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日本的大河劇
日本大河劇的主要題材多是大家愛看的
戰國時代故事,其次則是
幕末故事,改編自歷史小說的也不在少數。在選角方面多以實力派演員為主,但因近年來收視率不振的關係,大量採用了偶像演員,且在故事上架空部分頗多,遭到非議的地方也不少,所以一度有人提出“大河廢止論”,認為應該停拍大河劇。
特別的是在1984年到1986年之間,大河劇連續三部都是近代戲。為此NHK開闢了一個“水曜時代劇”時段,也做了三檔古裝劇,演員絕大多數都曾經參與過大河劇的演出,使得水曜時代劇在實質上地位與大河劇可以相提並論。
此外,NHK也推出“21世紀特別大河劇”,原定在2006年播出
司馬遼太郎原著的《
坂上之雲》,但因編劇
野澤尚自殺身亡的關係,使本劇改從2009年12月開始,每年播出4-5集,共3年播完。
NHK也自製有關大河劇的作品,如特別劇《大河劇大作戰》就是以拍攝大河劇的過程為背景電視劇,以及《空想大河劇 小田信夫》。
2016年播出的《
精靈守護者》為大河奇幻劇,從2016年3月開始,共2年播完,但故事完全架空。
韓國的大河劇
使用大河劇一詞為1982年《
風雲》,且一開始仿效日本一年內播畢方式。但收視率後來若升高的話也會有兩年內的大河劇。至2009年《
千秋太后》的製作費面臨赤字所以播畢後暫時改為“特別企畫”,2010年《
近肖古王》復活,且集數減少。2014年起播出的《
鄭道傳》於每周日播完時,片尾有紀錄片,採用日本大河劇的紀行方式。
台灣的大河劇
形式
NHK大河劇
是日本放送協會(
NHK)自1963年起每年製作一檔的
電視連續劇系列,於日本時間每星期日晚間8點在
NHK綜合頻道播出,每集播出時間為45分鐘,每一檔製作約50集(不過在1993年到1994年這兩年,則一共制播了三檔)。其以
日本歷史的人物或是一個時代為主題製作,與
時代劇類似。
大河劇的主要題材,以日本家喻戶曉的
戰國時代故事為主,其次則是
幕末故事,改編自歷史小說的也不在少數。在選角方面多以實力派演員優先,但因近年來
收視率不振的關係,大量採用了偶像演員,且在故事上虛構部分頗多,遭到非議的地方也不少;所以一度有人提出“大河廢止論”,認為應該停拍大河劇。
特別的是,在1984年到1986年之間,大河劇連續三部都是近代戲。NHK為此開闢了一個“水曜時代劇”時段,也做了三檔古裝劇,演員絕大多數都曾經參與過大河劇的演出,使得水曜時代劇在實質上地位與大河劇可以相提並論。
因為保存技術與著作權等問題,現存較為完整的大河劇,約從1976年“風雲虹”開始。1970年代由於底片成本高昂,故放送後節目會拿去錄製其他節目。因此NHK在1970年代以前自身留存的大河劇完全度也無法得知。但已經逐步發掘或透過民間提供,送至美國修復。此前有16部作品仍處於殘缺狀態,確定的是1978年“黃金的日子”有完全版、1980年“獅子的時代”以後完全版、總集篇都有。1977年“花神”有留存總集篇,1975年“元祿太平記”有完全版(男主角
江守徹錄製)。另外像1971年“春的坂道”最終回有家庭錄像帶版、1979年的“草燃”部分內容也有民間提供。
2013年播出的第52部大河劇《
八重之櫻》(八重の桜),描述
同志社大學創辦者
新島襄之妻
新島八重的一生。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震災後,NHK內部出現以支持東北復興的題材作為大河劇的意見,促使NHK決定以
福島縣會津出身的新島八重為主角的本作為2013年大河劇。
KBS大河劇
是韓國放送公社(
KBS)於每周六、日晚上9時55分的劇集時段。此劇集時段於1981年至2016年間播出。
