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古特級戰列艦

甘古特級戰列艦

甘古特級戰列艦是俄羅斯第一級無畏艦,也是蘇聯海軍從沙皇海軍繼承的唯一一級戰列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甘古特級戰列艦
  • 英文名稱:Gangut class Battleship
  • 研製時間:1909~1912年
  • 服役時間:1914-1959年
  • 國家:俄羅斯帝國,蘇聯
  • 艦船類型:戰列艦
  • 建造數量:4
發展沿革,設計建造,艦名變更,性能數據,服役動態,第一次世界大戰,紅軍初期,改進改裝,衛國戰爭,最後歲月,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甘古特級戰列艦在俄國與蘇聯海軍歷史上創造了很多紀錄:它是俄羅斯第一級無畏艦,也是蘇聯海軍從沙皇俄國海軍繼承的唯一一級戰列艦,在相當長時間裡也是蘇聯海軍唯一的戰列艦。

設計建造

日俄戰爭之後,俄國海軍面臨戰列艦極度短缺的窘境。1906年,在設計和性能上有著革命性突破的英國無畏號戰列艦問世,它讓俄國艦隊僅剩的幾艘戰列艦也迅速地過時。同時,“無畏”號的出現也標誌著一輪新的海軍軍備競賽在全世界範圍內展開。不甘人後的俄國海軍打算為自己爭取四艘無畏型戰列艦,並全部配備在波羅的海,以便在可能爆發的戰爭中與德國人在波羅的海的力量抗衡。在俄國人的構想中,這些新型戰列艦應該具備這樣一些起碼的要求:航速至少21節,裝備12門12英寸(305毫米)主炮和至少16門4.7英寸(120毫米)炮廓式副炮。這也符合俄羅斯海軍的傳統:火力第一、速度第二。
甘古特級戰列艦甘古特級戰列艦
日俄戰爭的失敗使得俄國國內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海軍的拙劣表現也讓它成為各種勢力抨擊的最好目標。“1905年革命”後產生的新杜馬堅持認為海軍需要在行政等方面進行重大改革,沙皇和海軍高層則一口咬定沒有任何改革的必要,於是杜馬便否決了海軍所有的造艦計畫,新型戰列艦也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1908年,沙皇尼古拉二世決定不顧杜馬反對強行推進海軍的重建。這種情況下,杜馬被迫讓步,和海軍達成一定的妥協,慘澹經營四年之久的海軍終於開始重建步伐。
相對於無畏艦這一全新概念,俄國船廠的設計和建造能力顯得極為不足,因此,海軍部向國內外各大造船廠發起招標,不久海軍部就收到了國內外27家造船廠提交的51份設計方案,這些方案來自義大利、法國、英國、美國甚至德國,但27家船廠中只有6家是俄國的。開始,海軍部對義大利庫尼貝蒂(Cuniberti)公司的方案很感興趣,但當得知義大利人把120毫米副炮安裝在炮塔(而非俄國人希望的炮廓)中,並且堅持不對這一設計做出修改後,俄國人馬上把這個方案拋在腦後。接下來進入俄國海軍眼裡的是德國布洛姆與福斯(Blohm&Voss)公司的方案,但俄國人又提出這些戰列艦必須在俄國船廠建造,德國人當然不願意接受,雙方也不歡而散。俄國海軍部決定利用買下的德國設計按照俄國標準重新修改德國公司的原始設計,波羅的海船廠接受了這個任務。在修改過程中,英國約翰·布朗船廠提供了很多幫助,英國人從那些被否決的方案中發掘出可取之處,其中就包括了庫尼貝蒂公司方案的不少特點(這也使得甘古特級最終和該公司原始方案頗為相似)。
修改後的設計方案讓人感覺新型戰列艦是介於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之間的一種軍艦,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波羅的海戰列艦”。這個設計方案突出了空前強大的火力:4座三聯主炮塔全部布置在艦體縱向中心線上。艦體前後各布置一座主炮塔,舯部布置兩座炮塔,這與當時義大利建造的但丁·阿利格伊切里號戰列艦的布局相似。它的305毫米口徑主炮舷側齊射的火力超過同時期任何一艘英國或者德國戰列艦。設計方案中的戰列艦採用破冰船艏,以便冬季封凍時也能自如地在波羅的海活動。由於使用較輕的亞羅式鍋爐代替此前常用的貝爾維爾式鍋爐,該方案艦的速度同樣突出,航速達到24節,比同時期大多數無畏艦的航速都要高2-3節。然而該方案也有一個很明顯的弱點:為了保證高航速犧牲了太多裝甲防護,舷側水線裝甲厚度為229毫米,和同期世界主要戰列艦相比,它大部分部位的裝甲帶都薄了1-3英寸(25-76毫米)。而從這點上看,它似乎是介於戰列艦戰列巡洋艦的中間艦型。為防止魚雷或水雷給戰艦造成重大損害,該艦採用雙層艦體,並一直延伸到甲板。
新型戰列艦的建造於1909年開始,由於俄國造船廠本身效率低下,加上正在建造的又是一種全新的戰艦,新型戰列艦的建造困難叢生進度很慢,到1910年甚至陷於停頓,因為海軍對於正在建造中的戰列艦在艦體強度和建造工藝方面都不滿意,認為根本無法達到設計要求。此後兩年,新型戰列艦的建造一直斷斷續續,而在此期間,杜馬鍥而不捨的努力終於收到了一定效果:造船廠的缺陷得到了改進,海軍糟糕的行政管理體系也終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解決了一系列問題之後,新型戰列艦得以繼續建造,但正是在這兩年中,世界各海軍強國的無畏艦也在飛速發展,英國已經開始建造裝備13.5英寸(343毫米)主炮的戰列艦,從而使俄國無畏艦在開工時所期望的火力優勢蕩然無存。
甘古特級戰列艦甘古特級戰列艦
該級艦四艘均於1911年下水並進行海試,第一艘服役的“塞瓦斯托波爾”號於1914年加入海軍作戰序列,其餘三艘也在當年12月陸續服役。俄國方面一般也把該級艦稱為塞瓦斯托波爾級戰列艦

