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楷(高麗仁宗)

王楷(1109年—1146年),高麗王朝第17任君主(1122年—1146年在位)。仁表,原名,是高麗睿宗王俁與順德王后李氏所生之子,1115年被立為王太子,1122年繼承王位,到1126年為止由其外祖父李資謙執政。王楷在位前半期,統治集團內訌頻繁,國內局勢動盪不安。1126年,王楷欲除李資謙未果,旋在拓俊京的幫助下打倒李資謙,翌年又流放拓俊京。其後寵信和尚妙清,妙清等在勸王楷遷都西京(今平壤)、征伐金朝、稱帝建元均未果後,於1135年在西京發動叛亂,次年被金富軾鎮壓,政局才安定下來。王楷在位時正逢金朝興起、滅遼侵宋之際,高麗於1126年向金朝稱臣,1142年金朝冊封王楷為高麗國王,在這期間宋朝先後要求高麗協助攻金和假道入金,均被高麗拒絕,高麗與宋朝的邦交也宣告終結。王楷死後廟號仁宗諡號恭孝,葬於長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楷
  • 別名:字仁表,曾用名王構
  • 國籍:韓國(高麗王朝
  • 民族朝鮮族
  • 出生地:高麗開京
  • 出生日期:乾統九年(1109年)十月初四日
  • 逝世日期:皇統六年(1146年)二月廿八日
  • 職業高麗國王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剷除李資謙拓俊京等權臣
  • 代表作品:“妙香山普賢寺之記”題額
  • 廟號:仁宗
  • 諡號:恭孝
  • 陵墓:長陵
人物生平,外祖專權,歸順女真,扳倒權臣,事金絕宋,妙清之亂,壯年薨逝,軼事典故,人物容貌,恭敬事大,個人作品,歷史評價,家族成員,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外祖專權

乾統九年(1109年)十月初四日,高麗睿宗王俁的長子出生,此子的母親是上年被納為嬪妃的貴族李資謙之女延德宮主李氏(順德王后)。天慶四年(1114年)十一月,睿宗賜元子名構,十二月其母李氏被立為王妃,翌年二月冊立王構為王太子,並奏報遼朝。本來遼朝會依例冊封高麗王儲為三韓國公,由於遼金戰爭的爆發而沒有實現。辛丑年(1121年)正月,太子加元服,後改名為楷。壬寅年(1122年)四月,睿宗病重,臨終前由金富軾擬遺詔,傳位於太子王楷,李資謙奉王楷即位於重光殿,是為仁宗。
仁宗即位時年方十四歲,他的叔叔們頗有步他們父親高麗肅宗後塵的覬覦之心,李資謙則利用扶保仁宗登基的機會攫取了大權。原本肅宗憑藉平定李資義之亂奪位,三代與王室聯姻的仁州李氏外戚家族遭到限制,李資謙等被迫蟄伏。但隨著睿宗納李資謙之女為妃並生育仁宗,李氏家族死灰復燃,勢力重新膨脹起來。仁宗即位後,就封李資謙為協謀安社功臣守太師中書令邵城侯,同年十月加封漢陽公。十二月,李資謙藉口韓安仁、文公美等圖謀擁戴帶方公王俌,整肅了一批反對派,從而鞏固了權力。不久後李資謙因母喪去位,仁宗遣使令其起復,並於甲辰年(1124年)七月加封李資謙為“朝鮮國公”,兼任三省長官及判吏、兵部,開府建宮,仁宗出乾德殿門外親傳詔書,百官先進宮祝賀,後到李資謙府上祝賀,禮數比王太子,生日也如同帝王一般被稱為“仁壽節”,可以說到了位極人臣的地步。

