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涇鎮

王江涇鎮

王江涇鎮地處江蘇、浙江兩省的交界處,位於上海、杭州、太湖三大經濟圈交匯點,南與嘉興市區相連,北與江蘇盛澤一橋相通,是浙北通往蘇南的重要門戶。京杭大運河、湖嘉申航道穿鎮而過,07省道、乍嘉蘇高速、申嘉湖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實現到上海、杭州、蘇州45分鐘高速公路圈。

作為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試點鎮,王江涇立足長三角,依託其便利的區域交通條件、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強大的經濟實力等優勢,圍繞“中國智慧型家居城、江南濕地生態城、浙北運河旅遊城”建設目標,全面實施“一區一帶、一路一園”工程,加快打造現代化田園新王江涇升級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王江涇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浙江嘉興
  • 面積:120.39平方千米 
  • 人口:90663人(2017) 
  • 耕地面積:10.38萬畝
簡介,基本概述,歷史名人,建置沿革,大事記,經濟發展,紡織重鎮,城市建設,一方名產,一方名村,一方勝跡,青魚之鄉,所獲榮譽,旅遊景點,

簡介

王江涇鎮
王江涇鎮位於浙江沿海北部,距上海、杭州、蘇州三大城市和乍浦港都在一小時公里圈內。南與嘉興市區相連,北與江蘇盛澤一橋相通,鎮內有07省道、乍嘉蘇高速公路京杭大運河為浙北重鎮增添活力,轄區面積120.39平方千米,人口90663人(2017)。自南宋以來,王江涇就是江浙兩省交界處的一個絲綢集鎮,方圓數十里,日出萬匹,鎮上店坊林立,市街繁榮,被譽為“衣被天下”的絲綢之府。王江涇人民夙興夜寐,耕耘樹藝,胼手胝足,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文明。
田青鎮位置田青鎮位置
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鎮東的長虹橋建於明·萬曆年間,為浙江京杭大運河第一橋。長虹橋造型雄偉壯觀,有長虹臥波之勢,為歷代文人所稱頌,鎮東的蓮泗盪公園,背靠萬頃良田,面朝千畝魚盪,為王江涇構勒了一幅秀麗的江南油畫。
它居於中國黃金海岸的北段,氣候溫和,土質肥沃,物產豐盈,鎮內擁有水面3萬餘畝,建有名特優水產養殖基地和棧養基地,水產養殖和捕撈分別居嘉興市首位。
勤勞智慧的王江涇人民辦教育、興科技、開工廠、建市場、辦園區,大膽地構築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廈,形成紡織、銅材、印染、化纖、電力、注塑、管道、造紙等多種塊狀經濟。實現了經濟持續增長的社會全面進步,創造了一個個奇蹟。

基本概述

王江涇鎮位於江、浙交界處,北與江蘇省吳江盛澤鎮一橋相連。該鎮以強大的民間投資為動力,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取得重大突破。全鎮擁有6000多民營企業,行業結構己形成紡織、化纖、印染、植絨、箱包、注塑等,其中紡織業是支柱產業,占經濟總量的90%,王江涇鎮無梭織機擁有量達2多萬台,在中國領先實現了織造無梭化。具有當代先進水平的噴水、噴氣、劍桿、片梭大提花4大類無梭織機,以其高速度、高效率、高質量代表著當今織造業的最新工藝技術水平,實現織造無梭化是中國織造業奮鬥的重要目標之一,該鎮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織造名鎮”稱號。
王江涇鎮王江涇鎮
王江涇鎮全年織造能力約達25億米,印染後整理企業11家,加工能力為22億米。該鎮無梭織機占全部織造能力73%以上。王江涇鎮織造實現無梭化,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民營經濟的蓬勃興起。1998年底,全鎮擁有無梭織機僅為百台左右,幾年中,該鎮民營工業呈現逐年遞增的投資熱潮,無梭織機猛增萬台,民間投資越來越紅火,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近100家。在經濟開發區內,一幢幢寬敞氣派的嶄新廠房接連不斷。民間投資加快了技術創新的步伐,新機制、新技術成為該鎮新的經濟成長點。