艦名變更

甘古特(1911年)——十月革命(1925年5月27日)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1911年)——馬拉(1921年5月31日)——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1943年)——沃爾霍夫(1950年)
塞瓦斯托波爾(1911年)——巴黎公社(1921年3月3日)——塞瓦斯托波爾(1943年)
波爾塔瓦(1911年)——米哈伊爾·伏龍芝(1926年1月7日)

性能數據

(括弧中為現代化改裝後)
標準排水量:23400噸(25464噸);滿載排水量:25850噸(26700噸)
艦長:181.2米(184.86米);艦寬:26米(27.3米);吃水:8.4米
動力設備:25座(12座)亞羅式鍋爐,4座帕森斯式蒸汽機,4軸,主機功率42000軸馬力(設計),50000軸馬力(實際)(61000軸馬力);
最大航速:23節(設計)/24.6節(實際);燃料:1000-3000噸煤(1170噸油料);續航力:5000海里/10節,4000海里/16節,900海里/23節
甘古特級戰列艦裝備的三聯裝毫米火炮炮塔剖面圖甘古特級戰列艦裝備的三聯裝毫米火炮炮塔剖面圖
裝甲防護:主裝甲帶170-227毫米艦首127毫米艦尾102毫米;內裝甲帶首炮塔與尾炮塔之間76-102毫米舷內裝甲279毫米;甲板76毫米(36毫米附加裝甲);炮塔254-305毫米炮廓127毫米;指揮塔254毫米
武備:主炮四座三聯裝305毫米/52倍口徑炮;副炮16門120毫米/50倍口徑炮廓炮;高射武器2門76毫米高炮;4門47毫米高炮(6門45毫米高炮);8挺高射機槍(二戰期間在跑塔頂部加裝了6門76毫米高炮);魚雷4座457毫米(18英寸)魚雷發射管(水下)。

