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

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

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是沙皇俄國海軍建造的戰列艦,同型艦三艘:瑪麗亞皇后號、亞歷山大三世號、葉卡捷琳娜大帝號。 “亞歷山大三世”號竣工前改名為“自由”號。俄國十月革命後由反布爾什維克的叛軍控制後改名“阿列克謝耶夫將軍”號。 “葉卡捷琳娜大帝”號最初建造時命名為“葉卡捷琳娜二世”號。俄國二月革命後改名“自由俄羅斯”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
  • 國家:沙俄
  • 服役部隊:俄羅斯帝國海軍
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建造概況,名字來源,概貌,平甲板船型,主炮,鍋爐,裝甲防護類型,各艦概況,“瑪麗亞皇后”號,“葉卡捷琳娜大帝”號,“亞歷山大三世”號,性能數據,

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

建造概況

1910年1月,俄國獲悉土耳其正試圖從英國船廠訂購新型無畏艦。為對抗土耳其海軍的威脅俄國通過俄黑海艦隊擴軍計畫,為黑海艦隊建造3艘戰列艦。俄國海軍以塞瓦斯托波爾級戰列艦(也稱為甘古特級戰列艦)為藍本,對塞瓦斯托波爾級的設計進行簡單修改,於1911年10月開工建造三艘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
1911年10月30日,3艘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同時舉行了開工典禮,“瑪麗亞皇后”號和“亞歷山大三世”號在俄羅斯船廠建造,“葉卡捷琳娜二世”號在尼古拉耶夫船廠建造(每艘預算兩千七百七十萬盧布)。
1913年10月19日“瑪麗亞皇后”號首先下水;1914年4月15日“亞歷山大三世”號下水;1914年6月6日“葉卡捷琳娜二世”號下水。
1911-1916年期間攝於塞瓦斯托波爾的“瑪麗亞”皇后號1911-1916年期間攝於塞瓦斯托波爾的“瑪麗亞”皇后號

名字來源

“瑪麗亞皇后”號1915年6月10日完工。“葉卡捷琳娜二世”號6月27日改名“葉卡捷琳娜大帝”號,於10月18日竣工服役。由於向國外購買的動力系統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土耳其控制的海峽被封鎖而導致到貨延誤的原因,“亞歷山大三世”號拖延到1917年6月28日竣工,在此前的4月29日“亞歷山大三世”號改名為“自由”號。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服役後均部署於俄黑海艦隊。俄羅斯船廠建造的“瑪麗亞皇后”號和“亞歷山大三世”號各耗資兩千七百六十五萬盧布,尼古拉耶夫船廠建造的“葉卡捷琳娜大帝”號造價兩千九百八十萬盧布。
針對土耳其再次購買新戰艦,俄國海軍決定追加建造瑪麗亞皇后級的改進型1艘:“尼古拉一世”號(未完工)。
1915年所拍攝拋錨停船期間的“瑪麗亞皇后”號1915年所拍攝拋錨停船期間的“瑪麗亞皇后”號

概貌

平甲板船型

瑪麗亞皇后級採用了與“塞瓦斯托波爾”級相同的平甲板船型,同樣使用高強度鋼建造。瑪麗亞皇后級總體設計上俄國海軍認為在黑海那樣的完全封閉水域可降低航速和續航力,更多的重量可分配給裝甲防護和武器系統,增強防護性能。艦首則由“塞瓦斯托波爾”級的破冰艏改為垂直艏。瑪麗亞皇后級艦首裝有破雷網撐桿,非常象風帆艦船的斜前桅,是其最顯著的外觀特徵。試驗證明破雷網基本無效,服役不久就拆除了艏部的撐桿。
“瑪麗亞皇后”號“瑪麗亞皇后”號

主炮

瑪麗亞皇后級採用與“塞瓦斯托波爾”級相同的12門305毫米口徑主炮,重新設計三聯裝主炮炮塔,外形布局與“塞瓦斯托波爾”級基本相同,艦體前後部為1、4號主炮塔,艦體中部煙囪前後為2、3號兩座主炮塔,僅艦橋後面的第2號主炮塔由指向後方改為指向前方。因為瑪麗亞皇后級艦體長度較“塞瓦斯托波爾”級短,炮塔與上層建築距離較小,炮塔射界比“塞瓦斯托波爾”級艦小。火炮的最大仰角35度,最大射程達24000米。裝備2台蓋斯勒M1911型指揮儀,前後指揮塔頂部裝有蔡司5米測距儀。最後建成的“亞歷山大三世”號(“自由”號)每座炮塔還裝備有1具英國產5.5米測距儀。瑪麗亞皇后級副炮採用20門130毫米/L55炮(“亞歷山大三世”號18門),副炮數量和威力都比“塞瓦斯托波爾”級增強,以對付敵方排水量日益增大的驅逐艦。主炮塔頂部安裝76毫米口徑炮。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同樣裝備有水下魚雷發射管,每舷2具,分別安裝在前、後炮塔彈藥庫內側邊緣。