歷史名人

王江涇鎮,位於浙江沿海北部,地處世界第六大都市圈——長三角城市群中心區域,毗鄰上海、杭州、蘇州和杭州灣 乍浦港,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全鎮總面積120.39平方千米,人口90663人(2017)。
王江涇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自然景觀。自南宋以來,王江涇就是江浙兩省交界處的一個絲綢集鎮,方圓數十里,日出萬匹,鎮上店坊林立,市街繁榮,被譽為"衣被天下"的絲綢之府。因有一聞氏尚書在此居住,故名聞川市;元代有王、江兩大戶相繼興起,遂稱王江涇。明末清初時,王江涇就被譽為江南四大名鎮之一。王江涇境內名勝古蹟眾多,旅遊資源豐富,擁有橫跨京杭大運河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長虹古橋,相鄰的一宿庵一里街與古橋、古河交相輝映,演繹人文勝景。聞名遐邇的蓮泗盪農民公園風景宜人,吸引江浙滬三地遊客紛紛前往休閒觀光。

建置沿革

王江涇鎮是個古老集鎮。宋以前,已形成集鎮,因有一聞氏尚書在此居住,故名聞川市。元代,有王、江兩大戶相繼興起,遂稱王江涇。宋至明絲綢紡織業不斷發展,漸成江浙
兩省交界處一個絲綢貿易集鎮。本世紀初,王江涇再度繁榮。
抗日戰爭初期,被日本侵略軍燒毀。解放後,各行各業得到恢復和發展,形成以絲綢工業為主的小城鎮。
解放初為王江涇鄉,1958年和嘉北鄉合併成立雙橋公社,1984年復名雙橋鄉
1988年11月,撤鄉建鎮,設王江涇鎮,實行鎮管村體制。1998年5月,擴鎮並鄉,鄰近荷花鄉、虹陽鄉併入王江涇鎮,建立中心城鎮。

大事記

1983-1984年,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8年5月,占地面積6650平方米、設有110個經營點的王江涇鎮南方絲綢市場正式開業,1993年擴建市場新區,1998年成交金額達3.3億元。1991年7月21日,國務院總理李鵬虹陽村視察農業生產。1992年,投資180萬元,建成長114米,寬8米,橫跨運河兩岸的北虹大橋。1994年8月,投入1080萬元的集辦公、商貿、娛樂、餐飲一體的南
方大廈建成開業。1996年,通過集資募捐,建成全長2500米的王江涇鎮集鎮防洪工程。1996年5月,區人民政府正式命名劉承忠紀念館,投資500多萬元的新穎農民公園建成開發。1998年5月,為加快中心城鎮建設,原王江涇鎮、荷花鄉、虹陽鄉合併為王江涇鎮;8月,被命名為省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12月,創建成為市級衛生鎮。
王江涇鎮王江涇鎮
1998年5月,擴鎮並鄉,建立王江涇中心城鎮,原荷花鄉、虹陽鄉併入王江涇鎮;6月份擴鎮並鄉後,王江涇鎮新一屆黨委班子建立;6月,召開王江涇鎮五屆四次人代會,選舉產生人大、政府班子成員;7月,實行機構改革,對機關內部124名工作人員實行分流;7月,經過多次論證,制訂王江涇鎮1998-2002年城鎮建設發展規劃;8月,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10月,投資48.8萬元反映王江涇人民精神風貌的王江涇鎮標正式建成;12月,經過驗收創建成為市級衛生城鎮。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近年來,王江涇鎮堅持“產城融合、城鄉融合,經濟與生態融合、改革與發展融合”的方針,圍繞“增實力、強功能、提品質、顯特色”的培育目標,堅持工貿聯動,加大創新投入、加快產業發展、加速人口集聚、加強公共服務,全力推進“中國智慧型家居城、江南濕地生態城、浙北運河旅遊城”建設,並取得一系列豐碩的成果,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先後獲得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鎮、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國織造名鎮、中國青魚之鄉、中國田藕之鄉、浙江省中心鎮、浙江省經濟百強鎮、浙江省文明鎮、浙江省生態鎮等榮譽稱號。
王江涇鎮堅持轉型升級這一主線,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2015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9.6億元,同比增長6.5%;完成財政總收入8.2億元,其中稅收收入7.3億元,同比增長8%;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4億元,同比增長10.7%;農民人均純收入26603元,同比增長12%。2015年,全鎮規模以上企業129家,全年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38家,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54.8億元。現有紡織企業380餘家,紡織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66.1%;智慧型家居產值達到33.8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23%,智慧型家居產業園成為首批嘉興市特色產業園。