大多為朝鮮時代的主要題材,其次則是三國時代、後三國時代與近代。但因近年來收視率不振的關係,且在故事上虛構部分頗多,遭到非議的地方也不少,其中歷史歪曲。自70年代半KBS的史劇使用大河劇的名稱。然而,周末播出的史劇是自1982年《
風雲》才冠上“大河劇”一名,且剛開始仿效日本NHK,一年內播出完畢。與NHK比較,NHK大河劇通常只播出1年內50集多,而KBS大河劇1年內播出100集多。1980年代後半,以朴景利為原作《
土地》之大河劇播出,才帶動韓國國內製作的歷史小說改編時代劇。不過1992年的《
三國記》是正統歷史劇。
1990年代志2000年代的大河劇中,1996年《
龍之淚》、1998年《
王與妃》、2000年《
太祖王建》、2004年《不滅的李舜臣》及2006年《漢城1945》《大祚榮》播出時成為熱門話題。
2008年《大王世宗》至2009年《千秋太后》播出期間更改為於KBS2播出。由於2009年KBS的金錢投入問題,《千秋太后》最終以1年內播畢大河劇,赤字的製作費用而大幅砍集數,往後每部作品製作了50集。2015年2月5日,KBS社長於《
懲毖錄》製作發表會表示“為了半年之後的費用而開始製作,從年底起播完後大河劇暫時廢止”,然而,此時段依然於2016年推出接檔劇《
蔣英實》。但在此之後,KBS於2017年開始已正式停止此時段劇集的製作。
歷史沿革
大河劇的概念,據說源於
大河小說。大河劇多改編自一些歷史小說,但歷史小說不一定是大河小說。雖然大河劇經常改編自小說,但不同於我們的古裝劇。其多有嚴密的歷史考證,可以當做教科書來看。大河劇的編劇在歷史問題的通常採取審慎與前沿並重的態度,對歷史問題的表現既要有充實的依據,又廣泛採用近年來學界研究的成果。而演員也會因為出演大河劇而感到光榮,那是對演技的一種無上的肯定。
第6作“龍馬來了”以前都是黑白色作品、第7作“天與地”開始採用彩色拍攝。第29作“太平記”開始採用音響效果。第39作“葵德川三代”開始採用高畫質拍攝。第49作“龍馬傳”採用30P攝像機拍攝。
大河劇原則上是一年一作。但1993-1994年間出現短作:琉球之風播出6個月、炎立與花之亂均僅9個月。另外天地人之後3年,12月均放送“坂上之雲”。因為保存技術與著作權等問題,現存較為完整的大河劇,約從1976年“風雲虹”開始,收視率最高的是《
獨眼龍政宗》(1987,平均收視率39.7%),最低的是《
平清盛》(2012,12.0%)。此外,NHK在2009至2011年三年中推出了“21世紀特別大河劇”,即原定在2006年播出司馬遼太郎原著的《
坂上之雲》(坂の上の雲);但因編劇
野澤尚自殺身亡的關係,使本劇最後在2009至2011年三年內分部上檔。
2009年6月,NHK公布2011年大河劇為以德川秀忠之妻、德川家光之母
江為主題的《江~公主們的戰國~》(江~姫たちの戦國~),主演者是
上野樹里。
2010年8月4日,NHK公布2012年大河劇為從1972年《新平家物語》以來間隔40年後以平家人物作為主角的作品——描寫平安時代後期武將
平清盛生涯的《平清盛》(平清盛),主演者是松山研一。
2011年6月,NHK發布2013年大河劇為“八重之櫻”,描述明治時代新島八重的一生。本作企畫意圖源自於2011年3月11日東北大地震。
2015年大河劇為《花燃》,該劇描寫幕末志士吉田松陰之妹、吉田文(楫取美和子)的一生,主角由
井上真央扮演。
2016年的大河劇為《真田丸》,該劇講述了戰國時代末期武將,日本史中“三大末代悲劇英雄”之一的真田信繁的生平故事。主角由
堺雅人扮演。
2017年大河劇為《女城主直虎》(おんな城主 直虎),講述以戰國時代以女性身份擔任井伊家家主的井伊直虎為主人公的故事。主演由
柴咲幸擔任。