歸順女真

仁宗即位之初,中原形勢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高麗的前宗主國遼朝金朝的攻擊下瀕臨滅亡,金太祖派習顯(實現)出使高麗,通報其平定的遼朝州郡,其時正值帶方公事件期間,李資謙在事後禮待金使,金使又告知高麗遼天祚帝已逃往西夏(實為遼朝西境的夾山)。癸卯年(1123年)八月,高麗派河則寶從海路出使遼朝,但找不到遼廷所在而還。同時,高麗還強化了對金朝的戒備。
作為金朝盟國的宋朝也加強了同高麗的聯繫,派遣國信使路允迪、傅墨清帶著禮物和宋徽宗御製的詔書和祭文,在癸卯年(1123年)六月抵達高麗,祭奠睿宗王俁,並提示遼朝將亡,高麗可以回歸宋朝,恢復宋朝的冊命,仁宗以“憂制未終”為由謝絕了宋使的提議,次年派樞密院副使李資德和御史中丞金富轍出使宋朝,謝恩並獻方物。此前宋徽宗不聽高麗忠告,執意聯金滅遼,遼朝在宋金的夾擊下於乙巳年(1125年)滅亡。這年五月,高麗派去金朝報聘的使者因國書非“表”且不稱臣而被金朝拒絕接納。金滅遼侵宋的訊息傳來後,高麗開始考慮自身處境,於丙午年(1126年)三月討論事金問題。大多數大臣認為不可,權臣李資謙拓俊京兩人則說:“金昔為小國,事遼及我,今既暴興,滅遼與宋,政修兵強,日以強大,又與我境壤相接,勢不得不事;且以小事大,先王之道,宜先遣使聘問。”處於李資謙擺布下的仁宗只好聽從這個建議,並派李資謙之子李之美在太廟占卜對金的和戰問題,結果自然是決策事金。四月,仁宗派鄭應文、李侯出使金朝,奉表稱臣,金太宗在回詔中稱讚“加非兵革之威,誘不玉帛之惠,自然來者,不曰良哉!”於是高麗成為了金朝的屬國

扳倒權臣

就在高麗決策事金的這一年,發生了李資謙之亂。李資謙以仁宗外祖父的身份“專制國命”,權傾朝野,家族也雞犬升天,史載其“諸子爭起第宅,連亘街陌,勢焰益熾,賄賂公行,四方饋遺輻湊,腐肉常數萬斤,強奪人土田,縱其仆隸掠車馬輸己物,小民皆毀車賣牛馬,道路騷然”。此外李資謙還強行將他的兩個女兒嫁給仁宗,甚至還請仁宗封他為“知軍國事”,長大成人的仁宗也對李資謙心生不滿,曾就如何使李資謙下野的問題派人秘密諮詢老臣金仁存、李壽,金仁存等都建議仁宗不要輕舉妄動。但是到了丙午年(1126年)二月,內侍祗候金粲、內侍錄事安甫鱗、同知樞密院事智祿延、上將軍崔卓、吳卓、大將軍權秀、將軍高碩等在仁宗的支持下發動宮廷政變,欲一舉剷除李資謙及其親家拓俊京,李資謙因事先獲知訊息而沒有入宮,拓俊京率軍進宮不成,乃不顧仁宗親至城樓命軍士解散的聖旨,縱火焚宮。仁宗在十多名侍從的護衛下逃到山呼亭,為了避免被害,仁宗甚至下詔將王位禪讓給李資謙。李資謙自知其他貴族大臣不可能支持他取代王氏,便涕泣還書於仁宗,說:“臣無二心,惟聖鑑諒之!”最後所有牽連政變的人員都被拓俊京殺死殆盡,王宮也幾乎被付之一炬,只剩下三個亭子和內帝釋院廊廡數十間,直史館金守雌一個人背著國史,將其埋在山呼亭北,才使歷代實錄倖免劫難。仁宗則被挾持到南宮,後又被挾至李資謙祖居重興宅西遠軟禁起來。李資謙及其妻跪地拍手痛哭說:“自皇后入宮,願生太子,及聖人誕生,祈天永命,無所不至,天地鬼神,鑒吾至誠,不圖今日反信賊臣,欲害骨肉!”仁宗羞赧無言。
李資謙並非真正忠於王氏,高麗一直流傳著“龍孫十二(王)盡,更有十八子(李)”的讖語,因此李資謙也逐漸萌生了取王氏而代之的念頭;仁宗則採取了離間李資謙、拓俊京兩人關係的對策,透過內醫崔思全的穿針引線而成功拉攏了拓俊京。丙午年(1126年)五月初一,仁宗移駕延慶宮,李資謙則寓居宮南,鑿北垣以通延慶宮,並取走軍器庫的鎧甲兵器藏在家裡,仁宗曾一個人去北垣痛哭。李資謙又企圖毒害仁宗,被其嫁給仁宗的女兒(後來的福昌院主)秘密報告給仁宗而未能得逞。五月二十日,仁宗寫御筆密信給拓俊京,稱李資謙將發兵犯闕,圖謀不軌,於是拓俊京發難,將仁宗接到軍器監,召李資謙入覲並囚禁之。仁宗以李資謙為其外祖父而不忍誅殺,將李資謙及其親屬同黨流放外地,結束了李資謙的統治。拓俊京雖成為功臣而獲得重賞,但很快就遭到兔死狗烹的命運。丁未年(1127年)三月,左正言鄭知常上書論拓俊京焚宮之罪,仁宗便下令流放拓俊京,至此仁宗才完全掌握了權力。
高麗仁宗王楷高麗仁宗王楷

