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華宮(唐代杜甫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玉華宮》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古,作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閏八月。此詩前八句描寫舊宮的淒涼景象,後八句抒寫對舊宮荒涼的感慨。詩人以淒絕之筆,記興亡之慨,抒發了悲涼深長的人生喟嘆,顯得淒楚動人。全詩音律急促有力,聲情激昂,表現出一種奇崛的美感。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玉華宮
貞觀二十一年,作玉華宮,後改為寺,在宜君縣北鳳凰谷
溪回松風長,蒼鼠竄古瓦。
不知何王殿,遺構絕壁下
陰房鬼火青,壞道哀湍瀉
萬籟真笙竽,秋色正蕭灑
美人為黃土,況乃粉黛假
當時侍金輿,故物獨石馬
憂來藉草坐,浩歌淚盈把
冉冉征途間,誰是長年者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玉華宮:在陝西省宜君縣西北,是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所建,依山臨澗,環境十分幽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改宮觀為廟宇,廢為玉華寺。
⑵貞觀二十一年:即公元647年,貞觀是唐太宗年號。
⑶宜君縣:今屬陝西,位於今陝西省銅川市北部。
⑷回:一作“迥”。.松風:松林之風。南朝宋顏延之《拜陵廟作》詩:“松風遵路急,山煙冒壟生。”
⑸遺構:前代留下的建築物。晉潘岳《傷弱子辭》:“仰崇堂之遺搆,若無津而涉川。”絕壁:陡峭的山壁。南朝宋謝靈運登石門最高頂》詩:“晨策尋絕壁,夕息在山棲。”
⑹陰房:陰涼的房室。仇兆鰲註:“《寰宇記》:廢玉華宮,在坊州宜君縣西四十里,貞觀十七年置。正殿覆瓦,餘皆葺茅。當時以為清涼勝於九成宮。陸機登台賦》:‘步陰房而夏涼。’”鬼火:磷火。迷信者以為是幽靈之火,故稱。漢王逸九思·哀歲》:“神光兮熲熲,鬼火兮熒熒。”
⑺壞道:毀壞的道路。湍(tuān)瀉:湍急的流水瀉下。
⑻萬籟(lài):各種聲響。籟,從孔穴中發出的聲音。南朝齊謝朓《答王世子》詩:“蒼雲暗九重,北風吹萬籟。”笙(shēng)竽(yú):兩種樂器名。一作“竽瑟”。《禮記·檀弓上》:“琴瑟張而不平,笙竽備而不和。”
⑼色:一作“氣”,一作“光”。正:一作“極”。蕭灑:即瀟灑,清麗;爽朗。唐韋應物善福寺閣》詩:“晴明一登望,蕭灑此幽襟。”
⑽況乃:何況;況且。粉黛:敷面的白粉和畫眉的黛墨,均為化妝用品。《韓非子·顯學》:“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
⑾金輿(yú):帝王乘坐的車轎。《史記·禮書》:“人體安駕乘,為之金輿錯衡,以繁其飾。”
