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四大名種考
姚黃、
魏紫、
豆綠、
趙粉、習稱牡丹四大名種。《瓶史》中也講過牡丹四大名種,指的是黃樓子,綠蝴蝶,西瓜瓤,舞青猊,唯知者不多。經考證,黃樓子即姚黃,綠蝴蝶即歐碧;而西瓜瓤與舞青猊,現已難尋覓了。
約在1200年前的唐代開元盛世,牡丹由藥用植物成為觀賞名花,開始興旺起來。由唐至宋,牡丹中號稱洛陽花的,都是復瓣,其品種質量都有了顯著提高,那時的花園中已很少栽植單瓣品種。
歐陽修在《
洛陽牡丹記》中講述的
魏紫來歷。他說:
五代時,砍柴人從壽安山挖來牡丹、賣給宰官魏仁溥家。原來此魏非彼魏。宋詩有“姚魏從來洛下夸,千金惜買繁華。”說明姚黃、魏紫成為名貴品種,已是千年以上的事。
明末東台舉人徐述夔不滿清王朝統治,曾作紫牡丹詩:“奪朱非正色,異種亦稱王。”因被害。今墓在石湖,世稱紫牡丹詩人。歐碧的歷史也有800年,其名見於南宋陸游的《天彭牡丹譜》。《墨莊漫錄》記載:“洛中花工,宣和(宋徽宗年號)中以藥壅白牡丹,次年開花為淺碧色,號歐家碧。歲供禁府,價在姚黃上。前人對綠色牡丹,命名不一,似皆同物異名。《群芳譜》論述:“碧花一名歐碧,另有綠色品種—─綠萼華,又名佛頭青、鴨蛋青、綠蝴蝶。”《花鏡》說“佛頭青一名歐碧,綠蝴蝶一名綠萼華。”現代人稱這類綠牡丹為豆綠。《亳州牡丹史》載:“八艷妝,蓋八種花也。中有綠花一種、色如豆綠,真為異品。”可能豆綠之名,即出於此。今人王世瑞在《牡丹名品簡介》中說:“豆綠又名歐碧,為洛陽城古老品種。開候較晚,瓣質肥潤透明,猶如碧玉。”足證古之歐碧,即今之豆綠。趙粉在四大名種中最年輕。據《桑籬園牡丹譜》中記載:“趙粉是將冰凌罩紅石(一名童子面)從洛陽移至曹州趙氏園培育而成。芳香濃郁、善於著花,具有單瓣半重瓣,重瓣3種花型,有的3種花型同生一樹。”由於它的優點特別顯著,所以不脛而走,聲譽大震。
牡丹之最
最早記載牡丹的著作是《
神農本草經》,(公元2世紀);
最早的牡丹專著是
歐陽修的《
洛陽牡丹記》,(北宋);
最早的牡丹專家是洛陽人
宋單父,(唐);最早的牡丹傳說是”武則天貶牡丹,“(唐);
最喜歡牡丹的皇后(帝)有三位:一是唐代的
武則天,二是唐代的楊貴妃,三是清代的慈禧;
花瓣最多的牡丹是”
魏紫“(約六七百片);
牡丹形象最早出現在畫作中是
顧愷之的
洛神賦,(東晉);
花徑最小的牡丹是”野生黃牡丹“(直徑3-5cm);
最綠的牡丹是”豆綠“(近與葉綠);
最黑的牡丹是”冠世墨玉“(深紫發黑);
最紅的牡丹是”火鍊金丹“(國旗紅);
最白的牡丹是”夜光白“;
最藍的牡丹是”藍田玉“(粉里透藍);最黃的牡丹是”野黃牡丹“(與金同色);
最奇特的牡丹是”嬌容三變“(花色可變化);
最相似牡丹的花卉是”芍藥“(與牡丹同屬);
最能以假亂真的”牡丹“是”荷包牡丹“(葉似牡丹而非牡丹);
最佳的間色牡丹是”二喬“(一朵花上兩種顏色);現存最古老的牡丹品種是”
枯枝牡丹“(宋代栽種至今);
最大的商品牡丹基地是山東菏澤(面積,數量,銷售量均居全國首位);
最大的觀賞牡丹勝地是河南洛陽(每年
牡丹花會期間接待遊客百萬人次以上);
最大的山間牡丹觀賞勝地是四川
彭縣丹景山(一架山盡為牡丹);
最大的牡丹銷售地是廣東(包括港澳,每年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牡丹都銷售於此);
最早研究中國牡丹的外國人是
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中論述了中國牡丹); 賦牡丹詩最多的古代詩人是
韓琦(30餘首);最早畫牡丹的人是
楊子華(北齊人);
中國最北的牡丹是哈爾濱牡丹;
中國最南的牡丹是台灣牡丹;
中國最東的牡丹是牡丹江牡丹; 中國最西的牡丹是烏魯木齊牡丹;
海拔最高的牡丹是西藏大花黃牡丹(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
海拔最低的牡丹是福建霞浦牡丹(平均海拔在100-200米);
最耐旱的牡丹是隴西縣黃土山上的牡丹(一年乾旱無雨,依然生存下來);
最耐澇的牡丹是寧國南極牡丹(在洪水中浸泡月余而安然無恙);
產藥量最高的牡丹是”鳳丹“,鳳丹原產地在安徽南陵丫山; 植株最高的牡丹是峨眉山萬年寺內的一株牡丹(高3.1米);
冠幅最大的牡丹是隴西縣印刷廠內的一株牡丹(冠幅4米有餘);
最大的牡丹籽是大花黃牡丹的籽(最大直徑達1cm,比一般牡丹籽大3-5倍); 葉最窄的牡丹是四川窄葉牡丹(似羅漢松葉);
最大的牡丹園是曹州牡丹園(占地千畝); 中國牡丹外銷最多的國家是日本;
中國牡丹外銷最遠的國家是英國;
中國牡丹最早對外傳播是通過絲綢之路;
中國牡丹外傳的第一個國家是波斯。
起源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藥用植物將牡丹記入《
