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趙昌言
- 字號:仲謨,一作幼謨
- 所處時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汾州孝義
- 出生時間:944年
- 去世時間:1009年
- 主要作品:《喜英公大師相訪》
- 主要成就:造福百姓、考核官吏、選拔人才
- 官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工部尚書
- 追贈:吏部尚書
- 諡號:景肅
人物生平,官場得意,因事獲罪,造福一方,臨危受命,考核官員,性格特徵,歷史評價,親屬成員,
人物生平
官場得意
趙昌言年輕時有遠大志向,趙逢、高錫、寇準都稱讚他。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考中進士,文思非常敏捷,在考場中有聲望,成為貢部的首薦。廷試那天,宋太宗見他辭氣俊辯,又看到他父親的名字,對身邊的人說:“這人曾經任東畿宰,我的生日,他必定獻上百韻詩歌祝壽,善於訓導兒子,也可喜啊。”提拔錄在甲科,授任將作監丞,通判鄂州。授任右拾遺、直史館,賜給緋魚袋。選任為荊湖轉運副使,升為右補闕,正好朝廷減少副職,改任知青州。入朝任職方員外郎,主持制誥,參預修撰《文苑英華》。
雍熙初年(984年),加任屯田郎中。
雍熙二年(985年),趙昌言與別的大臣共同主持貢舉,因有親屬應舉,避嫌辭職,不久出京任知天雄軍。
當時曹彬、崔彥進、米信在歧溝失敗,趙昌言派觀察支使鄭蒙上疏,請求誅殺曹彬等人。宋太宗下詔表揚答覆,召入京任御史中丞。宋太宗在金明池舉行宴會,特地召他參加。憲官侍從皇帝宴會,從趙昌言開始。
因事獲罪
朝廷在河朔用兵,樞密副使張宏墨守成規,不思進取,趙昌言多次上陳邊備之事,太宗即以趙昌言為左諫議大夫,代替張宏任樞密副使,又改任工部侍郎。鹽鐵副使陳家輿與趙昌言平時關係很好,知制誥胡旦、度支副使董儼與趙昌言是同年進士,右正言梁顥曾在大名府幕下做過事,他們四人,白天黑夜地聚會在趙昌言家中,京師流行這么一句話:“陳三更,董半夜。”
有一個叫翟穎的人,為人奸險,與胡旦親近而心不誠,胡旦以狂妄的語氣寫了一篇文章,要翟穎獻給朝廷,又為翟穎更名馬周,自詡為唐朝的馬周復出,其言多詆毀時政,且自薦為大臣。又歷舉數十人,稱譽他們是國家棟樑。希望趙昌言於朝內呼應。陳王任開封府尹,以廉政名聞於朝,抓捕翟穎審問,了解了事件經過,趙昌言受牽連,被貶為崇信軍節度行軍司馬,翟穎被判刺麵杖脊,流放到海島監禁,禁錮終身。
淳化二年(991年),起用昌言任知蔡州,過了一年,召入朝授任右諫議大夫。有人建議放鬆茶鹽之禁,以減少漕運。任命昌言為江淮、兩浙處置茶鹽使,昌言極力陳說不便,太宗不聽,催促昌言赴任。昌言仍固執己見,朝廷就以戶部副使雷有終代替他,但最終還是不了了之。
造福一方
趙昌言第二次知天雄軍時,朝廷賜錢二百萬。黃河穿過府境,土豪貯藏草料以圖利,誘使奸人在堤壩修築時偷工減料,每年汛期,堤壩仍然決溢。趙昌言察覺到了此事。一日,管理堤壩的官吏告急,趙昌言命人直接從土豪家庫房中運取材料使用。自此,天雄軍沒有誰敢在防洪中圖利。屬地澶州河段決口,流入御河,水勢上漲很快,已到了很危險的程度,趙昌言令本府兵卒擔土增高堤壩,士兵數量不及千人。於是,又命城中禁衛部隊幫助。這些人平時養尊處優,危急時皆站在高處畏縮不前。
趙昌言憤怒地說:“府城將要被淹沒,百姓就要被沖走,你們這些人食國家厚祿,想要坐視不管嗎?有敢不從命者,立斬。”眾士卒見此情景,個個膽戰心驚,紛紛上前加高堤壩。不一會兒,堤壩加固完畢,城中百姓的安全有了保障。宋太宗知道後,親自書寫詔書褒獎,並召趙昌言拜給事中,參知政事,不久成為宰相。
臨危受命
當時開封連日降雨,趙昌言請求將廄馬分給外郡放牧,有人認為盛秋時節,需防備敵國進犯,馬不可缺,趙昌言說:“邊塞積有大水,敵人一定不來。”宋太宗聽從了他的意見。
