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李順起義(王小波李順起義)

王小波、李順起義

王小波李順起義一般指本詞條

王小波、李順起義是中國北宋前期的一次農民起義。北宋初,川峽地區的土地大多被官僚、豪強、寺觀霸占。許多農民淪為客戶(包括旁戶),繳納重賦,階級矛盾極為尖銳。宋太宗即位後,川峽天災頻仍,餓殍載道,民不聊生。淳化二年(991),任誘為首的義軍攻打昌州(今重慶榮昌)、合州(今重慶合川)。淳化三年(992),榮州(今四川榮縣)、戎州(今四川宜賓)、資州(今四川資中)、富順相繼爆發農民起義。

淳化四年(993),在永康軍青城縣(今四川都江堰市南)爆發了王小波、李順起義。王小波提出“均貧富”的主張,從者萬餘,占青城、彭山。不久,王小波犧牲,李順繼為首領。次年占成都,建大蜀政權,控制四川大部。宋政府派兵鎮壓,攻陷成都,李順遇害。餘部堅持戰鬥,至995年失敗。這次轟轟烈烈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嚴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四川“旁戶”這一名稱從此很少出現,博買務也取消了。

基本介紹

  • 名稱:王小波、李順起義
  • 地點:川蜀地區
  • 時間:993-995年
  • 參戰方:王小波、李順起義軍;北宋政府軍
  • 結果:起義被宋政府鎮壓
  • 主要指揮官:王小波、李順
起義經過,歷史背景,階級矛盾,賦役深重,巧取豪奪,起義評析,失敗原因,起義成果,首創精神,現實意義,

起義經過

王小波,青城縣(今四川都江堰市)味江人,於淳化四年二月,發動起義,宣稱:“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旁戶紛紛參加起義,很快攻克青城縣,然後轉戰邛州(今四川邛崍)、蜀州(今四川崇州)所屬各縣。接著,直插彭山,懲殺了貪暴恣橫的縣令齊元振,眾至一萬餘人。此後,轉戰於邛州(今四川邛崍)、蜀州(今四川崇州)。十二月,起義軍在蜀州江原縣(今四川崇州江源鄉)與官軍激戰,王小波的起義軍打得十分英勇頑強,張玘招架不了,就放起冷箭來。王小波沒防備,被冷箭射中了前額。王小波不顧滿臉鮮血,繼續進攻,終於打敗宋軍,把兇惡的張玘殺了。起義的隊伍進占了江原,但是王小波卻因為傷勢太重死去。
王小波、李順起義作戰地圖王小波、李順起義作戰地圖
王小波的妻弟李順被推為領袖。起義軍接連攻克蜀州、邛州,隊伍擴大到數萬人,並趁機攻克永康軍(今四川都江堰市)和雙流新津溫江郫縣彭州漢州(今四川廣漢),對成都形成包圍之勢。淳化五年(994年)正月,起義軍猛攻成都,大敗官軍,郭載等逃走,盧斌退回梓州。十六日,攻克成都府,隊伍發展至數十萬人。
起義軍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權,李順為大蜀王,年號應運。起義軍都刺上“應運雄軍”四字。此時,義軍已擴充至數十萬,分兵攻下四川許多州縣,東至巫峽,北抵劍門,南至嘉州(今四川樂山)。
宋太宗急令心腹宦官王繼恩為西川招安使,統軍從劍門入川;又增派雷有終裴莊、尹元等率兵自湖北入夔門,進行鎮壓,並一再下詔招撫,命張詠知成都府,伺機入川。四月,王繼恩軍破劍州綿州(今四川綿陽)、閬州(今四川閬中)、巴州(今四川巴中);東路官軍亦進入夔門,攻戰於涪江流域。王繼恩率軍猛攻成都。十多萬起義軍攖城拒守,展開激戰。五月六日,成都失陷,李順於城破時被殺害(一說李順撤出成都,輾轉到廣州,三十年後,在廣州遇害)。
成都失陷後,起義軍仍在各地戰鬥,餘部在大蜀將張余領導下,沿長江而下,向川南、川東進軍,連克嘉州、戎州(今四川宜賓)、瀘州渝州(今重慶)、涪州(今重慶涪陵)、忠州(今重慶忠縣)、萬州開州,發展到10萬餘人,聲勢仍然很大。至道二年(995年)二月,義軍作戰失利,張余在嘉州被俘犧牲,起義失敗。至道二年五月,李順餘部王鸕鶿在邛蜀山區稱邛南王,攻打邛州、蜀州,不久亦告失敗。