服役動態

第一次世界大戰

甘古特級無畏艦的服役使波羅的海的實力對比產生極大的變化,戰爭開始時德意志帝國海軍在波羅的海只有七艘舊巡洋艦和一些輕型艦隻。但俄國人並沒有利用好自己的優勢,這固然首先與波羅的海海域狹窄、冬季封凍有關,但更重要的還在於對馬海戰的噩夢仍然縈繞在俄國海軍高級軍官的腦海中,擔心會在戰鬥中再次損失好不容易才積累起來的實力。這種擔心促使海軍嚴格限制對新型戰列艦的使用,甘古特級的使用被限定於掩護布雷、掩護陸軍進攻的側翼等輔助性的工作,戰爭初期沙皇甚至發布命令,禁止沒有特別命令時使用任何新戰列艦參加戰鬥。這就使得甘古特級在波羅的海的強大威力根本無從發揮。
在一年的戰鬥中,波羅的海艦隊的驅逐艦、巡洋艦和老式戰列艦與德國軍艦進行了幾次交戰,雙方基本勢均力敵,俄國軍艦在火力上的優勢有時甚至還使得自己在戰鬥中略微占優。1915年8月,一支強大的德國分艦隊加強到波羅的海,這支分艦隊包括了數艘無畏艦和前無畏艦,面對德國海軍的強大實力,俄國人在付出一些損失後明智地選擇了躲避(史稱伊爾別海峽戰役)。
1915年9月,德國分艦隊離開波羅的海,甘古特級戰列艦也逐漸更加適於作戰。波羅的海艦隊司令卡寧中將決定派一艘無畏艦出擊波羅的海,但由於“甘古特”號水兵對極其惡劣的食物不滿而譁變,這次出擊被迫中止。直到11月譁變徹底平息後,波羅的海艦隊才得以派出“甘古特”號和“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無畏艦進行一次巡航,這次出擊遠達果特蘭島,其目的在於掩護里加灣內的布雷行動,實力遠遠不如俄國人的德國分艦隊根本沒和這兩艘無畏艦打照面,俄國海軍在波羅的海最大膽的一次出擊以空手而歸告終。戰爭剩下的時間裡,四艘強大的無畏艦無所事事地在港口和掩護布雷的航線上渡過了這些枯燥的日子。

紅軍初期

1917年8月,布爾什維克控制了這四艘戰列艦,並且在1918年1月29日復員了大部分水兵,4月份又把這些戰列艦拖到喀琅施塔得基地閒置起來。但不久,國外勢力支持的白衛軍紛紛叛亂,同時,外國干涉軍也開始在阿爾漢格爾斯克、摩爾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登入,局勢的變化讓這些無畏艦開始積極準備戰鬥。
紅海軍的新水兵開始進行訓練並設法使“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能夠恢復到可以作戰的狀態,但積極的備戰工作被英國人中斷了,1919年8月18日,英國魚雷艇CMB31號和CMB88號發射的魚雷擊中了這艘無畏艦,使它坐沉在喀琅施塔得港內的淺水中。它的姊妹艦“波爾塔瓦”號則更加不幸,1919年11月,本來準備保衛彼得格勒的它在涅瓦河上發生火災,前鍋爐艙的大火蔓延到全艦,讓戰列艦損毀嚴重,擱淺於涅瓦河。
沙皇時代的戰列艦大都於1922年-1924年期間拆毀,只有這四艘甘古特級被保留下來,並重新命名(“甘古特”號更名為“十月革命”號,“塞瓦斯托波爾”號更名為“巴黎公社”號,“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更名為“馬拉”號,“波爾塔瓦”號更名為“伏龍芝”號),準備作為紅海軍重建的基礎。其中在1919年火災中損壞的“波爾塔瓦”號一度也被列入保留名單,但經過檢查發現該艦損壞得實在太厲害,沒有太大的修復價值,僅僅把它作為水上兵營使用。其他三艦則陸續開始了整修,“馬拉”號在1922年、“巴黎公社”號在1923年、“十月革命”號在1925年分別重新回到艦隊序列。
從1926年開始,經濟逐步恢復的蘇維埃國家終於能夠逐步開始對海軍的重建,甘古特級剩下的三艘得到了現代化改裝的機會。這次改裝主要是為戰列艦換裝了新的炮管和新的鍋爐,讓它們能夠具備實戰能力,不再只是“港口裡的主力艦”。
紅軍初期的甘古特級戰列艦紅軍初期的甘古特級戰列艦
不久,為了加強黑海艦隊,“巴黎公社”號(原“塞瓦斯托波爾”號)調往最初用來為它命名的港口,1929年冬天從波羅的海出發後不久,北大西洋的風暴就迫使受損的紅海軍軍艦在法國布列斯特港停泊修理。耽擱了一段時間之後才得以繼續它的航行,並於1930年抵達黑海,並成為紅海軍在黑海的核心。

