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情概況
台懷鎮位於五台山風景區中心腹地、五台縣東北部,北起北台葉斗峰,西接西台掛月峰與繁峙縣為鄰,東鄰太行山與本縣石咀鄉為界,南與本縣金崗庫、靈境鄉接壤。海拔1500---3058米之間,地處東經117°29′---117°41′之間,北緯38°51′---39°05′之間。
鎮政府所處海拔1700米。區內氣候高寒而濕潤,年平均氣溫4.5℃,年極端最低氣溫-37℃,年極端最高氣溫27℃,北台頂年極端最低氣溫-44.5℃,是華北最冷的地區,有“華北屋脊”之稱。全年無霜期90—110天,年降水700—800毫米。
全鎮土地總面積28萬畝,其中有林面積180793畝(主要樹種有油松、華北落葉松、楊樹、樺樹),耕地面積3016畝。
土壤有兩大類,一類是山地草甸土,一類是山地棕壤。種植的作物以馬鈴薯、莜麥、蠶豆為主,豌豆、玉米也有種植,糧食總產量602噸。區內植物種類有99科,354屬,595種(28變種),其中草本植物483種,喬灌木112種。動物種類有208種,其中鳥類有142種,屬16目36科;獸類41種,屬6目19科。土特產品有台蘑、蕨菜、金針、苦菜、台參、降龍木、般若泉礦泉水等。
全鎮有22個行政村,52個自然村,總人口10625人,以漢、蒙、藏、滿、土家族分布散居在農村、寺廟、賓招單位;其中農業人口6786人,總戶數2313戶,總勞力2300人。
歷史沿革
台懷鎮地處由
五台山五大高峰東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形成的懷抱之中,故名“台懷”。在五台山,一人們把台懷地區(即現在的台懷鄉)稱為“台內”,其他。地區則稱“台外”。我國明代的地理學家徐霞客,在他的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中的《游五台山日記》里,記述台懷鎮的地理形勢時寫道:“北台之下,東台西,中台中,南台北,有塢曰台灣(灣與懷的音義皆同),此諸台環列之概也。”
這樣描述台懷鎮與五個台項的地理位置是頗貼切的。台懷鎮距東台
望海峰十九公里,距西台
掛月峰二十二公里,距南台
錦繡峰二十八公里,距北台
葉斗峰二十公里,距中台
翠岩峰十九公里,是登台頂的中心。
台懷鎮鎮北有一小峰,人稱
靈鷲峰,亦名
菩薩頂。所以稱之為靈鷲峰,是因為它的地理形勢頗似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部釋迦牟尼佛說法的靈鷲峰故名。
據佛教史籍記載,東漢時期,我國佛教最初的傳播人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台懷鎮,見今菩薩頂的形勢頗似印度的靈鷲峰,因而命名之。所以也稱靈鷲峰為菩薩頂,佛教徒傳說文殊菩薩曾在峰頂顯靈和說法。
人口數據
總人口
| 10525
|
男
| 5791
|
女
| 4734
|
家庭戶戶數
| 2363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8216
|
家庭戶男
| 4205
|
家庭戶女
| 4011
|
0-14歲(總)
| 2246
|
0-14歲男
| 1153
|
0-14歲女
| 1093
|
15-64歲(總)
| 7689
|
15-64歲男
| 4295
|
15-64歲女
| 3394
|
65歲及以上(總)
| 590
|
65歲及以上男
| 343
|
65歲及以上女
| 247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7445
|
註: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所得
名勝古蹟
台懷鎮的東面有一座經常隱沒在雲霧中的小山峰,人稱黛螺頂,亦稱“青峰頂”,以山色青翠故名。山頂有寺原名佛頂庵,清代以後改稱黛螺頂寺。寺內供有“五方文殊”像。這處高約四百米的山峰,是五台山五大台項的象徵。
“以五頂山高路遙,有不能盡到者,至此猶至五頂也。”朝台的佛教徒,如果體力不支,不能遍臨五個台頂,登上黛螺頂便稱作“小朝台”。黛螺頂是朝山佛教徒一定要登臨朝拜的地方。
黛螺項背靠聳入雲端的東台望海峰,下臨流水潺潺的清水河,峰頂古樹參天,景致絕佳。清代的乾隆皇帝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登臨黛螺頂後曾賦七律一首,詩曰:
巒回谷抱自重重,
螺頂左鄰據別峰。
雲棧屈盤歷霄漢,
花宮獨湧現芙蓉。
窗間東海初升日,
階下千年不老松。
供養五台曼殊像,
舍黎終未識真宗。
乾隆手書的這首詩刻在黛螺頂寺內的一座漢白玉石碑上,詩中所說的“千年不老松”在大雄寶殿之前,高達三十多米,直衝霄漢,獨秀乾林。
佛教徒認為,台懷鎮是文殊菩薩現靈說法的主要場所,佛經中所說的文殊菩薩與其一萬眷屬也居住在台懷附近。台懷鎮南一里有一座小山叫
梵仙山,山頂有寺名梵仙寺。梵仙山的懸崖之上,有許多人工鑿成的小石洞,佛教徒說此乃是文殊菩薩弟子們的居舍。
台懷鎮是歷代皇帝朝拜五台山的中心,清康熙時,曾於台懷鎮建立了專供朝拜五台山用的行宮一座。行宮位於今塔院寺前,規模宏偉壯麗,占地約三百畝,當地人俗稱皇城,現在尚保留有行宮宮門的遺址。
為了保護五台山佛教中心區和行宮,在清代,台懷鎮曾設有“巡政廳”和“城守廳”,城守廳配備有馬軍和步兵,其武官為正七品。
在五台山區,氣候最寒冷的地方是五大台頂之上。其次就數台懷鎮了。
寺廟分布
據佛教史籍記載,台懷鎮大白塔的地底下,藏有釋迦牟尼的舍利,佛舍利是釋迦牟尼的象徵,因而最受佛教徒敬仰。
由於台懷鎮有靈鷲峰和佛舍利,因此,歷代以來,朝廷和佛教信徒紛紛於台懷鎮及其附近修建寺廟,使這裡形成了佛寺鱗次櫛比、寶塔如林的五台山佛教中心區。五台山的佛教寺院,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台懷鎮。現在五台縣共有寺廟四十多所,台懷鎮及其附近就集中了三十所,
氣候條件
台懷鎮海拔1700米,屬於高寒山區,隆冬時節,大雪紛飛,朔風怒號,極端最低氣溫可降至-42度。七月酷暑的盛夏,這裡的最高氣溫也只有27度,每當早晚和氣候突變時,甚至要穿棉衣;而當地的老人,一年四季都穿著棉褲。台懷鎮的夏天,山清水秀,綠草如茵,野花遍地,氣候涼爽宜人,的確是“曾無炎暑”的“清涼勝境”。
台懷鎮從南到北有三條街,依次是營坊街、太平街和楊林街。營坊街是清代城守廳駐軍的地方,太平街的兩側從前都是為寺院和蒙藏朝山信徒生產銀器、銅器和鐵木器的手工業作坊和店鋪,楊林街則是一條商業街。今後,台懷鎮計畫建成一個花園式的寺院集群區,進入寺廟集群區,清靜幽雅,使人超凡脫俗,如入玉宇瓊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