紡織重鎮

王江涇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工業城鎮,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優勢,是馳名中外的“中國織造名鎮”。目該鎮的工業經濟占經濟總量的90%以上,而紡織業又占工業經濟的86%以上。全鎮目前共有紡織企業248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38家,擁有各類織機31756台,其中有當代先進水平的噴水、噴氣、劍桿、片梭大提花4大類無梭織機26770台,以其高速度、高效率、高質量代表著當今織造業的最新工藝技術水平。
精彩亮點“鳥槍換炮”引進先進設備。王江涇鎮的紡織產業已逐漸淘汰了落後的設備及工藝,許多紡織企業自發地引進國內外先進設備,加快了紡織產品更新換代的步伐。今年初至今,該鎮已有28家企業申報立項引進國外先進設備,進口設備用匯資金達7589萬美元,其中引進先進的噴氣、噴水織機1631台,為加快提升王江涇紡織產業層次和產品檔次步伐提供了設備裝備的保障。
家庭工業與規模企業共同發展。王江涇鎮是長三角家庭織機業發祥地,目前全鎮有織造企業6300家。王江涇依託傳統優勢,一邊發展家庭織機業,一邊大力發展高層次的規模企業,因此形成了家庭工業與規模企業共同發展的新格局,顯現出織造、印染、化纖繅絲等紡織產業一條龍的主導產業結構集聚效應,並在國內率先實現織造無梭化。目前該鎮全年織造能力約達25億米,印染後整理企業11家,加工能力為22億米。全鎮年產各類布匹30億米,產品銷售至浙江、江蘇、安徽、福建等地,許多產品還飄洋過海銷售至國外。
企業技術創新形成體系。技術創新目前已成為王江涇紡織企業不斷發展的動力,如明效豐匯紡織有限公司、元豐紡織有限公司、越龍提花有限公司等骨幹企業,都自覺與東華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嘉興學院等院校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在人才培養、科技合作、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合作。從技術設施、人力資源配置上,不斷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強化“產、學、研”和“科、工、貿”相結合。
做大市場:構建長三角商貿亮點
於今年6月27日開工興建的嘉興·中國南方紡織城,是南方絲綢市場的擴建工程,同時也是浙江省重點工程。嘉興·中國南方紡織城已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命名為“現代紡織物流示範平台”。該工程總投資約4.5億元,用地總面積約405畝,總建築面積約248401平方米,其中獨立商鋪總建築面積約151899平方米、約1100戶。該項目按先後次序分一期、二期和遠期階段,快速啟動,滾動開發,減少初期投入,降低投資門檻。其中:一期用地面積約164.9畝,建築面積約130000平方米,約600個獨立商鋪,投資約2.5億元。
市場優勢
傳統市場“脫胎換骨”。早在1988年初,王江涇鎮就建起了南方絲綢市場,為周邊10多個鄉鎮、5萬餘台織機及江浙地區輕紡業提供服務。如今動工興建的嘉興·中國南方紡織城,將順應形勢而建起貿易、研發、信息、物流、會展等5大先進平台。通過這5大平台,有效地展示出
南方紡織城特有的緊連市區、依傍07省道及高速公路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再加上堅實的紡織產業支撐,嘉興·中國南方紡織城定會以後發優勢來奪人眼球,從而成為長三角地區的商貿亮點。
全新理念提供支撐。嘉興·中國南方紡織城採用以中心廣場的“點”為中心,以步行空間的“線”為連線的方式,運用步移景異的設計理念,在建築空間上創造出豐富的流動視覺感受,並將主題貫穿於整個區域中,形成一個中心廣場、一條交易走廊、一條濱水綠化景觀帶和兩片交易市場。嘉興·中國南方紡織城的主題、功能、市場、產品等定位,主要由交易市場和市場服務部分組成。交易市場劃分為棉布、化纖和紡織機械配件等三大主要部分,為它們提供的空間主要是集中的服裝城和大量的獨立商鋪。市場服務將配置與紡織業有關的紡織機械、紡織染料、紡織人力等服務功能,在此市場可找到紡織業所需要的各種要素。
機制創新展示發展前景。嘉興·中國南方紡織城是帶動王江涇鎮紡織業發展的龍頭,也是王江涇鎮紡織業開拓市場的重要視窗。在這一市場中,客商將享受到優質的服務,市場將設定完善的信息系統,為紡織業提供全方位的技術信息支持等服務。其中將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充分發揮網路優勢進一步完善信息發布、網上交易、網上結算等功能;以信息網路為基礎,健全物流信息服務和反饋體系,開發物業管理和貨運管理信息系統,用現代信息手段管理市場。
亮點閃現
紡織市場專家群英聚會。在中國紡織專業市場升級研討會上,邀請的專家學者的層次較高,他們都對紡織業和紡織市場有獨到的研究。其中有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孫灘濱、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陳樹津國家發改委區域規劃專家組成員朱榮林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副主任伏廣偉、國家產品開發中心副主任李斌紅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處長蘭玉強、中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聯盟秘書長錢晉等領導和專家。
論壇內容精彩紛呈。在中國紡織專業市場升級研討會上,我國紡織行業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學者,將就中國紡織專業市場的現狀以及競爭態勢、中國紡織專業市場的發展方向、紡織產業升級的歷史機遇與紡織專業市場的關係、嘉興中國紡織城的發展定位和市場定位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與交流。
通過這次中國紡織專業市場升級研討會暨嘉興·中國南方紡織城開工慶典,必將更好地描繪出王江涇鎮區域經濟“趕超”發展的新藍圖。

