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城鎮介紹,沿革,遠教助農,下轄行政村,命名由來,農業發展,工業建設,城鎮發展,地名故事,風景名勝,
城鎮介紹
王仙鎮位於醴陵市東北部。面積85.9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48942人(2017年)。轄中心、新民、瓷泥礦3個居委會,李山、馬橋、書堂、觀口、王仙、司徒、香水、三獅、石燕、雙河、清潭、莊埠1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王仙集鎮濱河街7號,距市區15千米。醴瀏鐵路和106國道過境。名勝古蹟有三獅洞、登仙台、香水渡。
沿革
此地相傳王喬在三獅洞煉丹成仙,故有王仙之名。1950年屬第三區,1956年為王仙鄉。1958年為王仙公社,1961年轄區縮小,1984年改鄉,1985年建鎮。1996年,面積59.6平方千米,人口2.9萬,鎮政府駐王仙,轄店灣、李山、湖灣、馬橋、樟樹壩、下段、泗村、三灣、書堂、觀口、王仙、司徒、大和、虹橋、蘇家、香水、大燕、板石、三獅19個行政村和中心、新民、泥礦3個居委會。2005年,將原黃沙鄉的橫嶺、清潭、欄江、烏尖、雙河口、莊埠6個行政村劃入王仙鎮;調整後,王仙鎮轄3個居委會、25個行政村,總面積74平方千米,總人口3.9萬人,鎮政府駐王仙;
【郵編】412211 【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30281105:~001 121中心居委會 ~002 121新民居委會 ~003 121瓷泥礦居委會 ~202 220李山村 ~204 220馬橋村 ~209 122書堂村 ~210 122觀口村 ~211 121王仙村 ~212 122司徒村 ~216 220香水村 ~219 122三獅村 ~220 220石燕村 ~221 220雙江村 ~222 220清潭村 ~223 122莊埠村
【黃沙鄉】位於醴陵市中部,距市區10千米。醴瀏鐵路、320、106國道貫穿其境。1950年屬第三區,1956年為黃沙鄉,1958年屬王仙公社,1961年析置黃沙公社,1984年改黃沙鄉。1996年,面積33平方千米,人口2.2萬,鄉政府駐栗山,轄鐘鼓、楊林、湯家灣、淥石、欄江、爛泥、烏尖、莊埠、橫嶺、雙河口、清潭、黃沙、山峰、黃沙洲14個行政村。2004年轄楊林、湯家灣、祿石、爛泥、雙河、烏尖、欄江、橫嶺、清潭、莊埠、黃沙洲、山峰、鐘鼓、黃沙14個行政村。2005年撤鄉,黃沙、黃沙洲2村劃歸陽三街道,山峰、鐘鼓2村劃歸東堡鄉,湯家灣、淥石、爛泥、楊林4村劃歸王坊鎮,橫嶺、清潭、欄江、烏尖、雙河口、莊埠6村劃歸王仙鎮。
遠教助農
王仙鎮是重要的種植養殖基地,該鎮依託遠程教育,大力開展種養實用技術培訓,全力助推種養事業,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培訓中,該鎮堅持做到培訓內容先預告,培訓工作先準備,培訓對象先確定,提高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站點開通以來,該鎮黨委先後邀請各級專家和技術人員,組織了《科學養豬》、《科學養魚》、《雜交水稻栽培技術》及《綠肥轉化利用》等培訓。共培訓鄉鎮幹部、各村組承包人、村支部書記、科技示範戶及農民黨員210人(次)。在培訓方式上形式。先培訓幹部,再由幹部指導民眾進行生產。鎮政府幹部,村組承包人,村支書主任通過培訓,提高其政治理論和科技水平,有效處理了“三農”問題,指導農民致富,現在多數幹部能獨立工作,開民眾會有講的,農民願意聽,與民心貼近了,工作逐步走上正規化管理。