改進改裝

到1930年代,海軍技術的進步讓紅海軍的三艘老戰列艦顯得更加落後於時代,為了保持戰鬥力,也為了積累維修經驗和為建造蘇聯自己設計的戰列艦做準備,蘇聯紅海軍再次對原甘古特級戰列艦進行了現代化改裝。1931年,“馬拉”號(原“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作為第一個開始改裝的戰列艦回到了建造它的船廠——波羅的海造船廠,緊接著的是“十月革命”號(原“甘古特”號)。在三年的改裝過程中,這兩艘戰艦做了相當大的改動:前甲板升高了三英尺,升高以後的艦首有一定的外飄,從而改善了航海性能;前煙囪上端向後彎曲,避免煙囪的排煙影響到艦橋上人員的工作;前桅從簡單的單腳桅改為塔式桅,增強了桅桿的強度,也便於安裝更多光學及電子設備;艦橋增大;加裝了新的火控系統。除此之外,在起重機、水上飛機等細節上還做了不少其他的改動。現代化改裝完畢後的兩艘戰列艦看起來在適航性、火控、指揮等方面性能都有了較大的提升。
“甘古特”級戰列艦線圖:上為改裝前,下為改裝後。“甘古特”級戰列艦線圖:上為改裝前,下為改裝後。
1936年,黑海艦隊的“巴黎公社”號也開進船塢,開始與它的姊妹艦類似的現代化改裝。由於海域情況不同,該艦的改裝與波羅的海的戰列艦也略有不同,例如在三號炮塔頂部安裝了一部飛機彈射器(類似於紅海軍基洛夫級輕巡洋艦上使用的型號)。改裝後的戰列艦看起來與它的姊妹艦仍然極為相似。
到1930年代中期,蘇聯紅海軍的艦隊規模與實力比1920年代都有了長足的進步。1937年英王喬治五世的加冕禮,蘇聯接受了英國的邀請,並派出“馬拉”號戰列艦作為代表前往。
1940年,現代化改裝後的“十月革命”號和“馬拉”號參加了對芬蘭的冬季戰爭,但漫長的冬季、封凍的海面都阻止了蘇聯戰列艦充分發揮自己的實力,強大的蘇聯紅海軍僅僅炮擊了幾次芬蘭的陣地、奪取了幾個無關緊要的小島。
1930年代後期,戰爭的烏雲開始在歐洲上空聚攏。此時的蘇聯仍在繼續對它的艦隊進行現代化,蘇聯領導人期望新戰列艦能夠取代年事已高的甘古特級,成為紅海軍的核心。但事情的發展打碎了蘇維埃政權的期待。