城市建設

在城市建設上,王江涇2007年共完成城建投入1.7億元,投入2500萬元用於集鎮道路建設,中虹大橋工程正式破土動工。城鄉一體化供水工程正式啟動。王江涇鎮的新農村建設也取得紮實推進:該鎮出台了《王江涇鎮新農村建設實施意見》,在全鎮各村開展了新一輪的村莊規劃編制。該鎮還加大了噴水織機廢水治理力度。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全面展開,垃圾集中率已達100%,全鎮環境衛生得到進一步加強。王江涇鎮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上也是碩果纍纍,2006年,該鎮進一步擴大了社會養老保險面,對困難民眾做到了應保盡保,共發放低保金117萬元。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100%。改造危舊房31戶,補助18.8萬元。建立了20個殘疾人社區康復指導站。全年共舉辦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班66期,培訓5590人。
王江涇鎮王江涇鎮
王江涇鎮還大力推進民主法治村星級達標活動的開展,開展面達100%。三星級達標村達標率達到100%。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均取得了顯著成績,全鎮呈現出政通人和、社會安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

一方名產

馳名江、浙兩省的公泰和栗酥,已有百餘年歷史,為該鎮特產。創始人張竹溪不惜工本,用高麻、精綿白、特製糯米、飴糖為主原料,以獨特工藝精製成麻香濃郁、甜而不膩、脆而不疏、酥而不散、上口不粘,別有風味的栗酥,以質取勝,成為特產。
1985年,被評為省供銷系統優質產品。1984年,嘉興市市長出訪港、澳,就以公泰和栗酥作為地方特產贈送港、澳朋友。
來該鎮旅遊或者辦事的客人一定會嘗上一份美味的栗酥!
板栗在民間素有“乾果之王”的美稱,它的營養價值很高,除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外,它還含有膳食纖維、維生素C、胡蘿蔔素及磷、鈣、鐵、硒、鋅等多種礦物元素。《本草圖經》中云:“栗房之心一子謂之栗楔,活血尤效”,《呂氏春秋》中有“果之美者,江浦之橘,箕山之栗”之說。

