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據《清涼山志》記載:隋朝初年,有五百應真棲此,龍神修供,有騾數十匹,不用人騎,自能入市運糧,朝去暮歸,率以為常,過夏俱隱,是時白蓮生池,堅瑩如玉,七日乃爍,代牧砌其池志曰“玉花”。覺玄詩:“何代池開白玉花,香風拂拂散天涯。雲行尊者飛空去,萬古芳聲不浪夸。”
玉華寺於唐大曆五年(770年)由中國佛教四大翻譯家之一的三朝國師“不空”和尚(北印度人)建成密宗護國道場。該寺歷經唐、宋、明代屢廢屢興,到明景泰年間,由
徑山愈公大禪師偕門徒一庵禪師重興。成化辛丑(1481年)由皇帝賜金匾“
萬壽禪寺”。大慈法王釋迦耶協的法孫淨修宏覺灌頂大國師綽吉堅參(北京
大慈恩寺崇善法王弟子)於玉華寺長期修行傳法,主要門徒有僧祿司右覺義端竹巴藏。弘治三年國師圓寂於玉華寺,塔於玉華寺主山之前。所以,玉華寺是
格魯派在
五台山最早寺院,同時也是漢藏僧侶同寺、同住、同修的典範。
至清代,康熙二十三年玉華寺改為黃廟,是
五台山十大黃廟之一,乾隆帝時又是章嘉五處之一,康熙、乾隆、嘉慶皇帝曾數次駕臨玉華寺,並留下御筆楹聯、詩句等。
文革後期(1978年)寺院被拆毀。現由釋
信行法師主持,寺院正在恢復重建中,為
能海上師法脈,大般若宗道場。
玉華寺現存明清兩代遺址:主要有:羅漢坪、閉關房、牌坊、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西配殿、
文殊院、玉華池(隋代古井)、藏僧塔林(約二十餘座)、龍王廟、羅漢腳印、青石碑十餘塊、國師塔院、明鑄羅漢像等諸多宗教文物。明鑄五百羅漢像現僅存二百六十餘尊,暫存在
五台山顯通寺內。
現況
2008年4月至6月之間,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古建築學家、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羅哲文先生,國家宗教事務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宗教政策專家趙匡為先生,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築園林委員會常務理事、著名古建築師馬炳堅先生、山西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五台山研究》雜誌主編崔正森先生等一行先後考察了玉華寺遺址。
羅哲文先生指出:玉華寺重建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現遺存的塔林具有重要的佛教文物價值。東邊漢僧塔林,南邊藏僧塔林,中為喇嘛國師塔,這種布局很少見,是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和諧相處的典範;其二,明代以喇嘛為國師的國師塔屬於國內少見的稀有建築;其三,明代遺物五百羅漢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文物價值極高,需要妥善保存,重建後可將五百羅漢請回玉華寺安奉。考察專家們強調,玉華寺歷史悠久,遺址特點明顯,文物價值極高,重建之後對擴大
五台山地區的旅遊及對佛教文化的發揚有著極為積極的作用。
玉華寺的重建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同時也接受各方面個人或團體的重建募捐,以促進工程的早日完工。
現任住持
信行法師祖籍浙江省瑞安市,生於一九六二年。法師宿具善根,於五、六歲時,即能感人生無常。十一歲已諳熟金剛經、大悲咒的念誦等;十五歲即不甘處俗,曾在溫州
大羅山觀音洞帶髮修行一年余。一九七九年投平陽流水岩安靈寺上各下本老和尚門下,正式剃度出家,法名:如修;法號:
信行。
信行法師於一九八一年往
五台山廣宗寺清海上師處求受三壇大戒,得戒後依止上師學習顯密教法,直至上師圓寂。盡得顯密教法傳承,為上師入室弟子。系
能海上師法脈傳人。法師自披緇以來,精進修學、建寺度僧、廣行菩薩道,可謂僧中之翹楚者。法師與
五台山有著甚深的因緣和感情,時刻不忘文殊道場對自己的培育之恩,一直想為五台山盡綿薄之力。經過
信行法師的辛苦努力,2003年得到山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發起重建玉華寺,任
五台山玉華寺道場住持。同時於一九九三年受瑞安佛協和宗教局的邀請,回溫州住持千年古剎龍翔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