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藥物學。
東晉顧愷之的名畫洛神賦中已經出現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時,北齊
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
隋代,
隋煬帝(公元605-618 )時“闢地周二百里為
西苑……,昭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今河南洛陽)……。易州(今河北易縣)進二十箱牡丹”。《隋志素問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時牡丹華。”這又足以說明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則規模更大。牡丹也就是那時起,第一次被人工栽培並且進入皇家園林。
唐代牡丹詩大量湧現,
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化濃”,白居易“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等千古絕唱描述了牡丹盛況。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詩賦,諸如唐·舒元輿《
牡丹賦》、
李德裕《牡丹賦》等。
北宋的洛陽對中國牡丹文化的形成作出卓越的貢獻。至北宋,牡丹始走出皇宮內院,進入尋常百姓家,形成了牡丹民俗,從而帶動大量新品種的出現,以及大批的牡丹著作,如
歐陽修《
洛陽牡丹記》、張峋《洛陽花譜》,
陸游的《天彭牡丹譜》、
丘浚的《
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描寫牡丹的詩詞歌賦大量湧現,中國獨特的牡丹文化初具雛形。宋人對牡丹推崇備至,不僅游賞牡丹演變成鄉風民俗,成為全民參與的活動,而且牡丹已成為詩文、繪畫、瓷器、織繡、雕塑、宗教等領域的主要素材之一,由此而形成的牡丹文化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牡丹風尚超過了唐代。
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
王象晉有《群芳譜》,
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
汪灝有《廣群芳譜》、
蘇毓眉有《
曹南牡丹譜》、余鵬的有《
曹州牡丹譜》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斌,遍布民間花鄉的
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屢見不鮮。
解放後,牡丹種植有長足地發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漸重視,出現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專家。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現代牡丹種植格局:從規模上講,洛陽為中國牡丹觀賞旅遊中心、菏澤為中國牡丹種植繁育中心、
亳州為藥用牡丹種植中心。
中國
牡丹栽培的歷史,形成以黃河中、下游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區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隨著朝代的更迭,牡丹栽培中心隨之變換,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終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轉移過程為:洛陽(隋)—
長安(唐)—洛陽(五代、宋)—亳州、
曹州(明)—曹州(清)。這是中國牡丹品種群形成和發展的主線。除此之外,還有幾個發展中心:一是長江三角洲、太湖周圍及皖東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肅的蘭州、臨夏;四是廣西的灌陽。
簡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與其他類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較濃重的生物學特點 二、較濃重的藥物學特點 三、較濃重的園藝學特點 四、較濃重的美學特點 五、較濃重的文學特點 六、較濃重的鄉土氣息 七、濃重的富貴之感 八、濃重的人生回味 九、濃重的生活勇氣 十、濃重的旅遊氛圍等特點。