一方名村

民主村 素稱連四盪邊徐長灣的民主村,解放前有這樣的民謠:“連四盪邊徐長灣,三天大雨就成災,苛捐雜稅高利貸,十家要有九討飯”。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改變了貧窮落後的面貌。農業生產逐年豐收,糧食產量持續高產,為國家糧食生產作出過較大的貢獻。60年代初期,成為縣、市級的農業先進村,省級高產示範村。60-70年代,陸三男等村四任主要領導到北京參加國慶典禮、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以及南方十三省水稻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政治、經濟、文化事業得到更大發展。1994年度,被評為市級經濟百強村和區級經濟十強村。近幾年來,投入500餘萬元建起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農民公園——連四盪公園,為村民提供了理想的休閒場所。
王江涇鎮王江涇鎮
虹陽村 位於嘉興市以北,07省道以西,“和尚盪”和“天花盪”鑲嵌其內,是商品魚和珍珠蚌的養殖基地,交通十分方便,距嘉興市區15公里;“乍嘉蘇”高速與“申嘉湖”高速互通盤亘其中,自村上高速僅需要5分鐘;又地處金三角,距離上海、杭州、蘇州都只需一小時。
全村區域面積6.35平方公里,共有水田面積3380畝,旱地880畝,外盪水域面積2260畝,內盪面積204畝,1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231人,勞動力人口2021人,戶數841戶,人均耕地面積1.32畝。
2006年全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90萬元。全村從事家庭工業主要為絲織業,共有85家,無梭織機740台,倍捻機150台。職工人數980人,2006年完成工業產值1.8億元。
田青村 位於王江涇鎮北部,距鎮區約9公里,屬田樂片區,歷史上是田樂老集鎮所在地,村域東鄰棟樑村,南連廊下村,西與田樂村相接,北與雙塔村為伴,全村總面積約2.7平方公里。
王江涇鎮王江涇鎮
田青村共有13個村民小組,5個自然村落,全村總戶數為502戶,總人口為1869人,其中勞動力1151人,現有耕地面積2459畝,其中稻田開發438畝。2006年田青村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1.2859億元,集體可支配收入115.02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7161元。
村莊內主要道路包括王黎公路和田青村至廊下村的通村道路。王黎公路是田青村對外聯繫的主要通道,村莊內擁有衛生服務站、幼稚園、農貿市場、文化活動中心等服務設施。
田青村現有班子人員5名,後備幹部1名,全村中共黨員47名,共青團員28名,全村現有私營企業6家,噴水織機323台,各類經車10套,擁有生活區防洪牆1000米,計畫生育符合率為100%,自來水入戶率達98%,農戶衛生廁所改建率達100%,有線電視安裝率為95%,住宅電話裝機率達97%,近年來獲得農業工作綜合先進村、區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鋒工程“五好”村黨組織、區級文明村、省級衛生村,市、區級“三無”達標村、市“五有”團支部、區級平安村、三星級民主法治村、村莊整治工作三等獎等榮譽稱號。

一方勝跡

位於王江涇鎮東,橫跨京杭大運河東西兩岸,連線王江涇集鎮與長虹村,是溝通東西兩岸的交通要道,為浙北平原在軟基上修建的最大石拱橋,1997年8月29日被命名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清康熙五年(1666)重修,嘉慶十七年(1813)又重修。橋全長72.8米,共三孔,中間孔淨跨縱聯分節並列砌築的半圓形石拱。水面至橋頂高為18.8米,橋頂寬4.9米,階梯陡斜,兩坡各有57級石階,用長條石砌成。橋欄用長條石組成,朝里鑿成可供人坐的弧形。東坡橋孔內砌有石纖道,現為輪船停靠站。橋頭原有高大的石碑坊,在解放後拆除。橋東50米處原有關帝廟一座。橋西堍現有一宿庵並對外開放,是觀光旅遊的一個景點。該橋宏偉壯麗,有長虹臥波之勢,故得名長虹橋
王江涇鎮王江涇鎮
一宿庵
位於王江涇鎮長虹橋西堍。原名一粟庵,相傳唐國有一高僧雲遊四方,在此住過一夜,又傳乾隆皇帝曾住過一夜,改名一宿庵。
一宿庵始建年代不詳,清鹹豐年間遭兵毀,同治初重建,到光緒年間又募資四千二百餘兩重建,並築有五桂軒、晚霞閣等。「文革」中全部被毀,古詩∶「祗園半畝訪煙霞,一宿高僧今在耶,獨樹婆婆八百載,忽飛清影落誰家」便是真實寫照。
王江涇鎮
一宿庵的前殿設有四大金剛和建造此庵的石碑。正殿為大雄寶殿,其門楣上掛有一圓鏡,為庵中的一寶,因為它能照見長虹橋的全景。正殿中間為千手觀音塑像,高六米,共有一千零六十八苹手,該像金碧輝煌,氣勢壯觀。