2018年大河劇《西鄉殿》描寫西鄉隆盛憑藉熱情和勇氣開創新時代的故事,主演定為鈴木亮平。
2019年大河劇定為日本從參加到舉辦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歷程,編劇由宮藤官九郎擔任。
2020年大河劇《麒麟來了》講述本能寺之變發動者
明智光秀謎團般的人生歷程,由長谷川博己主演。
發展過程
大河劇跟我們概念中的古裝劇不同,它一般有相對嚴格的歷史考證。在日本,能夠出演大河劇對於演員來說,是對演技的證明。日本的大河劇多有名作,或者說,大河劇也可以當作半部日本史來讀。
日本的NHK電視台,相當於中國的中央電視台的地位。這個NHK電視台每年都要拍一個歷史劇,這種歷史劇叫做大河劇。以前中國CCTV放過的《武田信玄》,曾經熱門過一時的《利家與松》,在日本歷史愛好者中間比較流行的《
新選組》、《
義經》、《
功名十字路》、《龍馬傳》等都是大河劇。
但是這些為什麼叫大河劇,大河劇是什麼意思呢?有的人以為日本人叫大和民族,所以這些歷史劇叫做大河劇,但這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大和與大河,只有中文裡讀音一樣,其間完全沒有關係。另一方面,有人以為歷史劇就是大河劇,這種觀點也不能說完全正確。要解釋大河劇的概念,首先要說明一下什麼叫大河小說。其實大河小說並非日本人的發明。這個發源地是法國。最早出現的是大河小說,被認為是羅曼羅蘭寫的《約翰·克里斯朵夫》。當時這些小說被稱為roman-fleuve,翻譯過來就是大河小說。這種小說通過寫一個人物或者一個家族的經歷,來反映出其所處時代的變遷,所謂時代的滾滾洪流,因此命名為大河小說。知名的大河小說還有馬丁·杜加爾的《蒂博一家》等。二十世紀初,大河小說的概念也曾流傳到中國。較早翻譯羅曼羅蘭作品的作家李劼人先生自己寫的《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及《大波》這三部小說,就命名為大河三部曲。就算是當今,港台等地還有作家把自己寫的這類小說稱為大河小說的。
從以上說明可以看出,歷史小說未必是大河小說。大河小說應該是以人的經歷來反映歷史環境。像《隋唐演義》這一類沒有特定主角的小說,就很難成為大河小說。而金庸的《射鵰英雄傳》、《鹿鼎記》等小說,日本人卻是把它們看作大河小說的。
從大河小說引申出大河劇的概念,倒是日本人的創造。總而言之,把大河小說拍成電視劇,也就成了大河劇了。
但是,NHK電視台拍的大河劇篇幅都很長。一般一星期放一集,一共放映將近一年。於是,大河劇漸漸地也轉變成規模龐大的電視劇的意義了。但是,規模龐大的電視劇,一般總也反映了某個時期的時代背景,定義上到也是並無什麼矛盾。作為官方電視台的投資作品,大河劇集合了日本最精良的影視戲劇人才以及各種史學、風俗學專家進行論證和通力合作,以最精良的服飾,最佳的燈光效果,最新研發的高清攝像機等器材進行最細緻嚴謹的拍攝。每一部大河劇的標題都是由知名的書法家進行題寫,每一集大河劇的結尾都是配合溫軟細膩的背景音樂對本集劇中發生的地點進行歷史知識的普及和介紹,由此亦可帶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而作為出演大河劇本身的演員也以此為榮,他們認定這就是他們本民族最高水準的影視作品,日本的電視劇播出制度和國內不同,大河劇是每周播放一集,從每年的1月開始遴選劇本和演員,經過半年的精心準備,到9月開機拍攝,第二年的1月開始播放,而同時下一年的大河劇劇本演員遴選工作也已經開始,攝製組的工作沒有中斷,一直持續製作,直到第二年8月的時候才關機完成。因此這是一個多團隊,分工明確有系統和組織的大型文化工程。當然這一切也是建立在官方每年持續穩定的投資基礎之上的,更重要的是所有參與製作的演職人員都以自身的工作為榮耀。他們認為自己所表現的就是本民族傳統文化,本民族人群的內心情感和性格特點,因此在這種精神的驅動下,所有的演職人員都以此為榮,盡全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他們的成果也就是每年給他們的觀眾奉獻出最高水準的精品歷史正劇。