另外,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相結合產物,從古今中外牡丹發展的歷史來看的確如此,牡丹發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今天,
中國牡丹適逢盛世,沐浴春暉,盛況空前,在許多生產牡丹的地方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牡丹花會,弘揚牡丹文化。那時,花城中便萬人空巷,看花人
摩肩接踵,笑語歡歌,萬紫千紅的花光,如醉如痴的人流,匯成歡樂的海洋。"國運昌時花運昌",歷史又一次證明了這一深刻的哲理。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勤勞、勇敢、質樸的民族,我們愛好和平、追求所有美好的事物。 傳統名花牡丹象徵著幸福、和平、繁榮、昌盛。各族人民將其視為吉祥物。這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好願望。一位旅美華僑在參觀了
鹽城枯枝牡丹後激動地說:“中國是我的根,牡丹是我心中的花。”我國是個民族眾多的國家,各地的風俗習慣各不相同。如:種牡丹、
賞牡丹、愛牡丹、畫牡丹、繡牡丹、唱牡丹,另外還有宴花、雕花、結花、拜花,形成不同牡丹文化習俗。其主要有:湖北恩施地區土家族人種牡丹、繡牡丹之俗,
雲南大理白族“趕山”觀牡丹和牡丹木雕,西藏各地寺院中的壁畫牡丹,北方滿人旗袍上的牡丹,河南洛陽的插花俗,甘肅省臨夏回族的“
花兒”唱牡丹,隴西浪山觀牡丹(
朝山會)、牡丹命名、街頭賣花俗,安徽巢湖
銀屏山的朝山拜神牡丹,以及洛陽、菏澤、北京、太原、彭縣、上海、杭州、銅陵的牡丹花會和牡丹筆會。
中國人賞花愛花,牡丹文化習俗由洛陽傳至長安、彭州、青州乃至全國。如今,菏澤、洛陽牡丹花會在當地不失為一大盛況。
歷史發展
除了歌詠牡丹的 詩詞外,又出現了有關研究、記錄牡丹的專著,如唐·舒元輿《牡丹賦》,李德裕《牡丹賦》,宋歐陽修的《
洛陽牡丹記》、張峋《洛陽花譜》、
陸游的《天彭牡丹譜》等。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
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
汪灝有《廣群芳譜》、余鵬年有《
曹州牡丹譜》等。散見於歷代詩詞
文賦及明間通俗文學以及雕刻、音樂、繪畫、服飾、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比比皆是,無可勝數。
牡丹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獨特方面,它是幾千年來圍繞著牡丹而產生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它不但以文字、音像、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而且還有大量的以無形的、口頭的或展覽等形式表現出來,如一年一度的
菏澤國際牡丹花會,即是其一。
牡丹文化是
曹州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菏澤人民對牡丹有著特殊的感情,縣誌記載:曹州“牡丹、芍藥各百餘種,土人植之,動輒數十百畝,利厚於
五穀。每當仲春花發,出城迤東,連阡接陌,艷若蒸霞”。菏澤人對於種植牡丹,亦有一套成熟的技藝。尤其是解放後,他們通過嫁接、繁育,培植了無數的新品種。這裡的人喜談牡丹,喜畫牡丹,喜寫牡丹,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牡丹的趣聞、故事。總之,菏澤人民的生活與牡丹密切相關。所以,作為曹州牡丹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即是有其濃郁的鄉土色彩。從流傳在民間的有關牡丹的傳說、故事,到文人墨客關於曹州牡丹的記述、提詠,從中都可以看出菏澤人民的生活習尚、性格特徵等。那些遠離故鄉的遊子,在懷念家鄉的詩文里,亦常以牡丹作為家鄉的象徵而寄以無限的眷念之情。
曹州牡丹有著濃厚的旅遊氛圍。明、清以來,
曹州牡丹甲于海內。清承德乾《過毛氏園》詩云:“微吟小醉踏春行,瞥見園林
百媚生。也有天姿曾識面,幾多國色不知名。芳菲莫怪美人妒,瀲灩應關花史情。坐久景閒心亦靜,綠楊深處傳流鶯。”由此詩可見,曹走亦是文人學士雅會品題之所。
蒲松齡《聊齋志異》中即有兩篇寫及曹州牡丹。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曹州牡丹得到了長足得發展,與此相關的