衛國戰爭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了。波羅的海艦隊的兩艘戰列艦開戰時正錨泊於基地,“十月革命”號在喀琅施塔得,“馬拉”號在列寧格勒。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兩艦用重炮支援陸軍的拚死抵抗,極盡所能在海岸線附近遲滯德國陸軍的進展。德國空軍調集大量俯衝轟炸機,試圖擊沉這兩艘不斷威脅海岸側翼的蘇聯戰艦。當戰線推進到列寧格勒附近時,蘇聯戰列艦的活動範圍被迫縮小到喀琅施塔得和列寧格勒附近,這也為德國轟炸機的攻擊提供了大好的機會。
1941年9月23日,“馬拉”號被德國轟炸機投下的800公斤重磅炸彈直接命中(據說這致命一擊是由德國空軍傳奇人物漢斯·魯德爾完成的),年邁的戰列艦遭到重創,坐沉於喀琅施塔得港內淺水處,它的艦橋、艏樓和1號煙囪基本上都被摧毀。由於列寧格勒局勢危急,陸軍急需支援火力,於是已經半毀的“馬拉”號不久又被打撈起來,經過簡單的修理,“馬拉”號戰列艦變成了“馬拉”號浮動炮台,用它剩餘的9門主炮支援陸軍抵抗德軍的進攻。
1941年9月16日,“十月革命”號被派往執行對德國海岸陣地的襲擊任務,襲擊過程中挨了幾顆德國的150毫米榴彈炮彈。但好運氣並沒有一直陪伴著它,1941年9月21日,德國空軍JU87投下的炸彈近距離命中了“十月革命”號,加上連續被150毫米炮彈擊中,連續受損的老戰列艦不得不進列寧格勒的船廠維修。船塢里的“十月革命”號仍然不斷遭到攻擊,1942年4月又被4顆炸彈擊中,連續的打擊讓這艘戰列艦直到1944年才完全修好。
列寧格勒圍城期間,修理中的“十月革命”號和改裝成浮動炮台的“馬拉”號一直發揮著305毫米重炮的威力,支援這座城市的守衛者,阻止了德軍一次又一次奪取列寧格勒的努力。在此期間,兩艘戰列艦的武備進行了許多調整,為了應對德國空軍不斷的襲擊,兩艦加裝了大量防空火力,其中“十月革命”號在戰爭後期的防空武器達到14門76毫米高炮,16門37毫米高炮,10挺12.7毫米和89挺7.62毫米機槍。1943年中,蘇聯的幾艘戰列艦都恢復了原來的艦名(包括黑海的“塞瓦斯托波爾”號)。
戰爭進入1944年,蘇聯紅軍發起了解圍列寧格勒的戰役,“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用它的重炮轟擊了奧拉寧鮑姆的德軍陣地。就在同年6月,“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又參與了紅軍對卡累里阿地峽的進攻,並協助登入部隊奪取了芬蘭軍隊占領的一些島嶼。
守衛著黑海的“巴黎公社”處境和波羅的海的情況類似,雖然紅海軍盡全力支援陸軍,但地面交戰的失利也迫使紅海軍艦隻的作戰區域節節後退。為了保衛克里米亞,以塞瓦斯托波爾為母港的“巴黎公社”號為陸軍提供了最有力的火力支援。到1942年,隨著塞瓦斯托波爾面臨失守,喪失了基地和制空權的紅海軍不得不撤往新羅西斯克、波提等黑海東部港口,以脫離德國空軍的攻擊範圍。為了避免黑海艦隊這艘唯一的戰列艦遭受損失,“巴黎公社”號很少參與黑海艦隊的出擊。德國人在陸地上的進展讓新羅西斯克逐漸變得不安全,1943年,德國空軍光顧了軍港,幾顆炸彈雖然沒有給戰列艦造成致命打擊,但也嚇了蘇聯人一大跳。於是大艦被再次轉移到離德國人更遠的波提,並進塢維修。
直到蘇聯紅軍重新掌握戰爭主動權,並開始對德軍發動一次又一次攻勢時,恢復原名的紅海軍“塞瓦斯托波爾”號戰列艦才修理完畢,重新活動起來,參與對潰退德軍的炮擊。
縱觀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戰列艦沒有在海戰中擊沉過德國的任何軍艦,305毫米主炮的炮彈絕大多數都落在德國陸軍的頭上,戰艦在大多數時間則停留在港口裡。這樣的經歷對戰列艦而言實在不太值得誇耀,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例如陸地作戰的失利讓紅海軍喪失了大部分基地和港口,德國空軍的威脅等等,但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於:史達林與一戰時期的俄國海軍將領一樣,擔心這些大艦在戰鬥中遭到損失,認為蘇聯海軍無法承受這樣的風險,從而寧可讓這些具備相當威力的武器在港口裡虛度光陰。

