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與實踐高中新課程與教育管理者的對話

理解與實踐高中新課程與教育管理者的對話

《理解與實踐高中新課程與教育管理者的對話》是在教育部相關部門組織倡議下,由已經進入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相關省教育管理者和教研人員編寫。《理解與實踐高中新課程與教育管理者的對話》針對教育管理者和廣大教師在實施高中新課程過程中的疑惑與困難,從學校課程設定與管理、學生人生規劃與選課指導、學分管理與學生評價、資源整合與社會參與、新課程的教學實施與評價、校本研訓與教師專業發展、新課程背景下校長的角色與作為等7個方面,共設計了160多個問題,以對話方式組織話題,並提供豐富的操作性案例和相關資料,以支持即將進人高中新課程的教育管理者駕馭新課程,引領學校和教師科學實施新課程。《理解與實踐高中新課程與教育管理者的對話》科學地滲透新課程的理念,具有較強的導向性;輯錄了豐富的案例,具有較強的借鑑價值和實用性;信息量大,通俗易懂,具有較強的可讀性,是教育管理者重要的普通高中新課程培訓教材,對於廣大高中教師以及理論研究工作者也極具參考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理解與實踐高中新課程與教育管理者的對話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頁數:270頁
  • 開本:16
  • 定價:22.10
  • 作者:陳夫義
  • 出版日期:2006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4017314X
  •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理解與實踐高中新課程與教育管理者的對話》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第一單元 學校課程設定與管理
一、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特點
二、普通高中學校的課程設定
三、普通高中學校課程的管理
四、普通高中新課程的依法科學實施
五、幾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第二單元 學生人生規劃與選課指導
一、學生人生規劃
二、學生選課指導
三、相關制度建設

第三單元 學分管理與學生評價
一、新課程學分管理
二、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評價改革

第四單元 資源整合與社會參與
一、建立科學的課程資源觀
二、校內課程資源的整合與開發
三、教育系統內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四、學校、家庭和社會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五、建立課程資源的有效管理機制

第五單元 新課程的教學實施與評價
一、模組教學的特點
二、課堂教學的實施
三、研究性學習
四、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課堂教學評價

第六單元 校本研訓與教師專業發展
一、新課程——教師專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二、校本研訓——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三、實踐反思——校本研訓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奧秘
四、條件保障——學校在校本研訓中的職責和任務

第七單元 新課程背景下校長的角色與作為
一、校長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二、校長的課程領導
三、校長的課程管理
四、校長角色的尷尬和規範引導
附錄
附錄一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
附錄二 普通高中三年課程設定和學分要求
附錄三 深圳中學校歷
附錄四 美國中學的生涯規劃(careerplanning)
附錄五 海口市第一中學導師制案例
附錄六 關於選修課答客問——復高麗娟同學信
附錄七 海南省洋浦實驗學校《學生選課指導手冊》
附錄八 山東省普通高中學生學分認定管理暫行規定
附錄九 廣東省學分認定和管理的有關要求
附錄十 山東省日照一中學分認定管理試行方案
附錄十一 寧夏普通高中新課程學校教育質量監測方案
附錄十二 廣東省高中學生基本素質評價細目表
附錄十三 部分實驗區2007年高考指導方案(節選)
附錄十四 依法科學實施高中新課程的一個樣本
附錄十五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宣傳標語
附錄十六 全省分類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的一個案例
附錄十七 《為自己的人生植樹造林》案例
參考文獻

文摘

插圖:


這些洋溢著時代氣息的表述,體現的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高國民素質的大眾教育”、“培養學生公民的基本素養”、“培養個性豐富的、能夠創造幸福生活和享受幸福生活的、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中國人”。
2.本次課程改革在課程結構上要實現哪些新的突破?
“適應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是本次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五大目標之一。
突出課程的選擇性、靈活性和多樣化,為滿足學生髮展的多樣化需求,為學生具備進人學習化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打基礎,為學生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礎,為學生具備面對社會就業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打基礎,為學生髮展個性、走向自立提供一個良好的平台,是此次高中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點。
顯然,要實現高中課程的選擇性和多樣化,首先要合理調整必修課和選修課之間的比例關係,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修課程,為學生提供充分的選擇機會;其次,在內容和要求上具有層次性。具體做法是:在保證共同基礎的前提下設定多樣、靈活、有選擇的課程;規定了學科門類以及各學科的課時比例關係,並且對課程的修習時間和課時分配作出規定,要求學生在有選擇的基礎上,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或獲得最低學分。這種靈活而富有彈性的課程結構,為學生提供了選擇的空間,讓學生在選擇中學會選擇,學會負責,學會規劃人生(摘自《中國教育報》)。
3.為什麼要對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結構做出改變?
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國過去高中課程結構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一是以學科為主要呈現形式的現行的課程結構不能根據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和時代對人才發展需要及時調整、更新課程內容;二是學科課程內容繁、難、偏、舊,過於偏重知識傳授,忽視學生能力的發展;三是必修課過多,選修課太少,科目設定統一、課程內容統一、要求統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四是課程設定上並行科目過多,造成了學生負擔過重;五是過於強調學科價值,缺少學科之間的整合。

序言

為了加強對地方和學校高中新課程實驗和管理工作的指導,不斷提升地方和學校課程管理者管理和實施高中新課程的能力與水平,2004年末,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與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有關同志協商,決定組織編寫一本基於普通高中新課程實踐,對於解決新課程管理者面臨的問題具有較強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新書,因此《理解與實踐高中新課程——與教育管理者的對話》(以下簡稱《對話》)一書的編寫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在新課程的準備和啟動階段,因主持海南省普通高中新課程項目“新課程的教學實施與教師專業發展”並參與國家教育部有關項目調研和啟動階段調研的緣故,本書主編陳夫義同志曾多次深入各實驗區開展調查研究,了解一線管理者和廣大教師面臨的各種問題與困惑,並通過與他們的對話來釋疑解惑,共同探討問題與困惑的解決之道,先後撰寫並發表了《來自一線教師的問題與困惑》(《新教育》,2004年1~3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與困惑的回應》(《海南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指導手冊》,2004年8月)、《回應新課程實施者的問題與困惑》(《基礎教育課程》,2004年第9、11期;《普通高中新課程在海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以及《與高中課程實施者的對話》(《學校管理體制改革與課程改革》,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這種與高中新課程一線管理者平等對話的平實而通俗的話語方式,被確認為《對話》一書的基本形式。
2005年1月20日,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召開的《對話》首次選題論證和編寫工作會議上,曹志祥、劉月霞(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王宏凱、魏振水、蘇伶俐(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及王錚(深圳中學)、喬貞華(山東日照一中)、陸一鵬(江蘇藍纓學校)、陳聆(江西教研室)、陳夫義(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李希貴(山東濰坊教育局)等參加會議。會議研究確定《對話》一書的編寫目的是,幫助教育管理者進一步領會《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各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的實質,針對教育管理者在實施高中新課程中的疑惑與困難,從一線教育教學管理的實際需要出發,就高中新課程實施中的易發問題以對話方式進行答疑解惑,或提供操作性案例,幫助教育管理者(特別是學校管理者)駕馭新課程,引領學校和教師實施新課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