通過遠程教育的培訓,在養豬方面,王仙村由傳統的酒糟養豬轉為綠肥、飼料、酒糟飼養,生飼料飼養,現有全村養豬10頭以上的11戶,湧現出黨員李海彬、黃玉忠等養豬大戶。在養魚方面,楊森恆用自己3畝田養魚,年產值3萬多元,黨員黃中學利用11畝水淹麻窩養魚,年產值3萬多元。在綠肥轉化利用方面,書塘村種植1200多畝,250戶農戶利用綠肥飼養大牲畜680頭,16名黨員中就有14戶搞綠肥轉化利用。王發吉、王發祥、孫桂榮等示範效應較好,年純收入均為2.5萬元以上,並建有沼氣池15口。在經果林方面,老百姓學會果樹剪枝和管理技術,陳金學等6戶連片種經果林40畝,建立了石艷村村經果林基地。初步形成了“養畜--沼氣--經果林”為一體的良性生態圈。
下轄行政村
司徒、香水、石燕、三獅、李山、馬橋、書堂、觀口、王仙、溫泉、淥石、楊林、大屏山、灌沖14個建制村
中心、新民、瓷泥礦3個居委會
命名由來
以神仙傳說命名,據《湖南通志(卷十四地理十四山川二)》:王仙山,一名大山,又名王喬山,世傳王喬煉丹於此。又相傳王喬在三獅洞煉丹成仙《後漢·郡國志》引《荊州記》,始有王仙山之稱。解放後鄉、社、鎮均以王仙命名。王喬為道仙,王喬即王子喬,為有名仙人,古詩十九首中有“仙人王子喬”句(刊“仙傳奇傳”)。三獅洞至今還在。洞面向東北敞口;洞可容數百人。在洞口旁另有一小洞,可通入洞中陰河,其洞中空間可容上千人。
20世紀80年代初,當地鄉民開發此洞時,還發現近陰河的洞穴中有石桌石凳,可見先人曾在此活動過,是否是王喬隱居此洞煉丹,也無確證。三獅洞外,有三座紅石山頭,酷似獅子坐臥,故有三獅村、三獅洞之名,加之相傳王喬在此煉丹成仙,才有三仙山之稱,其年代當在後漢年間,而三獅洞應早於三仙山之名。
農業發展
王仙鎮的農業以種植高產優質水稻為主。隨著農業產業化的推進,大面積種植大棚蔬菜和其他經濟作物正在起步,沖地區的店灣、李山等村憑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已經開發了以種植“景烈白蘭”為主的苗木、花卉經濟,店灣村分布著全國特有的“景烈白蘭”高大樹種600多株。
鎮黨委、政府號召有條件的村大面積發展以種植“景烈白蘭”為主的苗木、花卉經濟。2003年全鎮有“景烈白蘭”苗木近300畝,2008年發展到500畝以上,已經成為湖南省的一個重要苗木、花卉生產基地。
工業建設
王仙鎮的工業基礎實力雄厚,民營經濟發展較快,一直是王仙對外推介的形象,曾被省、市譽為“王仙現象”。全鎮沿106國道分布著近40家規模較大的生產電瓷、日用瓷、瓷泥加工、造紙業、煙花鞭炮、活塞環製造業為主要品種的廠家。這些廠家容納了勞力近7000人,每年為國家創稅逾千萬元,其生產的產品已打入國際市場,遠銷歐美等國。其中較著名的廠家有:仙鳳瓷廠、仙獅瓷廠、王仙鞭炮煙花實業工廠、金輝紙業有限公司、鑫宇活塞環廠、新民瓷廠、瓷泥礦,這些企業為王仙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支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
城鎮發展
狠抓龍頭,著力完善城鎮規劃體系
另一方面,加強城鄉規劃管理。嚴格按照總體規劃實施“一書兩證”制度,堅持公眾利益優先,不搞違法建設,對重大建設項目的規劃定點、規劃建設方案,向社會公示,實行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尊重民眾意見、專家意見,大力鼓勵公眾參與,接受社會監督,避免盲目決策、主觀決策。
狠抓投入,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努力完善道路交通網路。
二是不斷增強城鎮服務功能。
三是大力實施綠化亮化美化工程。
狠抓載體,著力增強中心鎮發展實力
一方面,以產業興城鎮。按照“科學規劃、梯次推進、市場運作、產業支撐”的思路,大力推進小集鎮建設,形成了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的中心集鎮。
狠抓管理,著力創造良好的城鎮環境
一是加強領導,強化扶持。
二是健全機制,強化管理。
三是聯合執法,強化整治。
四是加強監管,強化培訓。
醴陵東站介紹