拍攝背景
拍攝背景主要是日本戰國時代、幕末維新、源平爭霸和忠臣藏(收視最高的兩個場景一是戰國時代的本能寺之變,二是忠臣藏裡面的吉良府討入)。追溯歷史最早的大河劇是1976年的《風雲虹》(講述平將門的一生),最晚的是1986年的《生命》(講述二戰結束日本的重建,也是沒有真實歷史人物登場的大河劇)。
歷年版本
序號 | 年代 | 劇名 | 主要人物 | 海報 |
---|
1 | 1963 | 花之生涯 | | |
2 | 1964 | 赤穂浪士 | | |
3 | 1965 | 太閤記 | | |
4 | 1966 | 源義經 | | |
5 | 1967 | 三姐妹 | | |
6 | 1968 | | | |
7 | 1969 | 天與地 | | |
8 | 1970 | | 原田甲斐( 平乾二朗)、宇乃(吉永小百合)、賴( 栗原小卷)、津多(慶月院)(田中絹代) | |
9 | 1971 | 春之坂道 | | |
10 | 1972 | 新平家物語 | 平清盛( 仲代達矢)、平忠盛(中村勘三郎)、平時子(中村玉緒)、源賴朝(高橋幸治) | |
11 | 1973 | 國盜物語 | 齋藤道三(平乾二朗)、萬阿(池內淳子)、土岐賴藝(金田龍之介)、 織田信長(高橋英樹)、 明智光秀(近藤正臣)、 濃姬(松坂慶子)、細川藤孝(伊吹吾郎) | |
12 | 1974 | 勝海舟 | | |
13 | 1975 | 元祿太平記 | | |
14 | 1976 | 風與雲與虹 | | |
15 | 1977 | 花神 | | |
16 | 1978 | 黃金的日子 | | |
17 | 1979 | | | |
18 | 1980 | 獅子的時代 | | |
19 | 1981 | | 寧寧( 佐久間良子)、豐臣秀吉(西田敏行)、織田信長(藤岡弘、)、德川家康(法蘭奇堺) | |
20 | 1982 | 山頂的群像 | | |
21 | 1983 | | 德川家康( 瀧田榮)、納屋蕉庵(石坂浩二)、於大(大竹忍)、德川秀忠(勝野洋)、織田信長(役所廣司)、豐臣秀吉(武田鐵矢) | |
22 | 1984 | | 天羽賢治( 松本幸四郎)、天羽乙七(三船敏郎)、天羽忠(西田敏行)、三島典子(大原麗子)、三島啟介(筱田三郎)、惠美(多岐川裕美)、川邊莊平(川谷拓三) | |
水曜時代劇 | 1984 | 宮本武藏 | 宮本武藏(役所廣司)、阿通(古手川佑子)、佐佐木小次郎(中康次) | |
23 | 1985 | | | |
水曜時代劇 | 1985 | 真田太平記 | 真田信之(渡瀨恆彥)、真田幸村(草刈正雄)、角兵衛(榎木孝明)、真田昌幸(丹波哲郎) | |
24 | 1986 | 生命 | | |
水曜時代劇 | 1986 | 武藏坊弁慶 | | |
25 | 1987 | | 伊達政宗( 渡邊謙)、伊達輝宗(北大路欣也)、義姫(岩下志麻)、愛姫(櫻田淳子)、伊達成實(三浦友和)、片倉景綱(西鄉輝彥) | |
26 | 1988 | | | |
27 | 1989 | 春日局 | 春日局( 大原麗子)、德川家光(江口洋介)、德川家康(丹波哲郎)、德川秀忠(中村雅俊) | |
28 | 1990 | | | |
29 | 1991 | | | |