不久,王小坡、李順帶領成都的農民起義。朝廷商議派大臣安撫招降,只有趙昌言一人建議發兵控制局勢。商議未定,王小波等已連續攻破嘉、眉兩府。朝廷急命王繼恩分路進討,趙昌言祭太廟時睡在齋房。由於趙昌言被召對滋福殿時反覆強調用兵鎮壓的好處。於是,宋太宗命其督戰,王繼恩缺少統領眾將的才能,起義軍尚未被全殲,就握重兵留守成都,士兵毫無鬥志,導致不少郡縣得而復失。
宋太宗對長時間用兵有些厭倦,召見趙昌言道:“西川本來就是一個國家,太祖平定至今已有三十年了。”趙昌言知道宋太宗的意圖,就上前用手指畫攻取之策。宋太宗很高興,命其為川陝五十二州招安行營馬步軍都部署。趙昌言誠懇推辭,宋太宗不準,賜其精良鎧甲、寶馬及白金五千兩,又賜手札數幅,均為討賊方略。令從王繼恩往下,均受趙昌言節度。
出發前,有人表奏趙昌言沒有兒子,鼻樑不直,頗有反相,不宜使之手握重兵入蜀。其後幾天,宋太宗於北苑門說:“昨令趙昌言入蜀,我想了想,還是有所不便。況且蜀賊是小丑,而趙昌言是大臣,沒有必要叫趙昌言前往。暫且令他駐守鳳翔(今陝西鳳翔),只派內侍衛紹欽帶我手書指揮軍事就可以了。”詔書追到時,趙昌言已到鳳州,便留在候館百餘日。
考核官員
鹹平三年(1000),與呂蒙正、寇準同被召見,以本官兼御史中丞、知審官院,負責對官吏的考核、調動。有人提議門資官不宜任用寒門。趙昌言上疏,指出任命官員應重視的是才幹,不能以是否出身貧寒為標準。朝廷認為很對。趙昌言升任工部尚書,仍兼中丞。
在這以前,朝廷多次派遣官員巡察群臣有無違法亂紀之事。趙昌言建議按照舊的做法,命左右巡使分別管理這些事。由於斷獄有失公正,審刑院官員趙安仁、大理寺官員韓國華被解職。對此,趙昌言上言:“對詳斷官的任用,應當謹慎地選擇,從今起,如有被議用刑不當的,要嚴加揭露,以示懲罰,且要派他到邊遠的地方去任職。如果有罪被問,不能立即伏罪的,允許主管此事的官員深究。再就是大辟等重刑,要如實記錄上奏,付刑部複審,用刑不當者要受到彈劾,並依法追究責任。現在只有開封府沒有按規定上奏刑部,有時斷獄有失,只追究直接辦案官員,知府、判官、推官、檢法官均沒有責任,那么靠什麼顯示出是非曲直呢?望從今日起開封府也能依法辦事。”孟州百姓常德方狀告臨津尉任懿靠賄賂登第,事情告到御史那裡,因當事人是趙昌言故舊,使他受到牽連,被貶為安遠軍行軍司馬,移武勝軍。
景德初(1004年),趙昌言任刑部侍郎,他請求兼任三館職務,朝廷命其判尚書都省。真宗視察澶州,認為盟津居於險要之地,又增加了兵力,命趙昌言知河陽。趙昌言知天雄軍時,境內有小盜,他張榜曉諭:“能告賊者,給賞,牙吏即升職。”樞密使王繼英認為緝拿小盜不應當擅自懸賞,命令趙昌言更改告示。不久,趙昌言徙知鎮州,遷戶部侍郎。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趙昌言卒於家中,年65歲。朝廷追贈吏部尚書,諡號景肅。宋真宗錄用他的兒子慶嗣為國子監丞,給他俸祿讓他守喪滿期。侄孫允明為同學究出身。
性格特徵
趙昌言喜歡提拔後進,在荊湖掌管漕運時,李沆任潭州通判,昌言認為他有宰相之才,上表稟告朝廷。王旦主管岳州平江,昌言一見他,識其志向遠大,把女兒嫁給他,後來兩人都是賢明宰相。王禹偁從小官升為詞職,也是昌言推薦的。
趙昌言好權強尚氣概,當官無所顧避,所到各地以威斷聞名,雖然多次遭受貶斥,從未稍稍抑損自己的威斷。但是剛愎故縱,對僚吏態度傲慢,當時輿論因此看不起他。
歷史評價
《宋史》:張宏為樞副,當用兵之際,循默備位;趙昌言為御史中丞,屢上書言兵,乃兩易之。中丞可使循默者居之乎?宋失政矣。昌言識李沆,器王旦;陳恕取士得王曾,舉代得寇準;皆可謂知人之明。然趙好獎拔,而頗樹黨與,終以取敗;陳典貢舉,務黜南士,以避嫌疑,皆非君子所為也。昌言尚氣敢言,恕為宋人能吏之首,庶足稱矣。劉昌言感趙普之遇,身後經理其家;然委親鄉里,十年而不迎侍,厚薄失措,又何取乎?張洎初勸李煜勿降,既而不能死之,"犬吠非主"之對,徒以辯舌,僥倖得免。厥後揣摩百端,讒毀正直,利口之士,鮮不為反覆小人也。李惟清居台端,恨失政柄,恣情鷙擊。舊史稱為俗吏,又奚責焉。
親屬成員
父:趙叡,曾任使府從事,趙光義任開封尹時,先任他為雍丘、太康二縣令,後來官至安、申觀察判官。
子:趙慶嗣,官至太子洗馬。
女:趙氏,嫁予王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