醴陵東站位於醴陵市東北部5公里處的王仙鎮,是滬昆高鐵進入湖南的第一站,也是滬昆高鐵在株洲境內設定的唯一停靠點。總占地面積17116平方米,工程分為8000平方米的站房和450米長的站台兩部分,總造價約1億元,站房分上、下兩層設計,有2個站台4條軌道,最高集聚人數可達800人。
醴陵東站站房上下兩層分為售票廳、候車廳、出站通道和站台雨棚四個建設區段。共安裝了6台電梯,其中2台垂直電梯、4台扶梯、進出站檢票閘機7台。每個站台上除去一部自動扶梯外,還各有一部無障礙電梯。
地名故事
富里鎮政府所在地叫做“馬道嶺”,正是號稱“萍醴孔道”的萍鄉至醴陵驛道的咽喉所在,距離醴陵縣城36公里。他的得名也有一段故事。相傳明初社會秩序穩定下來之後,地方官吏發出插標占地、招攬居民的布告。富里一帶因為臨近江西,處於福建、廣東、江西居民進入湖南的通道之上,最先從戰爭造成的一片死寂中甦醒過來。最先進到富里一帶的百姓只有傅、李二姓,所以地名就叫做“傅李”。後來,兩姓因為占地發生爭執,李姓想擠走傅姓人家,就暗地裡毒死傅姓人家的牲口,而李姓人家的牲口卻安然無恙。同時買通一個風水先生,散布謠言說發生了瘟疫,王仙鎮上的三獅山顯靈了,但是只保護李姓人家,這個說法叫做“三獅護李”。傅姓人家信以為真,一氣之下起程繼續往湖南內地遷徙,所以整個富里鎮至今沒有傅姓人家。後來,又陸續牽來易、潘、何、陳等姓,富里鎮一帶不再只有李姓一家,地名就改為“富里”了。浦口的神仙蹤跡浦口境內的雪峰山是醴陵東鄉一座神奇的山脈,相傳這一帶曾經有神仙活動,留下許多痕跡。雪峰山中的“燕子岩”,就是當年王母娘娘的第十個女兒十姐和浦口居民九郎恩愛的地方,山麓生長的醴陵獨有的優良樹種:景烈白蘭也是十姐從天宮帶下來他們親手種植的。在現在的碧泉村一帶,雪峰山向淥江河邊延伸,山勢傾斜,象扇子一樣次第鋪開,一個山坡連著一個山坡,號稱“四十八坡”。其中地勢最高的地方叫做“仙子岩”,岩下應當有一口噴涌的泉眼,泉水碧綠可愛,被稱為“碧泉”。相傳正是十姐當年端坐岩石上梳妝的寶鏡。不過,到明朝年間,泉水可能已經乾涸,所以在陡峭的石壁上刻有大才子肖來鳳書寫的“夢碧泉”三字。文字記載每一個字的直徑就超過二尺,應當很是宏偉壯觀,位置就在現在的雪峰水庫,可惜現在連這些字也看不到了。浦口還有一處神仙遺蹟在仙石村。就在現在的村道旁邊,原來有一塊突兀的巨石,相傳是王子晉下圍棋的地方。王子晉就是在王仙三獅洞中觀看神仙下棋,後來得道成仙的哪個王喬。成為神仙之後,王子邀集他的神仙朋友在浦口一帶遊玩,發現這塊巨石後,就在石頭頂上下圍棋,後人將巨石稱為“仙石”,在旁邊建起一座涼亭,叫做“聚仙亭”。後來巨石和亭子都在農田建設中毀掉了,只留下“棋盤石”、“仙石灣”等名字至今作為當地村組的名稱。
風景名勝
王仙鎮店灣村的深山坡地,有成片珍稀樹種景烈白蘭,景烈白蘭,學名樂昌含笑,是醴陵擁有的優良鄉土樹種, 也是中國發現面積最大的珍貴樹種之一,已超過原產地廣東樂昌縣的保存量。傳說樂昌含笑是在廣東為官的醴邑人士帶回種子在醴陵繁殖。另說是清代廣東移民帶來的。景烈白蘭屬木蘭科,含笑屬,為常綠喬木,闊葉革質。花白色,幽香遠溢,花期在4-5月間。果10月成熟。適宜種植於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海撥200-450米,土質肥沃的板頁岩紅壤山谷地。樹幹圓直,木質堅韌細緻,紋理直,不翹裂,是良好的工業、建築和生活用材,又是理想的水源涵養林,還是優良的庭院觀賞樹種。
已知王仙鎮店灣村、南橋鎮白果村和官莊鄉白鶴寺、龍形山二村的相鄰地段,共有景烈白蘭母樹500多株,常年產種子千餘公斤。店灣村有成片母樹約30畝,269株,樹齡約160年,最大植株高35米,胸徑98厘米。其間混生有欏木、楓香、寶華玉蘭、飛蛾蘭等樹種。景烈白蘭林下山泉匯流,除供應30多戶農家生活用水外,還可灌田50餘畝。
1983年開始人工繁育,實生苗造林成功,已大量採種育苗,向省內兄弟縣市和江蘇、浙江、湖北等省、市、自治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