牡丹鄉旅遊業亦是盛況空前。尤其是一年一度的
菏澤國際牡丹花會,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客、外商,洽談生意,賞花旅遊,領略菏澤的風俗民情。所以說,菏澤牡丹花會市民俗文化的重要市場,通過它可以窺見牡丹文化的大概面目。
牡丹文化是曹州文化的一個獨特方面。它的內涵極為豐富。而且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它的內涵亦不斷拓寬、發展。研究牡丹文化,與經濟建設的推進,與精神文明的創建,都有密切的關係。曹州牡丹文化,方興未艾,研究它的人越來越多,可以斷言,不久的將來,它不僅是菏澤人關注的一個方面,而且會成為國內研究家所矚目的一個課題。
牡丹文化屬於上層建築,幾乎涉及到所有文化領域。諸如學術文化、語言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實物文化等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文化。當然學術文化又包含哲學、宗教、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等等,其中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又包含許多學科。其特點是有文字載體,有著作傳世。語言文字是學術所運用的工具,是學術的根基。民俗文化即民間文化,表現民間傳說、社會風俗等,不一定有文字載體。實物文化是歷代流傳下來的各種建築、雕刻以及各種文物等。因此,凡記述牡丹內容的類書、史料、專著、文集、筆記,題
詠牡丹的詩詞
文賦、故事傳說、小說、演義、傳奇、書法、繪畫、戲曲、電影、電視、圖案、
畫譜、歌曲,以及以牡丹為題材的園林,各種欣賞活動(
如花會、花展、書展、畫展)以及與此有關的經濟文化活動等等,均屬牡丹文化的範疇。按其內容,主要包括科學技術領域的牡丹文化與文學藝術領域的牡丹文化兩大部分。
科學技術領域的牡丹文化是指運用各種現代科學認識牡丹的自然屬性,採取各種技術手段合理開發利用牡丹資源而形成的文化現象,如各種栽培技術、品種選育技術、盆景與盆栽技術、藥材生產與套用、相關法律法規、各地利用習慣等,也包括各地在傳統風土習俗中形成的對牡丹的各種認識和觀念。
文學藝術領域的牡丹文化是指反映人對牡丹的情感、感性的具體作品,是詩歌、書畫、音樂、雕刻、
裝飾圖案、文學等藝術作品的總稱,其中包括牡丹美學的內容。我國歷代有關牡丹的詩詞
文賦、戲劇、小說、影視,書家書寫的以牡丹為內容的書法作品,畫家筆下的以牡丹為題材的山水花鳥畫,宮廷與民間的建築、家具雕飾,工藝雕刻以及牡丹專類園林的藝術構思與設計等等,均屬藝術領域的牡丹文化。
當然,這種區分也是相對的,基於現代栽培技術基礎上的大型花會、花展,以及與之相關的經濟文化活動,就是科學技術、藝術與經濟相結合的產物。
帝國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藥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藥植物載入《
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學、園藝學、
藥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帝國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帝國牡丹進入詩歌,,帝國牡丹已進入藥物學。南北朝時,北齊
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
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於西苑,自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學。唐代,帝國牡丹詩大量湧現,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唐·舒元輿《牡丹賦》、李德裕《牡丹賦》、
歐陽修的《帝國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
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帝國牡丹記》等。元姚遂有《序帝國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
薛鳳翔有《亳州帝國牡丹史》,屢見