事金絕宋

李資謙拓俊京雖然先後被剷除,然而他們稱臣金朝的對外政策則被仁宗延續下來。丙午年(1126年)九月,金太宗所派的宣諭使高伯淑、烏至忠來到高麗,命令取走原保州(高麗義州)居民及流入高麗的邊民後同意賜保州之地於高麗,高麗如同對待遼使一樣對待金使,並上表謝恩。次年九月,金朝又派耶律居瑾、張淮來高麗,宣布其俘虜宋朝徽欽二帝、擁立張邦昌的訊息,高麗上表稱頌金朝“神兵一揮,率土大定,東西南北,拓地增疆,華夏蠻夷,望風束手,功業光輝於竹素,威靈聳動於乾坤”。戊申年(1128年)十二月,金太宗又派司古德、韓昉來高麗,通報封宋徽宗為昏德公、宋欽宗為重昏侯的訊息,同時傳達金太宗就保州劃界、逃亡人戶及去年謝恩使隨行人員打死金人等金麗外交問題作出的指示,並令高麗奉上誓表。次年由金富軾擬就誓表,上呈金朝,稱“誓以君臣之義,世修藩屏之職,忠信之心,有如皦日,苟或渝變,神其殛之”。金朝繼續催促高麗送還逃亡人戶,庚戌年(1130年)十二月,高麗以不知情為由懇請金朝停止這一要求,金太宗開恩允許,包括保州問題在內的金麗外交懸案終獲解決。
高麗既然選擇稱臣金朝,與宋朝的邦交自然也進入尾聲。繼路允迪使團之後,宋欽宗派遣的使節侯章、歸中孚於丙午年(1126年)七月抵達高麗,通報宋欽宗的繼位,並指責高麗對金朝“不能盪其巢穴,以報中國,豈累朝待遇殊絕之意耶?”鼓動高麗協助宋朝攻金,“率勵師眾,相為表里,以行天誅”。高麗的回覆強調“以中國之大而如此(指與金朝簽訂城下之盟),況小國孤立其將安恃乎?……載念本國,天災流行,府庫焚盪,凡為御戎之具,靡有孑遺,方議鳩工,以圖興復。今詔書委曲諭示,此實雪舊恥、報大恩之日也。然以殘弊之兵,當新勝之虜,恐非勉強所能及也”,雖然最後承諾將盡力協助,實際上跟睿宗朝承諾協助遼朝一樣,只是敷衍而已。送走侯章一行後,高麗於九月派金富軾、李周衍去宋朝祝賀宋欽宗登極。金富軾一行到了明州後,宋欽宗接受御史胡舜陟之建議,把高麗使臣留在明州,不讓入京,但接納其貢物。同年冬發生靖康之變,金富軾一行聽說訊息後於翌年五月回國。一年後的戊申年(1128年)六月,宋高宗所派的國信使楊應誠帶著“假道高麗、迎回二聖”的使命來到高麗,要求高麗“津發”宋使與金朝搭上關係,仁宗聽了後面有難色。高麗君臣擔心金朝“如聞使節假道入境,必猜疑生事”,因此“朝議牢執不許”,對楊應誠的反覆要求均予以拒絕,並直言不諱地指出:“二聖今在燕雲,大朝雖盡納土,未必可得,何不練兵與戰?”楊應誠在高麗待了兩個月,一籌莫展,只好帶著高麗的謝表而還。隨後仁宗派尹彥頤出使宋朝,上表謝罪。宋高宗聽說楊應誠出使失敗後,為高麗的“忘恩負義”感到震怒,不過最終還是在揚州行在所禮待了尹彥頤一行。庚戌年(1130年)四月,宋使王正(政)忠來高麗宣詔,令高麗暫停入聘。
辛亥年(1131年)四月,仁宗從商人卓榮那裡獲悉宋軍驅逐過江金軍的訊息後,對群臣說:“前者侯章、歸中孚來請援,不能從;又楊應誠欲假道入金,又不從。自念祖宗以來,與宋結好,蒙恩至厚,而再不從命,其如信義何?”在群臣建議下於翌年二月派崔惟清、沈起出使宋朝,得到宋高宗厚待。癸丑年(1133年)二月,仁宗又派韓惟忠、李之氐去宋朝謝恩,因海上遇風而還。乙卯年(1135年),宋朝派吳敦禮向高麗提議助剿西京叛亂,被高麗謝絕。丙辰年(1136年),高麗收到了宋商帶來的公憑,稱西夏將通過宋朝與高麗往來,高麗派遣持牒官金稚規到明州,懇求宋朝“無使小國結怨於金”,宋朝害怕他是金朝間諜,便在明州將他遣還。此後宋朝與高麗一般通過商人來進行間接聯繫,兩國邦交實際上已經斷絕。就這樣,高麗在中原干戈擾攘之際,棄遼宋投金朝,並小心謹慎地使自己不捲入宋遼金之間的戰爭,從而保全了國運。