30 | 1992 | | | |
31 | 1993 (上半年) | | | |
32 | 1993--1994 | | | |
33 | 1994 (4-12月) | | | |
34 | 1995 | | | |
35 | 1996 | | | |
36 | 1997 | | | |
37 | 1998 | | | |
38 | 1999 | | 大石內蔵助( 中村勘三郎)、德川綱吉(萩原健一)、吉良上野介(石坂浩二)、淺野內匠頭(東山紀之)、柳澤吉保(村上弘明)、染子(鈴木保奈美) | |
39 | 2000 | | | |
40 | 2001 | | 北條時宗( 和泉元彌)、北條時輔(渡部篤郎)、 北條時賴(渡邊謙)、涼子(淺野溫子)、謝國明(北大路欣也) | |
41 | 2002 | | | |
42 | 2003 | 武蔵MUSASHI | | |
43 | 2004 | | 近藤勇( 香取慎吾)、土方歲三(山本耕史)、沖田總司(藤原龍也)、山南敬助(堺雅人) | |
44 | 2005 | | 源義經( 瀧澤秀明)、武蔵坊弁慶(松平健) 、靜御前(石原里美)、宇津保( 上戶彩)、源賴朝(中井貴一) | |
45 | 2006 | | | |
46 | 2007 | | | |
47 | 2008 | | | |
48 | 2009 | | | |
21世紀特別大河劇 | 2009-11 | | | |
49 | 2010 | | 坂本龍馬( 福山雅治)、 岩崎彌太郎 (香川照之)、勝海舟(武田鐵矢)、坂本權平(杉本哲太)、坂本春豬(前田敦子) 、平井加尾(廣末涼子) | |
50 | 2011 | | | |
51 | 2012 | | | |
52 | 2013 | | | |
53 | 2014 | | | |
54 | 2015 | | | |
55 | 2016 | | | |
56 | 2017 | | | |
57 | 2018 | | 西鄉隆盛( 鈴木亮平)、大久保利通(瑛太)、天璋院篤姬(北川景子)、島津齊彬(渡邊謙)、島津久光( 青木崇高) | |
58 | 2019 | 韋馱天:東京奧運的故事 | | |
59 | 2020 | | | |
主要特點
字幕交代
這裡的字幕不是翻譯的字幕,而是提示人物、地點、時間的字幕。尤其是歷史題材,對於時代背景、地點人物的介紹是必須的,不能奢求每一個觀眾都能在第一時間判斷出這個人的身份。走向共和講的慈禧到孫中山的一段歷史,經常在新出現一個人物時給一個近鏡頭,然後停頓片刻,導演的意圖一定是在提示,這個人是誰誰誰,但大眼瞪小眼,我們還是不知道這是誰。然後有人叫他的名字,以為這下終於可以知道了,可對方稱呼的是那個人的字,比如湯生-辜鴻銘,卓如-梁啓超。這兩個人物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又有幾個知道他們的字呢。比如李鴻章,號少荃。有的人叫他少荃,有的叫李中堂。我們只能通過李中堂來判斷這是李鴻章,這個不便讓我們在看電視劇時,總是後知後覺,霧裡雲里。
而三國演義是很好的例子,交代劇情發生的年代、人物姓名,還有古人的字,都是非常有必要的。這甚至決定了歷史知識的普及程度,當然前提是該劇經過一定歷史考證,可以相信。即使有些觀眾只是抱著看看玩玩的心態,必要的提示一定會更加吸引大家去關注,進而通過其他的方式來了解劇情,了解那段歷史,反過來更加投入到該劇當中。比如篤姬里,幾本人物的提示,江戶京都大阪地點的字幕,歷史年代年號的標示,清清楚楚。同時增加了可信度,當你懷著一種在看真的歷史的態度在觀看時,其中心境不必贅言。
旁白帶入