解放後,帝國牡丹種植有長足地發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漸重視,出現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專家。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牡丹文化有其:(一)較濃重的生物學特點(二)較濃重的藥物學特點(三)較濃重的園藝學特點(四)較濃重的美學特點(五)較濃重的文學特點(六)較濃重的鄉土氣息(七)濃重的富貴之感(八)濃重的人生回味(九)濃重的生活氛圍(十)濃重的旅遊氛圍等特點。
牡丹詩詞精選
雲想衣裳花相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唐/李白
二月
曲江連舊宅,阿婆情熟牡丹開。---唐/
竇鞏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唐/
李正封長安牡丹開,繡轂輾晴雷。-----------唐/
崔道融玉佩罥女蘿,金印耀牡丹。-----------唐/
岑參牡丹相次發,城裡又須忙。-----------唐/
王建此花名價別,開艷益
皇都。-----------王建
神曲清濁酒,牡丹深淺花。-----------唐/
元稹鶯澀餘聲絮墮風,牡丹花盡葉成叢。
可憐顏色經年別,收取朱闌一片紅。---元稹
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風炫轉紫雲英。---元稹
城中看花客,旦暮走營營。
素華人不顧,亦占牡丹名。-----------唐/
白居易奔車看牡丹,走馬聽秦箏。-----------白居易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白居易
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
一作芸香吏,三見牡丹開。-----------白居易
應過唐昌玉蕊後,猶當崇敬牡丹時。---白居易
數日非關王事系,牡丹花盡始歸來。---白居易
白花冷澹無人愛,亦占芳名道牡丹。---白居易
秦隴州緣鸚鵡貴,王侯家為牡丹貧。---唐/
王建澹蕩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風。---
權德輿徑尺千餘朵,人間有此花。
今朝見顏色,更不向諸家。-----------唐/
劉禹錫今日花前飲,甘心醉數杯。
但愁花有語,不為老人開。-----------劉禹錫
其奈明年好春日,無人喚看牡丹花。---劉禹錫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
三條九陌花時節,萬戶千車看牡丹。---唐/
徐凝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
張文規長安若在五侯宅,誰肯將錢買牡丹。---唐/李涉
且看牡丹吟麗句,不知此外復何如。---唐/
姚合負心不報春光主,幾處偷看紅牡丹。---唐/
陸暢由來不是求名者,唯待春風看牡丹。---唐/
張祜牡丹愁為牡丹飢,自惜多情慾瘦羸。---唐/
薛能鳥畏聞鶗鴂,花慚背牡丹。-----------唐/
許棠聞說庭花發暮春,長安才子看須頻。---
武元衡幽榭名園臨紫陌,晚風時帶牡丹香。---唐/
鄭谷未嘗青杏出
長安,豪士應疑怕牡丹。---鄭谷
春來老病厭迎送,剪卻牡丹栽野松。---鄭谷
牡丹妖艷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唐/
王轂每到黃昏醉歸去,紵衣惹得牡丹香。---
翁承贊黃鳥啼煙二月朝,若教開即牡丹饒。---唐/
黃滔欲別未攀楊柳贈, 相留擬待牡丹開。---唐/
徐夤牡丹窠小春餘雨,楊柳絲疏夏足風。---徐夤
鶗鴂聲中雙闕雨,牡丹花際六街塵。---徐夤
開當青律二三月,破卻長安千萬家。---徐夤
王侯買得價偏重,桃李落殘花始開。---徐夤
前年帝里探春時,寺寺名花我盡知。---
王貞白塔下牡丹氣,江頭楊柳絲。-----------唐/
曹松
洛陽春色擅中州,檀暈鞓紅總勝流。--宋/陸游
洛陽舊譜隔芳園,姚魏尋香作返魂。--李石
韓君問我洛陽花,爭新較舊無窮已。--梅堯臣
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花開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無涯--
邵雍家有洛陽一千朵,三年歸夢繞欄乾。--南宋/楊萬里
此是洛陽花,尚帶長安日。--南宋/薛師石
綠蕪春雨洛陽城,不見名花國已傾--元/浦源
逐出西京貶洛陽,心高麗質壓群芳。鏟根焦骨荒唐事,引惹詩人說武皇。--現代/
徐書信牡丹畫
由於牡丹花花型優美,顏色絢麗、清雅,因此是古今畫家們經常表現的題材,如古代擅畫牡丹的畫家有張彥遠、郭若虛,近現代有餘致貞、吳玉陽等。