妙清之亂

對於稱臣金朝,大多數高麗人都是不情願的。在丙午年(1126年)三月百官議論事金問題時,除了李資謙拓俊京外“皆言不可”。高麗不願事金,主要是因為臣屬關係顛倒的巨大落差,從過去女真部落對高麗的臣服以及高麗對女真的優越感(據傳完顏氏還出自高麗),到睿宗時金麗約為兄弟之國,再到仁宗時成為金朝屬國,自然會讓高麗人的心理嚴重失衡,正如大臣尹彥頤(尹瓘之子)所表達的意見:“女真本我朝人子孫,故為臣僕,相次朝天,近境之人皆屬我朝戶籍久矣,我朝安得反為臣乎!”仁宗雖然延續了李、拓既定的事金政策,但圍繞對金外交問題所引發的高麗統治集團內部鬥爭則逐漸蔓延,最終引發了妙清之亂。
大華闕遺址大華闕遺址
李、拓相繼被剷除後,高麗統治集團分為兩派,一派以金富軾、金富儀(金富轍)、李之氐(李資謙堂侄)等朝臣貴族為代表,他們主張保持對金事大,另一派則是以僧侶妙清日官白壽翰和朝臣鄭知常、金安、文公仁等為代表,主張反金獨立。仁宗起初寵信後者,利用其勢力打倒權臣拓俊京,其後便巡幸其勢力的策源地——西京,並頒布新政策之詔書,以示萬象更新。仁宗在西京時,邊將謊報宋朝擊潰金兵,長驅直入,金朝將亡,鄭知常、金安趁機建議仁宗出兵北伐,回響宋朝,仁宗在派人諮詢了老臣金仁存後沒有允許,不久金富軾從宋朝回來,證實宋金戰況恰恰與高麗邊報相反。
被視為“聖人”的妙清進一步主張開京宮闕被燒、王氣已衰,強烈鼓吹遷都到他的家鄉西京,遭到金富軾、任元敱(仁宗外戚)、李之氐等人的反對。妙清又說西京的林原驛的地形為陰陽家所謂的“大華勢”,在這裡建立宮闕就可以兼併天下,讓金朝向高麗稱臣、三十六國來朝。仁宗為其所動,再次巡幸西京,並派白壽翰在林原驛選擇新宮所建之地,這是宋使楊應誠走後的戊申年(1128年)九月的事。次年新宮(大華闕)建成,仁宗在那裡接受百官朝賀,妙清因而勢力大增,其黨羽紛紛請求仁宗稱帝建元,以及與劉齊約定一起北伐金朝,面對這些非分之請,對妙清幾乎言聽計從的仁宗不得不為之猶豫。壬子年(1132年)三月,在妙清、鄭知常的指使下,檢校太師致仕李齊挺等五十名西京父老聯名上書,以大同江出現“神龍吐涎”的祥瑞為由,懇請仁宗稱帝建元,以壓制金朝。仁宗詢問大臣李之氐,李之氐說金國是強敵,決不可輕視,而且所謂祥瑞未必屬實,仁宗便沒有接受稱帝建元之請,後來果然發現所謂祥瑞是妙清等以油浮於水製造出來的。可是,仁宗依舊寵信妙清,不理睬反對妙清的諫言。
儘管妙清頗得仁宗寵信,但在這數年間反而是災異連連,反對派的諫言也不是毫無效果,因此仁宗雖然屢幸西京、建立宮闕,卻始終沒有遷都,對於稱帝建元、征伐金朝的請求也不可能同意。甲寅年(1134年)十二月,妙清再次指使朝臣上書請求仁宗稱帝建元,仁宗不答覆。妙清見和平手段無效,便於乙卯年(1135年)正月在西京策動分司侍郞趙匡、兵部尚書柳旵等起事,國號大為,年號天開,並敦請仁宗來西京即皇帝位。仁宗自然不可能前往,一面任命金富軾為元帥,出兵討伐,一面派人招安妙清等。趙匡見大軍壓境,其他地區又不支持西京的叛亂,便殺了妙清及柳旵父子,歸順朝廷。由於趙匡派去請罪的使者尹瞻等被朝廷囚禁,趙匡旋即在西京再舉反旗,推崔永為元帥,自己為副元帥。鑒於西京地勢險要,城池堅固,五軍會攻都無法攻克,所以金富軾不予強攻,而是安營紮寨,長期圍困,等到城中力竭之時,在尹彥頤的請求下,出動三路精兵共7000人偷襲西京,一舉平定,趙匡自焚,崔永等被俘虜後斬首,由妙清引起的叛亂至此平息,這是丙辰年(1136年)二月的事。

