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華寺(五台山玉華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五台山玉華寺亦名玉華池,位於五台山中台頂東南麓,始建於唐大曆五年(770年)(《山西寺廟大會》),明朝成化年間改名為萬壽禪寺。該寺坐北向南,現遺址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500米,遺址牆體高1.2米至3.1米,碎磚破瓦散落其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玉華寺
  • 地理位置: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
景勝,詳情,

景勝

據《清涼山志》記載:隋朝開皇初年,有五百應真棲此,龍神修供,有騾數十匹,不用人驅,自能入市運糧,朝去暮歸,率以為常,過夏俱隱,是時白蓮生池,堅瑩如玉,七日乃爍,代牧砌其池志曰“玉花”。覺玄詩:“何代池開白玉花,香風拂拂散天涯。雲行尊者飛空去,萬古芳聲不浪夸。” ,從此始有五百羅漢住持清涼之說,玉華池名聲大振,朝者日眾。
玉華寺是唐朝開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和尚興建,不空和尚是北印度人,中國佛教四大翻譯家之一。(另外三位:羅什、真諦、玄奘),公元767年不空和尚派弟子含光、行滿、純陀在五台山建金閣寺,又建玉華寺,並奏請朝廷,金閣寺、玉華寺等五寺(另外三寺:清涼寺華嚴寺法華寺)被封為國家道場,玉華寺經唐、宋、元屢廢屢興,至明景泰年間只留基址,殿堂俱廢,天順元年(1457年),徑山愈公大禪師來玉華寺,偕門人蘊公一庵禪師,興建大雄寶殿,水陸殿、天王殿、伽藍殿祖師殿藏經樓、法堂五檀、鐘鼓樓、方丈、廊廡、廚庫等百十餘間殿堂房屋,並鑄造五百羅漢,辟支佛舍利塔一座,後有潭公禪師繼興,鼎盛一時,成化辛丑年(1481年)皇帝欽造文殊金佛,供器俱全,派梁李二大監送玉華寺安置供養,並賜金額”萬壽禪寺”(《重修玉華池敕賜萬壽禪寺碑記》)。大慈法王釋迦耶協的法孫淨修弘覺灌頂大國師淖吉堅參(北京大慈恩寺崇善法王弟子)於玉華寺長期修行傅法,主要門徒有僧錄司覺義端竹巴藏。弘治三年國師圓寂於玉華寺,塔於玉華寺主山之前。所以,玉華寺是漢藏僧侶同寺、同住、同修的典範。至清代,康熙二十三年玉華寺改為黃廟,是五台山十大黃廟之一,乾隆帝時又是章嘉五處之一,康熙、乾隆、嘉慶皇帝曾數次駕臨玉華寺,並留下御筆楹聯、詩句等,“文革”後期(1978年)寺院被拆毀。今僅留殘垣斷壁、塔基、青石碑文等。可見,玉華寺自唐代以來,歷代受到皇室供奉,高僧輩出,法門大興,是五台山著名寺院,在五台山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現由信行法師主持,寺院正在恢復重建中,為能海上師法脈,大般若宗道場。玉華寺以五百羅漢為主,關於五百羅漢有好多美好的傳說,不僅令人神往遐想。據當地老人講,明代成化年間鐵鑄五百羅漢由山西盂縣走到五台山柳院時其中一人掉隊留在了寺溝村,羅漢們走到台懷鎮進入鳳林谷,來到玉華寺山腳下,由此上山一華里便來到玉華寺山樑上,由於長時等候掉隊的羅漢,將山樑踏平,既是現在的羅漢坪。山腳下羅漢打尖休息過的地方,後被稱為“聖蒞院”,即玉華寺的下院。亦既後來嘉靖年間古燈禪師所建的寶林寺,下院荒廢后,曾被俗家所居(火場村),現已歸還,為尼眾寺院。

詳情

玉華寺現存明清兩代遺址:主要有:羅漢坪、閉關房、牌坊、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西配殿文殊院、玉華池(隋代古井)、藏僧塔林(約二十餘座)、漢僧塔林(三十餘座)龍王廟、羅漢腳印、青石碑十餘塊、國師塔院、明鑄羅漢像等諸多宗教文物。明鑄五百羅漢像現僅存二百六十餘尊,暫存在五台山顯通寺內。
自2003年,省宗教局批准在原址上恢復重建玉華寺以來,信行法師率領眾弟子們(上院住僧八人,下院有尼眾五人)在這座古剎遺址上一直做保護整理古蹟的工作和重建寺院的前期準備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