和字幕一樣,必要的旁白會讓觀眾對劇情有一個大概認識,即使是人人皆知的事實,簡要的敘說都不會顯得累贅,反而會有一種帶入作用。而對於那段歷史不熟悉的人而言,沒有旁白,就仿佛將自己置於原始森林中,一時找不到方向,進而有喪失興趣的可能。
方言適量
作為影視作品,日本同中國一樣推廣國語,也就是推薦使用標準日本語。因此在一般影視作品中也不太支持方言的出現。但是作為表現民族文化傳統和地域特色的大河劇把“商業作品”同“文化工程”的概念區別開來,允許一定數量的方言存在。也就是說在劇中角色的主台詞都是用標準日語進行對話的,而在某些小的場景和角色中會出現當地方言。例如大名和武士之間的對話往往都是標準日語來進行,一旦到了“民間”,一些村民和百姓的對話往往都是使用當地方言來表現,當然這種方言現象的存在也不是絕對的,特別是幕末時期西鄉隆盛這個角色在多部大河劇中都是操一口薩摩方言的。總之在整個大河劇中標準日本語是作為主體在進行,一定數量的方言起著點綴作用,雖然不多,但是這種點綴作用很重要,有助於增加日本各地人群的文化認同感,為此大河劇組往往會聘請多個地方的方言學專家作為方言指導。
拍攝多角度
日本的歷史不像我們那么悠久,能拿出來拍成電視劇的歷史階段不像我們的選擇那么多。日本大河劇的主要題材集中在兩個歷史階段,一個是戰國時代,也就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的時代(15世紀中葉到17世紀初);一個是幕府末期到明治時代,也就是西鄉隆盛坂本龍馬明治維新,新選組篤姬都是這個時期。取材集中於這兩個歷史時期,自然會出現重複的情節,重複的人物。也許有人會覺得千篇一律,其實不然。比如我們的三國演義,很顯然劉備是主角,曹操是他的對立方,劉關張是家喻戶曉必不可少的故事。那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怎么樣,以曹操的眼光來看三國,肯定會有不同的收穫,劉備成為配角,曹操的奸佞和才華更多地被劇情渲染,變得更立體更豐富。然後再拍一部諸葛亮,關於諸葛亮從小到大的歷史我們並不熟悉,然後慢慢出現劉備,曹操,然後作為軍師盡忠蜀國。諸葛亮的視角肯定又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體會,這樣幾部片子下來,對那段歷史的認識,加上歷史考證的托盤,很顯然我們會得到歷史教科書永遠無法企及的歷史認識和基礎常識。
而認識自己國家的歷史,跟學習的專業和個人的興趣無關,是必要的也是有義務了解的。通過劇情了解歷史事件,進而激發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興趣,找書目閱讀,非常美妙的良性循環。
主演年輕化
為提高大河劇的收視率,近年的大河劇多聘請年輕演員來擔當。你能想像讓電影赤壁的組合在每周日都在電視裡出現,為你講述一段歷史,是一種什麼概念嗎。而大河劇可以滿足這些需求,更多地是讓人佩服劇組編創人員的苦心和努力。江戶幕府是日本最後一個幕府時期,經過明治維新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帶來了歐洲各國對海洋霸權爭奪的熱潮,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讓每一個西方人對神秘的東方,黃金的國度無比嚮往。而在這樣一個大歷史背景下,江戶幕府的薩摩藩的大名島津意識到時代變革的來臨,有意識地了解造船技術,了解幾百年鎖國造成的閉塞和落後帶來的弊端,有經濟實力的基礎,有對時代變革的敏銳嗅覺,自然也會採取不同於常人的舉措來試圖影響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