青魚之鄉

王江涇鎮地處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帶,浙北地區通往蘇南的要道,與蘇滬杭距離均在1小時車程以內。地理環境優越,河盪資源豐富,氣候溫和濕潤,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全鎮總面積120.39平方千米。全鎮水產養殖面積3080公頃,2006年全鎮淡水魚總產量1.07萬噸,產值1.42億元;水產品深加工550噸,增加附加值1600多萬元。漁業產值占秀洲區漁業產值的54%,是秀洲區的漁業重鎮,2001年被省海洋與漁業局命名為“青魚之鄉”。“青魚之鄉”的王江涇鎮擁有青魚養殖基地1萬多畝,年供青魚等原種3000餘組,無公害青魚近5000噸,青魚製品600噸,產值8000多萬元。青魚及其完整的產業鏈已成為王江涇鎮漁業的一大亮點,其規模、產量和產業化水平均位於全省前列。
王江涇鎮王江涇鎮
王江涇鎮的漁業生產具有較高集聚度,較大的規模,並形成具有帶動作用的產業鏈。該鎮已初步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發展格局,並強化了品種繁殖、養殖技術、供銷服務的程式化。全鎮高度重視農產品品牌行銷策略,“嘉荷池青青魚乾、“天然盪”鱉等知名品牌在浙江省和嘉興市已有一定影響力。已建成國家級長江四大家魚原種場1個,省級青魚良種場1個,省級無公害青魚標準化養殖示範基地1個(270公頃),省級休閒漁業基地1個,省級農業科技型企業1家;市級涉漁農業龍頭企業3家,區級涉漁農業龍頭企業1家,其中3家企業通過了ISO9001:2000質量體系認證。已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4家,其中省、市示範專業合作社1家;已通過無公害水產品生產認證基地4個,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水產品4隻,已註冊商標9件,創立省著名商標1件,市著名商標2件,市名牌產品2個,“嘉荷池青”青魚及青魚製品通過原產地標記註冊保護。2005年嘉興市工商局認定王江涇鎮為“水產品專業商標品牌基地”。
王江涇鎮的水產業發展確實令人矚目,在養殖面積、品種及產量上位居全省前列。全鎮水產養殖總面積46200畝,其中精養魚塘9688畝(漁業基地以青、鯽魚為主);內塘養殖10135畝(水田開挖魚塘以養殖名特優新水產品為主);外盪養殖26377畝(網箱養殖四大家魚為主,大水面養殖以珍珠為主)。2006年各類水產品產量較高,其中青魚4029噸、鯽魚1350噸、鰱魚1980噸、鱅魚992噸、南美白對蝦750噸、草魚370噸、鯿魚156噸、青蝦95噸、鱖魚62噸、48噸、鮊魚47.6噸、珍珠46噸、鱸魚25噸,其他魚類750噸、觀賞魚1萬條。2006年,全鎮農民人均收入7713元,同比增長8.1%;從事漁業的農民人均收入為9285元,比2004年增加815元,增長9.6%。
王江涇鎮王江涇鎮
“青魚之鄉”秀洲區王江涇鎮歡迎社會各界人士前來作客。

所獲榮譽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旅遊景點

王江涇最著名景點的要數長虹公園,那兒有涼亭,有湖泊,還有歷史悠久的一宿庵和長虹橋。經常能看見許多孩子或者大人在林里玩耍或者散步,是個小憩的好地方。在長虹公園,還能近距離地觀看運河和來往的船隻,領略運河對區域來往的重要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