歷史背景

階級矛盾

四川號稱“天府之國”,但自唐末五代以來,一直為封建割據勢力所把持。這裡曾建立過前蜀、後蜀等割據政權,這些封建割據勢力對人民極盡搜刮掠奪之能事。四川盆地,地處祖國西南部,峻岭環抱,關隘林立.地勢險阻。唐末黃巢大起義轉戰黃河、淮河、長江珠江流域,卻沒有掃蕩到四川,因此這裡的豪強大地主一直沒有受到大規模農民武裝暴力的打擊,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尤其尖銳。

賦役深重

當年黃巢起義軍逼近長安時,唐僖宗曾率領大批世族官僚逃竄到四川。五代時,唐朝的“衣冠之族多避亂在蜀”。直到宋初,這個地區還保留著唐以前那種比較落後的生產關係,土地兼併中原地區更為突出,世族豪強地主瘋狂地兼併土地,占有大批“旁戶”,供他們進行殘酷野蠻的役使和剝削,“川峽豪民多旁戶,以小民役屬者為佃客,使之為奴隸,家或數十戶,凡租調庸斂,悉佃客承之”,“旁戶素役屬豪民,皆相承數世”。
這種“旁戶”即“佃戶”,世代被固定在地主的土地上,像奴隸一樣被役使,對地主有著強烈的人身依附性。他們除了要向豪族地主交納地租,還要承擔官府的各種沉重的賦稅徭役。旁戶實際上是地位低下的依附農民。當時這種旁戶數目占全區總戶70%以上,有的邊遠地區達到百分之80%到90%。許多世家豪族往往擁有多達數千戶以上的旁戶。由於旁戶所受的剝削較其他地區更加嚴酷,生活更加窮苦,因此他們要求推翻地主的壓迫和統治也就更加強烈。
此外,宋滅後蜀以後,曾縱兵大肆擄掠。也給四川農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宋王朝把後蜀府庫里存放的金、銀、珠寶、銅幣之類的“重貨”和絹帛布匹等“輕貨”運往京城開封,號稱“日進綱”。為此,強征了大量民夫,水陸兼運,化了十幾年的時間才運完,這就更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四川成都一帶,人多地少,農民“協稼不足以給”多兼營紡織、採茶等副業。

巧取豪奪

北宋政府在這裡設立了“博買務”,壟斷布帛貿易,禁止個體農民和小商販自由買賣;豪強大地主則趁機“釋賤販貴”,投機倒把,敲剝百姓,從中漁利。這就使得越來越貧困的農民不斷喪失家業田產,許多小商販被迫失業,農民的家庭手工業遭到嚴重破壞。北宋政府還把茶葉劃入專賣。對茶農低價購茶,高價賣米,使廣大茶農紛紛破產,生路斷絕。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四川一帶大旱,造成大饑荒。農民在天災人禍的脅迫下,終於奮起反抗,發動了武裝起義。

起義評析

失敗原因

大蜀政權之所以堅持半年就遭到失敗,除了其他原因之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李順在軍事戰略上犯了錯誤。他集中主力攻打梓州(今四川三台)、眉州(今四川眉山),同敵人進行曠日持久的消耗戰,而沒有派重兵去攻打四川的北部門戶——劍門。淳化五年(994),義軍攻克劍州(今四川劍閣縣)後,北攻劍門被宋成都監軍宿翰、劍門都監上官正擊敗後,就未再集中兵力繼續攻打劍門。
結果不但坐失消滅敵人的良機,而且使宋軍順利越過劍門闖入四川。宋初的中央禁軍還是有戰鬥力的,他們用分兵包圍、各個擊破的辦法消滅了各地義軍,最後包圍了成都,使成都陷入孤立無援之地,導致了起義軍的失敗。