壯年薨逝

妙清之亂結束後,經歷了十年動盪的高麗內外政局終於獲得了暫時的安定。內部是以金富軾為代表的文官貴族掌握政權,儒教、佛教和文學都不斷發展,金富軾奉仁宗旨意,於皇統五年(1145年)十二月完成《三國史記》五十卷,反映出這一時期文化事業的興盛;對外則強化與金朝的宗藩關係,緩解兩國間的敵意,宋金議和後,仁宗在壬戌年(1142年,皇統二年)五月接受金熙宗冊封為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高麗國王,同年七月,高麗開始使用金朝年號,正式遵奉金之正朔,仁宗將此事通告太廟及歷代先王陵寢,標誌著金麗關係步入正軌。
長陵出土的青瓷瓜形瓶(韓國國寶第49號)長陵出土的青瓷瓜形瓶(韓國國寶第49號)
進入皇統六年(1146年),仁宗生病,健康狀況逐漸惡化,巫師先後占卜說李資謙拓俊京的鬼魂作祟,仁宗乃將被流放外地的李資謙妻兒遣返原籍,並追贈拓俊京為門下侍郎平章事、召還其子孫為官。然而,仁宗還是無可避免地病入膏肓,於二月二十八日薨於保和殿,享年三十八歲。死後廟號仁宗,諡號恭孝,後加謚為克安恭孝大王,葬於長陵。

軼事典故

人物容貌

癸卯年(1123年)六月,跟隨路允迪使團來高麗的宋朝國信所提轄人船禮物官徐兢仔細觀察了高麗社會百態,繪製並撰寫了《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一書。在該書第二卷描繪了時年十五歲的仁宗王楷的形象,並附上文字說明是“楷眉宇疏秀,形短而貌豐,肉勝於骨”。雖然該書的所有圖片均已亡佚,所幸文字記載保存至今,所以仁宗也成為高麗王朝唯一一位容貌被確切記錄下來的君主。

恭敬事大

仁宗即位之初,在宋朝使節到來時畢恭畢敬,史稱他“紫羅公服,象笏玉帶,拜舞抃蹈,極謹臣節”。後來向金朝稱臣,據說“固非仁宗出自清衷”,但仁宗卻金朝也非常恭敬,有詞臣應制詩文,其中指金朝為胡狄,仁宗看了後驚訝說道:“‘安有臣事大國,而慢稱如是耶?”