⑿故物:舊物;前人遺物。《古詩十九首·回車駕言邁》:“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石馬:石雕的馬。古時多列於帝王及貴官墓前。《西京雜記》卷五:“余所知陳縞,質木人也,入終南山採薪還,晚,趨舍未至,見張丞相墓前石馬,謂為鹿也,即以斧撾之,斧缺柯折,石馬不傷。”
⒀藉(jiè):憑藉,依靠。
⒁浩歌:放聲高歌,大聲歌唱。《楚辭·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盈把:滿把。把,一手握取的數量。《韓詩外傳》卷五:“故盈把之木,無合拱之枝。”
⒂冉(rǎn)冉:漸進貌。形容時光漸漸流逝。《文選·屈原離騷〉》:“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呂向註:“冉冉,漸漸也。”
⒃長年者:長壽的人。

白話譯文

溪路迴轉松林里的風很大,有老鼠在古老的瓦檐上竄跳。這裡不知道是給哪個王修的殿宇,建構在絕壁之下。陰冷的房屋裡有青色的鬼火,毀壞了的道路上有湍急的流水。大自然的聲音是真正的音樂,秋天裡的景物正是最美的時候。當時的美人都已成了黃土,何況是泥塑的木偶呢。當時能侍奉在皇帝左右的,也唯獨剩下石馬了。心裡感到憂愁,坐在草上,大唱一首歌,眼淚落了一大把。漫漫的征途中,誰又能活到一大把歲數。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閏八月。時安史之亂國家破敗不堪,人民災難深重。杜甫政治上受到打擊,內心淒涼。他自長安回陝北鄜州探視妻子,路過殘破的玉華宮,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詩。玉華宮到杜甫路過之時,已歷經百餘年,已改為寺,境地荒涼。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玉華宮,在寫此詩時已廢為玉華寺,但此詩題不作“玉華寺”,而是寫作“玉華宮”,體現了詩人在兵連禍結,國家衰微之時,對貞觀之治的無限緬懷和對榮華難駐人世滄桑的感嘆,撫今追昔,不禁傷懷無盡。
詩中前八句描寫舊宮的淒涼景象。先寫舊宮外景:“溪回松風長,蒼鼠竄古瓦。”宮前溪水回流,松風長嘯,蒼褐色的老鼠在古瓦上竄來竄去。這遺棄在絕壁之下的宮殿,不知是何代帝王所建?接著寫舊宮內景:不知何王殿,遺構絕壁下。那陰森的房中,青瑩的燈光仿佛夜間的鬼火一樣,年久失修的道路上流著湍急的水,水聲好象在哀鳴。而除此以外的一切自然之聲,卻像笙和竽的吹奏聲一樣,悅耳動聽,宮院內,秋色正顯得分外瀟灑。這裡,作者用穿插手法,在每四句中,前兩句寫景,欲盡未盡,忽入抒情,在時斷時續的跳躍式的寫景中,插入自己的感慨,把景與情自然而然地結合起來,避免了平鋪直敘,使情景達到了高度的融合。同時,在描寫上採用了反襯法,即以樂襯哀。當此海內烽煙四起之際,自然聲音、自然景物不因人事而變化,在秋色中顯得這般美好,而眼前的古殿,卻已滿目荒涼。一個“古”字、一個“正”字,透出了此中訊息,表現了作者在遣詞用字上的匠心獨具。這樣反襯,昔盛今衰的對比更為強烈,作者的人生無常的感想也暗寓其中,為後八句作了巧妙的鋪墊。
詩歌后八句抒寫對舊宮荒涼的感慨。前四句承上而來,感嘆人與物的幻滅無常。先寫人:昔日宮中的美女,早已化為黃土,何況那些殉葬的木偶人呢!再寫物:當年陪侍太宗的金輿,多么華美,如今何在?