最後歲月

戰爭結束後,三艘戰列艦中只有兩艘得以繼續在作戰艦隊中服役:“甘古特”號在波羅的海,“塞瓦斯托波爾”號在黑海。在戰爭中坐沉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重新浮上水面,但由於受損嚴重,該艦於1950年11月28日被劃入了勤務艦隊,成為無動力的火炮訓練艦“沃爾霍夫”號,不久火炮訓練任務被取消。1951年9月22日,“沃爾霍夫”號又被改成海軍學校。1953年,原“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結束了自己的軍艦生涯,被拆毀。
另兩艘老戰列艦雖然仍在紅海軍服役,但由於太過老邁,加上長年的服役和損傷,使兩艦無法承受一線的任務,大部分時間都在充當訓練艦的角色。其間,“甘古特”號還安裝了英國提供的雷達設備,並改裝了從“塔林”號巡洋艦(原德國希佩爾海軍上將級“呂佐”號)上拆下來的德制起重機。
赫魯雪夫上檯面臨恢復重建蘇聯經濟的任務(這一任務在史達林時期長期被擴軍備戰的需要所壓制),為了減少軍費開支,他調整了紅海軍的任務和使用方式。在他看來,世界已經進入“火箭核時代”,當飛彈和核武器成為標準作戰武器時,包括戰列艦在內的大型軍艦都已經過時無用。“塞瓦斯托波爾”號1957年,被拆毀於用來命名它的港口。“甘古特”號勉強拖延到1959年,也沒能逃脫在喀琅施塔得被拆毀的命運。“塞瓦斯托波爾”號和“甘古特”號戰列艦的拆毀標誌著蘇聯紅海軍戰列艦時代的終結。

總體評價

甘古特級戰列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軍備競賽的產物。該艦在設計時是一級快速而現代化的戰艦,按設計意圖,它們將主要用於大規模的艦隊作戰行動。但由於帝俄時代海軍將領們害怕再次遇到另一次對馬海戰,損失自己的主要作戰艦隻,整個一戰期間,設計預想中的大規模艦隊作戰從來也沒有機會發生。
與同時代戰列艦相比,甘古特級戰列艦具備一定的優勢。首先,甘古特級主炮的全中線布置方式,使它的全部12門305毫米主炮都可以向同一舷側開火,而同期的英國和德國戰列艦則只有8門主炮能同時向一側舷側射擊;其次,甘古特級的航速比對手要高2-3節。
但建造中的延遲使俄國人落在了軍備競賽的後面,甘古特級曾經具備的優勢逐漸消失。曾經是世界戰列艦標準裝備的305毫米(12英寸)主炮在新的13.5英寸(343毫米)、14英寸(356毫米)口徑主炮面前黯然失色;由於大部分120毫米(4.7英寸)炮廓式副炮布置在主炮的下方,當主炮全部向同一舷側射擊時,這些副炮幾乎無法使用;甘古特級的裝甲與它建成時世界主要戰列艦相比顯得極為薄弱……俄國人很快認識到這些缺點,並在隨後建造的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上得到了改進。
在二戰期間,該級艦又暴露出一個重要的缺陷:沒有雷達設備,這就使它在對空作戰時非常被動。與之相比,世界其他各國的大部分戰列艦都在戰爭中就安裝了這些必需的裝備。甘古特級直到二戰之後才安裝艦載雷達,而且使用的是英國產品。
甘古特級戰列艦是沙俄海軍的第一種無畏艦型的戰艦,與此前的戰列艦相比,該級艦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該級艦以及隨後建造的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的設計和建造給了俄國海軍信心和希望,海軍部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十五年造艦計畫,按照這個計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更多更新型的戰列艦已經在建(伊茲梅爾級)或準備開工。更新型的戰列艦裝備更大口徑的主炮和更好的火炮,如果一切正常的發展下去,這些更新型的戰列艦將全部取代甘古特的地位,但戰爭和布爾什維克革命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甘古特級戰列艦的三聯裝305毫米主炮甘古特級戰列艦的三聯裝305毫米主炮
十月革命後,後建造的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或已沉沒,或被掠往國外,而之前建造的甘古特級反而繼續留在紅海軍中,服役了一個又一個十年,直到50年代最終被拆毀,沒有任何戰列艦來替代它們。甘古特級成為蘇聯紅海軍歷史上第一級也是最後一級戰列艦,同時也是唯一的戰列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