起義成果

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民革命鬥爭,從公元993年青城起義到公元995年張余嘉州被俘殉難。前後持續了2年多,隊伍達到幾十萬人,幾乎占領了整個四川。在兩年多的歲月里,它把北宋王朝在四川的統治打得土崩瓦解,震動了朝廷。雖然時間不長,範圍不廣,怛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是中國農民戰爭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更為明顯的標誌。
這次起義猛烈地掃蕩了四川地區的世族豪強勢力,掃除了生產力發展的障礙。經過這次急風暴雨的衝擊,四川地區世族地主或轉死於溝壑,或暴骨於郊野,或被鎮壓,或被驅逐.或成為農民的階下囚。起義軍殺掉大批貪官污吏和世族豪強,使他們在許多城市裡的住宅與收藏財產的“地窖”悉被蕩平。“害物贖貨輩,皆為白刃鑠,瓦礫積台榭,荊棘迷城郭”,世族地主的殘餘勢力受到了有力的打擊與清除。
作為起義軍主力的旁戶,在起義中大都掙脫了人身隸屬關係的鎖鏈,獲得了人身自由。起義被鎮壓後。他們成為一般佃戶或“浮客”。與過去相比,他們雖依然遭受地主的壓榨,人身依附關係畢竟鬆弛多了,社會地位畢竟提高了一些,有較多的時間和自由來獨立經營自己的小農經濟。自耕農的數量相應地增加了。特別是一部分旁戶和城鎮貧民,在起義軍實施“均貧富”的過程中。分得一些“財帛”、“車馬”、“屋宇”和“糧食”。多少改善了一些生活條件。這些對促進川峽地區生產關係的變化,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這次起義完成了黃巢起義軍在四川沒有觸及到而遺留的歷史任務。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黃巢大起義的繼續與發展。

首創精神

王小波李順起義第1次明確提出了“均貧富”的戰鬥口號,這是中國農民戰爭發展到一個歷史新階段的重要標專。平均主義是農民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在唐以前的農民戰爭中,平均主義思想已露端如赤眉軍提出“殺人者死,傷人者償”的要求,黃巾農民起義要求建立“黃天太平”的理想社會,漢中張魯權對“太平”的理想進行的一些初步實踐,都是平均主義思想在農民戰爭中的反映,但還不明顯,處於朦朧狀態。唐末農民起義的領袖王仙芝自稱“天外平均大將軍”。
王小波、李順起義王小波、李順起義
黃巢自號“沖天太保平均大將軍”,要求實行賦役負擔上的“平均”,是農民的平均主義思想一次較明顯的表現。這次起義則首次明確提出“均貧富”的口號,更加鮮明具體反映了農民階級的平均主義思想。這個口號雖然表述得很簡單,但正如恩格斯所說:“其實在這許多次大震盪中,每一次都經過了階級鬥爭的搏戰,每一次都把鬥爭內容簡明地以政治標語的形式寫在旗幟上”。“均貧富”的口號如此鮮明地被寫上農民戰爭的旗幟,把農民的鬥爭目標明確地概括為反對經濟上的貧富不均,是農民平均主義思想的一大飛躍,表明農民不僅僅要求維持生存,而且明確要求平均財產,反對封建剝削。
這一綱領口號的提出,固然凝結著以往農民革命的經驗,表現出王小波個人的卓識高見,但重要的是它植根於宋代的經濟條件之中,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如前所說,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唐宋,大地主土地私有制進一步得到迅速發展,租佃制普遍推行,地主階級主要採取出租土地、徵收地租的方式剝削農民,農民超經濟的人身依附關係相對鬆弛。隨著地主土地私建剝削和租佃關係的發展,土地兼併劇烈展開,封建剝削日益深重,社會財產不均與貧富懸殊的現象就顯得更為突出、更加明顯、更加表面化。農民的平均主義思想也從不明顯發展到明顯。“均貧富”的口號,就是宋代經濟關係在農民起義中的反映。

現實意義

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第1次明確地提出了“均貧富”的口號,這個“均貧富”的口號雖還沒有直接觸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這個根本問題,但它已經在財產上提出要求,把鬥爭矛頭指向了不平等的封建分配製度。它表明中國古代的農民階級,在反對封建剝削制度的總目標下,由前期的反對人身奴役,發展到後期的反對財產不均了。這是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所作出的最重要的貢獻。
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均貧富”的戰鬥口號,它標誌著中國農民戰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中國封建社會裡是一次重要的農民起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