意志黨人拒絕懺悔,主動走上絞刑架。其中就包括一個名叫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的年輕人,即弗拉基米爾·烏里揚諾夫(列寧)的哥哥。
事故而亡
1888年10月的一天,在離哈爾科夫不遠的一個名叫博爾基的小站附近,因鐵路工作人員失誤,造成亞歷山大三世的專列出軌。事故造成23人死亡,19人受傷。沙皇全家安然無恙,但亞歷山大三世在幫助家屬脫險時受風,加上事故造成的心理陰影,亞歷山大三世患病。此後他開始暗中酗酒,逐漸地遠離國政。 1894年 10月20日,亞歷山大三世逝世。尼古拉二世繼位。
為政舉措
調整政治
亞歷山大三世統治時期對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措施做出了重大調整。首先,取消了原有的縉紳會議聯席管理制度。本來在地方,縉紳會議屬於地方自治機構,吸收了除貴族和官僚階層以外的知識分子、商人、鄉紳、工人、手工業者、農民和哥薩克等社會階層,各處縉紳會議的長官組成的聯席管理有一定的政務處理權。但在法務部的堅持下,縉紳會議聯席制度被地方法院取代,地方法院除司法權以外,還獲得了行政權力,警察機關也被劃到地方法院管轄之下。這樣司法體系基本上控制了地方自治。
其次,在縉紳會議聯繫制度被取消後,又進一步地開始取消縉紳會議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各地總督的直接執政,把各地總督的許可權擴大到總攬一方軍政的程度。本來縉紳會議作為地方自治機構,還負擔參政和議政等監督政務執行的任務,這樣一來總督有權推翻或者更改縉紳會議的決定,縉紳會議在實際上喪失了存在價值。
最後的一項重大措施是重新審定地方行政秩序,通過立法手段,加強了貴族和官僚階層的發言權。 有一件事很能說明亞歷山大三世的統治現實:他對法務部制定的政策不滿意,提出在地方要行政和司法分立,但遭到了法務部的反對。亞歷山大三世最終還是屈從了官僚集團的壓力。
發展經濟
亞歷山大三世很重視俄羅斯的經濟發展。自1880年開始,根據亞歷山大三世主持制定的經濟發展計畫,俄羅斯開始高速大規模的工業化。也就是在亞歷山大三世期間,俄羅斯的經濟發展達到一個頂峰,不但在軍事上,也在經濟上,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國。但是由於俄羅斯上層統治集團推行的逆向改革措施,鉗制了思想發展,嚴重阻礙了教育普及,影響了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加速社會階層對立,為最後通過暴力革命手段和內戰推動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打下了伏筆。
外交政策
在外交方面,亞歷山大三世積極推行泛斯拉夫主義,這當然和俄羅斯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不斷上升有關。俄羅斯推行的泛斯拉夫主義有很強的外交針對性--主要是針對巴爾幹半島和黑海沿岸,這顯然是為了擴大俄羅斯在這些地區的影響力,鞏固俄羅斯在斯拉夫民族居住區的統治地位。俄羅斯在巴爾幹半島的政策一方面對提升自身國際地位,促進當地民族解放運動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消極因素也是顯而易見的--俄羅斯為了爭奪塞爾維亞,1914年對奧匈帝國和德國宣戰,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這次戰爭正是俄羅斯國內爆發革命的導火索。
除了奧匈帝國以外,和俄羅斯逐鹿巴爾幹的還有德意志帝國。德國一直希望獲得一個地中海的暖港,打通北海、波羅的海和地中海通道,攔腰將歐洲切斷,所以加快了在巴爾幹半島地區的擴張勢頭,在1887年把親德的科堡王朝扶上保加利亞王位。俄羅斯在這一輪的地緣政治爭奪中敗給了德國,於是轉而與法國結盟,俄法兩國簽訂了秘密反德條約,為歐洲協約國集團形成打下了基礎。
在總體上,亞歷山大三世時期的俄羅斯是和歐洲在文化和經濟上最為接近的時期,歐洲和俄羅斯之間有相互的認同感,而且此時的俄羅斯已經完全可以不用武力,只通過外交努力即可實現政治意圖。亞歷山大三世在外交事務上最著名,也是底氣十足的一句話就是:俄國沙皇還在釣魚,歐洲暫時可以等著(有一次亞歷山大三世在度假休息時去釣魚,負責歐洲事務的臣屬跑來向亞歷山大三世匯報緊急公務,亞歷山大三世說出了這句話)。可以說,亞歷山大三世是俄羅斯十九世紀歷史上最強大的統治者。
在亞歷山大三世統治時期,俄羅斯只發動了一次對外戰爭:斯科別列夫指揮的小規模的梅爾夫綠洲之戰。梅爾夫是位於中亞土庫曼斯坦的一個綠洲城市,在中國漢代文獻中稱為馬雷,南北朝時文獻又作末國,元代文獻中則將此地稱作麻里兀,或作馬蘭。在梅爾夫併入俄羅斯版圖之後,土庫曼斯坦正式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
評價
亞歷山大三世統治期間,俄羅斯在總體上持續了繁榮和高速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亞歷山大二世時期各項具有劃時代意義改革政策的餘蔭。亞歷山大三世沒能把此前的各項經濟、行政和司法制度改革推行到底,面對龐大的貴族官僚集團,被迫採取妥協態度,單方面加強集權統治,最終導致社會隱患不斷放大,成為俄羅斯帝國崩潰的深層原因。
家族成員
亞歷山大迎娶了的丹麥公主瑪麗亞·費奧多羅夫娜,兩人有四子兩女:
尼古拉二世(1868-1918),1894年與黑森-萊茵的維多利亞·阿歷克絲·海倫娜·露易絲·比阿特麗絲公主(亞歷山德拉·費奧多羅芙娜)結婚,有一子四女。
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1869-1870),死於腦膜炎。
喬治·亞歷山德羅維奇(1871-1899),28歲死於肺癆,未婚。
謝妮亞·亞歷山德羅芙娜(1875-1960),1894年與堂叔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大公結婚,有六子一女。
米哈伊爾·亞歷山德羅維奇(1878-1918),貴庶通婚,有一子。
奧爾加·亞歷山德羅芙娜(1882-1960),兩次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