留存下來的,只有荒殿門前那冰冷的石馬了。從對人和物的感慨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後四句的憂嘆。詩人難以承受這所見所感的憂傷,癱坐在草地上,時而高歌,時而痛哭,淚如雨下。他想: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有誰能夠長存永駐呢?這浩茫無際的人生憂傷,真是無終無了啊!仇兆鰲在《杜詩詳註》中說:“上章(指《九成宮》)以傷亂作結,本章(即《玉華宮》)以憂老作結。”其實,這首詩在憂老中,更多地包含著傷亂的心情。作此詩時杜甫已經四十六歲,除困守長安十年外,又經歷了三年的戰亂,戰亂的摧殘,使人感到易於衰老,生死無常,他深刻地領悟到人生的艱辛,更體會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此時,他看到舊宮的荒涼景象,因景及人,因人而國,將個人的憂傷與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繫起來,憂生而又憂世,使得全詩的意義更為深廣,從而產生出更加沉鬱的思想力量。
這首詩不僅在結構上顯得跳躍而富於變化,同時在音韻上也很有特色。首先,此詩在用韻上,以短促的仄聲韻一韻到底,與描寫的荒涼景象和抒發的淒楚情緒很協調。其次,詩中多用仄聲字,如“蒼鼠竄古瓦”、“遺構絕壁下”,都是一平四仄,甚至整句全用仄聲字的,如“況乃粉黛假”、“故物獨石馬”,五字五仄。這就使得詩歌在音律上顯得“生拗”,急促有力,造成激昂的聲情,給人以一種奇崛的美感。

名家點評

宋代洪邁容齋隨筆》:張文潛暮年在宛丘,何大圭方弱冠,往謁之。凡三日,見其吟喔老杜《玉華宮》詩不絕口。大圭請其故,曰:“此章乃《風》《雅》鼓吹,未易為子言。”
明代高棅唐詩品匯》:劉云:哀思苦語,轉換簡遠,有長篇餘韻。末更自傷悲,非意所及(“不知”二句下)。劉云:起結淒黯,讀者殆難為情(“冉冉”二句下)。
明代李東陽麓堂詩話》:五、七言古詩仄韻者,上句末字類用平聲。惟杜子美多用仄,如《五華宮》、《哀江頭》諸作,概亦可見。其音調起伏頓挫,獨為峭健,似別出一格;回視純用平字者,便覺萎弱無生氣。自後則韓退之、蘇子瞻有之,故亦健於諸作。
明代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一片淒黯,極為驚心駭目。末更自傷悼一番,方不是口頭搬弄。
明代王嗣奭杜臆》:萬籟笙竽,秋色瀟灑,弔古中忽入爽語,令人改觀,然適以增其悽慘耳。
明代金聖歎《杜詩解》:此解全用《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法。先生自雲“熟精《文選》理”,不我欺也(首四句下)。四句寫景,卻分兩番:“陰房”二句,就“何王”寫,寫得怕殺人;“萬籟”二句,就先生寫,寫得妙煞人。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甸曰:首句奇,五字皆平。“陰房”二語,見無人居守。“萬籟”二語,行旅中有此賞玩。“當時”二語,行旅中有此感慨。蔣一葵曰:起二句,奇語。“陰房”句,惡景。“壞道”句,苦景。“美人”四句,蓋傷苻堅也。末更自傷,非意所及。徐中行曰:惡景險語,分明如晝。周珽曰:窮居荒涼,草樹茂密。讀此自娛,消世幾許奔競心曲。
清代施閏章蠖齋詩話》:古詩無定體,似可任筆為之,不知自有天然不可越之矩鑊。故李於鱗謂:“唐無五古詩”,言亦近是;無即不無,但百不得一、二耳。……若於鱗所云無古詩,又唯無其形埒字句與其粗豪之氣耳。不爾,則“子房未虎嘯”及《玉華宮》二詩乃李、杜集中霸氣滅盡、和平溫厚之意者,何以獨入其選中?
清代張摁《唐風懷》:南村云:荒涼幽咽,畫亦不盡(“壞道”句下)。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吳昌祺曰:即《古詩》“所遇無故物”之意。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唐初所建,而曰:“不知何王殿”,妙於語言。
清代沈德潛《說詩晬語》:詩貴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玉華宮》云:“不知何王殿,遺構絕壁下?”傷唐亂也。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九成》、《玉華》用意各別。一為隋代所建,故明志來歷,有借秦為喻之意;一為國初所作,故不忍斥言,有《黍離》“行邁”之思。又彼承荒主而踵事也,故由盛及衰,意存追感;此則儉德而終廢也,故因衰起興,淚灑當前。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只極言荒涼之意,他解深求反失之(“不知”句下)。蔣云:二句插得妙,點綴尤為淒絕(“萬籟”二句下)。邵子湘云:簡遠淒涼,正以少勝人多許。
清代曾國藩十八家詩鈔》:張云:橫插“不知何王殿”二語最妙,太史公文往往如此。
近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吳曰:矜煉跌宕,詩境極為沉鬱。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