鍋爐

瑪麗亞皇后級採用20座亞羅式燃煤/燃油混燒鍋爐,分別布置在5個鍋爐艙內。前鍋爐艙布置了2排共5座鍋爐,2號艙布置3座,3、4號炮塔彈藥庫間的3個艙內各4座。“瑪麗亞皇后”和“亞歷山大三世”裝備的帕森斯蒸汽輪機從英國約翰-布朗公司購買。“葉卡捷琳娜二世”號(“葉卡捷琳娜大帝”號)裝備的蒸汽輪機由尼古拉耶夫船廠生產。

裝甲防護類型

瑪麗亞皇后級的裝甲防護類型與“塞瓦斯托波爾”級艦基本相同,又有所改進。艦體為雙重底結構,主裝甲帶加厚到262.5毫米,裝甲帶加寬並增加連線強度。炮塔側壁增加到250毫米,頂部裝甲也加厚到125毫米。炮塔基座裝甲250毫米-125毫米。
儘管有所改進,瑪麗亞皇后級仍然存在不足,困擾俄國戰列艦的防護問題始終存在。“瑪麗亞皇后”號試航時發現艦艏浮力不足,造成軍艦略帶首傾,導致軍艦的操縱困難。只能通過消減艦體前部艙內載荷進行補救。“亞歷山大三世”號根據“瑪麗亞皇后”號的教訓,在建造時就進行改進,服役後沒有發現類似問題。

各艦概況

“瑪麗亞皇后”號

“瑪麗亞皇后”號建成服役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土耳其在英國購買的戰列艦“蘇丹奧斯曼一世”號(即後來英國皇家海軍的阿金庫爾號戰列艦)和“瑞斯薩迪赫”號(即後來英國皇家海軍的愛爾蘭號戰列艦)在交付前夕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被英國扣留。土耳其加入同盟國陣營同沙皇俄國作戰,從德國獲得了“格本”號戰列巡洋艦(“蘇丹塞利姆”號)和“布雷斯勞”號巡洋艦(“米迪里”號)。  1915年10月“瑪麗亞皇后”號作為掩護兵力參加炮擊土耳其港口的作戰行動。1916年1月8日“葉卡捷琳娜大帝”號與“塞利姆”號不期而遇展開炮戰,“塞利姆”號依仗速度優勢迅速撤退。
1916年10月20日晨“瑪麗亞皇后”號因1號主炮塔彈藥庫內部爆炸而沉沒,1919年打撈後於1926年拆毀(蘇聯將“瑪麗亞皇后”號的4座主炮塔撈起後編成第30海岸炮兵連,曾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
“瑪麗亞皇后”號“瑪麗亞皇后”號

“葉卡捷琳娜大帝”號

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爆發後,1917年4月29日“葉卡捷琳娜大帝”號改名“自由俄羅斯”號。根據布列斯特條約,德軍將進占烏克蘭。德軍前衛部隊迫近塞瓦斯托波爾,4月29日,在塞瓦斯托波爾陸軍決定投降以後,黑海艦隊全隊駛往諾沃羅西斯克。6月11日,德,土向黑海艦隊發布最後通牒。“自由俄羅斯”號(葉卡捷琳娜大帝號)於1918年6月19日奉命自沉(由驅逐艦發射魚雷擊沉)。

“亞歷山大三世”號

“亞歷山大三世”號(“自由”號)艦長違反命令由諾沃羅西斯克返回塞瓦斯托波爾港,於1918年9月被德軍接管。德國向協約國投降後,英、法干涉軍於11月24日接收了“亞歷山大三世”號。最後“自由”號交由反布爾什維克的白軍控制。1920年10月改名“阿列克謝耶夫將軍”號,隨敗退的叛軍出逃法國控制的突尼西亞比塞大港,結果“阿列克謝耶夫將軍”號滯留在比賽大港直至1936年被法國拆毀。
“亞歷山大三世”號“亞歷山大三世”號

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22800噸,滿載排水量:24000噸;
長/寬/吃水:168米/27.33米/8.3米;
動力:20座鍋爐,2台蒸汽輪機,主機功率26500軸馬力;
最大航速:21節;續航力:3000海里/16節
武備:12門三聯裝305毫米主炮;20門130毫米副炮;76毫米高炮4門,457毫米魚雷發射管4座
裝甲:主裝甲帶:上部203毫米,下部262毫米;甲板:76毫米(36毫米附加裝甲),炮塔:305毫米,指揮塔:305毫米
艦員:1252人
“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瑪麗亞皇后”級戰列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