個人作品

相比乃父乃祖而言,仁宗在詩歌上的造詣似乎不高,《高麗史》中幾乎沒有他賦詩的記錄,但在《補閒集》中記載了他在開京宮闕重建竣工後所吟的一絕:“此地君臣樂,虛經十八年。幸因匡弼力,既醉復如前。”仁宗更大的造詣在書法上,他與高麗太祖高麗明宗高麗恭愍王都是以擅長書法著稱的君王,被盛讚為“下筆如神”,開京重建宮闕的所有匾額均系他親筆題寫。仁宗唯一保存至今的書法作品是“妙香山普賢寺之記”的題額,被後人評為“行書飄逸”。
仁宗書法作品拓本仁宗書法作品拓本

歷史評價

  • 徐兢:性慧多學,亦甚嚴明。在春宮時,官屬有過,必遭譴辱。既立,雖幼沖,國官頗畏憚之。乃者信使至彼,受詔拜表,行燕饗禮,升降進退,綽有成人之風,亦當為東夷之賢王也。
  • 金富軾:仁宗自少多才藝,曉音律,善書畫,喜觀書,手不釋卷,或達朝不寐。及即位,聞明經申淑貧甚,召入內侍,受《春秋》經傳。性又儉約,嘗不豫,宰樞入內問疾,所御寢席無黃綢之緣,寢衣無綾錦之飾。初年宮中宦寺及內僚之屬甚多,每黜以微罪,不復補,至末年不過數人。日再視事,或奏事者稽遲,必使小臣趣之,專以德惠安民,不欲興兵生事。及金國暴興,排群議,上表稱臣,禮接北使甚恭,故北人無不愛敬。詞臣應制,或指北朝為胡狄,則瞿然曰:“安有臣事大國而慢稱如是耶?”遂能世結歡盟,邊境無虞。不幸資謙恣橫,變生宮闈,身遭幽辱,然以外祖之故,曲全其生;至如拓俊京,亦棄過錄功,俾保首領,斯可以見度量之寬矣。故其薨也,中外哀慕,雖北人聞之,亦且嗟悼,廟號曰仁,不亦宜哉!惜乎惑妙清遷都之說,馴致西人之叛,興師連年,僅乃克之,此其為盛德之累也。
  • 金莘夫:睿廟末年,屬念房帷,馴致外家貪恣之行。仁宗幼沖即位,宰相韓安仁等不能長慮卻顧,潛奪其權,而悁忿生事,反被竄戮,徒使奸凶跋扈,毒流三韓,至於射黃屋、焚寢廟、脅至尊、置私第、殺戮左右、並奪國衡,祖宗之業幾於墜地,可以鑒矣;又惑於淨心(妙清)、壽翰陰陽之說,卒致西都之叛逆者,何也?蓋以天性一於慈愛,優遊不斷故耳。是以典刑未正於丙午之逆類,處置不均於西都之叛民,又深信浮屠,增益生民之弊,惜哉!其不喜游宴,減省宦寺,恭儉以飾身,誠信以交鄰,雖古帝王何以加焉?
  • 崔溥:仁宗親經李、拓之難,可以少省矣,而墮於賊髡之手,屢幸西都,構成逆謀,其得免柏人之禍,幸矣。所可稱者,慈仁恭儉而已。

家族成員

  • 父親:高麗睿宗王俁
  • 母親:順德王后李氏
  • 妻妾:恭睿太后任氏(任元厚之女)、宣平王后金氏(金璿之女,號延壽宮主)、廢妃李氏(李資謙之女,號延德宮主)、廢妃李氏(李資謙之女,號福昌院主)
  • 兒子:高麗毅宗王晛、大寧侯王暻、高麗明宗王晧、元敬國師沖曦、高麗神宗王晫
  • 女兒:承慶宮主、德寧宮主、昌樂宮主、永和宮主(所有子女均為恭睿太后所生,女兒均嫁王族)

影視形象

武人時代》(2003年KBS大河劇),李城鎬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